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姚睿 《中外建筑》2009,(8):61-64
广州珠江后航道沿岸分布大量20世纪早期遗留的大批工业厂房和仓库,这些工业遗产目前面临着保护和建设的双重压力,以及被人为和自然破坏的危险:与此同时,珠江后航道沿岸周边地区也迫切需要发展和更新。在“退二进三”、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引导下,将创意文化产业与工业遗产有机结合形成新城市景观的设计理念为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一条新途径,这是一种极具价值和潜力的新文化观念和形式,本文称之为“Loft”有机景观,并通过“广州市荔湾区下市涌至消防中队沿岸景观整治”项目,深入探讨“Loft”有机景观的设计理念与特点,同时提出对当代城市景观新途径探索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龚道德  张青萍 《中国园林》2012,28(12):91-94
遗产保护是风景园林行业的重要工作领域。美国在历史/文化景观保护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分析美国历史/文化景观保护的发展历程及其教育特点,有助于启发和指导我国风景园林专业的遗产教育。首先由美国历史景观与文化景观的概念入手,然后介绍美国历史/文化景观保护和教育概况,最后总结了美国历史/文化景观保护历程及其教育特点。  相似文献   

3.
杨晨  陈徵羽 《风景园林》2023,30(10):96-102
【目的】在《世界遗产公约》颁布51周年之际,识别世界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重点议题,梳理自然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实践脉络,分析数字化保护的国际动向,解读数字化转型为世界遗产体系带来的变革性影响。【方法】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字图书馆和世界遗产咨询机构数字档案等资源进行系统解析和知识图谱构建。【结果】识别了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发展阶段和重点议题,归纳总结了以世界遗产记录与档案、监测与管理、阐释与展示、国际合作与能力建设等四大技术主题、12类技术方法和62个技术工具为核心的数字化保护技术体系。【结论】提出景观遗产数字技术集成与创新、遗产保护数据标准、数字行动规范、数字化可持续能力建设等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为中国深入开展世界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
卜骏 《城市住宅》2018,(7):67-71
在设计牵头的EPC总承包项目管理模式下的工业遗产景观改造是行业内新的探索方向。本文以上海市黄浦区公共岸线贯通工程(世博浦西段)为例,从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滨水空间贯通、创新活动策划等方面探索EPC模式下滨水区工业遗产景观改造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于佳 《北方建筑》2023,(3):42-46
鉴于我国工业遗产资源丰富,且现阶段其保护与利用工作正在稳步进行。本文通过对工业遗产景观资料的梳理与研究,探究工业城市应如何利用国家文化公园、工业遗产公园和老工业城市搬迁改造的契机进行“城市更新”,系统性地总结了工业遗产文化景观的再利用属性,提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城市更新”之间的连接内容及策略,以期激活工业遗产地的物质与文化功能、盘活失落空间、促进城市文化景观的建设、构建符合地区文化内涵的特色化景观系统。  相似文献   

6.
徐桐 《风景园林》2022,29(4):12-19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为国土景观遗产的统一性保护提供了契机.通过梳理意大利、法国、日本等业已进行的国土景观遗产保护立法与规划实践的国家经验,概括国土景观遗产的自然与文化价值,进而提出国土景观遗产系统的认知框架.从系统结构和要素关系的角度,将国土景观遗产系统分为由气候、地质、地表自然形态构成的第一自然性要素,由人类定居、迁移及...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产业的转型,传统工业已经不适应新生产的要求,大量工业遗存厂区面临着倒闭、搬迁、拆除的危机。如何保护这些遗产景观并高效利用这些遗产资源,为城市建设保留城市文化记忆,是我们目前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文章以郑州第二砂轮厂遗留下来的遗产景观为对象,从建筑、景观层面做详细的调查分析,并根据调查分析提出保护与利用的建议,从而实现遗产景观的活化再利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运河文化源远流长,在现代社会中运河属于重要的旅游资源和运输要道,可以为当地经济和工业发展提供重要助力,具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城市化速度的不断加快,运河开始逐渐转变为城中河,如何对工业景观遗产实施改造和利用成为政府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工业景观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有利于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扬工业文化是传承历史记忆的重要方式。基于此,论文以扬州市区近现代工业遗产调查与保护研究项目为例,对当前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运河活态保护、工业景观遗产的概念以及扬州工业遗产保护的意义,分析了在运河活态保护基础上进行工业景观遗产再利用的策略,以期可以充分发挥运河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王天赋  孟晓惠 《园林》2020,(1):52-57
景观叙事学是当代景观设计学的独立学科,在城市工业遗产转型公园的众多实践中具有相关诠释和应用。本文对叙事与景观叙事之间的关联进行概述分析,结合典型案例,从主体与客体、主题与情节两方面,阐释景观叙事结构;从撰写语义—隐性信息呈现、构建空间—传播文化记忆、演进时空—强化场所精神三个层面,提出城市工业遗产转型公园的景观叙事策略;对景观叙事理论在工业遗产转型公园中的应用进行系统论证和研究,为工业遗产保护提供新的视角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创新性地利用数字技术保护和管理遗产景观是当代风景园林界和遗产界的热点。澳大利亚巴拉瑞特市系统应用了"城市历史景观"方法指导数字化遗产景观档案建设,具有创新性。从遗产保护与发展的视角对其中2个代表性项目——"巴拉瑞特城市历史景观网"和"巴拉瑞特可视化地理信息数据库"进行全面分析,指出其数字化遗产景观档案建设的四大创新思路:突破遗产固有价值,坚持以地方群体价值为本;以遗产知识传播为目标,强调建档过程开放化;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数据采集范围拓展到遗产景观之外。最后总结了对该领域未来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王颜姣   《风景园林》2021,28(7):39-53
庄园遗产景观是指包含花园和农业用地的历史乡村庄园集群。在气候变化、工业发展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庄园遗产景观正面临水生态环境失衡、空间碎片化和文化特征消失等挑战,而这些挑战只能从区域规划尺度去应对。以荷兰海德兰省巴克塞比克地区为例,在考虑地方景观异同的同时,以景观自身特性为基底,结合未来发展趋势,进一步诠释了一种旨在提升庄园遗产景观韧性的多尺度景观设计方法。发现森林砍伐为地域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它对水系统与生态多样性造成了负面影响。基于在区域尺度上对庄园遗产景观历史发展的分析,森林景观恢复(FLR)作为主要设计策略,旨在从不同尺度上对“退化的”景观进行生态功能修复并提升人类福祉。这种新的空间设计方法将在不同尺度上促进文化遗产景观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化景观遗产数字化记录及保护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带来了新机遇,也对遗产记录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梳理了国内外数字化遗产记录研究的趋势,以《世界遗产公约》提出的3类文化景观遗产为研究对象,在回顾当代数字化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上,识别了文化景观遗产数字化记录的全面、精准、动态、集成和开放五大特征,提出了以多维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动态景观信息存储与分析,以及多元遗产知识表现与传播为核心的技术框架,并进一步讨论了数字化记录为文化景观遗产研究和实践带来的新视角,对提升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和管理的科学性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汤辉  冯思懿  朱凯   《中国园林》2021,37(10):42
以乡村庄园为代表的英国乡村景观遗产保护有着悠 久的实践历史,其近20年来借助系统而丰富的活动设置和灵 活的空间利用,从过去静态的博物馆式保护模式向融入当前各 阶层、各年龄段公众生活的可持续场所转变,代表着当前世界 乡村景观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方向。通过对英国英格 兰地区36处乡村庄园遗产地的实地考察,结合以文献综述、 调查访问和案例分析为主的研究方法,梳理英国乡村景观遗产 保护理念转向注重活动、与公众健康与福祉相联系的发展历 程,从组织机构、活动类型与活动保障探讨其活动安排策略, 并结合中国乡村景观遗产实际总结出以“多元价值”为本、以 “儿童活动”为基、以“协同资源”为纲、以“公众参与”为 领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4.
杨晨  韩锋  刘春 《风景园林》2018,25(5):37-42
点云技术为提升乡村景观遗产保护方法带来了重要机遇。从乡村景观的遗产价值保护出发,以识别乡村景观空间模式为目标,探索如何运用点云技术定量化记录和表现乡村景观的空间信息。以贵州安顺鲍家屯古村落为研究案例,全面集成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激光雷达技术和点云可视化技术,构建了一套多尺度的空间信息数字化采集、处理和分析方法,能够快速、精确、全面地记录和表现乡村景观的空间特征,为识别其空间模式提供数据基础,也为遗产保护和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工具。  相似文献   

15.
施佳颖  陈格  夏宜平   《中国园林》2020,36(11):105
文化遗产景观正在面临城市化的挑战。为了解游客对城市背景下文化遗产庭园的认知,探索景观形态和游客认知之间的关系,对东京都内6个文化遗产庭园进行了游客认知的调查,并利用球面相机拍摄的全景图计算观测点各景观要素的视角系数。结果发现,天空、庭园、背景建筑的视角系数均与文化遗产庭园的安静感、尺度感、质感、构成感及开阔感显著相关,其中庭园的视角系数是对认知项目最有效的预测因子,并且其预测性不会因为游客国籍或性别的改变而有很大的变化。此外,园外现代建筑的视角系数与庭园的自然感、人工感及历史感均无明显关系。发现将景观认知研究拓展到文化遗产景观的空间形态领域,为文化遗产景观的评价提供了潜在的环境指标,亦是景观评价公众参与的一次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6.
Over time roads and their surroundings gained historic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This significance is oftentimes acknowledged and numerous roads and road infrastructure objects with their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are listed and protected. Notwithstanding this, it is necessary to note that the ways in which roads, their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and adjacent objects can manifest heritage values, can be complex, and are not limited to historic roads or historic road landscapes.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these ways can be distinguished: road landscape can be recognized as cultural heritage, cultural heritage objects functionally related or unrelated to the road can exist in its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and roads can also be treated as cultural heritage objects in landscape. Understanding the dimensions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roads and road landscapes and analysing its values can be important not only to the environmental, technological, and cultural history, but also to the future-oriented heritage management and territorial planning fields. The article is aimed to present a framework for analysing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automobile roads and road landscapes consisting of the system for its classification and of identification of factors determining its cultural value and the categories of economic value it can provide. Assessment possibilities of these values are also shortly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e study focuses on tea plantation cultural landscapes in Sri Lanka and its historical formation, present issues and future considerations. [Sri Lanka was known as Ceylon before 1972. At present, the country uses Sri Lanka for all related document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the tea estate is identified as the main building unit of tea heritage. This paper reveals the historical formation of tea heritage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existing landscape.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Nuwara Eliya region, as it is the main area for tea cultivation.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tea plantations in Sri Lanka is derived through a survey conducted in Labookellie estate, Blue Field estate and Pedro estate. Past and the present circumstances are examined through analysis of literature, topographical maps and site observations, while interviews with outsiders (foreign visitors) were used to strengthen the thoughts on tea plantation landscapes. This paper reveals basic concepts such as agriculture as a heritage, active agriculture and value added through future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dure. The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formation of tea estates and governing factors. Second, the paper explains estate settlement as the main building block of tea heritage with researched case studies and explains existing landscape values. Third, the paper explains future thoughts on the tea plantation landscapes in Sri Lanka. Opinions of foreign visitors to the plantation are considered as a valuable contribution to the conclusions. The paper stresses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tea estate cultural landscapes and their heritage value for future planning and the conservation priorities in Sri Lanka.  相似文献   

18.
对团山村落景观特点及景观保护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论述,介绍了团山村落景观保护的原则和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村落景观保护的对策,从而使团山的建筑遗产得以保护,走一条良性循环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巴拉瑞特是全球首个系统应用“城市历史景观”方 法指导数字化遗产保护的城市,近年来围绕城市历史景观数字 化遗产信息服务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探索 意义和示范性。全面解析巴拉瑞特城市历史景观数字化遗产信 息服务系统的策略、重点、方法和技术,总结了4个创新发展 趋势:1)由单向遗产信息发布向多维信息交互发展,强化人 景互动;2)由标准化信息集成向定制化信息模块发展,促进 景观价值认知;3)重视遗产信息受众数字化能力培养,推动 遗产保护决策公众参与;4)由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化,助 力景观发展共识构建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住区园林景观的创作中,以传统文化为源的新中式园林风格反映出国人对于现阶段居住理想模式的认同与追求。本研究以苏州桃花源项目为例,通过文献研究及图示分析,对“香山帮”非遗营造技术的传承应用和现代材料、技术的创新形式进行归纳,指出项目通过摹写古法布局、替代传统构造、凝练装饰意象等手法,充分满足工程营造及审美层面的各项建构要求,创作出高效、集约的新中式园林住区模式,也是将非遗传统技艺与现代商业开发有效结合的成功运作案例,期待为我国新中式园林景观的产业化推广提供案例借鉴和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