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用"属于古代哲学范畴,"体用"运用于医学主要是与阴阳理论相结合,以体阴用阳的概念出现,体阴用阳主要用于阐述脏腑生理特点,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卷一>中用肝体阴用阳以描述肝的生理特性,历代医家对脾的论述,侧重脾阳的多,重视脾阴的较少.脾体阴用阳,此文从"体阴用阳"来谈脾之阴阳.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医杂志》2016,(2):284-285
探讨体用的起源与发展,进一步明确体用的概念,将体用与阴阳相结合,具体分析五脏的体用特点。认为"体"指脏腑的本质属性,而"用"则是指脏腑表现于外的显著性,体用一源。提出肝体阴用阳、心体阳用阳、脾体阴用阳、肺体阳用阴、肾体阴用阴五脏各自的体用特点。  相似文献   

3.
略论肝“体阴用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体阴用阳”,见于《临证指南医案·肝风》:“经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故肝为风木之脏,因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这段论述清楚地概括了肝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笔者,就肝“体阴用阳”的精神实质,做一分析探讨,以期提高对这一理论更深刻地认识。一、肝“体阴用阳”的内涵按五行,肝为五脏之首;论六经肝为六经之末。肝属木,其母为水,其子为火,水为阴,火为阳,木界于水火阴阳之中,故肝为阴尽阳生之脏。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血属阴,气属阳,故肝“体阴用阳”。  相似文献   

4.
探讨长安医学张氏肝病流派“补肝体强肝用”的学术思想。通过对临床诊治思路、临床医案的总结,探讨辨治臌胀的经验,为临床实践提供新思路。长安医学张氏肝病流派基于整体观念、脏腑学说理论,根据肝体阴用阳、肝肾同源、精血同源特点,提出“补肝体强肝用”的学术思想,用于治疗臌胀阴虚水停证、脾肾阳虚证、水湿内停证,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体阴用阳”非独肝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体阴用阳”始见于《临证指南医案·肝风篇》,自此,一直为中医界所沿用,作为肝脏特性之一,以冀区别于其他诸脏。考体用学说,在《素问》中已有见及,五脏皆有其体、用,但未涉及阴阳之属性.《素问》明言“脏者为阴,腑者为阳。”五脏皆属阴,非独肝为阴脏,故拙见“体阴用阳”非独肝也。体,谓形质、形状也,即可供观察之形体。在脏象学说中“体”有三种含义,一是指脏腑相关的体表组织,若《素问·五运行大论篇》曰:“肝生筋,在体为筋;心生血,在体为脉;脾生肉,在体为肉;肺生皮毛,在体为皮毛;肾生骨髓,在体为骨。”故在五行归属中,筋、脉、肉、皮毛、骨,合而有“五体”之称。二是指脏腑所藏之物质,肝之所以有“体  相似文献   

6.
以《临证指南医案》中肝风医案为研究对象,发掘叶天士基于"肝体阴用阳"理论治疗肝风的经验。叶天士重视肝脏体、用二者关系,着眼脏腑整体思维,在病因病机认识上把握肝为主病之脏,每病多兼它脏的病理特点,辨证论治。肝虚风动、胃虚风动、水不涵木、内风袭络是叶氏肝风辨证常用证型。叶天士的肝风治法主要包括调理体用、养肝息风、养胃息风、滋水涵木、降肺调肝、养摄治法6大类。其临床用药以风药、柔药、静药三者为多,常选用虎潜丸、地黄饮子、甘麦大枣汤、乌梅丸等方剂加减化裁治疗肝风。  相似文献   

7.
叶天士作为清代名医 ,他对中医营卫理论的实际运用 ,不仅体现在外感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的创立上 ,尤其对营气理论的运用 ,绝不限于温病营分证治的范围 ,而是在内伤杂病甚至外科病中 ,都有独到的发挥。仅《临证指南医案》(以下简称《指南》)中 ,就有多种关于营气病变的证治经验 ,下面是我们对本书中实际所涉及的相关类型作的一些初步分析与归纳。1 脾营不足证叶氏对营的认识不仅禀承于《内经》,而且与《伤寒论》也有明显的源流关系 ,如在《温热论》就有“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的论述。故叶氏根据营气来源于中焦 ,且“脾藏营”(《灵枢·本神…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五脏的体阴用阳理论探讨脊髓与脑的体用状态,提出脊髓与脑作为脏腑器官,其形质与功用与五脏一样也为体阴用阳。临床治疗急慢性脑、脊髓损伤疾病时,既要从避免外伤、防止退变、维护髓脑血供等方面固护髓脑之体阴,又要以养血活血平肝熄风,或调和营卫、温补脾肾为法疏调其阳用,急者应从肺肝脾肾论治,治水降火;缓者应从心肝脾肾论治,升阳滋阴。  相似文献   

9.
脾胃体用理论为中医脾胃学说不断发展与完善的体现。“体”指脏腑的组织结构、形体,“用”指脏腑的生理作用、机能;脾以纯阴之体而蕴阳气,胃以纯阳之质而纳阴津;脾主升清,脾用属阳;胃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胃用属阴。脾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阴阳相交、纳运相得,共同维持着人体形态及生理功能的平衡。 临证运用时,可选慎柔养真汤荣营脾体,附子理中丸温助脾用,麦门冬汤滋润胃体,吴茱萸汤暖健胃用。临床论治脾胃病可基于脾胃体用理论,注重脏腑整体观。  相似文献   

10.
从"肝体阴用阳"看体用范畴在中医学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用范畴在中国哲学中具有具体和一般两种含义,其适应水平为宏观层次,“肝体阴用阳”在微观层次上对体用范畴的应用,导致了“体用殊绝”这一矛盾,它决定了中医理论体用诠释的衰颓。  相似文献   

11.
陈学达 《浙江中医杂志》1999,34(12):514-514
叶天士创温热病卫气营血辨证治疗体系,对内科杂病证治造诣颇深,尤精于脾胃病证的论治。笔者现就《临证指南医案》中有关脾胃病医案共791则,879诊次的内容,来探讨叶氏对脾胃病证治的独到经验。1 脾胃的生理特点叶氏把脾胃生理特点,概括为“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  相似文献   

12.
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在继承金元时期李杲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脾胃当分论、分治”,首创“胃阴学说”,从而进一步完善了脾胃学说.叶氏医案中有大量治疗木土关系失调的病案,注重木土关系是叶氏治疗脾胃病的又一大特点.通过对清代医家叶天士脾胃病医案的研读,对其治疗脾胃病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并例举出叶氏的典型案例.从中可以充分学习和了解叶氏的学术思想、辨证规律及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13.
高永平  李芳 《四川中医》1998,16(10):6-7
叶桂,字天士,号香岩。他勤求古训,吸取前人之所长,崇尚实践,注重实效,论医多独得之言。如论脾胃病,议病因,强调“食物不适或情怀郁勃”;拟治法,不离“健守二阳,通补为宜”;造方药,“首重气味”,擅用辛味通补。其方效确切,不回旧说,足以启人心智,对后世影响极大。兹据《临证指南医案》(以下简称《指南》)、(未刻本叶氏医案》(以下简称(医案》)二书中的有关内容,爱作此文,以倡其说。亚辛味通计法的提出叶氏针对元明以来医界论治脾胃病,“承元素者,从暑火立论,专用寒凉;宗东摄者,论脾胃之火,必务温养……”,以…  相似文献   

14.
中医理论认为甲状腺结节(thyroid nodule,TN)按照其临床症状主要归属于“瘿病”“瘿瘤”范畴。在TN的成因上,历代医家的理论探究及现代临床研究结果皆表明肝气郁结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致病因素。从脏腑角度而言,TN的病理基础为肝气郁滞;从经络角度而论,TN的潜在发病机制为肝经郁滞;从病证相合的辨治角度来看,肝气郁结作为TN的核心病机贯穿病程始终。“肝体阴用阳”出自《临证指南医案·肝风篇》,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中脏腑及阴阳理论为指导,嫁接中国古代哲学中“体用”概念而成的,用以阐释肝脏体藏阴血与用司疏泄不可分割的生理特性的学术思想。因此,基于以上结论,结合中医“治病求本”的思想及历代名家治肝心得,笔者提出了从疏肝解郁论治TN的观点,并根据肝脏体阴用阳的生理特性,提出了以调肝用及护肝体为原则的气血并重、脏腑经络兼治、虚实兼顾的疏肝解郁新治法,以期为临床防治TN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五脏体阴而用阳"是从"肝体阴用阳"观点延伸而出的,同样由此延伸而出的观点还有"肺体阳而用阴"。通过分析"肺体阳而用阴"观点下肺和肝的体用概念不相一致,否定了"肺体阳而用阴"观点,并间接证明了"五脏体阴用阳"观点的正确性。逐层论述阴与阳,体与用,体用与阴阳,五脏与体用阴阳间的相互关系,从而阐释了五脏体用的本质是一致的,五脏之体均属阴,为物质结构;五脏之用均属阳,为功能作用。联系古今众医家学说,分述各脏腑之体阴用阳,从而充分理解"五脏体阴用阳",并指导临床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6.
脾胃体用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沈洪 《中医杂志》1998,39(10):582-587
体用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一般“体”指客观存在的实体,“用”指体的作用和机能。因此中医理论也多引用这一概念来阐述脏腑的本体和功能。如“肝体阴而用阳”学说。同肝一样,脾胃的体用在古代医著中也有较多的论述,如《张氏医通》就明确提出:“胃之土,体阳而用阴;脾之土,体阴而用阳”,但现代临床上对此则有所忽视,故参合己意论述之,以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7.
通过整理相关文献探寻"肾体阴用阳"理论的源流及内涵,总结归纳肾脏生理结构和功能,分析肾脏生理特性;从"伤用""伤体"两个角度论述肾系疾病病因病机,诠释肾脏病理特点;以肾体用理论为指导,明确肾脏用药,并以肾气丸、斑龙丸为例,介绍肾脏体阴用阳理论指导下的组方特点。  相似文献   

18.
从肾病诊治包含的哲学思想和临床典型医案着手,探讨“脾肾相关论”的临床指导作用。全文分二部分,分别从肾病诊疗中包含的哲学思想以及脾肾相关理论在肾病诊治中的重要应用两方面进行阐述。五脏相关论从理论到临床均体现了中医的哲学思想,对辨证治疗各种慢性肾脏病如肾淀粉变性等具有显著疗效,其学术思想对提高中医临证水平具有深远的影响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钱英教授治疗慢性病毒性重型肝炎经验介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钱英教授治疗慢性病毒性重型肝炎,依据肝体阴用阳的理论及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特征,认为体用同损是该病的关键病机,提出体用同调治疗慢重肝的辨证思路,即在肝“体用同病”之时,既要补益肝阴和肝血之物质基础,还应加强肝阳和肝气的机能作用。临证论治注重益肝用与补肝体并重;疏肝理气与顾护肝体并施;标本同治,顾本重于祛邪;并强调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20.
吴春光 《光明中医》2012,27(5):860-861
叶天士是清代著名医家.他既是温病学派的巨擘,又是治疗杂病经验丰富的临床大家.笔者通过对其医案的研读,将其对治疗内风的方法总结如下. 1 治内风本脏(治肝法) 叶氏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体阴用阳,内寄相火,主升,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