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终末期踝关节炎的手术治疗包括全踝关节置换和踝关节融合术,尽管踝关节融合术是一个可靠的手术,但很多患者还是首先选择全踝关节置换。作者对4所医疗机构的388例踝关节进行回顾分析。321例(83%)踝关节获得了平均5.5年的随访,全踝关节置换和踝关节融合术的翻修率分别为17%和7%,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9%和7%,踝关节评分分别从51.9分和53.4分降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微创踝关节融合术对创伤性踝关节炎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其特点。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80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A组42例,行微创踝关节融合术治疗;B组38例,行常规开放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结果 A组术后1个月的VAS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5);两组术后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A组术后6个月的骨性融合率明显高于B组(P0.05),A、B两组所有患者术后12个月均达到骨性融合(P0.05);A组术后12个月的AOFAS评分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微创踝关节融合术治疗微创性踝关节炎具有创伤度小,并发症相对较少,早期融合率高,融合时间短等优点。但是对于选择何种方式的踝关节融合术治疗创伤性踝关节炎,仍需治疗医师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3.
正踝关节融合术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的标准手术。关节镜下踝关节融合术由于创伤小、切口并发症低被逐渐推广应用,但在踝关节融合时是否需要常规植骨尚有争议。2016年,Duan等对2007年5月至2012年12月采用关节镜下踝关节融合术的患者进行随访。纳入标准:创伤性、退变性和类风湿性终末期踝关节炎患者,且负重位X线片内、外翻畸形在15°以内。手术技术:使用无创踝套牵引,建立注水通道,清  相似文献   

4.
踝关节炎(ankle osteoarthritis)是临床常见疾病,疼痛为主要症状,对于处于不同阶段的患者,其临床表现不一样,治疗方式也有所不同,大体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早期症状较轻,以保守治疗为主,中晚期患者,保守治疗难以缓解症状,大多选择手术治疗。目前,踝关节融合术依然是其治疗的标准方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全踝关节置换术也正在被采用。文对踝关节炎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踝关节融合术治疗创伤性关节炎的远期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踝关节融合术是治疗晚期创伤性踝关节炎的标准手术,但其远期效果,尤其是术后对其它关节的影响尚不清楚。研究旨在探讨踝关节融合术后对其它关节的影响及其临床和X线表现。23例疼痛创伤性踝关节炎施行单侧踝关节融合术,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1年(12~45年)。每个病例均由2名调查者采用标准的自我评估方法进行临床检测。双侧膝关节、踝关节和足标准X线片  相似文献   

6.
<正>踝关节融合术是治疗严重踝关节病损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已有30余种手术方法。临床和生物力学研究表明,坚强的内固定可以增加踝关节的融合率、缩短融合时间、促进早期功能锻炼。埃及Assiut大学医院Mohamedean等在2004~2007年间,对29例患者使用前置窄动力加压钢板(DCP)进行踝关节融合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陈旧性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的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陈旧性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的远期疗效进行分析,确定恰当的治疗方案。方法:对46例陈旧性踝关节骨折患施行手术治疗,37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9例行踝关节融合术,应用AOFAS评分系统进行评分。结果:随访26-121个月,平均87个月。远期疗效良好,骨折全部愈合,无痛可负重,但延迟1-3个月手术AOFAS评分术后较术前明显提高,延迟三个月以上术后较术前无明显提高。结论:延迟1-3个月手术的踝关节骨折如踝穴恢复完整并获得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宜行关节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否则宜行关节融合术。延迟三个月以上手术的骨折,由于软骨和软组织发生退变,难以获得解剖复位,宜行关节融合术。  相似文献   

8.
踝关节融合术是一种导致踝关节骨性强直的手术."关节融合"一词是奥地利医师Eduard Alber在1878年对1例严重下肢瘫痪的14岁儿童同时融合膝踝关节时第一次提出的.1951年Charnley总结治疗膝关节疾病的经验提出了加压融合的概念,直至今日无论踝关节融合技术如何发展,"加压原则"仍然是关节融合最基本的原则.文献报道至今有超过40种踝关节融合的手术方法.本文通过检索近期国内外文献,对踝关节融合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关节镜下踝关节融合术对晚期创伤性踝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10月间于我院关节外科就诊的42例晚期创伤性踝关节炎拟行踝关节融合术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关节镜组和开放组,每组21人。开放组给予于外踝中心沿腓骨纵切口行开放性踝关节融合术,关节镜组则给予关节镜下于外踝中心微创入路踝关节融合术,门诊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的AOFAS踝关节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3个月、1年骨性融合率等基本临床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关节镜组治疗总治愈率显著高于开放组(95. 24%VS71. 43%,χ~2=4. 286,P=0. 038);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OFAS踝关节评分及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经不同方法治疗后,关节镜组AOFAS踝关节评分显著高于开放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开放组(P 0. 05);关节镜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开放组,关节镜组患者术后引流量显著少于开放组(P 0. 05);关节镜组3个月、1年骨性融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关节镜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开放组(14. 29%VS 42. 86%,χ~2=4. 200,P=0. 040)。结论采用关节镜下踝关节融合术治疗晚期创伤性踝关节炎,相比于开放性踝关节融合术更有利于踝关节功能的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踝关节融合术的固定技术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踝关节融合术固定技术研究的文献,对临床常用各种内、外固定方式的特点及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内、外固定器材种类众多,各具特点。目前普遍认为内固定术是治疗晚期踝关节疾病的首选方式,但对于伴有严重骨缺损、慢性活动性感染、软组织广泛受损等不适用内固定装置的情况,外固定术安全、可靠。结论对于严重或晚期踝关节疾病,踝关节融合术是一项技术成熟、疗效确切的治疗手段。在内固定使用适应证的拓展研究和内、外固定技术对比与联合应用两个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这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并获得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