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动脉血乳酸水平在判断新生儿败血症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301例败血症新生儿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入院时血乳酸、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生化指标。通过ROC曲线分析,评估入院时血乳酸水平对判断新生儿败血症预后的价值。结果 足月儿血乳酸重度升高组病死率(26.1%)较轻度升高组(3.1%)和乳酸正常组(0%)明显升高(P < 0.017)。预后不良组入院时血乳酸水平(6.5±5.1 mmol/L)较预后良好组(3.6±1.7 mmol/L)明显升高(P < 0.05)。入院时血乳酸水平(临界值为6.15 mmol/L)对判断新生儿败血症预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545、0.919。结论 早期血乳酸水平可作为判断新生儿败血症预后的生化指标,特异性高,但敏感性较低。  相似文献   

2.
血乳酸在脓毒症患儿病情及预后评价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儿血乳酸水平对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评价作用。方法 收集脓毒症患儿484例,其中普通脓毒症组310例、严重脓毒症组105例、脓毒症休克组69例,治疗前测动脉血乳酸值,对乳酸>2 mmol/L的脓毒症休克患儿,收集其早期液体复苏后血乳酸复查值。结果 随脓毒症严重程度增加,血乳酸值逐渐增加。ROC曲线分析发现,区别脓毒症休克和非脓毒症休克的血乳酸值为2.25 mmol/L时,其诊断灵敏度为82.6%,特异性为79.8%。乳酸≤1 mmol/L、乳酸~2 mmol/L、乳酸~4 mmol/L和乳酸>4 mmol/L患儿的病死率分别为8.5%、9.4%、27.2%、67.6%,乳酸>4 mmol/L的死亡风险为乳酸≤1 mmol/L的22.4倍。治疗前血乳酸>2 mmol/L的脓毒症休克患儿复苏后血乳酸水平≤2 mmol/L和>2 mmol/L的病死率分别为33.3%、69.2%。结论 血乳酸可作为脓毒症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价指标,血乳酸值2.25 mmol/L对脓毒症休克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早期复苏使血乳酸水平恢复至正常可改善脓毒症休克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乳酸和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动态变化对脓毒性休克患儿第28 d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7年2月1日至2019年2月1日山东省青岛妇女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脓毒性休克连续病例,根据入PICU 28 d内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序贯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血乳酸清除率和血清PCT清除率对患儿入PICU 28 d内生存情况的预测价值。结果50例脓毒性休克患儿进入本文分析,死亡组17例,存活组33例。①死亡组SOFA评分、CRP和N端-B型钠尿肽前体水平高于存活组(P分别为<0.001、0.041、0.017),PLT计数低于存活组(P=0.010);存活组腹腔感染所占比例高于死亡组(P=0.040)。②死亡组初始血乳酸、入PICU 6 h血乳酸和120 h血清PCT水平高于存活组(P分别为0.043、<0.01、0.044),血乳酸清除率以及24、48、72和120 h血清PCT清除率低于存活组(P<0.001、<0.001、0.009、0.033、0.006)。③脓毒性休克患儿预后的预测:不同时点中,120 h血清PCT清除率的约登指数最大(F=3.631,P=0.015)。SOFA评分(>11.5分)、6 h血乳酸清除率(<15.8%)和120 h血清PCT清除率(<70.8%)联合,AUC达0.986,约登指数0.892,敏感度96.9%,特异度92.3%。结论SOFA评分、6 h血乳酸清除率和120 h血清PCT清除率对脓毒性休克患儿28 d内预后有较高的预测价值,三项指标联合应用时预测效能最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乳酸和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动态变化对脓毒性休克患儿第28 d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7年2月1日至2019年2月1日山东省青岛妇女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脓毒性休克连续病例,根据入PICU 28 d内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序贯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血乳酸清除率和血清PCT清除率对患儿入PICU 28 d内生存情况的预测价值。结果50例脓毒性休克患儿进入本文分析,死亡组17例,存活组33例。①死亡组SOFA评分、CRP和N端-B型钠尿肽前体水平高于存活组(P分别为<0.001、0.041、0.017),PLT计数低于存活组(P=0.010);存活组腹腔感染所占比例高于死亡组(P=0.040)。②死亡组初始血乳酸、入PICU 6 h血乳酸和120 h血清PCT水平高于存活组(P分别为0.043、<0.01、0.044),血乳酸清除率以及24、48、72和120 h血清PCT清除率低于存活组(P<0.001、<0.001、0.009、0.033、0.006)。③脓毒性休克患儿预后的预测:不同时点中,120 h血清PCT清除率的约登指数最大(F=3.631,P=0.015)。SOFA评分(>11.5分)、6 h血乳酸清除率(<15.8%)和120 h血清PCT清除率(<70.8%)联合,AUC达0.986,约登指数0.892,敏感度96.9%,特异度92.3%。结论SOFA评分、6 h血乳酸清除率和120 h血清PCT清除率对脓毒性休克患儿28 d内预后有较高的预测价值,三项指标联合应用时预测效能最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血乳酸及乳酸清除率与脓毒性休克患儿预后的关系.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1年6月我院PICU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儿42例,所有患儿均按照脓毒性休克诊疗方案进行早期目标指导治疗,测定每例患儿复苏前及复苏后1h、2h、6h血乳酸值,计算复苏后1h、2h、6h的乳酸清除率.按照预后将患儿分为存活组(n=20)和死亡组(n=22),评价早期乳酸值和乳酸清除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1)存活组复苏前及复苏后1h、2h、6h的乳酸值明显低于死亡组[(3.92±2.58) mmol/Lvs (6.91 ±4.16) mmol/L,(2.79±1.89) mmol/L vs (7.93±4.39) mmol/L,(2.20±1.83) mmol/L vs(9.20±4.97) mmol/L,(1.32±0.51) mmol/L vs (9.94±5.02) 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存活组复苏后1h、2h、6h的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组[(26.31 ±20.82)% vs(-24.28±53.39)%,(43.46±17.85)% vs(-34.31±58.98)%,(61.04±16.71)% vs(-45.33±83.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复苏后6h血乳酸值和乳酸清除率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99.4%、96.7%;复苏后6h血乳酸>2.20 mmol/L及复苏后6h乳酸清除率<18.65%,患儿病死率高.结论 脓毒性休克患儿动态监测血乳酸具有重要意义,复苏后6h的血乳酸值及乳酸清除率可作为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脉血乳酸及早期乳酸清除率在严重脓毒症患儿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6月-2011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PICU 145例严重脓毒症患儿,以患儿入住PICU为研究起点(0 h),进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测定其动脉血乳酸水平;治疗6 h后再次测定其动脉血乳酸水平,计算6 h乳酸清除率。以6 h乳酸清除率分为高乳酸清除率(乳酸清除率≥10%)组和低乳酸清除率(乳酸清除率<10%)组,比较2组患儿的病死率;根据预后将患儿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动脉血乳酸水平及6 h乳酸清除率;以入院时乳酸水平(<2.0 mmol·L-1、2.0~3.9 mmol·L-1、≥4.0 mmol·L-1)分为3组,比较3组间的病死率、PCIS。结果高乳酸清除率组患儿病死率显著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χ2=41.01,P<0.01);死亡组与存活组乳酸水平和6 h乳酸清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77、9.23,Pa<0.01);不同乳酸水平组间病死率和PCI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8.996,P<0.01;F=58.660,P<0.01)。结论早期检测乳酸水平和6 h乳酸清除率可有效判断严重脓毒症患儿病情的危重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窒息新生儿血乳酸变化与其窒息程度、器官损害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儿科2011年1~11月生后2.5h内住院的窒息新生儿为观察组,同期按与观察组1∶2的比例选择生后2.5h内住院无窒息、病情稳定的新生儿为对照组,分别于入院后0.5h测血乳酸,并按窒息程度、器官损害程度及预后分组,比较各组血乳酸、pH值及1minApgar评分、BE的差异。结果对照组(48例)血乳酸值(1.6±0.4)mmol/L,轻度窒息组(52例)(3.9±1.2)mmol/L,重度窒息组(44例)(5.2±1.5)mmol/L,轻、重度窒息组均高于对照组,重度窒息组高于轻度窒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乳酸水平与1minApgar评分、pH值、BE呈负相关(r分别为-0.758,-0.284,-0.624,P均<0.05)。多器官损害组及死亡组血乳酸水平分别高于单器官损害组和治愈组[(4.9±2.8)mmol/L比(2.2±0.8)mmol/L,(5.8±1.4)mmol/L比(2.3±1.1)mmol/L,P均<0.05]。结论血乳酸有助于预测新生儿窒息后器官损害程度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8.
早期血乳酸清除率判断危重新生儿预后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早期血乳酸清除率在危重新生儿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NICU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胎龄28周或出生体重1000g,且存活时间6h的危重新生儿。以患儿入住NICU为研究起点(0h),进行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NCIS),行动脉血气分析并测定血乳酸水平;在治疗6h再次观测上述指标,计算6h乳酸清除率。以痊愈出院或死亡为研究终点,将患儿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以6h动脉血乳酸清除率分为高乳酸清除率(乳酸清除率≥10%)组和低乳酸清除率(乳酸清除率10%)组。分别比较各组间的病死率、NCIS评分、6h血乳酸清除率、血乳酸水平和pH差异。组内均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 126例危重新生儿进入分析,其中男74例,女52例。进入研究时平均日龄(2.54±2.9)d,平均胎龄(33.5±3.9)周;出生体重(2281±816)g。存活组102例,死亡组24例;高乳酸清除率组96例,低乳酸清除率组30例。存活组6h血乳酸清除率(32.3%±12.2%)显著高于死亡组(18.3%±1.9%),t=3.41,P0.05;高乳酸清除率组病死率(9.4%,9/96例)显著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50%,15/30例),χ2=22.5,P0.05。存活组和死亡组、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0hNCIS评分、动脉血乳酸水平和pH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组间6h血乳酸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C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6h血乳酸清除率可以作为危重新生儿预后判断的一个良好指标,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血乳酸清除率与预后的相关性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9.
乳酸是反映休克组织灌注及细胞氧代谢的重要生物学标志物.2012年,"拯救脓毒症运动"国际指南建议将乳酸作为反映脓毒性休克组织灌注的量化指标之一.2016年欧美危重病协会颁布"第三届国际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诊断指南(Sepsis-3)",将脓毒性休克定义为:尽管充分的液体复苏,仍需要用血管升压药维持平均动脉压≥65mmHg(1mmHg=0.133kPa)和血乳酸≥2mmol/L(>18mg/dl),确定了乳酸在脓毒性休克诊断中的重要地位.乳酸≥4mmol/L是评估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不良的参考指标.以动态乳酸值为靶向指标的液体复苏与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乳酸清除率与早期乳酸面积可预测脓毒性休克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0.
窒息新生儿脐血乳酸值的临床意义(英文)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Apgar评分和血气分析作为判断新生儿窒息程度和预后的指标有一定的局限性,为寻找更具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指标,该研究探讨脐血乳酸值在新生儿窒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1例足月窒息新生儿(分为轻度窒息组22例和重度窒息组9例)和30例正常新生儿(对照组)的脐动脉血进行乳酸测定及微量血液气体分析,并在第14天进行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定(NBNA)。结果:轻、重度窒息组脐动脉血乳酸值[(6.42±0.14) mmol/L,(10.77±0.12) mmol/L]较对照组[(4.20±0.15) mmol/L]显著升高(P<0.01),pH值[(7.16±0.07),(7.04±0.09)]较对照组(7.18±0.11)明显降低(P<0.01);其中重度窒息组的乳酸值高于轻度窒息组,pH值低于轻度窒息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脐血乳酸值与pH值及第14天NBNA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76,-0.85,P<0.01)。结论:脐血乳酸值可作为判断新生儿窒息程度和近期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定量脑电图(qEEG)在评价血糖对早产儿脑功能影响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血糖水平分为组1(< 4.95 mmol/L)、组2(4.95 mmol/L~)、组3(6.60 mmol/L~)与组4(≥8.55 mmol/L),比较各组间qEEG参数的变化,并对血糖与qEEG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早产儿39例,血糖测定采集点84个。与组4相比,其余各组各脑区总功率、额区和枕区各频带绝对功率均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各脑区总功率、δ/θ、(δ+θ)/(α+β)比值均与血糖呈负相关(P < 0.05),θ频带相对功率与血糖呈正相关(P < 0.05)。结论 随着血糖的改变,早产儿总功率、各频带功率及频谱组成均发生变化,qEEG可能成为监测早产儿血糖异常对脑功能影响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收集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入住NICU诊断为BPD且胎龄 < 32周的144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其中轻度组81例,中重度组63例,对轻度组与中重度组围生期高危因素及治疗情况、合并症及并发症、呼吸系统预后等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中重度组胎龄大于轻度组(P < 0.05),但小于胎龄儿比例高于轻度组(P < 0.05)。中重度组重度子癎前期比例高于轻度组(P < 0.05),先兆早产比例低于轻度组(P < 0.05)。中重度组生后2周仍需机械通气比例、机械通气时间、总氧疗时间、住院时间、肺炎及胆汁淤积综合症发生率高于轻度组(均P < 0.05),枸橼酸咖啡因应用率低于轻度组(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小于胎龄儿(OR=5.974)、肺炎(OR=2.590)、出生2周仍需机械通气(OR=4.632)是BPD程度较重的危险因素(P < 0.05)。纠正胎龄40周肺功能检测中,中重度组达峰时间比(TPTEF/TE%)、达峰容积比(VPEF/VE%)及25%潮气量时呼吸流速(TEF25%)均低于轻度组(P < 0.05)。随访至纠正胎龄1岁,中重度组因肺炎反复入院率及喘息发作率均高于轻度组(P < 0.05)。结论 小于胎龄儿、肺炎、机械通气时间较长与BPD的严重程度相关,可加重BPD程度。中重度BPD患儿肺功能较差,易出现反复感染、喘息等并发症,应关注其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胎龄联合出生体重对遗传代谢病(IMD)相关代谢物的影响。方法 从2014~2016年间参加IMD筛查的38 931名新生儿中,随机抽取3381例经随访排除IMD疾病的新生儿样本,按胎龄联合出生体重分为极早产适于胎龄儿组(n=12)、早产小于胎龄儿组(n=18)、早产适于胎龄儿组(n=219)、早产大于胎龄儿组(n=18)、足月小于胎龄儿组(n=206)、足月适于胎龄儿组(n=2 677)、足月大于胎龄儿组(n=231)。采集各组新生儿出生3~7 d充分哺乳后的足跟血,采用串联质谱检测干血斑中17种IMD关键代谢指标水平。利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各影响因素与代谢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协方差分析各组代谢指标水平差异。结果 在控制了新生儿生理及病理状态等相关因素后,与足月适于胎龄儿组相比,亮氨酸\异亮氨酸\羟基脯氨酸、缬氨酸在极早产适于胎龄儿、早产小于胎龄儿、早产适于胎龄儿组,鸟氨酸在早产适于胎龄儿组,脯氨酸在极早产、早产适于胎龄儿组中水平明显下降(P < 0.05);苯丙氨酸在极早产、早产适于胎龄儿组,甲硫氨酸在早产小于胎龄儿组,酪氨酸在早产适于胎龄儿组中水平则明显升高(P < 0.05);游离肉碱、乙酰肉碱、丙酰肉碱在早产小于胎龄儿、早产适于胎龄儿组,十八碳烯酰肉碱在早产小于胎龄儿组中水平明显升高(P < 0.05)。大部分肉碱指标在早产和足月的小于胎龄儿分别与适于胎龄儿、大于胎龄儿组间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胎龄不足和低出生体重均会造成IMD筛查指标异常,故在判读IMD筛查指标异常时应结合胎龄和体重情况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APIP)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以33例APIP患者及其31例活产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对孕产妇及其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3例APIP中发生于妊娠晚期的最多(26例,79%)。从病因分析,以高脂血症性最多(14例,45%),胆源性13例(42%),其他类型4例(13%);从严重程度分析,以轻度最多(22例,67%),中度最少(5例,15%)。33例APIP患者中病死率为0。足月分娩的20例中终止妊娠的11例,早产10例中终止妊娠的9例,2例发生胎死宫内,1例于孕中期发生流产。31例活产新生儿(其中2例为双胎)中1例(3%)死亡,12例(39%)发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8例(26%)发生新生儿低血糖症,6例(19%)发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5例(16%)发生感染性疾病,2例(6%)发生颅内出血。胆源性、高脂血症性和其他类型所致APIP 3组所娩新生儿中早产儿的比例、出生体重以及新生儿各疾病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终止妊娠以高脂血症性APIP组最多(P < 0.05)。轻、中、重度3组以中度组娩出的早产儿最多(P < 0.05);所娩新生儿的出生体重以中度组最低(P < 0.05);所娩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颅内出血、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以轻度组最低(P < 0.05)。结论 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可导致不良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疾病发生,并且与胰腺炎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在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病情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取2009年6月至2014年10月诊断为BO的患儿59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儿血清中的髓过氧化物酶(MPO)及蛋白酶3(PR3)ANCA的浓度,根据其结果将患儿分为ANCA双阴性组(n=22)、ANCA单阳性组(n=17)及ANCA双阳性组(n=20)。比较入院时各组患儿的BO发生危险因素、临床症状、胸部高分辨CT(HRCT)及肺部病理学评分,以及ANCA表达水平及临床症状、胸部HRCT评分随时间的变化。结果 ANCA双阳性组患儿的BO危险因素评分明显高于ANCA双阴性组(P < 0.05),ANCA单阳性组及双阳性组的临床症状、胸部HRCT及肺部病理学评分均高于ANCA双阴性组(P < 0.05)。患儿出院后随访6个月,MPO-ANCA、PR3-ANCA滴度水平均较入院时和出院时降低(P < 0.05);其临床症状评分亦低于入院时(P < 0.05),但胸部HRCT评分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NCA单阳性组及双阳性组的临床症状评分仍高于ANCA双阴性组(P < 0.05)。结论 ANCA表达水平与BO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对病情评估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将2010年1月至2014年5月确诊为败血症的315例新生儿分为血培养阳性组(n=207)和临床诊断组(n=108), 另选取同期住院的132例非感染性疾病新生儿为对照组。检测各组CRP水平、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MPV变化, 并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CRP、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MPV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价值。结果 血培养阳性组和临床诊断组患儿的CRP水平、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MPV均高于对照组(P<0.05)。CRP的最佳诊断截点为8.5 mg/L时, 敏感度为74.6%, 特异度为92.0%;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最佳诊断截点为0.53时, 敏感度为64.4%, 特异度为83.3%; MPV的最佳诊断截点为11.4 fL时, 敏感度为40.5%, 特异度为88.4%。结论 CRP在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价值较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MPV高; 监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MPV对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早产儿肺出血的治疗与预后。方法 选择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7~2016年在新生儿病房住院并诊断为肺出血的早产儿10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时间分为2007~2011年组(34例)和2012~2016年组(72例);根据肺出血发生后使用的不同呼吸支持方法分为常频通气组(43例)和高频振荡通气组(HFOV组,63例);根据在肺出血之前未关闭PDA是否给予PDA结扎术分为未手术组(34例)和手术组(14例)。按照3种不同分组方法对患儿的基本情况、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12~2016年组使用HFOV和PDA结扎术的比例高于2007~2011年组(P < 0.05);2012~2016年组住院期间病死率低于2007~2011年组,住院时间长于2007~2011年组(P < 0.05);2012~2016年组颅内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生率高于2007~2011年组(P < 0.05)。HFOV组住院期间病死率低于常频通气组,住院时间长于常频通气组(P < 0.05);HFOV组颅内出血、BPD的发生率高于常频通气组(P < 0.05)。PDA手术组住院期间病死率低于未手术组,住院时间长于未手术组(P < 0.05);PDA手术组颅内出血、BPD的发生率高于未手术组(P < 0.05)。结论 HFOV和PDA结扎术的应用可使早产儿肺出血的生存率得到改善,但颅内出血、BPD的发生率也相应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6~12月龄婴儿中、重度缺铁性贫血(IDA)的危险因素,并初步了解IDA对婴儿神经运动发育的影响及其气质特点。方法 326例6~12月龄IDA患儿为研究对象,按贫血程度分为轻度(176例)、中度(111例)、重度(39例)组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中、重度IDA的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另选取同期年龄、性别等背景相匹配的346例非IDA儿童作为对照组。IDA和对照组两组均使用儿童Gesell婴幼儿发育量表、气质量表进行智能发育及气质的评估。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出生体重、胎龄、多胎、母亲孕期贫血、母亲缺乏IDA相关知识与贫血程度有关(P< 0.05)。以轻度IDA组为对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多胎、早产、低出生体重(< 2 500 g)、母亲孕期贫血、母乳喂养、母亲缺乏IDA相关知识是重度贫血的危险因素(OR> 1,P< 0.05);早产,母乳喂养、混合喂养是中度贫血的危险因素(OR> 1,P< 0.05)。IDA组Gesell总发育商、大运动、适应行为、精细动作得分较对照组低(P< 0.05)。IDA组难养型及中间偏难养型气质的比例较高(P< 0.05)。IDA组活动水平、节律性、适应性、坚持性维度得分较对照组高(P< 0.05)。结论 早产、多胎、低出生体重、喂养方式、母亲孕期贫血及母亲缺乏IDA相关知识与6~12月龄婴儿IDA贫血程度相关。IDA患儿神经运动发育落后,消极气质类型居多,需加强对患儿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视,指导家长选择恰当的喂养及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调控生存素(SVV)在缺氧性肺动脉高压(HPH)新生大鼠肺血管重塑中的作用。方法 96只新生大鼠随机分为HPH+VEGF-A组、HPH组和对照组,每组再随机分为3 d、7 d、10 d和14 d亚组,每个亚组8只大鼠。HPH+VEGF-A组和HPH组分别经气管内转染携带/不携带VEGF-A的腺病毒载体后建立HPH模型,对照组气管内注射0.9% NaCl溶液后常氧下饲养。直接测压法测定新生大鼠平均右心室收缩压(RVSP);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肺血管形态学变化,计算肺小动脉中层血管壁厚度占肺小动脉外径的百分比(MT%)和肺小动脉中层横截面积占总横截面积的百分比(MA%);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中VEGF-A和SVV的表达水平。结果 HPH组新生大鼠平均RVSP高于同时间点对照组和HPH+VEGF-A组(P < 0.05)。缺氧7 d,HPH组出现肺血管重塑,HPH+VEGF-A组自缺氧10 d开始出现。缺氧7 d时,HPH组MT%和MA%高于对照组和HPH+VEGF-A组(P < 0.05);缺氧10 d和14 d时,HPH组及HPH+VEGF-A组MT%和MA%均高于对照组(P < 0.05)。缺氧各时间点HPH组和HPH+VEGF-A组VEGF-A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 < 0.05);缺氧3 d和7 d时,HPH+VEGF-A组VEGF-A表达高于HPH组(P < 0.05)。缺氧14 d时,HPH组SVV表达高于对照组(P < 0.05);缺氧各时间点HPH+VEGF-A组SVV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 < 0.05);缺氧3 d和7 d时,HPH+VEGF-A组SVV表达高于HPH组(P < 0.05)。结论 预防性外源性气管内给予HPH新生大鼠VEGF-A,可在缺氧早期通过上调SVV表达抑制肺血管重塑,降低肺动脉压力,为新生儿HPH肺血管重塑干预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辅助性T 细胞9(Th9)及其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9(IL-9)在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3 年1 月至2014 年6 月诊断为MP 感染患儿86 例,分为上呼吸道感染组(URI 组,n=29)、轻症MP 肺炎(MPP)组(n=32)和重症MPP 组(n=25)。另选取28 例同期行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Ficoll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外周血Th9 细胞百分率;ELISA 法检测各组血清细胞因子IL-9 水平。结果 URI 组、轻症MPP 组和重症MPP 组患儿外周血Th9 细胞百分率及IL-9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轻症MPP 组和重症MPP 组患儿外周血Th9 细胞百分率及IL-9 水平均高于URI 组(P<0.05),且重症MPP 组显著高于轻症MPP 组(P<0.01)。结论 MP 感染患儿外周血Th9 细胞百分率及其细胞因子IL-9 的表达水平升高,且随病情加重而增加,推测Th9 细胞及IL-9 可作为MP 感染患儿病情发展及转归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