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王佳煜  陈天 《风景园林》2021,28(12):16-22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关键议题,科学构建重点修复区域识别方法与技术体系是实现精准高效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决定性前提。以澳门特别行政区为例,整合传统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生态系统服务效能评测、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等研究方法,构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识别技术框架。设定ESs优先、CER优先以及ESs-CER协同3类修复情景,并采用元胞自动机(CA)动态模拟土地利用扩张趋势,利用InVEST生境质量模块与景观格局指数量化并评测综合修复效能。研究发现:ESs-CER协同修复情景能够兼容生态系统保护与城市发展效益,有助于定量划定澳门特别行政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该方法明确了各生态修复区功能定位与生态保护修复目标,为系统性、针对性地修复国土空间生态关键区提供重要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城市规划》2020,(3):115-129
自然资源紧约束增强背景下,基于生态视角划定城市开发边界的必要性已渐成共识,但既往研究较少考量生态机制用于边界设定的复杂性,即同一用地承载多样生态功能、功能间存在彼此增益的互助或此消彼长的竞争。对此,为统筹各服务功能保护与使用的均衡效益,本文通过生态系统服务(ESs)价值当量评价与协同权衡机制多元统计解析,推演较优生态博弈情景及约束条件,并交予元胞自动机(CCA)动态模拟,构建了ESs-CCA划定路径。杭州实例证明:"协作"模式限定的开发边界能精准规避高生态价值联合区域、有序释放非"冲突"低成本相交地区,科学配置自然资源"量"的价值分级和生态系统"质"的机制供给,为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技术、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对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 ESs)的需求与日俱增,ESs供需有待平衡。因此,判定并优化ESs供需关系对于实现生态保护与人类福祉提升的协调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首先,利用CiteSpace对2000—2022年国内外ESs供需文献展开关键词和聚类演变分析;其次,梳理ESs供需机理研究进展,并针对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网络和生态安全格局3种模式,以“识别—构建—管控”为规划路径,对ESs供需基础研究的应用领域进行综述。【结果】1)ESs供需基础研究成果能够针对性解决生态规划面临的缺乏生态与经济社会系统的互动考量、生态保护与开发目标模糊的问题。2)ESs供需量化通过指标体系评估、复合指数构建、空间叠图分析3种途径进行要素识别;ESs供需关系判定在绿色基础设施源斑块提取、生态网络连通性提升、生态安全等级判定方面发挥关键作用。3) ESs供需优化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多层级衔接体现在:宏、中观层面重在划定管控边界线、管控分区;微观层面通过协调ESs供需开展详细设计,并针对特定生态要素承载的ESs功能进行专项规划,强化空间管制。【结论...  相似文献   

4.
艾昕  兰亦阳  郑曦 《风景园林》2020,27(11):82-89
生态空间为城市提供所需的生态系统服务,同时也受到城市发展的影响。如何在让生态空间发挥生态价值的同时,平衡人类社会对生态系统提供服务的需求成为近年来城市生态空间规划的重点。生态系统服务可以评估生态和社会价值,顺应其间的协同关系并缓解权衡有利于进行兼顾生态和社会目标的生态空间规划。以北京市生态涵养区为例,分析关键性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协同关系,为不同区域分配优先保护特征,并通过低权衡、低协同和高协同3种情景,以不同灵活程度进行生态系统服务保护目标空间分配。使用Marxan with zones模型得到满足各服务保护目标的管理区划,并比较3个情景的分区结果,验证规划体系对协同权衡作用的影响。得到了3种情景下的管理区分布:低权衡情景布局偏紧凑,实现了生态系统服务间权衡最小化;从低协同到高协同情景,生态系统服务间的协同性增加;从低权衡情景到低、高协同情景,重点保护区的面积逐渐增加,生态缓冲区增加了连接性,控制发展区和集中建设区变化相对稳定,实现了生态空间多层次空间优化。最终得到的更详细的管理区划有助于指导未来生态—社会多目标生态空间规划政策的制定:即对重点保护区严格保护,加强生态缓冲区生态整治和廊道建设,以促进生态效益协同发展。在集中建设区与控制发展区引导城镇节约集约建设,减量增绿,实现社会经济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5.
区域景观生态营建是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风景园林学科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当前,区域景观破碎化程度连续走高对区域整体生态安全格局造成了严重威胁。同时,以科学实证为基础的区域景观生态知识积累及其与区域景观空间规划间的转换反馈、评估应用进程均显滞后。从可持续区域景观生态规划目标确定、条件选择2个方面入手,阐述可持续区域景观规划中生态规划决策框架的搭建过程,对区域景观空间可持续性与生态功能决策两者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林带作为具有防护作用的带状植物群落,是统一长江两岸景观风貌,发挥生态修复功能的有效方式。本文简要阐述生态修复的概念,梳理总结出指导长江岸线林带景观营造的方法,作为探索扬州市江都经济开发区沿江区域林带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探讨如何有效地将生态修复理论与沿江区域林带景观设计相结合,并利用对应的生态修复方法架构沿江两岸的林带景观,以达到景观设计与生态修复理论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7.
申佳可  王云才 《风景园林》2020,27(12):85-91
若对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简称ESs)制图单元没有清晰的认识,将有碍于ESs制图结果在风景园林实践中的应用水平。通过系统性评述,综述近11年106篇与ESs制图相关的SCI文章,并将现有ESs制图单元归纳为4种常见类型和3种单元规模。研究发现:在3种风景园林实践的尺度上,ESs制图单元表现出不同的选择优先性,以及对风景园林实践需求回应的不足。对于ESs制图单元的选择,提出3个实践尺度上可能的解决方法以更好地支持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包括:引入更多与土地利用单元细节相关的信息参与ESs制图或在明确的地块内进行ESs评估,基于地理/生物物理特征对土地利用单元进行细分以形成具有生态意义的空间单元,以及构建与现实中已有规划管理边界相对应且支持相关生态过程并包含完整生态系统的空间单元。研究结果能够为提升ESs知识在风景园林实践中的应用水平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红树林作为热带的独特景观,在修复多样性、防治灾害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受自然及人类影响已遭到严重破坏,必须立即探索保护与利用的有效方法。文章以海南省海口市演丰镇西河红树林生态修复规划为例,基于红树林的生态与景观美学价值,以海南滨河红树林的保护与利用为目标,从生态修复与景观规划方面探讨其策略。在生态修复方面提出采取水环境营建、人工引种,分区保育等保护策略,在景观规划中提出合理布局空间结构、注重生态、科普与观赏的融糅,丰富的观光体系设计等策略,从而为红树林提供良好生态环境,助力生态发展,更好地协调海南滨河红树林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乡村旅游地的突出矛盾是人类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景观规划时需要权衡游憩功能与生态功能。探究乡村生态-游憩景观安全格局(landscape security pattern, LSP)重构路径,旨在促进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旅游地景观规划提供参考思路。【方法】以江苏省无锡市马山为例,综合运用InVEST、ArcSWAT、最小累积阻力(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 MCR)多模型,分别模拟生态、游憩空间格局以及生态、游憩廊道,并划分景观单元;基于“权衡矩阵法”,比较各单元生态、游憩功能重要性,实现景观功能分区,识别权衡问题突出的区域及战略点,进而为各类景观功能区提出针对性的规划、建设及管控策略。【结果】将马山景观功能区划分为生态核心区、生态重要区、生态-游憩重点权衡区、生态-游憩次级权衡区、游憩核心区、游憩重要区、游憩协调区及弹性发展区8类,构建生态-游憩景观网络并识别出32处战略点。【结论】重构乡村生态-游憩LSP有利于区分不同类型景观功能区的建设侧重点与优先级,科学、精细化地管理、利用乡村景观资源,促进多功能景观的协调与增...  相似文献   

10.
《规划师》2021,37(6)
文章从用地权衡与生态过程回溯出发,分别对当前生态管控在建设开发和生态保护、控制要素与指标选取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出回应,并在建立划定生态控制分区、构建分区管控导则与指标体系及发布生态保护与修复附加图则的实施路径方面进行了探索,以促进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在详细规划层面的落地实施与精细化管理。其中,用地权衡以生态—建设兼容性矩阵与成本—效益分析为核心,为用地冲突的协调提供了理性依据;生态过程回溯强化了分区管控导则及指标与管控主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减少了管控指标体系确立的主观性与无效性。此外,以"1+X"的形式发布生态保护与修复附加图则,使其既能弥补详细规划编制在生态保护方面的不足,又能满足一般生态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在具体实施和监督管理方面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在山地区域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山地城镇在地景观的研究逐渐兴起,并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回顾了山地城镇在地景观研究的缘起,强调了“人-地”关系的协调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出发点。通过文献计量与传统综述分析,梳理了国内外主要研究进展,归纳该领域研究呈现出从静态向动态、从现象到原理、从单一目标向多目标综合、越来越强调“人-地”互动等趋势;并分析了规划设计领域的历史景观特征图谱及现代转译、生态规划与生态修复和公共空间适应性规划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面对日益复杂的山地城镇景观,风景园林人应积极推进基础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协同并举,以期为山地城镇建设作出风景园林学科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自然保护地网络(PAN)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区 域重要的生态功能,促进生态空间与建设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有 重要作用。为了全面实现保护目标,需要综合多种保护特征的 空间分布关系、保护成本等因素,对自然保护地网络中的各类 保护地进行高效明确的空间规划。研究以北京为例,依托系统 保护规划(SCP)框架建立区域尺度自然保护地网络规划的技 术路线。针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保护特征进行制图和 空间相关性分析,定义3类保护分区,采用空间优化算法工具 (Marxan with Zones)对保护分区进行3种情景的优先选址 布局,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保护特征之间的协同,减少保护特征 之间的权衡。结果表明:对比绝对理想的保护场景,在严格的 保护场景中将保护目标以一定比例分配至相邻的分区,在提高 保护目标的实现率、促进保护特征之间的协同上更具有优势。 该研究能够为区域自然保护地网络的建设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空间治理现代化改革背景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规划亟待构建对接国土空间系统科学规律与横纵调控机制的综 合路径。国际上,生态系统服务治理研究聚焦于生态系统服务 理论研究与治理政策的衔接,为生态系统调控领域提供了梳理 复杂要素关系和制度优化的方法论框架。通过文献梳理,阐述 了其概念内涵及框架内治理横纵路径构设的基础思路;应用法 国景观生态网络规划案例补充展示了其具体实践策略;对照中 国工作体系,提出统一调控视角、强化适地性人类福祉研究、 引入景观管控单元等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4.
黄剑  张杰龙 《风景园林》2018,25(10):86-91
河道是生态敏感、脆弱而又具有显著景观价值的重要生态廊道。只有在规划设计实践中发现和顺应河流的自然形态和自然演变规律,在尊重和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生态修复,才能真正走向人地和谐。本文以呼和浩特大黑河城区段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分析总结了大黑河河道形态演变的主要规律和自然诱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引导洪水对河道形态进行自我修复的生态修复方法。在整体生态系统修复策略上,提出了建立“四维一体”的生态系统修复模型。从林、堤、滩、水4个方面分别探讨了生态景观设计的过程,突出了河道生态功能和景观特色的结合。  相似文献   

15.
三峡人居空间景观的生态特质是库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科学总结其生态经验,对"后三峡时期"库区人居环境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通过对其山水环境、簇群人居、滨江岸线和多维绿地4个方面景观生态特质的提炼,分析三峡人居景观与特殊自然环境的系统耦合关系,识别山水关联、簇群交错、蓝绿网络、复合格局主导的景观生态模式与特征.结合三峡...  相似文献   

16.
从生态学语言向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语言的转化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岳邦瑞  费凡 《风景园林》2018,25(1):21-27
本研究旨在探索景观规划设计领域中的生态知识(生态学语言)与生态实践(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语言)之间的转化关系,希望通过一套逻辑严密、步骤清晰、简单有效的转化途径推进这一学界持续讨论的问题。研究首先通过相关综述研究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三层次研究体系,从而确立了应用基础研究在转化过程中的桥梁地位。然后通过剖析基于岛屿生物地理学原理开展的自然保护区规划的经典方法,发现从生态学基础研究通往生态规划设计应用的桥梁是"空间导则与空间格局"的提炼,基于此提出了T-P-C的转化途径。最后,通过T-P-C途径的指导提出了具有普适性的5步骤转化方法。研究希望通过这5步骤的转化方法,引导更多生态学基础知识能够言之有理、行之有效地转化到具体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7.
颜文涛  黄欣  邹锦 《风景园林》2017,24(1):45-51
土地利用变化通过影响生态格局和过程,改变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并深刻影响人类的福祉。通过探讨城乡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的相互关系,从结合生态系统服务识别与量化的规划分析、融入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的规划内容、关联社会网络的公众参与机制、提升生态系统服务的土地管制政策4个方面,尝试构建引入生态系统服务的城乡土地利用规划概念框架。通过将生态服务功能与不同尺度的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内容相结合,提出生态系统服务与传统城乡土地利用规划的融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如何认知乡村景观空间,如何揭示与表达乡村景观的地方性特征,是开展乡村空间研究与规划设计实践的基本命题。景观单元的识别与划分是生态智慧视角下的乡村景观空间解构与重组的科学途径。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中的U-Net与BDCN模型对南京市牌坊社区村域范围内的景观要素与景观单元边界进行图像识别,完成乡村社区尺度下的基本空间单元划分。选取乡村景观特征相关指标,使用空间聚类的方法完成由基本空间单元到复合空间单元的聚合与重组。通过评价复合空间单元的景观绩效认知牌坊社区的空间生态智慧,以此作为乡村景观塑造的有效引导。  相似文献   

19.
近二十年中国乡村景观特征体系研究 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景观是乡村生态环境及文化的重要承载单元之一,基于乡村景观特征体系开展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生态宜居乡村,是在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对乡村景观特征体系的研究是乡村景观研究及规划的基础,以CNKI数据库为基础,梳理了中国乡村景观研究相关文献。首先归纳了乡村景观研究进展,结合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 Space绘制知识图谱,分析2000—2020年中国乡村景观特征体系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系统介绍了现有的景观特征体系理论和应用研究;总结归纳中国乡村景观特征体系的发展趋势及方向为:1)基于应用目标指引建立合理的中国乡村景观特征指标体系;2)乡村景观特征分类及价值评价协同研究;3)乡村景观特征体系应用信息化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