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三种岩石高温后纵波波速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经受不同高温后熔结凝灰岩、花岗岩及流纹状凝灰角砾岩的波动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比较了三种岩石纵波波速、密度、弹性模量及峰值应力随经历温度的变化规律,并研究了纵波波速与密度,纵波波速与弹性模量,纵波波速与峰值应力的关系。结果表明,经历高温后三种岩石的纵波波速、密度、弹性模量及峰值应力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随着经历温度的升高,降低的幅度增大。此外,纵波波速降低的幅度均大于密度降低的幅度;而纵波波速与弹性模量、峰值应力的关系则依赖于不同的岩石而表现出不同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花岗岩经历不同高温后纵波波速分析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对25块花岗岩试件在经历不同高温前后测试出其纵波波速并由测得的纵波波速计算出花岗岩的动力弹性模量,同时应用力学的常规压缩方法直接测试计算了岩石的静力弹性模量,分析了经历不同高温后花岗岩纵波波速和弹性模量的变化规律。测试结果表明,经历高温后花岗岩的纵波波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而且随加热温度的升高,减少的幅度增大。另外,动力弹性模量的变化幅度要远大于静力弹性模量的变化幅度,这说明经历高温后岩石纵波波速的变化比力学性质的变化更剧烈。  相似文献   

3.
高温后大理岩的冲击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设备对经历不同高温冷却后大理岩的冲击力学特性进行试验研究,得到不同高温作用后大理岩冲击压缩的应力–应变曲线,分析高温后大理岩纵波波速的变化及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峰值应力、峰值应变、弹性模量随温度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高温后大理岩的纵波波速随着温度的升高近似线性下降;在800 ℃之前,同一冲击加载速率作用下大理岩的峰值应力随着温度的提高变化并不明显,在800 ℃之后,峰值应力迅速减小;在600 ℃之前,同一冲击加载速率作用下大理岩的峰值应变随着温度的提高无明显变化,但在600 ℃之后,峰值应变随着温度的提高近似线性增加;总体上,弹性模量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降低的趋势,且经历的温度越高,弹性模量下降的幅度越大。结合高温后岩石内部微观结构特征的变化,对大理岩冲击力学特性随温度的变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高温后花岗岩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2,自引:12,他引:32  
对经历不同高温后花岗岩的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花岗岩应力.应变曲线、峰值应力、峰值应变、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等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经历400℃以内的高温后,温度对花岗岩的力学性能的影响不明显。但经历的温度超过400℃后,随受热温度升高花岗岩力学性能迅速劣化,花岗岩峰值应力(或强度)和弹性模量急剧降低,而峰值应变迅速增长。高温后花岗岩泊松比随经历高温的增加而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5.
高温后石灰岩的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焦作石灰岩在常温及经历100℃~800℃不同温度作用后的物理力学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详细分析了加温后石灰岩的表观形态、体积、质量、密度和纵横波波速以及单轴下石灰岩的峰值应力、峰值应变和弹性模量等的变化情况,并对石灰岩高温劣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温使石灰岩的表观形态发生改变:在400℃以内,温度对石灰岩的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不大;200℃以下石灰岩的体积略微减少,超过200℃后石灰岩的体积明显增大,石灰岩的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步减少;随温度的升高,石灰岩的纵、横波波速大都呈现下降;高温后石灰岩的波速比变化呈无规律性;高温后石灰岩的动弹性模量随温度上升而下降。经历的温度超过400℃后石灰岩的峰值应力和弹性模量均有不同幅度的降低,而800℃内石灰岩的峰值应变随温度的升高变化不明显。温度引起的热应力作用、矿物组分和微结构变化导致石灰岩物理力学性质发生改变与高温劣化。  相似文献   

6.
砂岩高温后的力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对焦作砂岩在常温及经历100℃~1 200℃温度作用后的力学特性进行试验研究,详细分析加温后砂岩的表观形态、峰值应力、峰值应变、弹性模量、泊松比以及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等的变化情况,并对砂岩的高温劣化机制作初步探讨.研究表明,高温使砂岩的表观形态发生改变;在400℃以内,温度对砂岩的力学性能影响不大,加温对砂岩的某些力学指标有一定的增强作用;但经历的温度超过400℃后,随受热温度升高砂岩的力学性能发生劣化,砂岩的峰值应力和弹性模量均有不同幅度的降低,而800℃前砂岩的峰值应变随温度的升高而大幅增加;砂岩的变形大体随经历温度的升高而增大;600℃前砂岩的泊松比随经历温度的升高而减少,而后呈上升趋势.温度引起的热应力作用、矿物组分和微结构变化导致砂岩力学性质发生改变与高温劣化.  相似文献   

7.
岩石经历高温作用后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热损伤。通过单轴压缩试验,对经历25℃,100℃,200℃,400℃,600℃,800℃,1 000℃高温作用后的砂岩试样力学特性进行分析;通过超声纵波试验,基于小波变换方法,在时域和频域对其超声特性进行研究。提出频谱峰度(KFS)的概念,用以描述超声信号频率分布的杂乱/集中程度。研究发现:随着作用温度的升高,砂岩试样表面色调变暖,纵波波速显著降低,波形趋于紊乱,峰值应变增大,峰值应力、弹性模量变化呈现出非线性特征。在频域对超声信号进行分析发现,砂岩试样接收谱形心频率和频谱峰度随温度的变化呈非单调性,其与峰值应力、弹性模量的变化规律有较强的一致性。砂岩是一种典型的矿物胶结岩,矿物颗粒和胶结物在高温作用下产生不同变化,并对砂岩的各项特性产生不同影响。以宏观的声学力学特征变化探究不同等级高温作用后砂岩的热损伤,研究结果对高温环境岩石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温后花岗岩冲击破坏行为及波动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RM–5N超声检测分析仪和高温分离式霍普森压杆(SHPB)系统装置,分别对不同高温后花岗岩的波动特性和动态力学特性进行试验研究,分析不同温度条件对花岗岩纵波波速、波形频谱的影响,研究高温后花岗岩的动态抗压强度、峰值应变以及冲击破碎形态的变化情况。试验升温等级设为25 ℃,100 ℃,200 ℃,400 ℃,600 ℃,800℃,1 000 ℃七个等级,升温速度为10 ℃/min。试验结果表明:(1) 随着温度的增高,花岗岩试样的热损伤总体上呈逐渐增大趋势。但是100 ℃之前热损伤有所降低,出现负的热损伤,随后热损伤不断增加,直到600 ℃以后热损伤增幅开始变缓。(2) 随着温度的升高,试样的动态抗压强度总体减小,峰值应变总体增大;但是在110 ℃左右,抗压强度有所增强,峰值应变有所减小;600 ℃之后抗压强度和峰值应变分别显著减小和增大。(3) 推断110 ℃左右为花岗岩一个阈值温度,在这个温度之前,温度的对花岗岩产生负损伤,花岗岩强度增强;推断600 ℃~800 ℃范围内存在为花岗岩另一个阈值温度,超过这个温度花岗岩的力学性能发生显著变化。该方法和成果可为岩体工程施工、防火设计以及火灾后评估修复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花岗岩单轴压缩的声发射特征及热力耦合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高温后花岗岩的单轴压缩及声发射试验,研究了各温度水平下试件纵波波速的变化及应力-应变曲线与声发射曲线的关联,并提出由累积声发射频数表征的损伤变量,然后依此损伤变量导出温度-应力耦合模型。研究表明:试件的纵波波速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而且降低的幅度逐渐增大;应力-应变曲线与声发射曲线吻合得较好,主要分为六个阶段,声发射总是发生在加载曲线的转折点,意味着能量的突变;耦合模型理论曲线与试验曲线总体形状相类似,较好地反映了花岗岩的脆性。  相似文献   

10.
 运用偏光显微技术,比较不同温度处理后砂岩、花岗岩和大理岩微观结构的不同变化特征。分析对比常温~800 ℃高温处理后三类岩石纵波波速、孔隙率、弹性模量、峰值应力及应变的变化规律,并讨论其与微观结构变化的内在联系。结合岩石热损伤后初始损伤程度增大、微裂纹刚度弱化及张开度增大等特征,采用细观损伤力学模型研究热损伤岩石应力–应变曲线显著的非线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 热处理砂岩细观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胶结物变化及矿物相变,矿物内无明显热裂纹发育;热处理花岗岩内热裂纹发育明显,800 ℃处理后最大裂纹宽度可达100 ?m,较400 ℃时增加约1个数量级;大理岩热裂纹以晶界裂纹为主,600 ℃处理后最大裂纹宽度达20 ?m,约为400 ℃时的2倍。(2) 花岗岩和大理岩的弹性模量随热处理温度的增大持续降低,但砂岩的弹性模量在500 ℃热处理温度阈值之后才显著下降。(3) 三类热损伤岩石的宏观物理力学性质与其形成条件、矿物组分、微裂纹发育密切相关。(4) 基于均匀化理论的细观损伤力学模型的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良好,热损伤岩石应力–应变曲线初始压密阶段显著延长的力学行为与微裂纹密度和刚度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1.
孔隙介质热激活弛豫波动理论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利用流变模型描述饱和多孔岩石的粘弹耗散,获得修正了的Debye方程和它的实模量与虚模量。假定孔隙介质符合Debye方程和Cole-Cole分布,将描述热激活弛豫过程的Arrhenius关系与局部流体流动理论结合,取得衰减峰的峰值频率对应的峰值温度,并将此引入Debye模型的复模量,得到孔隙介质热激活弛豫波动理论模型。为此探讨了激话能对复模量随频率和温度的影响。利用模拟退火Monte Carlo算法以及信号处理中增益控制的思想对目标函数进行了改进,从而对模型参数进行了反演。以低频共振实验数据对该理论模型进行了检验,理论模型与实验结里吻合,为Biot理论模型的低频修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王平  黄凯珠 《土工基础》1996,10(1):29-33
本文讨论香港元朗地区大理石的力学性质,一般的说,颗粒小致密的黑色大理石超声波速度高、抗压强度大且具有脆性特征。其P波和S波的速度分别为6.22~6.50km/s和3.25~3.64km/s,其单轴抗压强度为88~166MPa。而颗粒较粗的白色或灰色大理石超声波速度变化很大,单轴抗压强度小且具有塑性特征。其P波和S波速度分别为3.35~6.45km/s和2.24~3.16km/s,其抗压强度为52~63MPa。P波速度和抗压强度与微裂隙密度和微裂隙长度成反比。大理石的内部微观结构,如裂隙、颗粒大小是影响其力学性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对天然气储配系统的现状进行改造和调整,以适应陕气进津后的运行,调度,调峰等工作,确保安全稳定供气。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分析了分布式调峰供热方式在集中供热系统应用中的技术经济性。通过节能性和经济性对比分析可知,相对于集中调峰供热方式,分布式调峰供热方式可以降低集中供热系统的供热能耗,提高承担基础负荷的集中热源的满负荷运行小时数、提高集中热源的供热效率,同时可以降低一次供热管网的初投资、减少一次供热管网的热损失。  相似文献   

15.
左磊 《煤气与热力》2021,41(2):10005-10007,10045
通过分析地下储气库储气方式的优缺点和调峰储气能力、重庆建设地下储气库的条件、面临的问题,提出建设地下储气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LNG接收站在供销链中承担合理调峰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LNG气源和其各环节在天然气供销链中应承担的合理调峰任务进行了比较和探讨,分析了LNG接收站承担的调峰任务对主要设施设计能力的影响,并对合同前期谈判中注重相关义务的规定和在运行调度中如何有效地发挥调峰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冻融循环作用下混凝土的受拉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试件,通过快速冻融试验方法,对经过冻融损伤的混凝土单轴受拉性能和劈拉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冻融次数、混凝土强度等级对混凝土受拉性能的影响,建立了冻融后混凝土受拉峰值应力与劈拉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混凝土的受拉力学性能和变形性能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随着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各性能指标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下降趋于缓慢.  相似文献   

18.
简要介绍了天然气的调峰方式,结合武汉市的实际情况计算了调峰储气量,并对高压球罐储气和高压管束储气进行了投资比较,提出了2008年武汉市的调峰储气方案。  相似文献   

19.
由于天然气在使用以及运输等方面的所存在的优势,其用量越来越大,甚至已经成为某些中小城市不可或缺的能源.通过调查,分析了中小城市使用天然气的规律.针对目前天然气在中小城市的利用情况,以某一中小城市的天然气报表为样本,对天然气的利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基于83个约束高强混凝土试件的试验数据,分别分析了箍筋间距、体积配箍率、箍筋强度、混凝土强度对约束高强混凝土的峰值应力、峰值应变和极限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配箍特征值综合反映了上述因素的影响,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建立了约束高强混凝土的峰值应力、峰值应变、极限应变与配箍特征值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