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灵芝  凌辉 《职业》2009,(7X):4-6
<正>人终要有一个自己的位置,灵魂终要有个归宿,而这些位置和归宿都需要自己坚持不懈地努力和追求。——龚德清"书,心画也",这是西汉文学家扬雄的一句名言,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书为心话,字如其人"。字,是书者的自然流露,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亦是书者人品的写真。从龚德清身上,记者再次印证了这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有人戏称那些特别能说会道的人姓的是“双口吕”,其实,上帝造人一张嘴、两只耳,所以听的务必比说的多。但在日常生活中,总有些喋喋不休的人。喜欢说倒也无妨,如能说中要害那更好,但问题是他们常说得太多、太滥,其中不乏空话、废话、套话、混账话。噜哩噜嗦、絮絮叨叨,不仅无补于事,有时还可能适得其反。典型的表现就是:说话喜欢大兜圈子或没有条理性。“博士卖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这里的“书”字也可改为“说”。“说”了半天.一个圈子兜过来,  相似文献   

3.
金薇:从你的解释来看,对《论语》里的某些话,是不是不忠于原典也可以有很好的解释?薛涌:哈哈,你是否还觉得我主张不忠实原典呢?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带着自己的关怀和时代的目的读《论语》。但是,解释《论语》就必须忠于原文。不想忠于原文你还读什么?有话自己说就行了?问题是,什么才叫忠于原文?  相似文献   

4.
据说,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能上台,是因为广大女性群体是他的铁杆支持者。除了他是个单身汉,属于政治含金量很高的王老五外,他的话也说到了广大日本女人的心坎里。小泉见到胖女人就说:"我对瘦巴巴的女人无法觉得有魅力。"在拉选票的时候说这种话是大有杀伤力的,接下来他还补上一句:"你现在是最佳状态,比现在瘦一公斤或胖一公斤都不行。"这和中国古人说的"增一分太肥,减一分太瘦"何算相似乃尔。由此可见,女人们对"身材"二字有多么的敏感。且不谈历史上有过的"环肥燕瘦"两种审美标准,但凡看一看电视上  相似文献   

5.
恋爱宝典  李奇渊 《伴侣(A版)》2014,(1):I0001-I0001
正再热烈的爱,也需要距离,这个距离可以用那些不能说的秘密来体现。再亲密的男女也会各自保留一些不为对方所知的秘密,善意的隐瞒比残忍的诚实更能保护爱情,这是小编教给你的恋爱心理学。不要隐瞒特别重要的事情1.有关自己家人的问题,应早点告诉对方如果是以结婚为前提的恋爱,就不可避免地要解决关于家人的问题。太远的亲戚暂时不用涉及,要向对方说明的是关于父母、兄妹、近亲的事情,找个时机,好好把自己的家人介绍一番吧。不要认为只要两个人相爱,就和双方各自的家庭没有关系,这种想法很危险,结婚毕竟不像恋爱那样简单,早点把问题说清,在还没有深陷之前,双方考虑清楚,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对方的尊重。2.有影响生活的病症或者自身的一些麻烦事  相似文献   

6.
避讳,这种现象出现的历史相当悠久,据考证至少从周朝就有了。孔子曾在《春秋》里说过:“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后来又派生发展到“为死者讳”,大抵是中国人传统的“死者为大”习俗使然。这种中国古老的文化现象,如今在我们的传记写作中也大盛其道。不是名号上做手脚,而是在史实上动心眼。或有意地略而不写,或改变说法以合时宜。研读这些装订成册的东西,让人觉得可信的内容似乎少了点儿,展示给人们的多半是作者认为的最佳角度,或最能放光彩的一面。至于那些不如人意或不太光彩的一面,书中常常隐讳不谈。  相似文献   

7.
女性书家,史籍可考者,第一位是西汉楚王的一位侍者,名唤冯嫽.但《汉书·西域传》只说她"能史书".这到底是不是写书法,似乎还难以确定,可是马宗霍《书林藻鉴》已迳行将之归入书人行列.大概此时书法艺术刚刚兴起,所以甄录较宽吧.  相似文献   

8.
私房钱,顾名思义就是家庭成员个人积蓄的钱财,不为"另一半"或其他成员所知,这种神秘似乎陡增了"私房钱"的暧昧和危险信号。私房钱的出现使得夫妻双方的信任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于是"被蒙蔽"的人总是感觉自己很受伤。然而当我们走进私房钱的背后,却发现受伤的并不只是一个人……  相似文献   

9.
他有了情人,但是她觉得自已比别的女人聪明,一不哭着喊着离婚,二不亏待自己的爱人,毕竟是和他从柴火夫妻一天天过下来的。情人节前夕,情人说:"你要买什么礼物给我?至少是2000块钱以上啊。"话,是撒着娇说的,他笑着应了。  相似文献   

10.
买书不为阅读只为观赏的,恐怕只有两种人,要么是附庸风雅的暴发户,要么是家境殷实的藏书家.这两种人我都不是,却也有过一番类似的经历.汉译<埃及古代史>不过10万字,买回一两年至今尚未读毕,可它又是我从书架上取出次数最多的一本书,不时拿在手中把玩欣赏.对一本书产生这样的"感情",在我是从未有过的.当时在旧书摊上发现它后的喜悦,仿佛现在还能感觉到.  相似文献   

11.
正我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如今年过七旬,应当是垂垂老矣的年纪。可有时,读者来电话会发问:"你声音这么年轻?是本人吗?"更多时候,见到我的人会问:"你皮肤这么好,吃了什么营养品?"其实,身体的呵护和保养,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得清楚的,我在这方面的经历足够写一本厚厚的书。我这一生对养生的求索和思考,始于青少年时代,那些悠悠岁月的经历,萦绕在脑际挥之不去。可这是我个人独有的经历,从来没有人这样写  相似文献   

12.
史志 《老年人》2013,(7):37-37
《洛神赋》是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的文学名篇,而对曹植为何写《洛神赋》,从来说法不一。有说是写他与曹丕皇后甄氏恋情的,有说写曹植自己哀怨的,有说是受宋玉《神女赋》影响专写女性美艳的。但总的说来,离不开甄氏。甄氏是一位出身豪门而命运悲苦的不幸女子。她是汉末中山无极(今河北无极县)人,父亲甄逸,曾任上蔡县令。甄逸  相似文献   

13.
正我出生于20世纪四十年代,如今年过七旬,应当是垂垂老矣的年纪。可有时,读者来电话会发问:"你声音这么年轻?是本人吗?"更多时候,见到我的人会问:"你皮肤这么好,吃了什么营养品?"其实,身体的呵护和保养,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得清楚的,我在这方面的经历足够写一本厚厚的书。我这一生对养生的求索和思考,始于青少年时代,那些悠悠岁月的经历,萦绕在脑际挥之不去。可这是我个人独有的经历,从来没有人这样写过。  相似文献   

14.
《现代交际》2004,(12):18-19
职场上,我们每天和同事、领导之间难免有 话要说。说什么、怎么说,什么话能说,什么话 不能说,都应仔细揣摩。可以说职场上说话也是 一种艺术。很多时候,有些人吃亏就是因为没能 管住自己的嘴巴。  相似文献   

15.
《现代交际》2005,(1):25-25
电话可谓是公司的正门,当你接到电话就惊慌失措,或扔下一句"I don'tspeak English" (我不会说英语)就不理对方,这不是正确的工作态度。即使是不善于说英语的人,也希望你至少能掌握转电话的用语。 如有英语电话进来,你要学会打招呼、报公司名或部门以及自己的姓名,然后说"请稍等"和"我帮你转过去",并把电话转给被呼者。用熟了之后,也可以确认一下对方的姓名,或帮忙转告留言等等,一步一步地提高英语水平。  相似文献   

16.
正我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如今年过七旬,应当是垂垂老矣的年纪。可有时,读者来电话会发问:"你声音这么年轻?是本人吗?"更多时候,见到我的人会问:"你皮肤这么好,吃了什么营养品?"其实,身体的呵护和保养,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得清楚的,我在这方面的经历足够写一本厚厚的书。我这一生对养生的求索和思考,始于青少年时  相似文献   

17.
管住自已     
人生这辈子无非一是学习他人,诸如读书求知、拜师练艺,这叫改造客观世界;二是管住自己,不为钱物所动,不为权色所诱,守住灵魂始终,这叫改造主观世界。尼采说:每个人距离自己最远。尼采是伟大的哲学家,他的话是说人的理想与现实相差甚远,又像是说人是最不了解自己的东西。是的,我们可以如数家珍一般评论世事,可以口若悬河痛击旁人,可以若无其事地发泄愤怒,只要精神充足,还可看什么都不顺眼,见什么骂什么。但我们不能不承认,我们看到和抨击的都只是人类的表象,是外在的东西,绝大多数时候,一些人灵魂深处没有一盏明灯,无法照亮也无法让别人洞察…  相似文献   

18.
即便是没有看过能剧的人,至少也看过大名鼎鼎的能面吧.初见能面的话,肯定会觉得它恐怖或让人感觉不舒服吧.而实际上能面却完美地表现出了日本传统美学的“空寂幽玄”的精神.本文通过对能面历史沿革、审美特点的分析和梳理来探究能面的艺术特点与鉴赏.  相似文献   

19.
编辑部启事     
《社会学研究》2012,(3):247
自2005年起《社会学研究》改版,开设"论文"、"调查报告"、"研究述评"和"书评"等栏目。本刊编辑部热诚欢迎国内外学者投稿。1.本刊刊登社会学各分支学科的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研究述评和书评等;不刊登国内外已公开发表的文章。学术论文以10000—20000字为宜。2.稿件一律使用中文。作者投稿时应通过电子邮件寄至sbjb@cass.org.cn或将打印稿寄  相似文献   

20.
2008年,对于鲁迅研究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100年前,即1908年,鲁迅发表了<文化偏至论>,提出了"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的核心思想.90年前,即1918年,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借"狂人"之口说出一个大发现:从"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的史册上看出"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慨叹"难见真的人!"这一呼声成为旧中国"铁屋子"的第一声"呐喊".以后,鲁迅终其一生,都始终贯串着以人为本、人的自觉这一人学思想红线.只有紧紧抓住这条红线,才可能真正认识鲁迅的思想本质及其伟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