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经颅多普勒对颈动脉海绵窦瘘检测及疗效评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经颅多普勒(TCD)对颈动脉海绵窦瘘检测及疗效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TCD对113例颈动脉海绵窦瘘进行探测,观察其血流动力学变化特征,术后复查,评估疗效,所有病例均有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对照。结果 TCD探测显示颈内动脉瘘口近端流异常增高,阻力降低,而远端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流速降低,尤其以大脑前动脉明显;异常眼上静脉频谱及患侧颈内动脉末端倒灌血流为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特征性表现;TCD与DSA比较发现,DSA显示瘘口越大,TCD检测例灌血流越明显。结论 TCD是颈动脉海绵窦瘘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评估及随访的一种无创、准确、可重复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海绵窦瘘的经颅多普勒超声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采用彩色三维经颅多普勒观察18例颈动脉海绵窦瘘血流情况,发现其引流静脉多以眼上静脉为主;患侧颈内动脉流速明显高于健侧;患侧MCA、ACA流速低于健侧。压迫患侧颈总动脉,患侧颈内动脉(瘘口以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倒灌血流。眼上静脉的动脉化且血流反向的频谱特点及患侧颈内动脉倒灌血流为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特征性表现。经眶窗检测颈内动脉虹吸段时,其流速受瘘口所在位置的影响,观察颅内盗血情况可粗略估价瘘口大小。经颅多普勒检测颈动脉海绵窦瘘还可了解患者Willis环代偿能力,为必要时行一侧颈内动脉闭塞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海绵窦瘘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彩色多谱勒超声对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8例彩超拟诊为CCF的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动脉造影或DSA确诊。结果 彩超诊断CCF的准确率为100%,引流静脉判断的准确率为87.5%(7/8),发现其引流静脉多以眼上静脉(SOV)为主(7/8)。SOV的动脉化、血流反向的频谱特点及患侧颈内动脉倒灌血流为CCF特征性表现。结论 彩超能提供血流动力学状态的详细信息以弥补动脉造影及DSA不足的特点,可以作为CCF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和评价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raumaticcarotidcavernousfistula,TCCF)球囊栓塞疗效。方法对12例TCCF患者采用TCD检测颅底主要动脉的血流速度的变化,血流频谱形态,血流声频特征。结果治疗前双侧虹吸部血流不对称,血流速度增快,PI减低,频谱内部分布紊乱伴明显杂音,眼上静脉血流逆返。球囊栓塞后异常血流信号消失。结论TCD能够提供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球囊栓塞效果的客观血流变化依据,是检测介入治疗后TCCF是否完全栓塞的重要无创检查手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又称“搏动性突眼”。是颈内动脉海绵段管壁因受外伤、动脉瘤、感染等因素发生破损,造成压力高而有搏动的动脉血流入海绵窦内,致使窦内压力增高,引起海绵窦及导入此窦的静脉充盈、眼球突出、震颤及血管杂音、眼球运动及视力障碍等特征性临床表现。本文结合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着重探讨CCF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特点及临床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是颈内动脉海绵段或其分支的破裂所形成的动脉瘘,临床上有眼球突出搏动、颅内杂音,又称搏动性突眼,症状可于损伤后当时发生,但多数是在伤后2个月之内,也可迟达半年以上者。CCF的治疗一直是神经外科棘手的问题之一。2006年我院用可脱性球囊栓塞术成功治疗CCF患者1例,护理经验如下。1病历摘要男,35岁。外伤后突眼40 d入院,患侧眼球突出、上睑下垂、扪及有搏动感,视力下降,额部听诊有轰鸣样杂音,经全脑血管造影术检查示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治疗方法与结果:局麻下经左侧股动脉穿刺插管,行选择性颈内动脉造影,根据瘘…  相似文献   

7.
对双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1例TCD诊断分析如下. 1 病历摘要 男,71岁.主因左侧肢体活动障碍4 h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10 a,血压最高达200/110 mm Hg,吸烟史30 a,饮酒10 a余.入院后查:BP 160/100 mm Hg,神清,语利,深舌无偏斜,双侧肌力、肌张力正常,左侧肢体活动障碍基本恢复.TCD检查所见:双颈内动脉颅外段未探及血流信号,双颈外动脉低阻力、高流速血流频谱改变.颅内动脉可见典型的侧支循环开放的血流特征,主要表现为:左大脑中动脉(LMCA)及左颈内动脉终末段(LTICA)低流速、低搏动血流频谱改变;左大脑前动脉(LACA)血流方向逆转(即由负向变为正向),右大脑前动脉(RACA)、右大脑中动脉(RMCA)及右颈内动脉终末段(RTICA)血流速增快(代偿);双大脑后动脉(PCA)P1段血流速增快(代偿);双眼动脉(OA)反向血流频谱改变(即由正向变为负向);右椎动脉血流速减慢.TCD诊断:(1)双颈内动脉颅外段未探及血流信号(待除外闭塞?);(2)左大脑前动脉血流方向逆转(前交通支开放、右→左分流型);(3)双大脑后动脉P1段血流速代偿性增快(双后交通支开放);(4)双眼动脉反向血流频谱改变(双颈内、外侧支开放);(5)右椎动脉血流速减慢.上述检查结果均经颈动脉超声和CTA证实.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脑动静脉畸形(AVM)、烟雾病及脑动脉瘤的供血或病变动脉颅外段血管超声血流参数特点.方法患者组52例,其中CCF10例;AVM13例:主要供血动脉来源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的AVM定为Ⅰ组,来源于颈内动脉系统的AVM定为Ⅱ组;脑动脉瘤12例;烟雾病17例;均经脑血管造影证实.正常对照组55例健康志愿者.测量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及椎动脉(VA)的最大峰值流速(Vmax)、舒张末血流速度(Vmin)、平均血流速度(Vmean)及阻力指数(RI).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①CCF患侧颈内动脉Vmin及Vmean升高,RI下降(P<0.05);②Ⅰ组位于小脑的7例中-特大型AVM,供血侧椎动脉的Vmax、Vmin、Vmean升高,RI降低(P<0.05);Ⅱ组位于顶、颞、额叶等部位的6例中-大型AVM,供血侧颈内动脉血流参数无明显变化(P>0.05);③脑动脉瘤载瘤侧颈内动脉血流参数无明显变化(P>0.05);④烟雾病患侧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Vmean降低,RI升高(P<0.05).结论 CCF、烟雾病及位于小脑中型以上的AVM的供血或病变动脉颅外段血管超声血流参数的变化具有特征性,可为临床诊断脑血管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52岁。因“左眼突出,红眼”而来院就诊。主诉:十天前外出,不慎跌倒,头枕部着地,数日后左眼即突出,红眼,视力下降。 彩超检查:左眼球后脂肪垫内可见长圆形无回声区,并有搏动,CDFI:呈五彩镶嵌的血流,以红色为主。PDE:可测到连续层流的静脉频谱中混叠有动脉搏动性频谱(如图1),并表现为舒张末期流速增高。PI:0.45,RI:0.38,诊断:左颈动脉海绵窦瘘并左眼上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47岁。三十月前被棍棒打伤,现以头痛、眼胀、自觉左耳部杂音就诊。查体:无定位神经体征,左颈部上区可触及明显震颤。 TCD表现;双侧半球血流速度不对称,左侧大脑中动脉、前动脉、左颈内动脉终末段血流速度相对减低,呈低搏动性改变。于左颞窗向下水平探测可见频谱边缘呈毛刷样、频窗充填并伴撞击样杂音的低搏动高流速异常血流频谱。双侧颈内动脉颅外段血流速度不对称,左侧流速升高伴低搏动血流改变。于左眼窗深度在76mm处,流速及搏动指数相对减低,右眼窗同一深度未探及异常血流。TCD结果考虑:不排除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可能,建议行颈动脉双功能超声(CDFI)检查。 CDFI显示:双侧颈动脉球部不对称,左侧明显扩张,内径1.2cm,右侧内径0.6cm,球部上行1~2cm范围其动脉前壁与颈内静脉之间可探及一个0.13cm大小瘘道,颈动静脉血流紊乱.动脉血流向静脉管腔分流,证实为外伤性的动静脉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国产钨丝螺旋圈栓塞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疗效和栓塞前后TCD监测的价值。方法:在神经安定麻醉下经右股动脉插管,脑血管造影证实后,微导管进入瘘口内,用2~4cm长钨丝螺旋圈栓塞至自觉血管杂音消失,海绵窦不再显影时结束操作,并于栓塞前后应用TCD监测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结果:23例1次成功,1例2次成功。无并发症发生。栓塞前患侧ICA流速增加,MCA、ACA流速降低(1例ACA信号翻转),压闭患侧颈内动脉后,所有ACA血流信号翻转,PCA血流增快,提示脑底动脉环功能良好。栓塞后患侧ICA流速降低,而ACA和MCA流速加快,提示瘘口消失,脑供血改善。结论:国产钨丝螺旋圈价格低廉,易操作,且颈动脉通畅率高,可作为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首选栓塞材料。栓塞前应用TCD监测可粗略估计瘘口大小及侧枝循环情况,栓塞后可作为评价疗效的一种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ICASO)后颈总动脉(CCA)和颈内动脉虹吸段(SIPHA)血流频谱的改变,提高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ICASO的检出率和准确性。方法:ICASO患者120例,全部经颈部血管彩超检查证实,其中62例经脑血管造影(DSA)进一步确诊双侧病变33例,单侧病变87例,共有病变血管153条(狭窄94条,闭塞59条)。全部行TCD检查。结果:(1)狭窄或闭塞侧颈总动脉  相似文献   

13.
经颅多普勒对颈动脉海绵窦瘘静脉回流检测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经颅多普勒(TCD)特征,为该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TCD检测49例CCF患者,均有DSA证实。分析其静脉回流特点,并与正常组比较。结果:除5例由单一眼上静脉引流,其余均有两种以上引流途径。CCF多以眼上静脉引流为主。异常眼静脉搏动征,血流反向是诊断CCF眼上静脉引流的可靠指标;颈内静脉流速增高,声频及频谱异常是CCF血流经岩上窦、岩下窦引流的征象;当以皮层静脉引流为主时,颅内常可检出流速增高的侧裂静脉。本组检测结果与DSA比较总符合率为92%。结论:TCD是诊断CCF的一种可靠的非侵入性方法,能用于评价CCF术后患者的疗效和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4.
We describe a case of iatrogenic carotid injury with secondary carotid-cavernous fistula (CCF) treated with a silk flow diverter stent placed within the injured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nd coils placed within the cavernous sinus. Flow diverters may offer a simple and potentially safe vessel-sparing option in this rare complication of transsphenoidal surgery. The management options are discussed and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is reviewed.  相似文献   

15.
经颅多普勒超声在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脑血流对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治疗和术中监测的价值。方法 使用TCD检测25例有颅内杂音、突眼及其他存在海绵窦瘘的高危原因的颅脑外伤患者,所有病例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诊断。栓塞术中TCD监测评价脑血流状态的变化和栓塞的效果,并与DSA检查结果对照。用DSA检查未见脑血管异常的18例患者的TCD资料为对照。结果 TCD检测发现颈内动脉颅外段的高流速低阻力频谱,大脑中、前动脉的低流速低阻力频谱以及眼上静脉异常频谱为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特征性改变,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特异性。术中TCD监测可实时准确地评估栓塞是否成功。结论 TCD检测是诊断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指导治疗、术中监测、疗效评估和随访的有效手段,具有无创、准确和可重复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的近、远段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对121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磁共振血管成像(MRI)证实的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患者组)和80例无颈内动脉病变患者(对照组)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结果]近段的颈总动脉血流波形异常,表现为收缩峰尖窄、舒张期血流速明显减低或消失或舒张早期血流逆转;与对照组比较血流速度减低,搏动指数明显增高(P<0.01).远段的大脑中动脉血流波形异常,表现为收缩峰圆钝、舒张期血流速增高;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TCD有助于了解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的近、远段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为临床确定诊断和更深入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