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确认识化探技术在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有效性和总结成功的隐蔽油气藏勘探实例,对我国现阶段隐蔽油气藏勘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选择渤海湾盆地临南某断块隐蔽油气藏,利用化探精查技术对研究区化探样品酸解烃甲烷、重烃指标地球化学场特征进行描述和研究:该区存在稳定的酸解烃甲烷、重烃指标地球化学场,两酸解烃指标地球化学场亦具有良好的空间重现性,它们均以稳定的环状异常模式有效地指示了下伏断块隐蔽油气藏,该断块隐蔽油气藏的油气渗漏(油气微渗漏、夏口断层油气渗漏)与油气藏上方两酸解烃指标异常间存在着"因果"关系.鄂尔多斯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地区油气化探实例说明:化探技术在这些地区隐蔽油气藏勘探中取得良好应用效果的基础是化探方法选择、有效化探指标的选取和组合、化探指标综合异常信息提取、探区相关石油地质认识等多种因素的紧密结合.临南断块隐蔽油气藏油气化探的研究认识和鄂尔多斯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地区隐蔽油气藏的化探实例表明:化探技术可在隐蔽油气藏勘探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低渗透油气资源包括低渗透油气藏和致密砂岩气藏,低渗透油气勘探对于现阶段油气资源勘探增储上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油气化探的勘探原理与利用现今动态看待油气资源的勘探思想和理念相一致,它在低渗透油气资源勘探应用方面具有优势.英南2井致密砂岩气藏上方化探异常空间展布规律可对气藏起到指示作用,化探指标高含量“异常”成因很好地证实了该气藏的保存条件差,聚集天然气散失严重的地质推测.鄂尔多斯盆地某油田低渗透油气藏区SC1、SC2+、DC1等化探指标异常空间分布特征可较为有效地响应油藏空间分布,辩证地认识研究区化探指标应用效果与正确认识化探异常区与已提交储量勘探区两者间的辩证关系同等重要.2个地区化探应用结果表明化探技术可在低渗透油气资源勘探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隐蔽油气藏勘探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前,隐蔽油气藏勘探在中国的油气勘探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隐蔽油气藏勘探又是油气勘探中的难点。文章结合国内外对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的研究现状,总结和探索了寻找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方法,重点强调层序地层学与高精度地震探测技术的结合,指出了隐蔽油气藏勘探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油气地表地球化学勘探技术的地位与作用前瞻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世纪30年代,德国学者劳伯梅耶和前苏联学者索柯洛夫创造了气测法,揭开了油气化探发展的序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方法指标,用于检测地表环境中与烃类微渗漏有关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学变化,检测地表微量油气信息的化探实验测试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根据地表化探异常评价深部含油气性的可靠性也大大提高。尽管地表地球化学勘探技术尚无法准确评价油气藏的含油气层系、埋藏深度及其规模,然而国内外勘探实践结果证明,油气地表地球化学勘探在区域含油气性评价、检测圈闭构造中的直接油气信息、钻探靶区优选等方面均取得良好效果,是一种有效的油气勘探手段,对石油地质和地球物理等常规油气勘探方法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从现有研究和应用成果来看,无论在陆地还是海洋,油气化探技术与常规油气勘探方法相结合在油气勘探开发全过程均能发挥一定的作用。由于地表地球化学勘探技术具有廉价、快速、直接等特点和优势,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方法技术的不断创新,其在我国未来几十年油气勘探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隐蔽油气藏的概念与分类及其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22,自引:18,他引:4  
目前国内外都非常重视隐蔽油气藏的勘探, 中国隐蔽油气藏勘探前景广阔, 已经成为中国油气储量增长的重要方向。笔者把很难依据现有资料或地质理论判明圈闭和油气存在的油气藏称为隐蔽油气藏。可以按隐蔽油气藏判别的难度、隐蔽方式、油气富集动力学机制等对其进行分类。“隐蔽油气藏”是勘探范畴的术语, 是据圈闭的隐蔽性和油气藏寻找的难易程度提出来的, 随着勘探技术和勘探理论的发展, 隐蔽油气藏圈闭的范围是不断变化的。在勘探实践中, 需要注意不能把岩性地层油气藏、非构造油气藏与隐蔽油气藏等同起来, 仅强调后两者的研究, 某些特殊类型的油气藏的勘探容易被忽视。岩性地层油气藏在目前仍是隐蔽油气藏勘探的主体, 而隐蔽油气藏是各类以非构造为主的圈闭类型的一种通俗表达, 也包含某些目前识别和评价难度较大的构造油气藏。  相似文献   

6.
隐蔽油气藏勘探方法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蔽油气藏已逐渐成为我国主要的油气藏勘探类型,而隐蔽油气藏勘探又是油气勘探中的难点,结合国内外对隐蔽油气藏勘探的理论研究现状,强调层序地层学分析与高精度的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结合,探讨隐蔽油气藏勘探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十二五期间,中国石化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其中地震勘探技术、超深井钻完井技术、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及测井录井技术的创新发展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对未来油气勘探中存在的寻找石油储量战略接替困难、新增储量品位下降、埋藏深度增加、复杂勘探对象对工程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等技术难题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中国石化油气勘探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陆相隐蔽油气藏、海相油气藏、致密碎屑岩油气藏、山前带油气藏、火成岩油气藏、海域及非常规油气资源等7大领域,并分析了7个领域面临的主要技术挑战,指出了物探技术、井筒技术及测井录井技术的主要攻关方向。   相似文献   

8.
结合国内对隐蔽油气藏勘探的理论研究现状,阐述了不同隐蔽油气藏勘探的策略、方法和技术及其发展趋势。认为虽然隐蔽油气藏的勘探相对构造油藏而言具有很高的风险性,但只要从隐蔽油气藏形成的机理出发,综合应用各种勘探理论和技术手段,同时利用创新的勘探思路并运用相应的技术对策进行优化勘探,仍能取得可靠的效果和可观的油气储量。  相似文献   

9.
油气化探技术预测复杂类型油气藏富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寻找复杂类型油气藏富集区的方法,以松辽盆地北部的西部地区为例,列举来36井区、古龙-茂兴地区和古81井区的勘探实例,运用常规化探、放射性热释光和测氡等技术,结合该区已有的钻井、地质和物探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该区岩性和地层油气藏富集区带进行了预测和评价。同时,利用油气化探新方法预测了油气产层的深度,实际效果与预测结果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利用油气化探技术在勘探具有多套油气组合、含油错叠连片地区寻找复杂类型油气藏的低成本、高效益方法;给出了对于勘探复杂类型油气藏时应遵循的正确方法和勘探程序;表明将油气化探常规技术方法与新技术、新方法相结合,仍然能够在勘探老区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油气化探在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为了配合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探,在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地表油气化探普查和井中化探勘探工作。近20年油气化探的成果表明:在已知油气藏(田)上方有较好的化探异常显示,异常模式以环状或半环状晕为主;化探技术在未知区油气远景的预测评价、油气化探异常的圈定和评价等方面效果良好,许多化探异常经钻探后证实具有工业油气流;井中化探技术在现场随钻预测和发现井中的油气显示层方面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辽东湾31-6区块隐蔽油气藏的地球物理识别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辽东湾探区的隐蔽油气藏勘探既有成功的例子,也有失败的例子,说明识别隐蔽油气藏有很大的难度。为此本文提出了一套开展辽东湾地区隐蔽油气藏勘探的地球物理识别技术流程。在研究中,首先利用岩石物理测试数据建立岩石物理模型进行横波速度反演,再通过沉积规律研究、地震相分析、时频分析等研究成果确定隐蔽油气发育带;在横波速度反演的基础上,通过弹性波阻抗反演进行岩性预测,有效地识别储层;在砂体识别基础上,利用AVO属性分析、吸收分析、多属性分析等方法综合分析储层的含油气性。利用这套识别技术对 31—6a目标进行了储层和含气性预测,认为该目标为含气圈闭。  相似文献   

12.
提高隐蔽油气藏勘探能力的新思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国广大地区已进入隐蔽油气藏勘探阶段。随着勘探对象的变化,地震技术面临新的严峻挑战。本文提出了针对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新思路:在三维“三高”精细处理和精细构造解释的基础上,通过叠前和叠后(AVO和波阻抗)属性参数反演和谱分解技术,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解释技术,将物探和地质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处理、解释一体化工作模式,实现地质、地震、测井信息的有机结合,完成储层描述与评价,提出有利圈闭和井位部署建议。文中还讨论了在处理、解释一体化模式下的数据处理与数据解释技术及其重要性。文中认为,把处理、解释一体化的模式应用于数据处理、构造解释、储层解释和油气预测的全过程,既可促进地震技术的自身发展,又能提高地震技术的勘探效益并降低勘探风险。  相似文献   

13.
准噶尔盆地腹部隐蔽油气藏及勘探思路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准噶尔盆地腹部油气资源非常丰富,其中相当一部分储集在隐蔽油气藏中。准噶尔盆地腹部隐蔽油气藏具有多沉积体系控制、构造-岩性复合、多层系含油以及具有多期成藏的特点。对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既要采用新的研究思路,又要采用现已比较成熟的研究方法。首先开展高分辨率层序划分对比研究,确定隐蔽圈闭发育的有利层位;其次开展古地貌及沉积环境研究,寻找坡折带和有利相带,确定隐蔽圈闭发育的有利部位;再次开展地震处理,发现和落实隐蔽圈闭,寻找隐蔽油气藏。  相似文献   

14.
自1927年地震勘探成为一种常规勘探方法以来,地震勘探技术始终处于不断改进之中。特别是在近20年,伴随着电子、计算机、信息等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地震勘探技术已从模拟发展到数字、从最初的一维发展到现在的三维乃至四维、从单分量接收到多分量接收、从地面勘探到立体勘探、从简单的构造勘探到寻找隐蔽岩性油气藏,如今地震勘探方法不仅可用于勘探复杂地区(领域)的油气藏,而且正向油气的开发领域渗透和拓展。本文以胜利油田40年地震勘探历程为线索,阐述了地震勘探技术发展与油田储量增长的关系,强调为适应勘探目标日趋复杂的形势,促进油气储量的持续增长,必须进一步大力发展地震勘探技术。  相似文献   

15.
松辽盆地南部岩性圈闭识别技术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寻找隐蔽油气藏一直是油气勘探中的难题,我国东部吉林油田的中浅层已进入高成熟勘探阶段,油气勘探已由早期的构造圈闭勘探转变为现今的以隐蔽圈闭勘探为主的阶段。本文针对松辽盆地南部的西部前缘带三维连片工区及伊通地堑岔路河断陷,综合应用构造精细解释、声波曲线重构波阻抗反演、层序地层学、地震相及沉积(微)相分析、模型正演、地震属性分析、频谱分解及三维可视化等技术手段,所提供的多口探井获得工业油气流或有良好的油气显示,取得了较好的解释效果。  相似文献   

16.
南堡凹陷隐蔽油气藏以上倾尖灭、透镜体、断层—岩性及不整合遮挡和超覆等类型为主,其分布受不同类型坡折带,如断裂坡折带、挠曲坡折带、沉积坡折带和侵蚀坡折带等控制。隐蔽油气藏成藏主控地质因素是断裂,其中同沉积基底大断裂控制了决定隐蔽圈闭形成和分布的各类坡折带的形成,而油源断裂则起到了将油气从烃源区输导到隐蔽圈闭中聚集成藏的关键作用。隐蔽油气藏成藏需要经过3个阶段:断裂控坡折带—坡折带控隐蔽圈闭—油源断裂输导成藏。  相似文献   

17.
在油气藏中轻烃微渗漏机理的基础上,开展了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研究。油气藏中的轻烃部分(C1—C5)以微渗漏的形式穿过其上方的地层,在近地表土壤中引发了专门以轻烃为食的微生物的发育,因此含油气区地表的微生物在浓度、种群和结构方面,都跟下伏无油气藏的地区有所区别。通过分析这些异常特征,可以对油气富集区及油气藏进行研究和预测。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技术与理论探索,建立了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实现了从油气指示微生物数量向群落结构、群落演替规律的研究,建立了群落解析技术。持续三年的人工模拟结果表明,不同烃类组分驯化下微生物及群落结构出现明显差异性和响应关系,发现的菌种与实际油气藏上方的高度一致,为微生物勘探提供了理论支持。针对不同地理条件、不同油气藏类型的油气区样品,进行了环境条件、油气地球化学与油气微生物类群分布的相关性研究,分析了油气藏地表土壤样品原位的微生物特征,初步构建了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油气指示菌数据库。应用研究表明,地表微生物异常与油气藏位置呈现较好的关联性,在各种不同类型油气藏上方微生物异常都能很好地体现油气藏的“生理体征”。结合石油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可以有效预测有利油气富集区,具有良好的勘探应用前景。由此提出了下一步油气微生物勘探九大发展趋势和方向。   相似文献   

18.
华北油田隐蔽油藏勘探实践与认识   总被引:26,自引:11,他引:15  
随着勘探的不断深入,华北油田富油凹陷构造油藏的勘探程度越来越高,勘探对象日趋复杂,勘探难度越来越大。面临勘探现状,华北油田认真分析勘探形势,立足资源基础,解放思想,积极转变勘探观念,有意识地加强隐蔽油气藏的深入研究与勘探,先后在冀中坳陷的饶阳凹陷、二连盆地的巴音都兰凹陷、乌里雅斯太凹陷等发现了多个规模富集的隐蔽油藏。通过隐蔽油藏的勘探实践,取得了四点主要认识、六点重要启示,对今后深化华北油田隐蔽油藏的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隐蔽油气藏资源潜力预测方法探讨与初步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隐蔽油气藏形成演化过程和成因机理十分复杂,为了提高油气资源评价的可信度,为高层次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应综合利用多种方法,如发现过程模型反演法、成藏门限理论正演计算法以及综合预测法。运用这些方法对济阳坳陷隐蔽油气藏的资源潜力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济阳坳陷还有20.24×108t以上的隐蔽油气藏储量待发现,占剩余可探明储量的75%以上。其中,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待发现隐蔽油气藏分别为7.83×108t和3.53×108t,车镇凹陷和惠民凹陷为3.78×108t和3.52×108t。平面上,隐蔽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储量丰度较高、探明储量较低的成藏体系内;层位上,沙河街组四段及其以上目的层勘探程度虽高仍是隐蔽油气藏储量增加的重点层位;类型上,岩性透镜体油气藏、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及古潜山油气藏是隐蔽油气藏今后勘探的重要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