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别吓着自己     
60年代初读医学院时,老师讲过一个让我一直难忘的事例:有位细胞学家某日痰里带血,让学生在显微镜下"看看".那位学生发现一个他陌生的细胞群,请导师指导.不料那位教授只瞅了一眼便猝死在显微镜前,原因是他看到自己咳出的是癌细胞!老师说,这是一个典型的被自己吓死的例子.  相似文献   

2.
起步     
“李大夫,我们已经和父母一起开了家庭会,单位领导也参加了.告诉父亲得的是肠癌,需要进一步治疗.准备下周带他去门诊,您再和他谈谈好吗?”接到这个电话,我挂念的心终于放下了.事情是这样的: 一周前,一位40多岁的中年人来诊室咨询.他父亲患了肠癌,在某医院手术,打开腹腔后发现腹腔多处转移,未能根治切除,医生建议化疗.这位中年人和其他来咨询的人不同,表情有些木纳.我感到有点奇怪便问:“您父亲知道病情吗?”  相似文献   

3.
跑步人生     
柳红 《癌症康复》2010,(1):91-94
自从成为跑步者,便留意起跑步的人。知道村上春树是一位了不起的跑者,敬佩之心油然而生,而当读过他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一字一句在我这儿都发生了共振。  相似文献   

4.
一、抗癌的"心" 癌症或某一严重的疾病突然明显地好转、甚至"自动地"消失了,这种"自发缓解"是目前医学还无法充分解释的现象.然而一位有名的耶鲁医学院的外科医生,后来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他说:"似乎不可能痊愈却痊愈了的病人并不是意外之事、奇迹或自发缓解,是自我诱导所产生的康复效能."他相信:只有当病人在下意识里接纳自己现状的情况下,再结合降低压力,消除冲突等因素,以及获得象"期望"与"爱"这些既看得见,又具正面情绪作用的积极增强物,那时人体免疫系统受到刺激,最好的医疗处理才能发挥其效果.  相似文献   

5.
我去会诊一个患者,刚走到病房的护士站,护士就赶紧迎上来告诉我,这个患者不知道自己得的是胃癌,家属不让告诉,我表示明白了.刚刚走到患者的房间门口,还没有进入房间内,患者家属又迎出来,叮嘱我说他们没有告诉患者是胃癌,只告诉患者做的是胃溃疡手术.有趣儿的是当我和患者本人,一位60多岁的老先生问起他的病史,他是这样回答我的:“唉,我不就是得癌了吗?”我反问他:“您怎么知道的,病理结果还没有出来呀.”他说:“不得癌来你们医院干什么?再说,我要不是癌症,我的妹妹也不至于大老远从深圳这么着急地跑来呀!”……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位70多岁的老癌友,我们姑且称呼他为"康健"吧.我与康先生10年前相识.那时,他刚刚做完结肠癌手术,在肿瘤内科规规矩矩做完了全部化疗,过了3年还算平稳的日子.第3个年头上,他一直提心吊胆害怕发生的厄运还是降临了——CT报告显示有肝转移.好在发现早,是一个直径仅有2厘米的单独病灶,适合手术.如今,距他肝转移癌切除手术又过去七八年了,他每年都复查,没有复发转移的迹象,是一位癌症幸存者.  相似文献   

7.
"亚当,邮箱里有一个你的包裹." 工作了一天的妈妈走进门,腋下夹着一个塑料泡沫充塞的马尼拉信封. "啊,是康尼太太寄来的!" 康尼太太是我在纽约州上学时的一位老师.那里是一个农业小镇,一片片的玉米地被沙瓦干克山环绕在中间.当时我在读大学二年级,距现在我家已经从那里搬走12年了.但是康尼太太因为知道我患了霍奇金氏病,所以不间断地给予我特别的爱,因此成为我的一位特殊的老师.  相似文献   

8.
肖洪 《癌症康复》2004,(3):33-33
有这么一则故事:在一座寺院的门前,有一位老婆婆,她天天哭.下雨天哭,天晴也哭,总是哭个不停.人们给她起了一个外号:"哭婆".因为哭得多,人也显得憔悴.寺院里的方丈觉得这位老婆婆有些怪,就问她:"老婆婆,为什么你总是哭呢?"老婆婆边哭边说:"方丈,你有所不知,我心里的苦是说不完的.  相似文献   

9.
有一位40多岁的痔疮病人,身体一直很硬朗,但最近一年来时常会发现大便表面带一些暗红色的血迹,"十人九痔"嘛,他没太在意。一次单位体检,肠镜发现直肠中下段有一个表面糜烂的肿物,几乎占满了肠腔,经活检病理显示是直肠癌。当医生告诉他发现便血应该早些来做检查时,他显得非常后悔,长叹一声"不知道啊……"  相似文献   

10.
多年前,我的导师查理,一位德高望重的骨科医生,发现自己的胃里长了一个肿块.于是他做了病灶部位的手术,诊断结果是胰腺癌.给他做手术的外科医生医术在国内是首屈一指的,他甚至创造了一种新的术式来治疗这种癌症,可以使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3倍,从5%到15%.尽管如此,因为治疗会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查理对自己同行这个所谓"创新"的手术方式并不感兴趣.第2天他就回家了,不再行医,也再没有去过医院.他把时间全部用来陪伴家人,并尽可能地使自己保持最舒适的感觉和状态.几个月后,他在家中去世,没有接受任何化疗、放疗或手术治疗.当然,医疗保险也没有在他身上花费太多.  相似文献   

11.
素面朝天     
文珊 《癌症康复》2005,(3):30-31
我是10年前第一次听说"素食者"这个名词的.在一次聚会上,因为不爱吃牛肉光挑盘子里的素菜吃,被身旁的英国朋友问是不是素食者.当时我完全不知道什么是素食者,以为只有有宗教信仰的人会挑剔食物.后来偶然看到介绍素食的书刊,才知道竞然有人为了保护动物而不吃肉!素食者在我看来很可笑,也觉得没有必要.  相似文献   

12.
一、抗癌的"心" 癌症或某一严重的疾病突然明显地好转、甚至"自动地"消失了,这种"自发缓解"是目前医学还无法充分解释的现象.然而一位有名的耶鲁医学院的外科医生,后来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他说:"似乎不可能痊愈却痊愈了的病人并不是意外之事、奇迹或自发缓解,是自我诱导所产生的康复效能."他相信:只有当病人在下意识里接纳自己现状的情况下,再结合降低压力,消除冲突等因素,以及获得象"期望"与"爱"这些既看得见,又具正面情绪作用的积极增强物,那时人体免疫系统受到刺激,最好的医疗处理才能发挥其效果.  相似文献   

13.
"郭大侠"--郭富胜是郑州市抗癌俱乐部里的一位晚期肝癌患者,因为他是公认的抗癌勇士,故得"大侠"之名.  相似文献   

14.
医者寄语     
“您的孩子在30岁以后也要定期检查胃镜、肠镜,如果发现有问题一定要早治!”“谢谢!从来没有一位专家对我说过这样的话.我的病我知道,已到晚期了,希望我的孩子可以早发现早手术!谢谢您了!” 望着老父亲在儿子的搀扶下离开诊室,沈老师转过头对我“现场教学”,“咱们肿瘤医院一定要注意不仅仅要治肿瘤,还要尽力教育家属定期筛查,因为他们是高危人群,如果能被早期发现,才有治愈的希望.这些细节工作做好,才能比别人技高一筹.”当时的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被沈老师语气中透露出来的“惋惜”震撼了!  相似文献   

15.
张培 《癌症康复》2005,(3):45-45
在湖北省宜昌市有一位超百岁的老寿星,他叫李名成,是行医70多年的老中医,生于1876年.他一生没有得过什么大病,连头疼脑热的时候也很少.李老寿星之所以健而寿,是因为他注重科学养生,再就是心胸开阔,性情乐观,无忧无虑.  相似文献   

16.
教我现代心理学的老师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 1998年老师到奥地利参加国际心理学学术会议,期间一位德国的心理学专家邀请老师和他一起去看望他的姑妈,因为老人已经年过80,且身体不好.老师欣然同意共同前往.  相似文献   

17.
张家敏 《抗癌之窗》2013,(10):22-26
1993年9月初,开学季。忙碌了一天,正准备休息的家敏老师突然晕倒了。54岁的她后来回忆,"我没有多想,以为是太累了"。其实这种疲劳的感觉,已经持续了有一段时间了。一个星期后,家敏老师又一次晕倒了。几乎在不知不觉中,她摸到了左侧乳房上的一个肿块。家敏老师自小体弱多  相似文献   

18.
有一位老年肠癌患者,手术后病情稳定,血液化验各项指标均正常.出院后,其妻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经常让他在一星期内吃掉两只大蹄髈.3个月后,他突发"小中风",一查血黏度竟有数项异常.  相似文献   

19.
美丽的“花姑娘”周平现在是北京癌症康复会副秘书长,同时也是一位抗癌英雄,癌龄13年了.谈起自己的病史,周平并没有回避.2004年9月的一天,周平在体检时被发现患了乳腺癌,拿到诊断书的那一刻,她的大脑一片空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后来如何跌跌撞撞地回到家都浑然不知.  相似文献   

20.
印刷厂的张师傅,今年56岁,身体一直很健康.可在3个月前老张的左侧下颌牙龈上长了一个蚕豆大的疙瘩,疼痛不止,当时他用牙刷柄撬掉了一小块组织,出血较多.当初老张并没有把它当一回事,后来疙瘩越长越大,以致影响进食,他才到附近医院口腔科就诊.医生发现他的左侧下颌牙龈上有一肿物,已占据5个牙齿的面积,表面溃烂成菜花状,靠舌头的一侧,肿物已侵蚀到口腔底粘膜;有两个牙齿已松动,左侧颌下还可摸到3个红枣大的淋巴结,不活动,质地硬.医生从他的牙龈肿物上切取了一小块组织作病理检查,最后诊断为"鳞状细胞癌",这是一种牙龈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