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阐明拟赤梢鱼(Pseudaspius leptocephalus)胚胎发育和仔稚鱼发育特点, 采用人工催产的方式获得受精卵, 观察分析了拟赤梢鱼胚胎发育和仔稚发育的时序特征。结果表明: 拟赤梢鱼成熟卵粒为黄色圆球形, 平均卵径为(1.77±0.20) mm, 遇水具微黏性; 在水温23℃条件下, 胚胎发育经历合子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孵化出膜期7个阶段26个时期, 共历时47h 55min完成孵化过程。初孵仔鱼在(23±1)℃水温条件下, 经历卵黄囊期仔鱼(0—7d)、晚期仔鱼(8—26d)和稚鱼期(27—31d), 进入幼鱼期; 卵黄囊期仔鱼游泳能力差, 随着卵黄囊逐渐消耗, 体表色素斑、胸鳍和尾鳍等逐渐形成, 消化道贯通, 鳔充气; 晚期仔鱼卵黄囊完全消失, 仔鱼游泳能力增强, 开口摄食, 腹鳍形成, 皮肤透明; 稚鱼期鳞片形成并覆盖全身, 鱼体形态已逐渐与成鱼无异。拟赤梢鱼仔稚鱼阶段全长生长特性公式为TL=0.0125x2+0.3579x+6.2058 (R2=0.9953), 出膜15d内, 仔鱼生长速度缓慢, 全长日生长率仅为(0.38±0.02) mm/d, 15d后, 仔鱼生长速度变快, 全长日生长率可达(1.24±0.09) mm/d。研究初步阐明了拟赤梢鱼的胚胎发育和仔稚鱼发育的时序特征, 为拟赤梢鱼的苗种规模化繁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美洲鲥胚胎及仔稚鱼的发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早期生活史阶段的生长发育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测量, 描述了胚胎和仔、稚鱼的生长发育特征。美洲鲥受精卵球形、无油球, 为沉性卵, 卵径2.85-3.28 mm。在水温20.3℃-21.9℃孵化条件下, 经过82h 孵化出膜, 根据其胚胎发育过程的形态特征, 胚胎发育分为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出膜期7 个发育阶段。美洲鲥初孵仔鱼全长为(8.56±0.36) mm, 其卵黄囊体积为(4.57±0.77) mm3。1 日龄仔鱼脑部发育明显, 口张开, 肛门开通, 胸鳍形成。2 日龄仔鱼卵黄囊体积(0.71±0.23)mm3, 只有刚孵化的15.54%。3 日龄仔鱼经过1d 的混合营养期, 卵黄被完全吸收, 4 日龄仔鱼完全营外源性营养, 卵黄囊的体积(V)随孵化时间(h)的变化方程为V=4.1583e?0.0356h(R2=0.9901)。此后, 背鳍鳍条、尾鳍鳍条、臀鳍鳍条和腹鳍鳍条相继在晚期仔鱼出现, 9 日龄仔鱼尾椎开始弯曲, 21 日龄仔鱼尾椎弯曲完成。27 日龄鱼鳞开始形成, 到33 日龄稚鱼全身披鳞, 个体发育进入幼鱼期, 仔稚鱼期间的生长模型方程为: TL=0.0049D2+0.5091D+9.2578 (R2=0.9885, TL 为全长, D 为日龄)。    相似文献   

3.
通过开展东北七鳃鳗(Lampetra morii)胚胎、卵黄囊期仔鱼和幼鱼发育研究, 系统地描述东北七鳃鳗的早期发育形态特征和生长发育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东北七鳃鳗的卵裂为全裂类型, 在(18±1)℃水温下, 受精卵经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头凸期、孵出前期以及孵出期, 历时11—12d孵育出仔鱼。初孵仔鱼体重为(0.00032±0.00002) g, 全长为(0.29±0.02) cm。在卵黄囊期内, 仔鱼体重和全长随日龄的增加而增长, 吻长、眼径、眼鳃间距、口笠长、鳃前长、鳃长、头长、体长、尾长和泄殖孔长均存在异速生长现象。初孵仔鱼经过约15d(卵黄囊期)发育成幼鱼, 幼鱼卵黄囊完全吸收, 消化道贯通, 形成肠道, 开始摄食。在幼鱼期, 经5 个月的培育, 幼鱼体重和全长随月龄的增加而增长, 体色逐渐加深, 5月龄幼鱼的体重和全长分别为(0.07±0.01) g和(3.87±0.32) cm。东北七鳃鳗的早期发育研究为七鳃鳗发育生物学积累基础资料, 同时也为七鳃鳗的人工增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推进七鳃鳗的模式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瓦氏黄颡鱼的胚后发育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5~6月,在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分数批收集到长江野生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vachelli)亲本,通过人工催产、人工授精获得受精卵,对其胚后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瓦氏黄颡鱼的胚后发育过程可以分为卵黄囊仔鱼、晚期仔鱼和幼鱼3个阶段。初孵仔鱼淡黄色,肌节40对,平均全长5.2mm。水温20~22℃时,孵出后第3d口张开;第7d开始摄食;第9d卵黄吸尽,此时鱼苗平均全长12mm,卵黄囊仔鱼阶段结束。晚期仔鱼阶段的仔鱼,胸鳍、尾鳍、臀鳍、背鳍、腹鳍先后发育,至鳍褶消失时晚期仔鱼阶段结束。经过30d的生长和发育,进入幼鱼阶段;此时平均全长达37mm,其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均与成鱼相似。  相似文献   

5.
通过人工干法授精获得大渡软刺裸裂尻鱼的受精卵,观察了实验室孵化培育条件下的仔鱼形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在平均水温为11.86℃(9.0~16.0℃)下胚胎历时9 d出膜。初孵仔鱼全长11.65 mm±0.27 mm,鳃弓、口凹和肛门原基明显,眼色素和胸鳍原基出现,肌节43对(12+20+11),心跳140~160次/min。出膜9 d,仔鱼肠道贯通,鳔雏形和背鳍原基出现。臀鳍原基出现和尾鳍分叉分别于出膜后13 d和16 d发生。出膜19 d,腹鳍原基出现,此时背鳍鳍条4~6枚,臀鳍鳍条2~4枚。出膜32 d,鱼体全长22.99 mm±0.65 mm,除存在少量鳍褶外,基本具备成鱼的形态特征。仔鱼卵黄于出膜第12天吸收完全,卵黄囊体积与出膜后天数呈显著的多项式相关(P0.01)。体长、全长、头长和肛后长的生长均呈明显的二项式关系。研究结果丰富了大渡软刺裸裂尻鱼早期发育生物学资料,为人工养殖研究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四川华吸鳅Sinogastromyzon szechuanensis为长江上游特有鱼类.为了积累其生物学资料,为相关的保护措施提供参考,于2009年通过人工授精获得四川华吸鳅受精卵,对其胚胎和仔鱼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四川华吸鳅的受精卵呈浅黄色,卵膜径较小(1.85 mm±0.23 mm),具粘性.在水温26.3~27.8℃下,胚体经历22 h 34 min发育成仔鱼出膜;初孵仔鱼全长4.39 mm±0.21 mm,肌节37对;日龄4 d时,卵黄囊吸收完毕,进入外营养期;日龄65 d时,鳞片长齐,进入幼鱼期.整个早期发育过程历时65 d 22 h 34 min.  相似文献   

7.
微流水培养条件下斑鳜仔鱼的摄食与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孵化环道连续微流水培养、水温(24±2)℃条件下,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ner)初孵仔鱼全长为(4.87±0.10)mm(n=50),卵黄囊体积为(1.461±0.172)mm3(n=50),油球直径为(0.47±0.04)mm(n=50).仔鱼孵出12h,胸鳍增大,具有一定阵发性水平游动能力,1日龄巡游模式建立;2日龄口膜消失,开始主动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3 日龄外源性摄食关系完全建立.5日龄仔鱼的卵黄和油球全部消失.进入外源营养期;15日龄全长达到(13.72±0.76)mm(n=12).仔鱼发育过程中,其全长生长存在内源性营养阶段的较快速生长,混合营养阶段的慢速生长以及外源性营养阶段的快速生长三个生长期相,平均增长率为0.59 mm/d,对仔鱼全长TL(mm)与日龄D(d)进行同归,其生长模型为:TL=-0.0004D3+0.0283D2+0.2159D + 4.9335(R2=0.985,n=261).2-15 日龄,口宽与全长呈正比关系.仔鱼从初孵到PNR仅为5-6d,具有摄食能力的时间4d,仔鱼依赖外源性营养开始时间较早,对饥饿的耐受力较差.  相似文献   

8.
通过观察、拍照和测量的方法对鸭绿江唇(Hemibarbus labeo)仔、稚鱼的形态发育和早期生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9.6—25.8℃的试验条件下,唇初孵化仔鱼全长为(7.92±0.29)mm,2日龄头部两侧出现感觉芽;3日龄鳔一室原基形成,5日龄红色的脾出现,且仔鱼开口;7日龄卵黄囊吸收完毕,9日龄脊索末端开始向上弯曲;10日龄鳔二室形成,14日龄脊索弯曲完成,尾鳍边缘开始内凹;32日龄鳞片开始出现在鳃盖后缘的体表,同时各鳍发育完全,个体发育进入稚鱼期,43日龄全身被鳞,个体发育进入幼鱼期。根据卵黄囊、脊索和鳞片的变化,唇胚后发育可细分为卵黄囊期(0—6日龄)、弯曲前期(7—9日龄)、弯曲期(10—14日龄)、弯曲后期(15—32日龄)和稚鱼期(33—43日龄)。试验期间,全长和体质量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3.32%和12.16%;卵黄囊体积(V)与日龄(d)的关系为V=0.0048d3–0.0309d2–0.1240d+0.8453(R2=0.8933);全长(LT)、体质量(W)与日龄均为指数函数关系,相关方程分别为:LT=8.3821e0.0329d(R2=0.9586),W=0.0048e0.0969d(R2=0.9463);头长(LH)、体高(HB)的生长方程分别为:LH=–6E–05d3+0.002d2+0.1733d+0.7862(R2=0.9577),HB=–5E–05d3+0.0039d2+0.017d+0.9389(R2=0.9621)。  相似文献   

9.
鳜消化系统器官发生的组织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形态学观察和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对出膜后0-35d的鳜仔稚鱼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组织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水温为18.0-20.0℃时,鳜初孵仔鱼消化道仅为一段位于脊索下方、卵黄囊上方的实心细胞索,卵黄囊呈椭圆形,含有油球.孵化后第2天,口和肛门形成,消化道贯通.孵化后第4天,消化道上皮细胞出现分化,肝脏和胰脏出现,仔鱼开始由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转变.孵化后第5天,仔鱼开口摄食,消化道分化成口咽腔、食道、胃、前肠和后肠.孵化后第9天,卵黄囊完全被吸收.此后随着鱼体的生长,消化系统从结构和功能上逐步发育完善和成熟.孵化后第7天前肠中出现空泡,孵化后第8天仔鱼后肠中发现有嗜曙红颗粒,表明肠上皮细胞吸收了脂肪和蛋白质.在孵化后第13天,出现胃腺,标志着稚鱼期的开始.  相似文献   

10.
半滑舌鳎仔鱼的摄食与生长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水温23.4-24.0℃、盐度33.00、pH7.78-8.02的培养条件下,半滑舌鳎初孵仔鱼全长为3.55±0.161mm(n=60),依照公式4/3π.R/2.(r/2)2计算其卵黄囊体积为0.606±0.106mm3(n=60)。1日龄仔鱼,全长为4.99±0.211mm(n=10),卵黄囊体积较初孵仔鱼缩小近10倍,约为0.066±0.008mm3(n=10);2日龄,仔鱼的巡游模式建立,仔鱼全长为5.61±0.069mm,卵黄囊体积为0.030±0.002mm3(n=10),口初开;2.5日龄,口完全裂开,口裂0.24±0.024mm(n=10),仔鱼进入摄食期;3日龄,仔鱼的外源性摄食关系初步建立;4日龄,仔鱼的摄食率达100%,完成了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的转换;5日龄,仔鱼的卵黄完全被吸收,仅剩聚成一团的小油球,仔鱼的混合营养期持续2.5天时间;21日龄,稚鱼全长为12.96±0.611mm(n=11),仍有40%的个体残余的油球还没有完全被吸收,其体积仅为0.0000005±0.000003mm3(n=11)。仔鱼发育过程中,其长度的生长存在内源性营养阶段的快速生长、混合营养阶段的慢速生长以及饥饿期间的负生长三个生长期相,平均增长率为0.45mm/d,依照TL=aD3 bD2 cD d方程式对仔鱼的全长与日龄进行回归,其生长模型为TL(mm)=0.0026D3-0.0704D2 0.7993D 3.55(R2=0.9811,n=324)。仔鱼耐受饥饿的时间临界点发生在孵化后第10天(即9日龄)。仔鱼具有摄食能力的时间约6天,不可逆转饥饿期的时间约3天。残余的油球较长时间的存在,相对地延长了仔鱼混合营养期的时间,对仔鱼的发育、生长和存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20日龄的个体都具有胸角这个明显的形态学特征,只是饥饿个体和不可逆转饥饿期个体的胸角比摄食个体更为明显和尖锐,胸角不能作为区分健康仔鱼和饥饿仔鱼的形态学依据之一[动物学报51(6)1023-1033,2005]。  相似文献   

11.
沙门菌CWDMs脂代谢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毛地黄皂苷敏感试验和菌细胞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胆碱酯酶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经L 型变异后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 DM )的脂类代谢活性,了解这些CW DM 变异的性质和探讨细菌细胞壁缺陷突变与细菌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 DM s 具有显著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对毛地黄皂苷高度敏感并且还具有与白色念珠菌相似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但未能检出胆碱酯酶活性。CW DM s返祖菌丧失了脂类代谢酶类和胞浆膜不含胆固醇,恢复了与其亲代细菌型相似的代谢特征。提示在沙门菌天然即存在有与脂类及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细胞壁的缺陷导致这些脂类及胆固醇代谢基因活化,以致 CW DM s 能够表达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和胞浆膜含有胆固醇  相似文献   

12.
1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CWDMs及其宁代细菌型和伤寒杆菌粗糙型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以了解沙门菌CWDMs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结果表明,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细菌型及伤寒杆粗糙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示出相同的4种具有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但CWDMs仅显示2种LDH。CWDMs的2种LDH同功酶与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杆  相似文献   

14.
15.
沙门菌CWDMs氨基酸代谢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旭  王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3):142-143,145
采用氨基氨利用生长试验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酶(GOT)、乳酸脱氨酶(LDH)、肌酸激酶(CK)、α-闳丁酸脱氢酶(α-HBD)、γ-谷志肽酶(γ-GT),酸性磷酸酶(ACP)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CWDMs变异的特点及其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在仅含蛋氨酸或脯氨  相似文献   

16.
光照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配子体假根无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其生长方向与光照方向无关外,其它7种的配子体假根均有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假根的向重力性反应在配子体发育初期,因光照的方向不同而异,表现为负向光性。随着配子体发育至片状体阶段,光对其向重力性反应的影响逐渐减弱,而重力的影响增强。在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初期,光对  相似文献   

17.
作者解剖观察了33种,隶于4目、7亚目、15科、19属的中国鳐类脑颅的形态。研究结果认为:锯鳐目和鳐目是原始类群,它们均具吻软骨,其中圆犂头鳐科和团扇鳐科是特化类群。电鳐目亦具吻软骨,它们是特化和退化类群。在较高等的鲼目则无吻软骨。依据鳐类不同的分类阶元,其脑颅亦各具有不同的式型。  相似文献   

18.
两种蚤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柏林 《昆虫学报》1990,33(2):250-253
关于蚤类幼虫形态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我国王敦清1956年首次描述7种蚤的幼虫形态以后,由柳支英,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1982,1986),费荣中(1986)等学者先后共描述过约29种蚤的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蚤类幼虫形态约36种,隶属6科19属。本文描述未见报道的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 aspiniformis Liu etWu(1960)和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 Ren et Ji(1979)两种蚤山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