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乌鳢(也叫“生鱼”或“斑鱼”)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一定的药用价值,倍受消费者青睐,广阔的市场需求使其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是近年淡水养殖发展较快的优良品种之一。天然饵料日趋匮乏,成为发展大规模养殖的瓶颈。膨化乌鳢颗粒饲料的成功开发,为发展乌鳢规模化养殖提供了生产资料条件。生产过程中发现乌鳢越冬后的早春季节管理通常难以掌握,根据生产经验,把乌鳢池塘养殖的早春管理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越冬期管理是池塘养殖的重要环节,做好这一时期的鱼种养殖管理,对于下一年水产养殖顺利进行有着极为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整个越冬期间必须尊重科学、依靠技术,以水为基础,以氧为前提,创造满足鱼类越冬所需的环境条件,确保鱼类安全越冬。1越冬的水域条件越冬池背风向阳,靠近电源,交通方便;不渗漏或轻微渗漏,水源充足,注水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越冬期间冰下水深1.5-2m。2越冬前的准备2.1越冬池的清整消毒越冬前排干池水,清除杂草,杂物、淤泥,晾晒池底。用生石灰100-150kg∕亩,用水化开,全池泼洒。如带水用生石灰150-250kg∕亩。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网箱养鱼发展较快。但由于在越冬期间管理不当,死鱼现象常有发生。要想做到安全越冬,避免死鱼事故的发生,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应使网箱下沉。鱼在停食后、越冬前,要把敞口式网箱变为封闭式网箱 (有饵料台的要拆除 ),使网箱下沉。否则,由于养殖时网箱入水深度浅,在北方地区冬季天气寒冷,水面结冰厚度较深,冰下水温低,容易把鱼冻伤,继而发生鱼病,甚至死亡。网箱下沉深度:在池塘内设置的,应使池内水深保持 2.5~ 3.0米,使网箱下沉到水面下 0.5米的水层,网箱与底泥的距离不少…  相似文献   

4.
养鱼池塘经过多年使用、由于在饲养管理中施放大量有机粪肥.投喂许多精饲料和青饲料,加之养殖鱼类的排泄粪便底池水中死亡的生物体和每年由塘埂坍塌冲刷流入塘中泥砂相结合,在池底形成一定厚度的成分十分复杂的淤泥。据测算鱼池每年池底要增加10公分左右厚的淤泥,年复一年,过多的淤泥使鱼池变得越来越浅。池底淤泥堆积过厚,即减少池水水体容积、影响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5.
主养乌鳢效益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志忠 《内陆水产》1997,22(11):15-15
乌鳢蛋白质含量高,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而且能生肌活血,滋补身体,药用价值也颇高,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由于近年来江河捕捞量日趋减少,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价格居高不下,因而,人工养殖应运而生。同时,乌鳢生长快、病害少,适合高密度养殖。笔者近几年在市水产试验场进行了养殖模式的探索,认为养乌鳢是一种经济效益高的养殖模式,现将其主要技术措施作一总结,以供养鱼户参考。1池塘条件面积要小,一般为几十到667m2为好,要求池底淤泥少,一般不能超过0.2m,水深1.5m,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池埂要夯实,用竹…  相似文献   

6.
1、鱼塘清整与消毒 1.1鱼塘清淤 使用多年的养殖池塘,池底往往沉积着大量的食物残渣和排泄物,这些有机废物经腐烂、分解后在池底形成淤泥,而淤泥是细菌很好的培养基。因此,当淤泥沉积到一定厚度时,必须及时清除。养殖鱼类细菌性病害发病率的上升与池底淤泥不及时清理有一定关系。淤泥中有大量的寄生虫卵及孢子等,挖除多余的淤泥可大大降低侵袭性病害的发生率。一般来讲,池底淤泥厚度只需15cm左右,这样既使水体有一定肥度培育浮游生物,满足水产养殖生物对天然饵料的需求,又可减少致病菌的滋生场所和细菌密度。因此,每年对鱼池清整时,必须清除池底多余的淤泥。  相似文献   

7.
鱼种并塘要点秋末初冬,水温下降,鱼已不甚摄食。为了提高鱼种越冬成活率,保证来年的成鱼养殖的鱼种供应,此时,应将鱼种插捕并塘越冬。根据各地经验,鱼种并塘时应注意以下几占.1.选好越冬池:选择背风向阳,面积1500—3000平方米,水深2米以上,池底淤泥...  相似文献   

8.
固定化芽孢杆菌对鱼虾池亚硝酸盐的控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水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包括残饵、鱼虾粪便排泄物、生物残体、肥料等在池底积累起来,形成含有各种污物的淤泥,这些污染物是池塘水质恶化的源头和各种病菌、病毒系列的温床。其中有机物的分解消耗了大量的溶解氧,是造成鱼虾缺氧浮头的重要原因,底泥及底泥的界面上  相似文献   

9.
我们于2001年进行了池塘加州鲈与河蟹混养试验,取得了成功,并于2002年进行了推广应用,全镇养殖面积达1000亩,亩养殖效益达4000元,比单产加州鲈效益提高近1000元,其主要技术要点如下:一、池塘准备鱼池的面积应选择8亩左右为宜,若面积过大,对养殖加州鲈管理不便。水源充足,无污染,进排水系配套,池水深度达1.5米。坡比1∶2,池底淤泥深度不超过10厘米。冬季池闲时,对鱼池进行改造、清塘,若淤泥过深,可清除一部分,有条件的可对池底进行耕翻一次,然后进行药物消毒,亩施生石灰75千克,化水后泼洒…  相似文献   

10.
加强越冬鱼类安全越冬管理的技术措施,对提高越冬鱼类的成活率,确保养鱼生产经济效益十分重要。 一、越冬池塘要求 1、池塘深度和底质: (1)越冬池塘深3m,冰下不冻水层在1.5m以上。 (2)池底平坦,淤泥不应超过15cm。无水草,不漏水。 (3)无工业污水或生活污水流入。 2、水源:越冬期间可及时对越冬池补水,河水、水库水和泉水皆可。 3、溶解氧:越冬池水溶氧量 4-6mg/升较为适宜,低于 3mg/升时就应该采取措施。 二、越冬鱼类要求 1、在越冬前对鱼要精养细喂,增加脂肪积累,提高肥满度。从“立秋”到…  相似文献   

11.
正乌鳢又叫黑鱼、生鱼、才鱼、火头等多个俗名,沉箱法投喂冰鲜小杂鱼池塘主养乌鳢具有易操作、易管理,可以实现工厂化大规模养殖的特点。现将池塘沉箱法投喂冰鲜小杂鱼主养乌鳢技术总结如下。一、池塘条件及鱼种放养前的准备一般池塘面积2~5亩,水深2~2.5米,池底留lO~20厘米的淤泥,池塘四周高出水面50厘米  相似文献   

12.
1.鱼种越冬池的选择:选择背风向阳的池塘作为鱼种越冬池;越冬池一般为3~5亩,利于池水增强保温性能;土质池塘要保水保肥性能好,塘底最好是黏土质,严重漏水的池塘不可作为越冬池使用。用自然水坑作越冬池,池底要平坦,水草及淤泥越少越好,最多不超出30厘米厚;应保证一定的水温,水深应在2~4米,有补充水源为最好。对热带暖水性鱼种必须在池上建造塑料大棚保温。  相似文献   

13.
鱼类越冬封冰前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越冬池选择及清整消毒 1.越冬池选择:越冬池应背风向阳,冰下有效水深不得低于80cm,最好1.5~2.0m,面积最好不超过20亩,以便管理;池底淤泥不超过20cm。最好是每年进行清塘晾晒,清除杂草、杂物、淤泥、整修堤坝。  相似文献   

14.
李维平  王占德 《淡水渔业》2000,30(11):10-11
陕西省神木县红碱淖渔场地处毛乌素沙漠的高寒地区 ,冬季气候寒冷 ,池塘冰层厚度达 5 0cm左右 ,特别是鱼类在漫长的 6个月越冬中 ,有近 5个月的冰封期 ,长时间的越冬 ,鲤鱼种能量消耗大。 1 999年冬采取原池肥水越冬不并塘 ,并加强越冬期管理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 越冬池塘条件越冬池塘要求避风向阳 ,池塘无漏水渗水现象 ,水深保持在 1 80cm以上 ,池底淤泥浅 ,有机物少。2 越冬期管理2 1 鲤鱼种越冬密度 为了使鲤鱼种在越冬期安全越冬 ,合理的密度是提高成活率的有效措施。根据作者经验 ,越冬池底淤泥和有机物较少的池塘 ,每亩放…  相似文献   

15.
1 养殖前准备 1.1 池底氧化处理与消毒 放苗前还原底质,能减少淤泥与污染物对养殖环境的有害影响,有利于对虾的生存和生长.有效的措施是排干池水后,清除淤泥或采用曝晒-翻耕-曝晒的办法使还原底泥充分氧化.每1/15 hm2用生石灰100~200 kg或漂白粉5~10 kg全池泼洒能加快池底氧化的进程并同时起到消毒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 池塘连续养鱼,经多年的施肥、投饵、鱼的排泄以及常年淤积,池底淤泥逐年增加,一般300cm左右、多达500cm,致使鱼病、病种越来越多,有害生物增加,鱼产量下降,效益低而不稳。因此,老口鱼池的更新改造及合理利用,是摆在鱼场面前急需解决的重要工作任务。我们经过近几年的试验和探讨,总结出以下经验,供参考。 1 鱼池清淤对池底淤泥较深,特别是对底泥300cm以上的老口池塘,应逐年轮换干塘,进行清淤(有条件的要一次性清淤)。把池底淤泥全部彻底清除。这样底泥做农田肥料,又消灭有害生物及病原菌,还能  相似文献   

17.
半滑舌鳎池塘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与工厂化养殖相比,池塘养殖半滑舌鳎具有生长速度快、能源消耗少、成本低、操作简单等优点。北方冬季的低温期半滑舌鳎不能在池塘越冬,因此半滑舌鳎池塘养殖必须有工厂化配套设施作为越冬基地。半滑舌鳎池塘养殖技术要点总结如下。一、池塘的选择池塘形状以长方形为佳,选择位于中低潮区,底质为细沙质或泥沙质的池塘,要求淤泥较少。两端设进水闸、排水闸,池底要平坦,池底  相似文献   

18.
北方冬季漫长,如管理不当,容易造成鱼类死亡.本文提出以下提高鱼类成活的有效措施:  1、越冬水体选择.池底应平坦,淤泥少(最多不超过30cm),无水草,保水性能好.冰下有效水深不少于1.5m.若无外河水源,引用库水因含氧量低,要增加一定的流程,尽量不使冰雪融化水流入越冬池内.  相似文献   

19.
池塘主养乌鳢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卿平 《齐鲁渔业》2001,18(2):11-11
乌鳢又名黑鱼、才鱼、鸟鱼等,性情凶猛,本是淡水养殖的敌害,但由于其肉质细腻、味美价高、效益显著,故近几年成为养殖热门。但据许多养殖户反映,不易掌握其养殖技术,效益不是太理想。笔者现据养殖的成功经验和有关资料,将乌鳢养殖的技术要点做如下介绍,供参考。1池塘条件及放养准备1.1成鱼池条件 面积不宜过大,以0.5~1亩为宜,水深1~1. 5 m,排、灌水方便,池底平坦,并有10cm左右的淤泥,以利保水和拉网操作。新挖池塘要求池埂不漏水。乌鳢善跳跃,要加固、加高池埂,四周要设置高出池塘水位 50cm左右的…  相似文献   

20.
陕西省神木县红碱淖渔场地处毛乌素沙漠的高寒地区。纬度偏北,冬季气候寒冷池塘冰层厚度达50cm左右。特别是鱼类在漫长的6个月越冬中,有近5个月的冰封期,长时间的越冬,鲤鱼种自身能量消耗大体质差。1999年冬采取原池肥水越冬不并塘,并加强越冬期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越冬池塘条件 越冬池塘要求避风向阳,池塘无漏水渗水现象,水深保持在180cm以上,池底淤泥浅,有机物少。 2、越冬期管理 2.1鲤鱼种越冬密度 为了使鲤鱼种在越冬期安全越冬,合理密度是提高成活率的有效措施。根据作者经验,水质较好且池底淤泥和有机物较少的池塘,每667m2放养越冬鲤鱼种335.3-471.3kg均可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