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陈晓艳  徐子龙 《黑龙江医学》2006,30(12):918-919
目的比较异丙酚复合氯胺酮、利多卡因静脉麻醉与氯胺酮静脉麻醉用于小儿小手术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患儿50例,随机分为两组:氯胺酮组(K组)和异丙酚复合氯胺酮、利多卡因组(C组),每组25例。麻醉诱导:K组给予氯胺酮2.0 mg/kg;C组给予异丙酚、氯胺酮、利多卡因混合液(异丙酚60 mg、氯胺酮100 mg、利多卡因40 mg配制成总量10 mL的混合液,简称PKL)0.2 mL/kg,均在1 min内匀速静注。麻醉维持:K组用氯胺酮2.0~4.0 mg/(kg.h)微量泵恒速输注,C组用PKL混合液0.2~0.4mL/(kg.h)微量泵恒速输注,根据手术刺激增减药物剂量。术中保留自主呼吸,面罩给氧,术毕停用药。结果K组麻醉后MAP和HR较麻醉前升高(P<0.05);C组麻醉后MAP和HR变化不显著(P>0.05);两组SPO2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清醒时间C组明显快于K组(P<0.05),术后躁动及恶心、呕吐发生率C组明显低于K组(P<0.05)。结论异丙酚复合氯胺酮、利多卡因静脉麻醉较氯胺酮静脉麻醉更平稳,术后清醒快,更适合小儿短小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氯胺酮、地西泮和丙泊酚复合麻醉在外科教学中对犬的麻醉效果。方法成年健康杂种犬42条,诱导麻醉相同,均肌注氯胺酮(10 mg/kg)和氟哌利多(0.5 mg/kg)混合液。静脉维持采用不用的方法,分为三组,分别是静脉滴注氯胺酮地西泮混合液(n=12)、静脉推注氯胺酮地西泮混合液(n=12)和静脉滴注丙泊酚利多卡因混合液(n=18)。结果三组麻醉效果显示,静脉滴注丙泊酚利多卡因混合液效果最好,优83.3%,良16.7%,死亡率0%。结论在外科教学中,对犬采用丙泊酚复合麻醉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3.
山羊单纯与复合全身麻醉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比山羊单纯麻醉与复合麻醉的效果,探讨一种安全高效便捷的山羊麻醉方法.方法 选取山羊30只,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给予单纯戊巴比妥钠麻醉,B组给予单纯氯胺酮麻醉,C组给予地西泮、戊巴比妥钠和氯胺酮复合麻醉,记录三种麻醉方法的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麻醉药物用量及麻醉死亡率.结果 地西泮、戊巴比妥钠和氯胺酮复合麻醉,起效快、麻醉维持时间长、动物死亡率低、麻醉效果好.结论 安定、戊巴比妥钠和氯胺酮复合麻醉优于单纯麻醉,是一种高效、便捷、安全山羊全身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异氟烷静吸复合麻醉与小剂量氯胺酮全静脉麻醉在小型猪瓣膜修复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小型猪24只.麻醉诱导:氯胺酮3~5 mg/kg肌注,戊巴比妥钠15~20 mg/kg静注;麻醉维持:随机分为异氟烷组(I组)和氯胺酮组(K组),每组12只.I组异氟烷1.0~1.5最低肺泡气有效浓度(MAC)吸入,芬太尼20~25/μg/(kg·h)、咪唑安定0.10~0.20 mg/(kg·h)和维库溴铵0.10~0.15 mg/(kg·h)静注;K组氯胺酮5 mg/(kg·h)、戊巴比妥钠8~10 mg/(kg·h)和维库溴铵0.10~0.20 mg/(kg·h)静注.记录手术各期的一般情况,血流动力学、动脉血气及麻醉并发症等.结果 死亡2只,均非麻醉因素.I组和K组呼吸机辅助时间分别为(281.3±34.7)min和(330.4±27.0)min,术后苏醒时间分别为(21.6±4.1)min和(67.8±8.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循环(CPB)期间I组平均动脉压(MAP)低于K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B停机即刻I组乳酸值小于K组(P<0.05);K组1只小型猪拔管后呼吸抑制,行二次插管.结论 对于小型猪瓣膜修复术,异氟烷静吸复合麻醉效果稳定、术后苏醒快、并发症少,应为首选;但在资源紧缺情况下,小剂量氯胺酮全静脉麻醉方案也可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陆眠宁联合戊巴比妥钠对犬的麻醉效果。方法84只健康家犬随机分为戊巴比妥钠组和复合麻醉组,每组42只,戊巴比妥钠组单纯肌肉注射戊巴比妥钠(3%,1 ml/kg),复合麻醉组先肌肉注射陆眠宁(0.06 ml/kg),再肌肉注射戊巴比妥钠(3%,0.5 ml/kg),比较两组麻醉效果、诱导期时间和死亡率。结果复合麻醉组麻醉良好率高于戊巴比妥钠组、诱导期时间短于戊巴比妥钠组,死亡率低于戊巴比妥钠组(P〈0.05)。结论陆眠宁和戊巴比妥钠复合麻醉效果好,安全性高,是一种较理想的犬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氯胺酮+利多卡因复合异丙酚泵注麻醉对小儿循环、呼吸功能的影响以及术后苏醒情况.方法选择60例1~7岁的患儿,随机分为3组Ⅰ组(n=20)单纯氯胺酮;Ⅱ组(n=20)氯胺酮+咪唑安定;Ⅲ组(n=20)氯胺酮+利多卡因+异丙酚.麻醉方法,入室前肌注氯胺酮5 mg/kg.麻醉维持Ⅰ组0.01%氯胺酮静滴,速度4~6 mg*kg-1*h-1;Ⅱ组咪唑安定(咪达唑仑)0.01 mg/kg静脉注射,0.01%氯胺酮静滴,速度4 mg*kg-1*h-1;Ⅲ组氯利合剂(氯胺酮100 mg+利多卡因100 mg)0.1 ml/kg静脉注射,每间隔15 min追加半量,同时微泵静注异丙酚4 mg*kg-1*h-1.观察术中MAP、HR、RR、SpO2的变化以及复苏期的清醒时间.结果Ⅲ组患儿复苏期清醒时间明显快于Ⅰ、Ⅱ两组患儿(P<0.01).结论氯利合剂复合异丙酚泵注全麻清醒时间快于单纯氯胺酮全麻和氯胺酮复合咪唑安定全麻.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盐酸戊乙奎醚替代阿托品在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的心率(HR)变化。方法50例气管异物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各25例,术前30min给地塞米松5mg+阿托品(Ⅰ组)0.02mg/kg或长托宁(Ⅱ组)0.02mg/kg肌肉注射,入室时给氯胺酮5~8mg/kg肌肉注射,观察记录用药前、麻醉前、麻醉后、术中2min、5min、术后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变化,记录术中HR>160次时应用艾司洛尔的例数。结果两组的血氧饱和度(SPO2)均维持95%以上,用药前HR差异无显著性(P>0.05),Ⅰ组麻醉后、术中和术后HR均显著增快(P<0.05)与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Ⅰ组术中使用艾司洛尔例数显著增多(P<0.01)。结论盐酸戊乙奎醚替代阿托品在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前用药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速眠新Ⅱ的麻醉效果,改进现有戊巴比妥钠麻醉方法的不足。方法: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两组,一组以单纯戊巴比妥钠按3%浓度以1 mL/kg腹腔注射,另一组先以速眠新Ⅱ0.04 mL/kg静脉注射,固定后再注射戊巴比妥钠(3%,0.5 mL/kg)。结果:复合组在麻醉时间不变的前提下,麻醉诱导期,麻醉死亡率,麻醉稳定性均好于单纯麻醉组。结论:此方法能显著改进实验动物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比较丙泊酚、氯胺酮、2%利多卡因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镇痛效果.方法 90例18-48岁早期妊娠健康妇女,自动要求行无痛人工流产术.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A组:静注丙泊酚2mg/kg + 2%利多卡因3ml,术中根据麻醉深浅追加丙泊酚1-2 mg/kg;B组:静注氯胺酮1 mg/kg+安定5 mg.C组:2%利多卡因5ml+阿托品0.25mg注入宫颈进行局部麻醉.分别观察记录术中SBP、HR、RR、SPO2,镇痛效果(镇痛效果按优、良、差三级进行效果评定),术毕苏醒时间,恶心呕吐,幻觉、复视及下腹痛(宫缩痛)等不良反应.结果 术中SBP、HR、RR、SPO2 A组和B组较术前下降,但仍在正常范围之内,C组较术前升高,也在正常范围之内,无显著差异性.镇痛效果A组和B组较C组满意,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B组高于C组,C组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苏醒A组快于B组.结论 丙泊酚复合2%利多卡因应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杭白芷香豆素(CAD)对戊巴比妥钠和巴比妥钠催眠作用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中枢作用及其发生机制。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溶媒对照组(5%吐温-80;20 ml/kg)、氯霉素阳性对照组(25 mg/kg)和CAD组(25,50,100 mg/kg)。等容量灌胃给药1 h后,再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40 mg/kg或巴比妥钠200 mg/kg,观察小鼠催眠潜伏期和睡眠时间。结果:氯霉素组和3个剂量的CAD组均可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延长,分别延至溶媒对照组的380%、284%、353%和366%(P<0.01);100 mg/kg CAD组还可显著延长巴比妥钠催眠潜伏期(P<0.01),并缩短其睡眠时间(P<0.01)。结论:CAD具有一定中枢兴奋作用,但同时可能具有肝药酶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氯胺酮对琥珀胆碱所致血K 、CK升高和术后肌痛的影响。方法 :30例全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氯胺酮组 (K组为实验组 )麻醉诱导采用静注安定 0 3mg/kg ,氯胺酮 2mg/kg ,琥珀胆碱 1 5mg/kg快速气管插管 ;硫贲妥钠组 (S组为对照组 )麻醉诱导采用静注安定 0 3mg/kg ,硫贲妥钠 6mg/kg ,琥珀胆碱 1 5mg/kg快速气管插管。两组病人均在麻醉前、注入琥珀胆碱后 1min、2min、3min、5min检测血K 、CK ,麻醉后 2 4hr询问病人非手术区肌痛情况。结果 :麻醉前两组血K 、CK无明显差别 (P >0 0 5 )而在注入琥珀胆碱后 1min、2min、3minK组血K 、CK明显低于S组 (P <0 0 5 )。麻醉后 2 4hr病人非手术区肌痛发生率K组为 13 33% (2 /15 ) ,S组为 5 3 33% (8/15 )。结论 :氯胺酮对琥珀胆碱所致血K、CK的升高和术后肌痛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盐酸氯胺酮和戊巴比妥钠对树[鼠句]产生的麻醉效果,以及麻醉产生的副作用,建立安全、可靠的实验树购麻醉技术方法。方法选用成年树[鼠句]共110只,60只腹腔注射盐酸氯胺酮溶液(40mg/kg);50只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剂量50mg/kg),观察麻醉效果。结果盐酸氯胺酮对树[鼠句]麻醉诱导期为2.78±1.28min,麻醉期为10.12±2.13min,麻醉期间有大量唾液分泌:戊巴比妥钠对树[鼠句]的诱导期为4.84±2.15min,麻醉期为51.95±12.94min,麻醉持续时间长,动物平静,体温下降极显著。结论一定剂量的盐酸氯胺酮和戊巴比妥钠均能对树购产生麻醉效果,并安全可靠;盐酸氯胺酮显效快、麻醉维持时间短,戊巴比妥钠则麻醉维持时间长,动物非常安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静脉麻醉在实验大鼠中的应用。方法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A组腹腔注射1%戊巴比妥钠40mg/kg,B组腹腔注射5%氯胺酮120mg/kg,C组尾静脉注射咪达唑仑5mg/kg和芬太尼0.05mg/kg,记录3组麻醉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和麻醉效果。结果3组麻醉起效时间与麻醉维持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麻醉操作时间较A、B组长(P〈0.01);各组麻醉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注射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起效快,麻醉效果确切,较戊巴比妥钠与氯胺酮腹腔注射更适于在大鼠实验中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利多卡因对儿童体内氯胺酮药代动力学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16例6~14岁择期行耳科手术的患儿,ASA Ⅰ级,于七氟醚吸入诱导时随机静脉给予氯胺酮(2 ms/kg,A组)或氯胺酮与利多卡因复合剂(氯胺酮2mg/kg,利多卡因1.5mg/kg,B组).在氯胺酮给药后5、15、30、60、120、2...  相似文献   

15.
In a double blind clinical trial 100 adult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 In group I after spinal block slow injection of diazepam (0.1 mg/kg) was followed by placebo (0.5 mg/kg as bolus and 0.5 mg/kg/hour in infusion). In group II patients, after spinal block slow injection of diazepam (0.1 mg/kg) was followed by injection of ketamine (0.5 mg/kg as bolus and 0.5 mg/kg/hour as infusion). Low dose of ketamine in combination with diazepam significantly improves quality of anaesthesia, gives better cardiovascular stability without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complication rate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s patients' acceptance for the technique.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局部麻醉药的全身麻醉作用及其基本机制.方法:C57BL/6小鼠通过尾静脉分别注射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同时使用或不使用氯胺酮、钠通道阻滞剂TTX和NMDA受体阻滞剂MK-801.通过翻正反射的消失(LORR)来评估这些药物对小鼠的催眠作用.结果:局部麻醉药利多卡因(15 mg/kg),布比卡因(5mg/kg),罗哌卡因(5 mg/kg)的全身应用均可产生直接的催眠作用,并达到其半数有效浓度(EC50).利多卡因可以增强氯胺酮的催眠作用(达到EC50的氯胺酮+利多卡因),表明了利多卡因和氯胺酮的联合使用可以增强其对小鼠的催眠作用.而钠通道阻滞剂不能改变利多卡因的催眠作用.NMDA受体阻滞剂(11-15 mg/kg)可增强并达到EC50利多卡因的LORR.结论:局部麻醉药可以产生直接的催眠作用,全身麻醉药氯胺酮可增强其麻醉效应,而钠通道阻滞剂则不能,NMDA受体阻滞剂可增强利多卡因的催眠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一种简单易行、适用于实验兔血管外科手术的全身麻醉方法。方法选取实验兔96只,随机分为A、B、C、D、E、F六组。A组单纯应用氯胺酮麻醉,B组单纯应用戊巴比妥钠麻醉,C组单纯应用乌来糖麻醉,D组联合应用地西泮和氯胺酮麻醉,E组联合应用地西泮和戊巴比妥钠麻醉,F组联合应用地西泮和乌来糖麻醉。记录六种麻醉方法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麻醉药物用量、动物体温、呼吸频率及麻醉死亡率。结果地西泮和乌来糖复合麻醉起效快、维持时间长、麻醉意外率低、麻醉效果好。结论地西泮和乌来糖复合静脉注射麻醉是一种适用于实验兔血管外科手术的全身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8.
张成  黄振华  徐晓燕 《四川医学》2010,31(12):1788-1790
目的探讨喉罩下吸入七氟醚联合骶管阻滞在小儿肿瘤介入手术治疗中的麻醉可行性。方法选择1~13岁择期行肿瘤介入手术患儿40例,随机分成S组(七氟醚吸入组)和P组(静脉组)。S组入室后吸入8%七氟醚,意识消失后插入型号合适的喉罩,连接麻醉机,七氟醚浓度调节到1MAC维持,经骶裂孔注入1%利多卡因溶液(0.8ml/kg,最多25ml)。P组入室后静脉注入丙泊酚2mg/kg,氯胺酮2mg/kg,入睡后再以丙泊酚4mg/(kg.h),氯胺酮2mg/(kg.h)泵注维持至手术结束。麻醉过程中观察各组患儿诱导前(TO)、麻醉诱导完成时(T1)、手术开始即时(T2)、手术结束时(T3)时的HR、SpO2、MAP变化;记录术中体动及窒息、呛咳发生率,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及手术时间术毕苏醒时间。结果 P组T1时刻SpO2显著降低(P〈0.01);T2时刻HR、MAP显著升高(P〈0.01)。S组术中体动、呛咳发生率显著低于P组(P〈0.05),术毕苏醒时间显著短于P组(P〈0.01)。结论喉罩下吸入七氟醚联合骶管阻滞麻醉在小儿肿瘤介入治疗中是安全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加味酸枣仁汤对肝郁小鼠的镇静催眠作用。方法:30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加味酸枣仁汤大中小剂量组、安定组6组,每组50只。①小鼠自发活动实验:记录给药30min后小鼠2min内的自发活动次数;②闽下剂量戊巴比妥钠诱导小鼠睡眠实验:采用30mg/kg戊巴比妥钠诱导小鼠睡眠,记录戊巴比妥钠注射后15min内小鼠翻正反射消失达1min以上的鼠数;③阈上剂量戊巴比妥钠诱导小鼠睡眠实验:采用50mg,/kg戊巴比妥钠诱导小鼠睡眠,记录小鼠入睡潜伏期和睡眠时间。结果:加味酸枣仁汤能明显减少肝郁小鼠自主活动次数。增加阁下剂量戊巴比妥钠致肝郁小鼠睡眠只数,缩短阈上剂量戊巴比妥钠致肝郁小鼠入睡潜伏期,延长睡眠时间。结论:加味酸枣仁汤对肝郁小鼠有明显的镇静、催眠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普乐林 (PRN)对小鼠戊巴比妥钠催眠作用的影响。方法 将 12 0只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苯巴比妥 (40mg kg)组、PRN (5 0、15 0mg kg)组 ,腹腔注射 ,每日 1次× 7d。第 8d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 75mg kg ,观察催眠潜伏期及催眠时间。结果 苯巴比妥、5 0和 15 0mg kgPRN分别使催眠时间缩短 87 7% (P <0 0 1)、2 5 8% (P <0 0 5 )和 5 3 3% (P <0 0 1)。各组小鼠催眠潜伏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PRN能显著缩短戊巴比妥钠对小鼠的催眠时间 ,提示PRN能诱导小鼠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 5 0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