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综合利用卫星、雷达和探空资料分析了2010年2月28日山东省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探讨了冬季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的条件和形成机制.结果表明,云系发展初期云图显示对流云团呈倒"V"形状,并且随云团增强,倒"V"形状更加清晰,直至云团合并消失,雷达回波上显示云团内存在强对流中心,回波强度最大超过44 dBz,对流云系在发展路径上存在较强的逆温层,逆温层的存在加剧了低层水汽和能量的积累,为对流云系的发展积蓄能量,垂直风切变的存在成为云系发展的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2.
2008年初中国南方地区出现了低温连阴雨(雪)天气,浙中地区也出现了罕见的大范围雨凇天气.此次历史罕见的冻雨灾害性天气在大气环流异常背景下发生:北半球经向环流特征明显:贝湖地区有阻高形势长时间维持;欧亚大陆中高维地区500 hPa 高度场西高东低,中低纬地区则表现出西低东高的特征,锋面在30°N附近较长时间维持.贝湖西南和蒙古国西部地区是这次天气过程的主要冷空气源地.来自南海和孟加拉湾的水汽通过500~850 hPa之间的水汽通道向华东地区输送,850 hPa左右的水汽辐合及大气运动上升区的配合使浙中地区出现降雨(雪)天气.700~850 hPa逆温层的存在和接近O°C的地表温度为雨凇结成提供了温度条件.边界层内局地气象条件表现出的低温、高湿和小风速特征有利于雨凇的维持.  相似文献   

3.
根据2011—2015年国家气候基准站逐日08时和20时探空观测资料,能见度、相对湿度以及雾、霾观测资料及银川市环境监测站的PM10质量浓度数据,用数理统计及其相关分析方法,研究银川市低空逆温特征及其对雾、霾的影响.结果表明,银川市四季均有逆温出现,秋冬季节逆温的出现频率最高、厚度最厚、强度最强,08时较20时逆温的出现频率更大、厚度更厚、强度更强,悬浮逆温底高更低,雾、霾天气与逆温的季节变化特征一致;银川市四季低空逆温的厚度、强度和持续性均与PM10的质量浓度呈正相关关系,且在秋冬季节最显著;逆温持续时间越长,雾、霾现象越严重,逆温层越厚,强度越强,空气质量等级为优或良的概率越低,而为轻度、中度及重度污染的概率越高.低空逆温是影响银川市雾、霾天气的主要污染气象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4.
利用2013年1月-2018年12月成都地区气象探空资料、空气质量指数(AQI)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研究了成都市9次大气重污染过程中的天气形势和逆温特征,结合重污染过程期间的AQI及各类污染物质量浓度变化,讨论了不同天气形势和逆温特征与空气污染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 9次大气重污染过程中,在低槽天气型且风向主要为西南风、南风和西风时,污染较严重.白天贴地逆温的层数、厚度和强度与气态污染物呈正相关,对流层低层逆温的发展对各类污染物的扩散有抑制作用;晚上脱地逆温层数越多,厚度与强度越大时,颗粒污染物越难扩散.逆温层数与空气污染的正相关性相对于逆温厚度和逆温强度更明显, AQI对逆温总层数和总厚度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相似文献   

5.
珠江三角洲秋季典型气象条件对O3和PM10污染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化学传输模式(CMAQ)系统对珠江三角洲(珠三角)地区2008年秋季的气象场、O3和PM10的污染状况进行模拟, 研究典型气象条件对O3和PM10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2008年秋季珠三角受冷空气过程影响, 污染特征具有周期性, 冷空气过境期间空气质量良好, 冷空气过境前期和回暖期污染严重。1) 过境前期如处于冷锋前部型天气控制下, 珠三角近地面形成逆温层, 混合层高度较低, 早晨累积前日夜间生成的PM10, 造成珠三角北部和中部污染; O3日间和PM10夜间污染区域分布在偏北风的下风向, 造成珠三角南部污染。2) 过境前期如处于高压底部型天气控制下, 将形成逆温层, 垂直输送较差, O3和PM10沿着东北风向水平传输, 造成珠三角西南部污染。3) 回暖期通常处于变性高压脊型天气控制下, 珠三角近地面形成逆温层, 受静小风影响, 水平输送较差, 导致O3和PM10的污染分布在珠三角西部、西北部和中部源排放区, 造成持续性局地污染。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银川市2013~2015年逐日探空观测资料及同期银川市六个监测站点的污染物浓度逐时监测数据,对银川市低空温度层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统计数据,分析了逆温层的特征及其与四种主要空气污染物(SO_2、NO_2、PM_(10)、PM_(2.5))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银川市主城区在全年各季中均有逆温层存在,冬半年逆温发生的频率高于夏半年;逆温层厚度冬季较厚、夏季较薄,逆温强度冬季最强、夏季最弱。通过污染物浓度与逆温特性的相关分析,发现四种主要空气污染物的浓度与逆温层存在相关性,其中,空气污染物的浓度与逆温层厚度呈正相关,与逆温层强度呈正相关。这说明银川市低空大气逆温层结状况是影响当地空气污染程度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一次爆发性气旋引发的罕见暴风雪过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冬季温带气旋强烈的发展会带来大范围严重的暴风雪天气。针对2007年3月3?5日一次气旋爆发性发展所造成的暴雪、大风和低能见度给辽宁省的交通,特别是航空带来的巨大影响,从大尺度环流背景、气旋移动路径和强度、水汽条件、冷暖空气活动及多种物理量场,对这次气旋的强烈发展及其相关联的垂直环流进行了动力学和热力学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大气的强斜压性和其所伴随的冷、暖平流是气旋爆发性发展的主要原因;高位势涡度的下传促进了气旋的强烈发展;气旋中心附近最强的上升运动区基本上是上下垂直的;高、低空急流及相关的高、低空散度场和垂直运动构成了气旋所伴随的强大次级环流;沈阳地区强暴风雪的产生与气旋的强烈发展、偏南风低空急流的水汽输送及气旋内部垂直运动的强弱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银川市大气逆温特征对空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银川市2013-2015年逐日探空观测资料及同期银川市六个监测站点的污染物浓度逐时监测数据,对银川市的低空温度层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统计数据,分析了逆温层的特征与四种主要空气污染物(SO2、NO2、PM10、PM2.5)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银川市主城区在全年的四季中均有逆温层的存在,但是冬半年逆温发生的频率高于夏半年;逆温层厚度冬季较厚、夏季较薄,逆温强度秋季最强、夏季最弱。通过污染物浓度与逆温特性的相关度分析,发现四种主要空气污染物的浓度与逆温层存在相关性,其中,其浓度与逆温层厚度呈正相关,与逆温层强度呈负相关。这说明银川市低空大气逆温层结状况是影响当地空气污染程度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天津南部地区平流雾过程塔层气象要素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天津255m大气边界层气象铁塔观测资料,分析了2006年2月平流雾天气过程塔层气象要素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西南暖湿气流为平流雾的形成和长时间维持提供了逆温和湿度条件,平流雾形成前4个小时,西南暖湿气流突然增强。深厚平流雾形成时,低层大气层弱不稳定层结;雾形成和发展期间,低层大气维持增湿和双层逆温层结,风场减弱,风向切变增强;冷空气产生的下沉逆温使低层雾得以维持较长时间,西北干冷空气的逐层入侵导致平流雾从高到低逐步消散;雾消散期间,雾体低层呈现出超绝热递减层结特征。分析还显示:平流雾过程中,温度廓线特征与雾体厚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天津南部地区平流雾过程塔层气象要素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利用天津255m大气边界层气象铁塔观测资料,分析了2006年2月平流雾天气过程塔层气象要素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西南暖湿气流为平流雾的形成和长时间维持提供了逆温和湿度条件,平流雾形成前4个小时,西南暖湿气流突然增强。深厚平流雾形成时,低层大气呈弱不稳定层结;雾形成和发展期间,低层大气维持增湿和双层逆温层结,风场减弱,风向切变增强;冷空气产生的下沉逆温使低层雾得以维持较长时间,西北干冷空气的逐层入侵导致平流雾从高到低逐步消散;雾消散期间,雾体低层呈现出超绝热递减层结特征。分析还显示:平流雾过程中,温度廓线特征与雾体厚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冷分子气体外流的准直因子与外流气体的质量,中心星光度,谱线宽度以及与外流气体速度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还研究了已知的外流源在银盘上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小质量的外流源准直性较好。在恒星早期阶段,小质量的外流源及其中心的星体可能处于更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12.
Mesoscale eddy effects on the wintertime vertical mixing in the formation region of the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Mode Water (NPSTMW) are studied using hydrographic data from Argo profiling floats deployed in the Kuroshio recirculation region in February and March of 2001. Anticyclonic (warm) eddy enhances the wintertime vertical mixing and results in the deep mixed layer and the deep thermocline. Consequently, a large volumetric water mass with low potential vorticity corresponding to the prototype of NPSTMW tends to be formed. By contrast, cyclonic (cold) eddy is unfavorable for the vertical mixing process and halts the deepening of the mixed layer and thus the formation of mode water. Further analysis shows that cyclonic eddies prevail in the late 1990s in the formation region of NPSTMW, which lead to significant suppression of the wintertime vertical mixing (96-98) and thus are unfavora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NPSTMW; while the situation is completely reversed in the early 1990s (93-95).  相似文献   

13.
云南初春极端冷暖灾害事件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云南1961~2009年2月的平均气温资料,采用异常指数对云南2008,2009年初春出现的极端低温雨雪冰冻和极端高温少雨干旱灾害事件做了空间分布、历史排位、冷暖异常趋势分析;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云南省2008年和2009年初春极端冷暖异常灾害事件天气成因.结果表明:2008年初春是近40年来的最冷年,2009年初春则是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暖年;云南初春东部平均气温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向暖异常演变的趋势,2000年以来,极端暖异常现象十分突出.北半球东亚中高纬500hPa高度距平场2008年2月呈"正负正"、2009年2月呈"负正负"的相反分布.乌山阻高异常偏强,冷空气活动频繁,南支槽异常偏强,导致2008年初春云南极端异常低温冰雪灾害;而乌山阻高偏弱,东亚大槽异常偏东,冷空气主体偏东,印度副高异常偏强,南支槽异常偏弱,导致云南2009年初春极端高温异常干旱灾害.  相似文献   

14.
2018年1月上旬河南省出现了两次大范围降雪、寒潮天气过程,对设施农业生产造成一定不利影响。选取1月上旬河南省的两次降雪、寒潮天气过程气象资料,以及设施农业气象灾害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做出了此次灾害过程对河南省设施农业生产的影响评估。根据分析,暴雪致全省90%以上市(县)设施农业气象灾害等级达到中度以上,50%以上市(县)达特重级别;大风对日光温室影响不大,对部分塑料大棚有轻度灾害;低温致全省日光温室蔬菜均达到不同程度气象灾害等级。同时对主要致灾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暴雪、寒潮天气设施农业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5.
以年平均气温的距平值,作为划分冷暖依据,讨论以邵阳市近60年资料为主,并结合邻近邵阳县、新邵县、邵东县近50年的相应冷暖变化趋势,得出邵阳市区冷暖变化与旱涝特征,即冷期多大洪大涝,暖期多大旱特旱.未来5-7年,湖南与邵阳市区,汛期雨量偏多,涝比旱重.今、明年,既要防洪,又要抗旱,各地要及早做好准备,战胜灾害.  相似文献   

16.
南极大气环流特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日本南极昭和基地1982年的探空资料^[1],讨论了从地面至20hpa高度之间的风、温和400hpa以下的湿度场的月平均年变化结构及大气环流特征。对位温、相当位温和饱和相当位温与大气环流的关系也进行了分析探讨。为研究全球大气环流的变化与异常及南北半球大气环流的相互作用的时空尺度遥相关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南海夏季风爆发与华南前汛期锋面降水异常变化的联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58-2000年NCEP/NCAR再分析日平均资料、中国气象局气候中心常规地面观测日降水资料,分析南海夏季风爆发异常情况下大气结构的变化特征,讨论华南冷空气活动、前汛期锋面降水情况与南海夏季风爆发异常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的异常变化主要取决于低层纬向风变化。②200 hPa以下对流层温度经向梯度逆转较早(晚),并且有(无)从上往下逐渐传播的变化趋势,则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晚)。③华南春季冷空气活跃(不活跃),降水偏多(偏少),南海季风爆发偏早(晚)。④综合提出了一个关于华南冷空气活动、锋面降水与夏季风爆发之间关系的物理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8月2425日发生在云南的强降水事件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热带低压西行过程中来自中高层的干冷空气侵入造成了大范围强降水的发生.稳定而持续的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是暴雨形成的重要因素,高层冷空气南下并向低层渗透造成的对流抬升又使得对流加强,利于暴雨的产生.冷空气与偏东急流长时间交汇于滇东北,造成滇东北暴雨维持时段较长;而滇西南干舌与热带低压交汇时段和区域正好对应着暴雨时段.干舌前侧与暴雨落区有较好相关性,暴雨发生在干空气与湿空气交界处,暴雨区与MPV异常值对应关系较好.  相似文献   

19.
It has recently been suggested that galaxies in the early Universe could have grown through the accretion of cold gas, and that this may have been the main driver of star formation and stellar mass growth. Because the cold gas is essentially primordial, it has a very low abundance of elements heavier than helium (referred to as metallicity). If funnelled to the centre of a galaxy, it will result in the central gas having an overall lower metallicity than gas further from the centre, because the gas further out has been enriched by supernovae and stellar winds, and not diluted by the primordial gas. Here we report chemical abundances across three rotationally supported star-forming galaxies at redshift z?≈?3, only 2?Gyr after the Big Bang. We find 'inverse' gradients, with the central, star-forming regions having lower metallicities than less active ones, which is opposite to what is seen in local galaxies. We conclude that the central gas has been diluted by the accretion of primordial gas, as predicted by 'cold flow' models.  相似文献   

20.
L B Knee  C M Brunt 《Nature》2001,412(6844):308-310
A large fraction of the mass of the interstellar medium in our Galaxy is in the form of warm (103-104 K) and cool (50-100 K) atomic hydrogen (H i) gas. Cold (10-30 K) regions are thought to be dominated by dense clouds of molecular hydrogen. Cold H i is difficult to observe, and therefore our knowledge of its abundance and distribution in the interstellar medium is poor. The few known clouds of cold H i are much smaller in size and mass than typical molecular clouds. Here we report the discovery that the H i supershell GSH139-03-69 is very cold (10 K). It is about 2 kiloparsecs in size and as massive as the largest molecular complexes. The existence of such an immense structure composed of cold atomic hydrogen in the interstellar medium runs counter to the prevailing view that cold gas resides almost exclusively in clouds dominated by molecular hydrog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