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就现代适老康复景观设计理论进行解析,从亲近自然、舒适安全、促进活动,以及互动联系4个层面,概括其不同于常规环境目标的设计要点。针对我国老年人身心需求与行为特征,提出一种基于健康管理的地域性适老社区环境设计概念。选择广州市老人院中心花园为研究对象,从健康管理的视角就其环境对老年人健康行为的支持进行评估,从中分析我国适老社区环境设计的存在问题,结合我国老年人实际需求,针对建立一种基于健康管理的地域性适老社区环境设计体系提出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2.
刘非 《江西建材》2014,(13):43-44
本文探讨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老年社区景观设计的几个重要问题。先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概念和实践出发,结合当代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与生理特征,对老年社区的景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出景观设计师只有在充分了解社会发展背景与老年人群诉求的情况下,才能为当代老年人设计出适合他们的景观环境,为他们的晚年生活增光添彩。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及计划生育人口政策的严格执行,中国老龄化速度逐渐加快,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该文通过城市建设与老年人的既存矛盾(基础设施、活动需求、社会参与性、安全性、家庭结构)入手,以全生活社区景观设计为例,针对老龄化问题及老年人特殊性的研究,分析出适老性社区景观设计要素,营造人性化的适老性景观策略——慢生活景观设计模式。包括安全性设计、活动场地合理配置、多样空间营造、景观舒适度、归属感营造五个方面。使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适老性问题得以解决,旨在为老年人提供其具有归属感的宜居环境。  相似文献   

4.
以全健康(One Health)视角为出发点,保障人、 环境和动物的健康对于社区健康环境规划与设计具有重要意 义。在现有健康社区景观设计体系中,人、环境、物种三者关 系虽被提及,但未被系统探究,健康社区建设实践也需要系统 性的景观设计体系支持。基于全健康理念中人、环境和物种的 相互关系,结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康复景观理论和园艺疗 法,进一步探讨人、环境、物种健康之间的关联途径。通过对 全健康理念视角下的3个层次进行演绎发展,归纳总结了人的 健康、环境健康和物种健康的组成要素及内容,构建了以人的 健康需求为导向的社区健康设计框架,提出了以人与人际、人 与环境和人与物种为三大圈层的健康社区景观设计体系。全健 康视角为社区健康环境设计提供了一个系统性、整合性且具有 操作性的框架,未来应重视健康社区体系中各类疗愈空间的设 计与使用,以增进社区居民共享的健康福祉。  相似文献   

5.
文章针对中国老年人进行适老型社区康复景观设计研究,从康复景观理论研究与实践现状出发,阐述适老型社区康复景观的研究意义及内涵。通过调研,分析总结出泰州地区适老型社区康复景观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通过对老年人群体生理、心理特征的分析,提出以无障碍性、康复性、地域性为主要设计原则,从道路交通、植物配置、景观小品、亮化照明、水体设计等景观设计要点上来阐述泰州地区适老型社区康复景观设计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结合景观绩效的评价与设计方法目前正被不断地探索。梳理介绍了景观绩效的相关概念以及现有量化评价实践,探讨了从景观绩效角度出发指导设计实践的途径,以同济大学嘉定体育中心景观设计为例,分析基于景观绩效理论的校园景观设计实践方法,以期为未来的校园景观建设实践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现代化城市社区发展景观模式单一、缺乏人文关怀,老年人在城市养老生活中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通过对相关文献整理、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的方法,以景观设计学科为基础,结合山西地方传统民居文化,深入探索老年社区景观设计方法,使得山西地区社区养老景观设计具有地域特色.从景观疗愈角度入手,以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对老年人的身体、心理与行为...  相似文献   

8.
基于老年康复景观设计服务需求攀升的背景,论文从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出发,分别从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功能组织、空间布局、物质要素和人文情感4个不同层面进行解析,通过询证的思路提出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的老年康复景观设计策略及建议。  相似文献   

9.
陈蓉蓉  金荷仙 《中国园林》2022,38(6):115-120
生活环境需求的提高要求景观绿地不仅要加强观赏性和体验性,同时要满足生态可持续的目标。城市更新下社区花园呈现迅速发展趋势,然而其景观设计与生态修复的研究缺乏理论基础。基于此,以土壤重金属污染为切入点,结合社区花园的景观特点和功能需求进行植物生态景观营造研究,提炼出基于土壤重金属生态修复的社区花园植物景观营造目标与原则。从社区花园的空间分区设计、植物群落层次、植物组团配置及重金属污染分级修复进行植物景观设计的探索,提出基于土壤重金属修复下的植物生态景观设计策略。以期为社区花园的长远发展和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景观营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李琪 《城市住宅》2021,28(5):136-137
面对老龄化社会到来,我国养老事业仍停留在基础设施建设阶段,缺乏对老年人进行人文关怀的景观空间设计.康复性景观作为辅助治疗手段,通过适宜的园艺植物和艺术景观,使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区别于千篇一律的城市社区,营造出养老社区内积极的交往空间和适宜的疗养活动环境.从复合性感知环境角度入手,以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与行为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切入点,研究康复性景观设计与参与者之间的联系,并对康复性景观设计实施过程中适老化问题进行针对性探讨,以期对景观设计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多年来,中国形成了部门主导、分类管理的自然保护地治理模式。不同部门背景的研究机构和学者基于部门、行业和专业的视角开展了各具特色的规划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个自然保护地和区域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体例研究、单个自然保护地规划专项研究,以及自然保护地规划体系研究3个层次。总体而言,中国自然保护地规划研究呈现出了将实践研究作为主导研究方式;开展了大量针对国外的案例研究;拓展了多元的规划技术研究;支撑了标准规范的制定等特点。建议近期我国自然保护地规划研究应聚焦符合中国国情的自然保护地规划体系研究、国土空间规划与自然保护地规划衔接研究、自然保护地社区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结合实践的规划编制过程和公众参与研究,以及支撑规划与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研究5个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2.
许晓青  金云峰  钟乐 《风景园林》2021,28(12):58-62
声景作为自然资源对于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保护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地声环境须合理管理与利用。中国现有声环境研究集中于建成环境,尚未深入研究保护地声环境的规划管理途径。参考国际先进声景规划管理经验,以时空分布特征为切入点研究了美国与欧洲国家相关案例,并以云南大山包自然保护区为实际案例提出规划管理建议。研究基于现状声景特征,通过时空手段调控保护区声环境的方法,首次提出中国自然保护地声环境相应管理指标与阈值。研究可对自然保护地声环境管理起到借鉴作用,对于国土空间规划中具有生态保护价值区域的声环境标准制定也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自然保护地历经60余年的发展,形成了多部门主导、保护类型多样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面对机构改革和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的契机,传统规划的经验积累为新规划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借鉴的可能。通过回溯机构改革前各类自然保护地规划,对比分析其规划结构体系,并从人地关系视角切入,分析各类规划针对保护对象、保护利用强度,以及社会发展调控上的差异,总结各类自然保护地规划的既有经验,为新时期规划体系的重构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4.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自然保护地①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载体和重要区域,其规划也应积极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金山就是金山银山、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1]等生态文明思想和理念,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针对中国自然保护地的特征和困难,将生态优先、科学利用、统筹社区发展等方面作为规划研究的重点,使规划既成为各自然保护地工作的基础和管理的依据,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5.
丹佛服务中心是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的内设机构,是负责美国国家公园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的中枢部门。从介绍丹佛服务中心的基本组织机构、工作内容和技术手段入手,分析了其业务领域中以保护为根本准则、以科研为重要内容、以详细规范控制质量、以广泛合作实现共赢的特点。在简要分析中国自然保护地相关规划现状的基础上,提出3项建议:1)应在制度设计上强调自然保护地规划与设计的严肃性、科学性和强制性;2)在内容和深度要求上强化基于调查数据、科学分析和多方案比较后的科学决策;3)在规范性上逐渐形成适用于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设计和建设的标准、规范体系等。  相似文献   

16.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是对其进行保护、利用和管理 的基本依据。爬梳1978年以来主管部门发布的公文、法规和 标准,并对照国家级风景区总规成果,划分并总结出总规编制 要求的初定、总规法制基础的形成、总规编制和建设管理的规 范、总规监管和法规体系的完善(分增强法律效力、完善法规 体系2个阶段)、总规制度的保留和调整5个时期的阶段性、总 体性特征,分析制度制定与实践相互促进的关系,揭示业已形 成的总规“编制、审批-执行、检查-实施评估”的程序,展现 “现状调研-资源评价-总体布局-专项规划”并指导“实施和 管理”的总规基本内容、方法和步骤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为适应气候变化,大量物种需要转移其活动范围,而物种能否成功转移其活动范围取决于气候连通性是否良好。如何保护并提升连通性以促进物种在气候变化下成功转移其活动范围,已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地建设所需应对的重要问题。近年来,为针对性地探讨气候变化下的连通性问题,国际学界提出了气候连通性的概念并开展了一系列研究。首先对国际上提出的气候连通性和与之相关的气候速度、气候轨迹和气候梯度廊道等概念的定义和关系进行了梳理;其次从研究现状、数值模拟、指数评价和空间规划4个方面对气候连通性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最后为实现在气候变化下有效保护中国生物多样性,提出了对中国气候连通性进行研究和提升的5项建议,包括开展气候连通性评估和气候驱动下物种迁移路径监测及模拟研究、探索自然保护地边界动态调整机制、制定国土尺度气候连通性保护和提升规划、落实大尺度气候连通性保护和生态廊道建设路径,以及加强国际合作保障跨国气候连通性。研究结果对明晰气候连通性的概念及开展相关研究和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30年来中国风景园林标准体系发展的基本特点是:起步晚发展快,制定快更新慢,管理类多规划设计类少,标准研究少,标准体系不健全,归属部门多,行业标准建设速度滞后于行业发展速度等。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实践范畴出发,将现有的国内风景园林相关标准进行归纳梳理,构建出基于不同类型、尺度对象以及不同级别的风景园林标准体系框架,提出今后我国风景园林标准体系构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赵智聪  王沛 《风景园林》2022,29(7):12-17
自然保护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的关键区域,其功能的有效发挥有赖于连通性良好的自然保护地网络的形成。通过对生境破碎化和气候变化危机背景下自然保护地连通性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辨析自然保护地连通性相关概念,梳理相关研究和实践,提出中国自然保护地连通性的概念,并从概念层次、生态对象、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4个层面进行辨析,探讨自然保护地连通性与国土空间规划,自然保护地连通性与气候变化,自然保护地连通性评价体系、监测体系、提升路径和保障机制6项关键议题。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自然保护地体系等多项改革均进入关键时期,全国各地正全面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的核验和划定工作。自然保护地与生态保护红线的相互关系成为红线划定的难点,相关研究亟须开展。通过对相关政策文件的文本分析,研究生态保护红线的内涵演变、发展特点,以及自然保护地与生态保护红线的相互关系,提出自然保护地与生态保护红线相互关系的2种模式,即包含模式和交错模式,并认为交错模式更能充分发挥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2种体制在保护最重要和最美丽国土空间方面的重要作用。最后,针对当前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提出2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