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2008年吉林省青少年超重、肥胖现状和分布特点,为青少年肥胖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2008年吉林省6 505名9~18岁青少年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测量收集资料,计算体重指数(BMI),利用WGOC标准(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标准)和IOTF标准(欧洲肥胖问题工作组标准)对不同年龄段的BMI、超重率和肥胖率进行分析。结果:按WGOC标准分析,吉林省9~18岁青少年总体超重率为10.07%,肥胖率为6.90%,超重加肥胖率为18.51%;按IOTF标准分析,吉林省9~18岁青少年总体超重率为11.74%,肥胖率为4.30%,超重加肥胖率为16.05%。与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7~22岁男生超重率为8.20%,肥胖率5.07%;女生超重率4.61%,肥胖率2.6%)比较,吉林省青少年总体超重率和肥胖率明显增高。11~14岁是肥胖症的高发阶段,12岁是肥胖症发生最危险年龄。对于同年龄段,男生的肥胖率明显高于女生,按WGOC标准,9~18岁男生超重率为11.94%,肥胖率为10.05%;9~18岁女生超重率为8.50%,肥胖率为4.27%。在12岁时男生超重率为19.77%,肥胖率为20.53%;12岁女生超重率为12.84%,肥胖率为10.89%。结论:吉林省青少年肥胖状况呈上升趋势,男生肥胖状况明显重于女生,学校、家长等应该对此引起注意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深圳市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和影响因素,为青少年肥胖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深圳市某小学311名7~13岁青少年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和体格检查资料,计算体重指数,利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标准(WGOC标准)对不同性别和年龄段的体重指数、超重率和肥胖率进行分析。结果按WGOC标准分析,本次调查的青少年总体超重率为17.68%,肥胖率为9.32%。男生超重率为21.71%,肥胖率为12.00%;女生超重率为12.50%,肥胖率为5.88%。结论本次调查显示深圳市青少年总体超重和肥胖率较其他地区高,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现象男生比女生严重。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和长时间静坐是主要的危险因素,学校、家长等有关方面应该对此引起注意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温州市小学儿童身高、体质量发育状况及超重、肥胖流行现状,为做好预防肥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温州市小学儿童体格检查,测量身高和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值,以中国肥胖工作组制定的标准筛查超重、肥胖,以超重、肥胖发生率作为指标.结果 温州市6~12岁小学儿童身高每年增加5 cm,12岁以后增长速度变缓;男生身高、体质量均高于女生,城区学生身高、体质量略高于农村学生,温州市6~13岁小学儿童总体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2%和6.4%,男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2.9%和7.9%;女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9.2%和4.6%.除13岁组男生超重率外,其余各年龄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高于女生,(均P< 0.01);随着年龄增加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降低(均P<0.01).结论 温州市小学儿童生长发育情况符合我国儿童青少年体格发育的一般规律;温州市小学儿童总体超重率和肥胖率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男生高于女生,男生和女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随年龄增加而降低,预防儿童肥胖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苏州市沧浪区6~12岁儿童超重、肥胖的现状,为针对性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以2011年沧浪区体检的23所小学6~12岁的1382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测量身高、体重.以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2003年制定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值分类标准>对苏州市沧浪区儿童超重肥胖状况进行分析.结果 13822名学龄儿童中,超重儿童1997人,总超重率14.45%;肥胖儿童1672人,总肥胖率12.10%,男生超重率、肥胖率均高于女生.结论 苏州市沧浪区学龄儿童超重率、肥胖率较高,应引起重视,并及早予以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廊坊市卫生学校学生超重、肥胖及超重、肥胖学生对肥胖危害认知情况,为干预超重、肥胖提供依据.方法 测量身高、体重,计算学生超重率、肥胖率;自制问卷调查超重、肥胖学生对肥胖危害的认知情况.结果 城市学生超重率为15.12%,肥胖率为5.81%;农村学生超重率为13.57%,肥胖率为4.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男生超重率为16.87%,肥胖率为6.26%,女生超重率为12.86%,肥胖率为3.62%;男生对于自身超重或肥胖的认知率为51.76%,明显低于女生(91.76%),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廊坊市卫生学校学生超重、肥胖的发生率较高,城乡差异不明显,男生超重率、肥胖率高于女生,学生对于超重、肥胖的危害认识不足,采取减重措施比例偏低.  相似文献   

6.
林小梅  许贤照  李惠萍  杨天煌 《海南医学》2013,24(24):3729-3730
目的了解泉州地区7~18岁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情况,为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泉州地区2 060名7~18岁的儿童青少年,根据"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筛选出超重和肥胖。结果泉州市7~18岁儿童青少年的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11.6%和6.7%。其中男生的总超重、肥胖检出率均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3.272和9.785,均P〈0.01)。结论泉州地区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日益增多,对儿童的青少年超重肥胖预防和干预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成都市龙泉驿区7~15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情况以及肉类、脂肪和脂肪酸摄入现状,并初步探讨两者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成都市龙泉驿区1 811名7~15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测量分别收集膳食和体格数据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BMI标准差评分(BMI SDS)、腰围/身高比值(WHtR)、超重率和肥胖率,通过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正常体质量、超重肥胖儿童肉类、脂肪、脂肪酸摄入情况的差异以及不同年龄段儿童肉类、脂肪、脂肪酸低、中、高摄入量组间超重率、肥胖率、BMI SDS及WHtR的差异。结果 成都市龙泉驿区7~15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10.34%,肥胖率为6.59%。男生超重率(12.05%)与超重肥胖合并率(18.97%)均高于女生(8.55%,14.80%)( P<0.05)。总肉类、红肉、白肉及脂肪供能比摄入情况均为女生高于男生,总肉类、红肉、白肉、饱和脂肪酸及单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P<0.05)。女生中,超重肥胖组平均每日脂肪供能比、饱和脂肪酸及单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高于体质量正常组;BMI SDS与WHtR均随脂肪供能比增加而升高,BMI SDS在平均每日单不饱和脂肪酸高摄入量组中最高( P<0.05)。结论 红肉、脂肪供能比、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可能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相关,性别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深圳市龙岗区中小学生超重与肥胖状况。方法采用多级分层整群抽样法对深圳市龙岗区7所中小学校7~18岁的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应用"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质指数分类标准"筛查出各年龄组男女生超重与肥胖人数,分析比较各年龄组男女生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结果深圳市龙岗区中小学生男生超重、肥胖率分别为12.27%和7.65%,女生超重、肥胖率分别为8.71%和5.25%,男女生超重率均高于肥胖率。小学男、女生超重检出率分别为14.43%和10.20%(χ2=24.901,P<0.01),小学男、女生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0.65%和7.19%(χ2=22.130,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中学男、女生超重检出率分别为10.10%和7.16%(χ2=16.148,P<0.01),中学男、女生肥胖检出率分别为4.62%和3.24%(χ2=24.990,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深圳市龙岗区中小学生超重与肥胖问题严重,尤其是小学男生。各学校、社区、家庭及有关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的健康卫生教育工作,防止中小学生超重、肥胖进一步蔓延。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张掖市甘州区中小学生生长发育及营养现状,探索分析中小学生生长发育中存在的问题,为甘州区中小学生生长发育及营养现状的研究提供相应资料,并为评价相关干预效果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整群抽取甘州区12所中小学校共计16363名学生进行身高、体重测量,按“2000年全国7~22岁城乡汉族学生身高、体重百分位数评价表”和中国肥胖工作组(WGOC)制订的BMI标准筛查超重、肥胖学生,用中国学生体质测量评估体系系统软件对其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进行评价。结果甘州区7~17岁各年龄组男、女生平均身高和体重均高于2005年兰州市、甘肃省、全国平均水平,而低于2005年北京市的平均水平。学生营养不良率为19.0%,超重率为10.0%,肥胖率为9.0%;男生营养不良率显著低于女生。而超重率、肥胖率均高于女生。结论甘州区中小学生的生长发育状况良好,但超重率和肥胖率较高,且已进入儿童青少年肥胖高流行阶段,因此,建立规范的监测体系和实施综合措施以积极防治儿童青少年肥胖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重庆市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的组分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按照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重庆市城乡5所中小学(其中2所城市学校,3所农村学校)7-16岁在校生共4481名进行代谢指标及影响因素问卷调查。按照体质指数法分为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对各代谢指标进行分析,对代谢综合征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比较代谢综合征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结果: (1)重庆地区儿童青少年总超重率9.8%,其中男生12.0%,女生7.4%。总肥胖率5.4%,其中男生7.3%,女生3.4%。男生超重率、肥胖率均高于女生(P<0.05)。(2)随着体质指数的增加,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腰围有升高的趋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降低趋势(P<0.05)。(3)肥胖组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6.9%)明显高于超重组(0.5%)和正常组(0.0%)(P<0.05),且男生患病率高于女生(P<0.05)。肥胖儿童代谢综合征出现单项异常的检出率依次为高腰围(37.9%)、高甘油三酯(22.7%)、低高密度脂蛋白(19.7%)、高非高密度脂蛋白(7.4%)、高血压(4.4%)、高空腹血浆葡萄糖(2.0%)。(4)代谢综合征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3个因素与代谢综合征相关:腰围、每次肉类摄入量、高血脂家族史均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呈正相关。男生高腰围、每次肉类摄入量≥3两检出率高于女生(P<0.05)。结论:代谢综合征组分异常已在重庆地区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中发生。高腰围、高甘油三酯、低高密度脂蛋白是重庆肥胖儿童最常见的代谢异常,应引起社会重视。  相似文献   

11.
中国学生超重、肥胖流行现状与15年流行趋势   总被引:82,自引:2,他引:80  
目的:分析我国不同群体学生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和近15年来的流行趋势变化,为制定学生肥胖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1985年和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对象为7~22岁学生.利用新建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体重/身高2,kg/m2)标准筛查超重、肥胖,分析不同群体检出率.结果:2000年我国7~22岁城市男生、乡村男生、城市女生、乡村女生肥胖检出率分别为4.37%、1.46%、2.32%和0.92%,超重检出率分别为10.38%、4.34%、5.94%和3.67%,比1985年成倍显著上升.地区差异极其明显:部分发达大城市男女生肥胖率达9.63%和4.50%,超重率达15.29%和8.77%;多数地区处于肥胖流行早期,西部肥胖检出率很低,乡村女生基本无肥胖流行.结论:中国发达地区采取学生肥胖综合防治措施已刻不容缓.其它地区也应采取相应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江阴市12~18岁组青少年超重、肥胖的现状,探讨超重、肥胖发生的相关因素,为肥胖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江阴市4 946名12~18岁组初、高中生,对其进行超重、肥胖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讨超重、肥胖的相关因素。结果江阴市12~18岁组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13.49%和6.21%,其中男生为17.19%和8.36%、女生为9.69%和4.01%。男生的超重率(χ2=59.61,P0.05)、肥胖率(χ2=40.16,P0.05)均明显高于女生,各年龄组超重检出率(χ2=15.78,P0.05)、肥胖检出率(χ2=13.62,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城区和乡镇青少年肥胖检出率分别为6.97%和5.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3,P0.05)。12~18岁组青少年中男生超重的风险是女生的1.77倍(OR=1.77,95%CI:1.15~2.72),父母均肥胖的青少年超重的风险是父母无肥胖的2.23倍(OR=2.23,95%CI:1.26~3.93),饮食习惯中荤菜为主的青少年超重的风险是荤素搭配的1.38倍(OR=1.38,95%CI:1.03~1.85),而12~18岁组青少年年龄每增长1岁超重的风险降低0.21倍(OR=0.79,95%CI:0.63~0.98),每周体育活动量7 h的青少年超重的风险比每周体育活动量1 h的降低0.24倍(OR=0.76,95%CI:0.67~0.88)。结论青少年肥胖的预防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从小培养青少年的健康意识、倡导合理的膳食结构、养成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从而有效预防青少年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陈莲芬 《中国热带医学》2009,9(5):975-975,851
目的了解三亚市私立学校学生常见病患病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三亚市9间私立学校学生健康体检资料共5485人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视力低下率为:32.53%,女生明显高于男生,中学生明显高于小学生;龋齿患病率为50.32%,小学生明显高于中学生,小学男生明显高于女生,中学女生明显高于男生;沙眼患病率为0.46%,中学男生最低为0.17%;营养不良患病率为31.78%,中学生明显高于小学生,女生明显高于男生;超重率为6.62%,肥胖率为5.98%,小学生超重率和肥胖率明显高于中学生,超重率男女生无明显差别,肥胖率小学男生高于女生。结论三亚市私立学校学生视力低下、龋齿患病情况较严重,应加强防治工作。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率处于较高水平,应加强学生营养教育,平衡膳食,预防学生肥胖。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2016年吉林省延吉市城区儿童和青少年超重/肥胖现状及相关的生活方式,阐明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普查方法对吉林省延吉市城区6~17岁的儿童和青少年42 132人进行身高和体质量测量,计算体质量指数(BMI)。采用问卷调查、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参加体检调查对象中抽取10~14岁儿童和青少年1 523人,调查饮食习惯。采用中国肥胖工作组制定的标准筛查超重和肥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方法筛选超重/肥胖影响因素。结果:2016年吉林省延吉市城区6~17岁儿童和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总体检出率分别为16.7%和18.4%,超重+肥胖检出率为35.0%。男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18.6%,22.0%)均高于女生(14.7%,14.4%)(P<0.01)。7~13岁男生各年龄组超重检出率均高于同年龄的女生(P<0.05或P<0.01),男生各年龄组肥胖检出率均高于同年龄的女生(P<0.01)。男生超重检出率在12岁达到高峰,在6~10岁肥胖检出率(23.8%~25.6%)均较高,11~17岁肥胖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每周吃烧烤食物≥ 3次(男生OR=1.767,P=0.010,95% CI:1.148~2.719;女生OR=2.205,P=0.002,95% CI:1.327~3.664)和节食减肥(男生OR=2.113,P<0.001,95% CI:1.456~3.065;女生OR=2.128,P<0.001,95% CI:1.430~3.167)增加儿童和青少年超重/肥胖风险,每周吃甜点心≥ 3次(男生OR=0.359,P<0.001,95% CI:0.226~0.573;女生OR=0.324,P<0.001,95% CI:0.186~0.565)和按时吃三餐(男生OR=0.683,P=0.028,95% CI=0.486~0.960;女生OR=0.624,P=0.016,95% CI=0.424~0.916)可降低超重/肥胖风险。自我评价体型在超重肥胖和每天按时吃三餐之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结论:吉林省延吉市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处于较高水平,日常饮食习惯和节食减肥是超重/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广西毛南族中小学生营养状况,为毛南族学生的营养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广西毛南族1 467名中小学生,采用身高标准体重法进行生长发育状况调查。结果毛南族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率为0.75%,低体重率为13.36%,超重为7.91%,肥胖率为2.79%。营养不良率、低体重率女生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7.556,31.788,P均<0.01);超重率、肥胖率男生高于女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2.143,0.02,P均>0.05)。结论毛南族中小学生低体重和超重肥胖现象并存,应采取干预措施,促进其营养状况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上海地区儿童超重和肥胖的评价标准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和分析四种基于身高、体质量的儿童肥胖的评价标准。方法选取上海市2347名7~8岁的儿童,其中男生1175名,女生1172名,测量其身高、体质量,并计算体质量指数。分别采用身高别体质量法(1985)标准(WFH1985标准)、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儿童青少年体质指数标准(WGOC标准)、欧洲国际肥胖工作组儿童青少年体质指数标准(IOTF标准)与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儿童青少年体质指数标准(CDC标准)评价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结果①男生超重发生率为IOTF标准明显高于其他三个标准(P〈0.05),女生超重发生率IOTF标准明显高于WGOC标准和CDC标准(P〈0.05);男生肥胖发生率IOTF标准明显低于其他三个标准(P〈0.01);女生肥胖发生率IOTF标准明显低于WFH1985标准和WGOC标准(P〈0.01)。②WFH1985标准和WGOC标准对肥胖和超重的评价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FH1985标准和WGOC标准比IOTF和CDC标准更适合我国儿童超重和肥胖发生率的筛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内蒙古通辽市7~13岁蒙古族正常体重、肥胖和超重儿童体格发育规律,为制定预防和控制蒙古族儿童超重与肥胖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通辽市蒙古族学校991名7~13岁蒙古族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体成分测量和血液样本的采集.结果:991名通辽市7~13岁蒙古族儿童中,肥胖率为11.81%,超重率为16.15%.男生肥胖率为13.47%,女生肥胖率为10.08%,不同性别肥胖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超重率(17.23%)高于女生超重率(15.02%)(P<0.05).对比3组蒙古族儿童体成分发现,肥胖组、超重组儿童的BMI、体脂、体脂率、去脂体重、身体总水分、基础代谢率均高于体重指数正常组儿童(P<0.05).随着体重指数水平增高,其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呈现逐渐增高(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呈逐渐降低(P<0.05).结论:通辽市7~13岁蒙古族肥胖、超重儿童体成分、血脂水平较正常体重儿童发生改变,提示在控制儿童体格水平的同时还应该定期对肥胖儿童进行血脂检测,保证儿童体成分和血脂处于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银川市城区小学生营养状况。方法 对银川市城区3024名7-12岁儿童进行体检,按照《中国学生7-22岁身高标准值》(1985年)进行评价。结果 男生营养正常率为65.4%,女生为59.31%,男生营养状况优于女生。男生营养不良率为22.18%、女生为32.19%,女生营养不良率高于男生。男生肥胖发生率6.94%、女生为3.76%,男生肥胖率高于女生。结论 营养不良仍是银川市城区小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肥胖率增长过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百色市壮族大学新生营养状况,为改善新生营养状况提供依据。方法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作为评价标准,对4 286名2007~2011年5年的新生身高体重资料进行营养评价。结果新生5年营养不良率为7.82%,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42%、1.17%;营养不良率呈上升趋势;男生超重和肥胖率高于女生,而营养不良和较低体重率低于女生;男生与女生营养状况存在差异(P<0.05);营养不良和肥胖率低于中南大学和南京高校学生。结论壮族新生营养不良与超重肥胖并存,营养状况得到一定改善,但营养不良呈上升趋势,营养状况存在性别差异,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深圳市龙岗区监测点学校7—10岁学生肥胖与超重的现况,为进一步改善单纯性肥胖儿童膳食调整预防血管性病变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05年4—5月,对辖区内三所监测点学校4758名1-4年级学生进行调查。按照国际生命科学会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值分类标准”,采用x^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其中7—10岁3836名研究对象的资料,从中筛选出自愿参与课题研宄的“肥胖组”、“正常体重对照组”学生各240名。结果3836名学生的总肥胖率为7.22%、超重率为10.53%;以7岁年龄组肥胖率为最高,10岁年龄组超重率为最高;男生与女生之间的肥胖率、超重率有差异,差异具有显著性;4个年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龙岗区学生的肥胖、超重问题不客忽视,家长度学校应着重培养其生活饮食及运动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