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苏静 《重庆建筑》2007,(11):48-50
城市形态是指城市在某一时间内,由于其自然环境、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因素,在互动影响下发展所构成的空间形态特征,是构成城市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的特征。通过介绍潍坊城市空间形态的不同时期的演变过程,提出了潍坊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规律,并分析了影响其演进的主要因素,以期对未来城市形态发展引导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
空间句法在城市形态的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通过对句法轴线集成度、集成核和智能度等参数值的定量分析,可总结出城市形态发展及演变的特征,准确判定城市空间拓展的方向,从而为城市建设发展方向提供参考依据.运用空间句法,对徐州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和演变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60年~2009年,徐州城市空间形态扩张速度较快、强...  相似文献   

3.
理想空间始终是城市规划的一种内在追求,建构其可操作性的概念,是当今城市规划的一种选择。理想空间具有两种认知途径,其一是适用于整个人类社会层面的理想空间模式;其二是特定地域的城市理想空间模式。地域性“理想空间”是被时代的族群或群体认同的某种想像的空间模式。理想空间具有动态性、差异性和超越规划的本质特征,是推动城市形态演化的方向性动力。武汉城市形态演变的实证研究折射出其理想空间模式经历了从沙州 公园化 整体化的演化轨迹。从城市形态历史演变角度研究其理想空间,对促进城市形态演变人文化、指导城市变迁、追寻城市规划的终极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运用城市形态学研究方法.以城市用地和空间拓展作为切入点.梳理建国以来现代(1949~2002年)济南城市形态演变的历史脉络,探寻其形态演变的轨迹.特征及动力机制.发掘现代济南城市形态演变与社会经济发展变迁之间的内在关系,总结现代济南城市形态演变潜在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5.
街区尺度的城市形态是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核心关注对象,它对城市功能和活动产生重要的作用。而目前的城市形态学研究往往只关注街区的二维形态。基于所获得的中国63个大中城市中心城的335.7万个大规模的三维建筑物数据,将形态类型学的理论方法从二维扩展至三维,提出城市街区形态的三维指标体系,并以此为依据对案例城市中的街区进行分类。根据9类街区形态在城市中的比例,对63个案例城市进行聚类分析,划分出5类城市,并探讨了城市三维形态类型在国土空间上的分布规律。通过街区三维属性的城市形态,能够认识中国城市系统在空间维度的一般规律及其差异性,以及城市空间形态对城市功能和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今的城市开发建设中,历史城市空间系统受到忽视和破坏,在历史城区中辨认、恢复和激活这种系统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任务。以上海市新华路历史街区为例,采用城市形态类型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其公共空间次级系统——公共空间子系统进行系统性分析,总结其在人群使用、平面形态和空间界面上的规律特点。并根据形态特征和规律提出提升策略,从而使历史街区公共空间子系统鼓励与支持日常活动的发生,激发街区活力,延续历史文脉。  相似文献   

7.
王桂芹 《安徽建筑》2010,17(3):14-15,73
城市形态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演变。以城市空间的拓展作为切入点,分别对湘潭市城市用地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演变的过程进行分析,总结了湘潭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特征,探求其演变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8.
当前盛行的大规模高层建筑开发开始摧毁厦门老城区的特征和结构。本文基于城市形态学的方法,研究厦门营平片区九条巷街区。从城市形态学的街道系统和建筑类型两个角度剖析九条巷街区的历史空间形态和演变,发现并挖掘九条巷街区城市形态演变的背后隐藏着的社会逻辑因素。进而对营平片区新一轮的旧城更新与改造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街区是城市基本的土地管理单元,也是城市空间的构成单元,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塑造起到直接作用。从城市诞生起,街区作为一种组织单元就已存在,经历漫长的城市建设,城市形态伴随社会制度和生产力的进步不断发生着改变,街区形态亦然。但以"光明城市"为范本的现代城市形态打断了街区形态发展的连续性,并在日益凸显的城市问题中不断受到质疑和批判。为了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街区形态在城市空间中的重要性被重新提及,城市规划设计学者希望从历史街区中汲取经验,以引导未来城市街区形态发展。文章从历史角度,以社会制度和生产力的变革为界线,对欧洲奴隶时期、封建时期、近代资本主义时期、工业时期四个历史阶段街区形态演变及其形态特征进行分析,为后工业时代街区形态设计提供历史依据和设计资料。  相似文献   

10.
长三角地区城市形态构成及演变探讨--以湖州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云芳 《城市规划》2005,29(7):42-46
以湖州市为例,对长三角地区城市空间形态形成及其历史演变进行探讨,分析城市形态生长的动因,从城市形态结构层面如道路网、街区、节点、城市景观轴等的构成和塑造,以及未来城市形态发展预测几个方面加以初浅探讨。  相似文献   

11.
田甜  袁园 《中外建筑》2012,(7):29-30
汉口租界对武汉城市结构发展和城市空间形态演进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本文以武汉市近现代城市规划活动为时间轴线,通过城市空间形态理论的分析方法,从土地利用、街道模式以及地块模式等三方面对汉口原租界片区城市空间形态进行探讨,探索其空间形态发展的现状、特征以及对未来租界片区可持续化发展提出若干策略。  相似文献   

12.
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作用的历史研究——以近代青岛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近代一个有代表意义的城市——青岛,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研究显示,合理的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前提,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具体表现在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城市形象、城市经济活动乃至城市社会结构等方面。近代青岛不仅用事实证明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而且对认识城市发展规律、进行城市规划决策都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平行东村     
方案从区域概念规划和公共建筑设计入手探讨可能的建设模式,并以成都东村新城发展为背景,力求避免在大规模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破坏与邻里交流缺失现象,将关注点放在街道的十字路口上。通过对生物习性的研究、对社区服务范围的探讨以及对新城公共功能的重组建立起社区环、生态环、城市环三环相套的新城原型模式,在新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运用原型和衍生变体,使新城的建设过程同时成为完善社区,维护生态连续性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4.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从城市发展的主体着手,解析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首先梳理了人文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对城市空间结构这一命题的研究趋势.以此为基础,从行为主体、组织过程、作用力、制约条件等多层次逐步深入探讨城市空间结构的动力机制.并通过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五种作用力强度的变化来展示其动态变迁的过程,勾勒出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脉络.最后,分析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5.
陆敏 《建筑与文化》2012,(12):80-82
本文以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的中心区位为研究对象,从城市的空间秩序角度,梳理发展脉络,探寻演变机制与要素。通过调查、分析与比较,发现商业中心的演变和城市空间形态与功能布局密不可分;交通工具与可达性是影响其演变的重要技术因素;人口布局是其演变的持久动力,以此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与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余顷  张卫 《中外建筑》2012,(10):64-67
本文以城市规划学,城市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为理论基础,分析长沙专业市场形成机制与演变发展过程;运用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方法,剖析长沙市大型专业市场对长沙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发展的动态影响以及所带来的城市问题;提出长沙专业市场的演变与分布的动态过程扩张了长沙城市空间,影响到城市空间结构由组团式扩展形态转变为紧凑型层圈式扩展形态,更替了城市空间结构元素。  相似文献   

17.
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各物质要素构成与功能组织方式在空间上的具体表现,分析它的演化进程对于指导城市空间发展方向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青岛市百年以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运用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理论对青岛百年来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的进程、动力机制进行理论研究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青岛市未来的城市空间结构和空间拓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Studies on the renovation and governance of urban villages have become the interest of human geography since the 1990s.However up to now,there is little literature focusing on the development patterns and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urban villages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and there are few scholars doing analy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villages and general urban areas in terms of spatial development.In this paper,Shenzhen,the most representative city of China in terms of urban village development,is taken as a case for explo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odes of 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urban villages.With census data of urban village construction in 1999 and 2004 in terms of built-up area,floor area,and construction intensity,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91 administrative urban villages in the original Shenzhen Special Economic Zone have been analyzed in comparison with that of Shenzhen’s general urban areas.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urban villages matches with the general rules of the spatial development of general urban areas in three aspects.First,land expansion is the most remarkable mode of spatial evolution in the early stage of development;second,in the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there is the obvious tendency of "distance-decay" in terms of construction intensity accompanied by some anomalous fluctuations at certain points;third,renewal and redevelopment are carried out gradually in the mature stage of development.However,because of historical and institutional restrictions,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urban villages shows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aspects of original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spatial expansion mode in the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etc.The outcomes of this study would help not only enrich the theoretical study on the evolution mode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but also strengthen the administration over urban villages,in particular with the suggestions that 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urban villages as a type of urban space should not be the same as that of general urban areas and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should not be ignored;specific rules should be set up to guide the rational spatial evolution of urban villages according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city,as well as the housing demands of various kinds of residents.  相似文献   

19.
汪秀丽 《山西建筑》2009,35(33):18-20
指出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各物质要素构成与功能组织方式在空间上的具体表现,通过对合肥城市空间形态形成及其历史演变进行系统梳理,分析了城市形态生长的动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合肥市未来的城市空间结构和空间拓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浅析沈阳市城市空间形态与道路网体系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总结了沈阳市城市空间形态与道路网布局的历史演变历程,进而分析了城市空间形态与道路网体系之间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了协调城市空间形态与道路网体系的若干建议,以期支撑城市空间的集聚拓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