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分析伴有新月体形成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与肾脏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84例伴有新月体形成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其中男性37例,女性47例;平均年龄(36.13±4.56)岁,按新月体形成所累及的肾小球比例分为两组:〈10%组和≥10%组。分析了临床表现、肾活检病理诊断类型及其预后。 结果 血尿:〈10%组镜下血尿15例,〉10%组为27例;蛋白尿:〈10%组尿蛋白〈1.0g/d者20例,尿蛋白〉1.0g·d^-1者19例,〉10%组尿蛋白〈1.0g·d^-1者13例,尿蛋白〉1.0g·d^-1者32例;肾功能:血肌酐〈133μmol·L^-1者〈10%组34例、〉10%组29例,血肌酐〉133μmol·L^-1者〈10%组5例、〉10%组16例,其中急性肾功能衰竭共6例、〈10%组及〉10%组各3例,慢性肾功能衰竭16例、〈10%组2例、〉10%组14例;高血压:〈10%组24例、〉10%组32例。肾活检病理诊断中IgA肾病75例,膜性肾病3例,2型原发性新月体肾炎2例,膜增生肾小球肾炎1例,局灶增生硬化性肾小球肾炎1例,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例,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症1例;两组间血尿、蛋白尿及血肌酐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血压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肾脏病理多样,如果伴有新月体形成,进展恶化快,预后差。因此,应尽早行肾活检明确病理诊断,早期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杨有芹  常晓东 《西部医学》2012,24(2):259-260,264
糖尿病患者尿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水平与糖尿病肾病(DN)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糖尿病患者80例和健康对照者40例,收集尿液。糖尿病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糖尿病无肾病组(UAER〈20μg/min)(DM)及糖尿病肾病组(UAER≥20μg/min)(DN)。采用酶联免疫(ELISA)方法检测三组人群尿液中MIF的浓度。结果正常对照组尿液MIF浓度较低,糖尿病无肾病患者尿MIF浓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糖尿病肾病患者尿MIF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及糖尿病无肾病组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1)。糖尿病肾病患者尿MIF水平与24h尿蛋白定量成正相关。结论糖尿病患者尿液中MIF的浓度可作为糖尿病肾病潜在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肾病综合征     
一、血白蛋白水平是肾病综合征的病情“晴雨表” 肾病综合征是一组以大量蛋白尿(〉3.5g/d)和血白蛋白减少(〈30g/L)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该病可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病变。前者按肾脏病理学区分,包括膜性肾病、微小病变、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及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IgA肾病患者肾小球内纤维蛋白原(Fg)沉积的意义。方法将103例IgA肾病患者按照肾活检免疫荧光结果分为无№沉积组和有Fg沉积组,对两组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血压、血浆Fg、血肌酐(Scr)、血尿素(Urea)、尿IgG、尿微量白蛋白(Alb)、24小时尿蛋白量]及与IgA肾病预后密切相关的病理资料(肾小球硬化、新月体形成、球囊粘连、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肾小血管病变)进行分析。结果与无Fg沉积组比较,有如沉积组,血浆Fg水平增高(0.01〈P〈0,05),血Urea、尿IgG、尿微量Alb、24小时尿蛋白量显著增加(P〈0.01);肾小球单纯IgA沉积的发生率下降(0.01〈P〈0.05),免疫球蛋白(Ig)单纯沉积于系膜区的发生率显著下降(P〈0.01),IgA+IgG+IgM共同沉积及Ig沉积于系膜区+毛细血管襻的发生率显著升高(P〈0.01);较为公认的IgA肾病预后不良因素中,大量蛋白尿(〉1.0g/24h)、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率增高(0.01〈P〈0.05),肾功能不全(Scr〉115μmol/L)、肾小球硬化、球囊粘连、肾小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显著增高(P〈0.01)。结论肾小球内沉积的Fg参与了IgA肾病的临床病理过程,具有一定的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5.
罗苇  冯仕品  谢敏  王莉  李莎  张伟 《四川医学》2014,(8):937-940
目的对比研究临床大量蛋白尿表现的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和儿童紫癜性肾炎(HenochSch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的临床和肾脏病理改变的异同。方法收集大量蛋白尿表现的26例IgAN和41例HSPN患儿的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大量蛋白尿表现的IgAN患儿和HSPN患儿在年龄、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大量蛋白尿的HSPN患儿相比较,大量蛋白尿的IgAN更易出现血尿(P〈0.05),24h尿蛋白、血胆固醇水平更高,血白蛋白更低(P〈0.05),临床表现更重。有大量蛋白尿的IgAN患儿和HSPN患儿肾脏免疫复合物沉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IgAN患儿较HSPN患儿在肾小球硬化、肾小管炎症细胞浸润、肾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方面更常见(P〈0.05)。结论大量蛋白尿表现的的IgAN比HSPN患儿临床表现重,病理改变更趋慢性化。  相似文献   

6.
余瑾  张敏鸥  鲁盈 《浙江医学》2009,31(9):1208-1210
目的探讨IgA肾病(IgAN)患者尿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和肾脏病理的关系。方法随机分为IgAN组(69例)和健康对照组(16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尿液MCP-1浓度,并分析其与肾脏病理的总活动性指数(A1)和慢性指数(CI)的相关性;同时根据有无毛细血管襻坏死、有无细胞性新月体形成及系膜细胞增生程度、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将患者分组,并观察各组尿液MCP-1及其与24h尿蛋白定量、Scr、肾小球滤过率(GFR)等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IgAN组患者尿液MCP-1浓度较健康对照组增高(P〈0.05);尿液MCP-1浓度与AI呈正相关(P〈0.05),而与Cl无相关性(P〉0.05);细胞性新月体组和襻坏死组尿液MCP-1浓度均较无新月体、无襻坏死组增高(均P〈0.05);尿液MCP-1浓度与24h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P〈0.05),而与Scr和GFR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尿液MCP-1可较好反映IgAN患者肾脏活动性病变。  相似文献   

7.
杨惠忠 《医学综述》2013,(24):4593-4595
目的比较血清及尿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检测在过敏性紫癜肾炎(HSPN)患儿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淮安市肿瘤医院2008年2月至2012年10月住院治疗的78例过敏性紫癜肾炎患儿,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A组,27例),微量白蛋白尿组(B组,25例),大量白蛋白尿组(C组,26例),根据疾病病情分为缓解期(n=36例),急性期(n=42例),比较各组血清及尿液MCP-1表达水平及其与尿蛋白排泄率(UAER)的相关性。结果随UAER增加各组尿液MCP-1表达水平呈明显递增趋势(P〈0.05),而各组血清MCP-1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尿液MCP-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P〈0.05);缓解期及急性期HSPN患儿血清MCP-1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PN患儿尿液MCP-1表达水平与UAER呈正相关(r=0.782,P〈0.05),HSPN患儿血清MCP-1表达水平与UAER无相关(r=0.327,P〉0.05)。结论尿液MCP-1表达水平与HSPN患儿肾脏组织病变程度和尿蛋白有着密切相关性,对HSPN患儿疾病预后情况判断和临床治疗方案指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月华  郭登洲  边东  袁国栋  郭立芳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4):2268-2269,2282
目的探讨肾炎宁对IgA肾病大鼠肾组织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的影响。方法将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西药组(贝那普利+氯沙坦)、中药组(肾炎宁),按各组相应药物剂量灌胃。于第15周末检测各组大鼠24h尿蛋白量、尿红细胞及IgA免疫荧光检测,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I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中药组、西药组大鼠与模型组大鼠24h尿蛋白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中药组、西药组与模型组比较IgA免疫荧光强度显著下降;中药组与模型组尿红细胞计数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西药组与模型组尿红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西药组与模型组比较MIF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肾炎宁可能通过抑制肾组织MIF表达率发挥对IgA肾病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肾炎康复片联合缬沙坦治疗在降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蛋白尿方面的疗效。方法将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45例随机分为两组:缬沙坦组(22例)应用缬沙坦80mg,每天1次;肾炎康复片联合缬沙坦组(23例)应用缬沙坦80mg,每天1次;加用肾炎康复片每天3次,每次5片。治疗时间均为12周。观察24h尿蛋白定量及血肌酐、尿素氮水平。结果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血肌酐、尿素氮水平无变化(P均〉0.05);缬沙坦组24h尿蛋白定量由(2.12±0.49)g明显降至(0.82±0.29)g(P〈0.05),肾炎康复片联合缬沙坦组24h尿蛋白定量由(2.04±0.50)g明显降至(0.43±0.30)g(P〈0.05);且肾炎康复片联合缬沙坦组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明显低于缬沙坦组(P〈0.05)。结论单用缬沙坦和肾炎康复片联合缬沙坦均能有效降低慢性肾炎的24h尿蛋白定量,而联合应用肾炎康复片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大鼠膜性肾病模型,通过检测大鼠24 h尿蛋白定量及其血清生化指标,判断加味过敏煎对膜性肾炎的治疗效果,了解并初步探讨其治疗膜性肾炎的机理。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加味过敏煎组、雷公藤组,共四组,每组10只。采用尾静脉多次注射方法建立大鼠膜性肾病模型,分别在造模成功后(实验第4周)和实验结束时(实验第8周)检测大鼠24 h的尿蛋白定量,连续药物干预4周后检测各组大鼠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L)、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在光镜下观察肾脏的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 (1)24 h蛋白定量: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均出现大量蛋白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24 h尿蛋白定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加味过敏煎组与雷公藤多甙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生化指标检测: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CHOL、TG、SCr、BUN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血清CHOL、TG、SCr、BUN明显降低(P〈0.01或P〈0.05);与雷公藤片组比较,加味过敏煎组血清CHOL、TG、SCr、BUN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加味过敏煎能明显降低24 h尿蛋白、调节脂质代谢紊乱;(2)加味过敏煎可通过增加肾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改善肾功能,减轻了尿蛋白对肾小球功能的直接损害,使炎症细胞的浸润减少,以达到缓解肾小球进行性硬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吴章菊 《河北医学》2014,(5):751-753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在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符合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200例,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R )将患者分为三组,即正常蛋白尿组48例、微量蛋白尿组91例和临床蛋白尿组61例,检测血清中CysC水平。结果:正常蛋白尿组血清CysC水平及UAER最低,临床蛋白尿组最高,三者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微量蛋白尿组与临床蛋白尿组血清CysC 浓度与UAER 呈显著正相关( r分别为0.081,0.670,P<0.05)。血清CysC诊断糖尿病肾病的灵敏度87.5%(133/152),特异度为93.75(45/48)。结论:血清CysC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早期肾损伤程度密切相关,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特异度,为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2.
邱闪  董晨  关凤军 《医学研究杂志》2014,43(11):131-134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MIF)、白介素-1β(interleukin-lβ,IL-1β)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itic syndrome,PNS)患儿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反应的相关性,了解MIF、IL-1β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GC反应异质性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40例初发肾病综合征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访1年的结果,4例患儿失访,予以剔除,36例患儿按照对GC的疗效分为两组,GC敏感型肾病综合征(steroid-sensitive nephritic syndrome,SSNS)组22例,GC耐药型肾病综合征(steroid-resistant nephritic syndrome,SRNS)组14例,另选12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各组入选儿童均于同一时间点分别收集外周静脉血2ml、尿液10ml作为待测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各组患儿血清、尿液MIF和IL-1β蛋白表达水平,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GC治疗前,SRNS组患儿血清、尿液中MIF、IL-1β蛋白表达水平高于SSNS组及正常对照组(P <0.05);GC治疗4周时,SRNS组和SSNS组患儿血清、尿液MIF、IL-1β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NS患儿血清MIF表达水平与IL-1β表达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1=0.826,P1<0.01,尿液MIF表达水平与IL-1β表达水平也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2=0.548,P2<0.01.结论 不同GC反应PNS患儿血清、尿液MIF和IL-1β蛋白表达水平有统计学差异,MIF表达异常与GC应用密切相关,GC应用可不同程度影响GC反应差异PNS患儿血清、尿液MIF表达水平,并导致IL-1β表达水平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尿N-乙酰-β-葡萄糖苷酶(NAG)和血清胱抑素C(Cys—C)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不同阶段尿中及血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我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252例,根据尿微量白蛋白排泄量(UAE)分成3组:正常蛋白尿组81例(A):〈30mg/d;微量蛋白尿组85例(B):(30~300)mg/d;大量蛋白尿组86例(C):〉300mg/d。收集患者的尿标本及血标本分别检测尿NAG及血清胱抑素C水平等。结果①尿NAG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且随着糖尿病肾病的发展逐渐升高。②血清胱抑素c在正常蛋白尿期就已经开始升高,随着糖尿病。肾病的进展逐渐升高,且其升高早于肌酐的升高。③血清胱抑素C联合尿NAG检测可明显提高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率。结论尿NAG和Cys—C是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指标,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糖尿病肾病早期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前列腺素E1联合金水宝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的疗效观察.方法 将4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应用前列腺素E1组(对照组)和应用前列腺素E1联合金水宝胶囊组(治疗组),每组各20例,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排泄率、血肌酐、尿素氮.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尿素氮和血肌酐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血肌酐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尿素氮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 前列腺素E1联合金水宝胶囊能更有效地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24 h尿蛋白排泄率以及血肌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ADM、TGF-β1在各期糖尿病肾病中的变化及在糖尿病肾病进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67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3组:正常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和临床蛋白尿组。分别检测糖尿病组和2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ADM、TGF-β1水平。结果:①糖尿病组血ADM、TGF-β1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②微量蛋白尿组血ADM、TGF-β1较正常蛋白尿组明显增高(P〈0.05),临床蛋白尿组血ADM、TGF-β1较微量蛋白尿组明显增高(P〈0.05)。③血ADM、TGF-β1与UAER呈正相关(r=0.674,P〈0.01)。结论:①血ADM、TGF-β1可能在糖尿病肾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②糖尿病正常蛋白尿组血ADM即升高,血ADM可能成为更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敏感指标,对监测肾病进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蛋白尿的影响。方法把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糖尿病肾病组(n=10)、法舒地尔治疗组(n=10)。STZ腹腔注射造模成功后,法舒地尔治疗组给予法舒地尔10mg/(kg·d)腹腔注射,对照组及糖尿病肾病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每天2次,连续12周。检测三组大鼠24h尿蛋白定量,取大鼠心脏血测定尿素氮(BUN)、肌酐(Scr)。结果糖尿病肾病组和法舒地尔治疗组24h尿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与糖尿病肾病组比较,法舒地尔治疗组24h尿蛋白定量、血BUN、Scr明显下降(P〈0.01)。结论法舒地尔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糖尿病。肾病大鼠的蛋白尿、减轻。肾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iabetes nephropathy,DN)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oluble CD40 ligand,sCD40L)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尿微量清蛋白排泄(UAER)将92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单纯糖尿病(A)组、早期糖尿病肾病(B)组和临床糖尿病肾病(C)组,别选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D)组,分别测定各组血清sCIMOL和HbAlc水平。结果:4组之间血清sCD40L和HbAle水平有明显的差异(P〈0.05)且血清sCD40L和HbAle水平呈正相关(r=0.89,P〈0.01)、HbA1c与UAER相关(r=0.56,P〈0.05)。结论:DN患者血清sCD40L水平升高,且与HbAle水平呈正相关,sCD40L、HbA1c与糖尿病肾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樊勇 《西部医学》2012,24(11):2119-2121
目的观察注射用阿魏酸钠对不同时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及尿蛋白的影响。方法糖尿病肾病患者8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纽患者均根据尿蛋白和肾功能的不同情况再分别分为临床期肾功能正常组和临床期肾功能不全组两个亚组。对照组给予保肾排毒中成药及控制血压、血糖等治疗方法,试验组给予注射用阿魏酸钠,每日1次,连续4周,余治疗同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肾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中肾功能正常亚组血清肌酐、尿素氮下降(P〈O.05),尿蛋白明显下降(P〈O.01);肾功能不全亚组血清肌酐、尿素氮、尿蛋白均下降(P〈O.05);对照组中两亚组上述指标亦较治疗前下降,但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应对照组相比,治疗前各亚组上述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肾功能正常亚组血清肌酐、尿素氮下降(P〈0.05),尿蛋白明显下降(P〈O.01);肾功能不全亚组血清肌酐、尿素氮、尿蛋白均下降(p〈0.05)。结论注射用阿魏酸钠可进一步改善不同时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及尿蛋白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