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对2009年1月-2009年12月32例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积极预防出血性膀胱炎发生以及对症护理,病人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较低,未出现因出血性膀胱炎相关死亡病例.认为充分了解出血性膀胱炎的病因和发生的危险因素,熟悉其预防及治疗措施,掌握出血性膀胱炎的监测和病情观察要点,配合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可提高移植成功率、减轻病人病痛、避免出血性膀胱炎相关死亡.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1例小儿亲缘性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合并重度出血性膀胱炎的护理体会,强调了出血性膀胱炎、感染、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及膀胱动脉栓塞术后护理重点。  相似文献   

3.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迟发性出血性膀胱炎多由BK病毒再激活引起,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迁延不愈,增加患者的痛苦,延长住院时间,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然而,目前临床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BK病毒感染缺乏足够的重视,在BK病毒监测以及BK病毒相关出血性膀胱炎的治疗上也缺乏有效的手段。近年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BK病毒DNA监测在BK病毒相关出血性膀胱炎中表现出重要作用。在治疗上以西多福韦为代表的治疗方法也日益受到肯定,同时病毒特异性淋巴细胞治疗等新方法也不断涌现。本文主要就近年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BK病毒相关出血性膀胱炎在致病机制、治疗手段、病毒监测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严重的出血性膀胱炎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6月在我院完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134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调查和分析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病毒学检查情况。根据出血性膀胱炎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并采用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严重的出血性膀胱炎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在134例患者中,发生严重的出血性膀胱炎的患者为15例(11.1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移植年龄、疾病状态、HLA匹配程度、ABO血型匹配、CMV感染、BK尿、预防GVHD的药物种类及急性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严重的出血性膀胱炎的相关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疾病状态、HLA匹配程度、CMV感染及急性GVHD程度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严重的出血性膀胱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疾病状态、HLA匹配程度、CMV感染以及急性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严重的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 目的 探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常见并发症和护理体会。 方法 对9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常见并发症:口腔粘膜炎、肛周炎、出血性膀胱炎、移植物抗宿主病、间质性肺炎的护理体会进行总结。 结果 9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经过移植前、移植中和移植后的精心护理,显效6 例(66.66%) ,有效2 例( 22.22%) ,无效1 例(11.11%) ,总有效率88.88%。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有一定的并发症,可通过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减少患者移植并发症发生的机会。 结论 在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护理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出血性膀胱炎(hemorrhagic cystitis,HC)是造血于细胞移植术后较为严重和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出血性膀胱炎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自体移植,其原因可能与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采用的强免疫抑制剂造成机体免疫功能进一步低下,以及移植物抗宿主疾病损伤膀胱黏膜而使病毒感染机会增多有关[1].护理人员通过了解Hc的病因和防治措施,掌握HC的监测和观察方法,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提高移植成功率非常重要.2008年2月我科1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于术后35 d并发出血性膀胱炎.经过及时治疗与悉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出血性膀胱炎(hemorrhagic cystitis,HC)是造血于细胞移植术后较为严重和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出血性膀胱炎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自体移植,其原因可能与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采用的强免疫抑制剂造成机体免疫功能进一步低下,以及移植物抗宿主疾病损伤膀胱黏膜而使病毒感染机会增多有关[1].护理人员通过了解Hc的病因和防治措施,掌握HC的监测和观察方法,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提高移植成功率非常重要.2008年2月我科1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于术后35 d并发出血性膀胱炎.经过及时治疗与悉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出血性膀胱炎的分级护理经验。方法对50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发生出血性膀胱炎患者采取分级护理,其中I-Ⅱ级26例患者的护理措施主要是做好水化及碱化尿液、利尿、膀胱冲洗及加强药物使用的护理等;Ⅲ-Ⅳ级24例患者护理措施以持续膀胱冲洗、膀胱灌注及高压氧疗、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护理为主。结果50例患者出血性膀胱炎缓解率为96.00%(48/50)。在实施治疗中患者均无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呼吸加快等不良反应。结论分级护理可使护理措施与患者病情相符,更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同时还能体现护理专业的特性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梁艳梅  雷永红  潘丽华  黄芳 《全科护理》2016,(30):3207-3208
[目的]探讨小儿地中海贫血同胞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并发出血性膀胱炎的护理策略。[方法]对收治的小儿地中海贫血同胞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15例患儿中并发出血性膀胱炎(HC)的5例患儿的护理措施及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5例出血性膀胱炎患儿通过细致观察、及时准确用药、精细护理,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征症状消失,无一例出现出血性膀胱炎相关死亡。[结论]在小儿地中海贫血同胞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细心观察并发症的出现、准确分析并发症出现的原因、及时正确处理是关键因素,有助于提高移植成功率及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出血性膀胱炎(HC)是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严重和主要并发症之一,可直接影响移植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率,其发病率达30%[1].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结合雌激素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术后出血性膀胱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8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在移植后并发出血性膀胱炎,给予结合雌激素治疗,10岁以下患儿1.25 mg/次,2次/天,口服;10岁以上患儿2.5 mg/次,2次/天,口服.在临床显效和有效后逐步减量至停药,平均疗程1~2周.结果:显效5例,有效1例,2例无效死亡,死于出血性膀胱炎和严重感染各1例;出现恶心、呕吐2例,男性乳房增大2例,停药后恢复正常.结论:结合雌激素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受者出血性膀胱炎具较好疗效,不良反应轻微,可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总结了2011年9月—2016年4月在血液内科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住院的6例出血性膀胱炎患者出现导尿困难的原因及导尿成功的护理经验,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马利兰/环磷酰胺(Bu/Cy)方案预处理时发生出血性膀胱炎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2例Bu/Cy预处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采用密切观察病情,保持尿路通畅,预防尿路感染,加强心理护理等方法。结果5例发生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41.7%,其中2例为重度,3例为迟发性。经过早期预防和积极治疗及精心护理无因出血性膀胱炎死亡病例。结论采用本组护理方法,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为41.7%,因此完整而系统的护理Bu/Cy预处理方案相关的出血性膀胱炎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出血性膀胱炎(hemorrhagic cystitis,HC)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较为严重和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出血性膀胱炎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自体移植,其原因可能与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采用的强免疫抑制剂造成机体免疫功能进一步低下,以及移植物抗宿主疾病损伤膀胱黏膜而使病毒感染机会增多有关。护理人员通过了解HC的病因和防治措施,掌握HC的监测和观察方法,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提高移植成功率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邱燕飞  姚斌莲  王宏婷   《护理与康复》2020,19(10):32-33
总结10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并发重度出血性膀胱炎患者置入输尿管支架管的护理。护理重点为做好输尿管支架管置入的护理,妥善固定导管,保证引流的通畅;密切观察术后出血和尿路感染等并发症;做好相关出院指导。8例出血性膀胱炎症状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1例未缓解,死于非手术相关的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16.
背景:出血性膀胱炎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探讨其临床特征及发病的危险因素对改善造血干细胞移植效果有重要应用意义。 目的:观察小儿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发病情况,并分析其临床特点以及发病危险因素。 设计:病例分析。 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 对象:选择1998—10/2004-06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HSCT中心88例接受脐血移植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男49例,女39例,年龄2-18岁,平均8.0岁。所有患儿家属对治疗知情同意。实验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许可。 方法:①患儿预处理方案主要有环磷酰胺(120~200mg/kg)和马利兰(Bu,14-20mg/kg)组成为主的化疗方案。以及环磷酰胺联合全淋巴照射(2—8Gy)或全身照射(2.8Gy)组成的放疗方案。②按文献[7]及[8]标准诊断及对出血性膀胱炎分类:观察患者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与转归:分析年龄、性别、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移植病种、移植类型、移植方式、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对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的影响。 主要观察指标:①患儿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②临床特征与实验室检查。③治疗与转归。④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纳入患儿88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16例(18.2%,16,88)患儿发生出血性膀胱炎,其中轻度11例(68.7%),重度5例。②临床特征与实验室检查:患儿均有血尿,其中典型尿频、尿急、尿痛及肉眼血尿8例(50.O%);肉眼血尿10例(62.5%):11例蛋白尿(+~+++),7例白细胞增高。③治疗与转归:所有出血性膀胱炎患儿均痊愈,病程2~53d。④出血性膀胱炎发生危险因素:受者移植年龄?  相似文献   

17.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出血性膀胱炎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治疗恶性血液病,难治性血液病的主要手段。出血性膀胱炎(HC)是主要并发症之一。可发生在移植后早期或数周后,国外发生率8%~68%,严重死亡率可高达30%~40%,可直接影响移植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率。现将我院2001年8月~2006年1月完成106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13例出现出血性膀胱炎的预防及护理情况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13例移植患者中,男9例,女4例,中位年龄32(10~46)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8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例。…  相似文献   

18.
背景:出血性膀胱炎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探讨其临床特征及发病的危险因素对改善造血干细胞移植效果有重要应用意义. 目的:观察小儿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发病情况,并分析其临床特点以及发病危险因素.设计:病例分析.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对象:选择1998-10/2004-06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HSCT中心88例接受脐血移植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男49例,女39例,年龄2~18岁,平均8.0岁. 所有患儿家属对治疗知情同意.实验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许可.方法:①患儿预处理方案主要有环磷酰胺(120~200 mg/kg)和马利兰(Bu,14~20 mg/kg)组成为主的化疗方案,以及环磷酰胺联合全淋巴照射(2-8Gy)或全身照射(2-8Gy)组成的放疗方案.②按文献[7]及[8]标准诊断及对出血性膀胱炎分类;观察患者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与转归;分析年龄、性别、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移植病种、移植类型、移植方式、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对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①患儿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②临床特征与实验室检查.③治疗与转归.④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纳入患儿88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16例(18.2%,16/88)患儿发生出血性膀胱炎,其中轻度11例(68.7%),重度5例.②临床特征与实验室检查:患儿均有血尿,其中典型尿频、尿急、尿痛及肉眼血尿8例(50.0%);肉眼血尿10例(62.5%);11例蛋白尿( ~ ),7例白细胞增高.③治疗与转归:所有出血性膀胱炎患儿均痊愈,病程2~53 d.④出血性膀胱炎发生危险因素:受者移植年龄≥6岁、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阳性及巨细胞病毒感染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分别高于年龄<6岁、GVHD阴性及巨细胞病毒未感染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0.01).结论:①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有其自身的临床特征,预后多良好.②受者移植年龄≥6岁、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阳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可能为其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的相关因素、治疗措施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该科2001年6月至2010年9月385例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治疗患者出血性膀胱炎的发生、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 385例患者中有19例发生出血性膀胱炎,发病率4.9%,中位发病时间28 d(6~68 d),中位病程26 d(19~41 d)。其中因出血性膀胱炎死亡1例,其余患者通过碱化、水化、留置尿管冲洗膀胱、抗GVHD、抗病毒等治疗后痊愈。多因素分析提示,清髓性预处理、巨细胞病毒感染是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的相关因素。结论出血性膀胱炎的发生与多因素相关,给予巯乙磺酸钠、还原型谷胱甘肽及碱化、水化、冲洗膀胱等措施对出血性膀胱炎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20.
背景:出血性膀胱炎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常见并发症之一.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除影响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外,还能调节炎性反应中单核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以及内皮细胞的功能.目的:探讨膀胱内灌注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的预防作用.设计:病例分析.对象: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4-01/2006-08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病患者15例作为常规治疗组,2006-09/2008-12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病患者16例作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方法: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方法即美司钠、水化、碱化尿液预防出血性膀胱炎,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在其基础上,在应用环磷酰胺前24 h开始向膀胱内灌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至环磷酰胺停用3 d后拔除导尿管,用生理盐水冲洗膀胱后排空膀胱,然后向300 μg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中加入生理盐水10 mL、利多卡因5 mL注入膀胱,保留60~120 min.主要观察指标:出血性膀胱炎的发生及其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相关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及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明显降低(x<'2>=4.39,P<0.05),出血性膀胱炎平均持续时间、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t=3.97,P<0.05;t=3.13,P<0.05),Ⅲ度以上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明显降低(x2=5.04,P<0.05).出血性膀胱炎严重程度与移植物抗宿主病严重程度、持续时间有关(r=0.76).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巨细胞病毒感染率略微下降但无明显差异(x<'2>=0.28,P>0.05),巨细胞病毒感染阳性患者Ⅲ度以上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升高.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略微下降但无明显差异(x2=0.28,P>0.05).结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膀胱内灌注耐受性好,临床取得了较好疗效,是预防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