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2 毫秒
1.
目的 对阻断与不阻断入肝血流肝癌切除术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采用阻断入肝血流和不阻断入肝血流两种方法行肝切除术.80例患者包含两组:A组为肝切除时阻断入肝血流(37例),B组肝切除时不阻断入肝血流(43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恢复情况.结果 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高于B组[(169.46±31.44)min vs.(150.23±20.38)min(P<0.05);(530.27±195.54)ml vs.(443.72±147.97)ml(P<0.05)];术后两周肝功能恢复正常或接近术前水平,两组分别为62.2%(23/37)、90.1%(39/43)(P<0.05).结论 ①不阻断入肝血流比阻断入肝血流的肝切除术时间短,失血少.②不阻断入肝血流比阻断入肝血流的肝切除更有利于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癌采用不阻断肝门切除术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6年6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行肝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41例,随机分为肝门阻断组(阻断组)21例和不阻断肝门组(不阻断组)20例,阻断组术中采用全肝入肝血流阻断,不阻断组术中不阻断入肝血流,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不阻断组明显少于阻断组(P0.05)。两组术前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及谷丙转氨酶(ALT)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d及7d阻断组TBIL、ALT均显著高于不阻断组,ALB显著低于不阻断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阻断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8.1%,而不阻断组为5%,明显低于阻断组(P0.05)。结论采用不阻断肝门肝切除治疗肝癌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减少了对肝功能的影响,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安全可靠,可操作性强,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安全易行且能够减轻肝切除术后肝功能损害的肝门阻断方法。方法本组46例,分为A、B两组,各23例,A组为常温下保留健侧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法,B组为传统Pringle肝血流阻断法,总结分析两种不同肝门阻断方法下肝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A、B两组肝门阻断时间及术中失血量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1、3、7d肝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常温下保留健侧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法是一种安全实用的肝门阻断方法,对防治术后肝功能衰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高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在半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4年6月于百色市人民医院行半肝切除术的患者100例,应用掷骰子法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应用高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对照组应用入肝血流阻断( Pringle法)。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输血量、阻断及手术时间,术前、术后各时间段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血清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血清清蛋白( ALB)、血清总胆红素( TBiL)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患者术中失血量、输血量少于对照组,阻断及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研究组各时间段ALT、AST水平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高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应用于半肝切除术中的出血控制效果佳,患者肝脏功能各项指标平稳,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两种胆道引流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所致黄疸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来本院就诊的肝门部胆管癌89例患者,按胆道引流方法的不同分为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组45例及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组44例,对两组患者的引流成功率、肝功能相关指标、胆汁引流量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ENBD组的引流成功率为73.33%,明显低于PTCD组的90.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引流前后肝功能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引流后的肝功能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胆汁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BD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78%,PTCD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9.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胆管引流术均可有效缓解肝门部胆管癌引起的黄疸,改善肝功能;PTCD为Ⅳ型肝门部胆管癌首选治疗方法,但PTCD后胆道出血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保留肝动脉血供的肝血流阻断对肝切除术失血量及肝功能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来我院行肝切除术的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给予观察组患者保留肝动脉血供的肝血流阻断的方法,对照组则采取传统Pringle肝血流阻断方法,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及术后肝功能情况展开统计与比较。结果经肝切除术治疗,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差异不显著(P>0.05);而观察组患者术后第1天及第5天的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与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切除术中采取保留肝动脉血供的肝血流阻断方法,可对患者的肝脏功能进行有效保护,且安全可靠,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半肝血流阻断在肝肿瘤切除术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温下第一肝门血流阻断是目前在肝切除术中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控制肝出血的方法,长时间的入肝血流阻断易引起术后严重的肝功能不全甚至肝功能衰竭。如何合理选择肝血流阻断是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肝功能衰竭发生率的有效措施之一,我科自2006年3月以来,对28例肝癌伴有肝硬变的病例采取半肝血流阻断行肝癌切除术,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切除术中不同血流阻断方案的应用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住院接受肝切除的患者78例,依据血流阻断法分为3组,其中29例接受第一肝门阻断法为A组,22例接受半肝血流阻断术为B组,27例患者接受选择性出入肝血流阻断术为C组。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血流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肝功能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C组手术时间最短、术中出血量最少,A组手术时间最长、术中出血量最多;3组在血流阻断时间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比较C组TBiL和ALT水平最低,ALB水平最高;A组TBiL和ALT水平最高,而ALB水平最低(P<0.05)。3组并发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3种血流阻断方案在肝切除过程中各具特色,其中选择性出入肝血流阻断术更为安全、有效,更利于患者术后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入肝动脉血流选择性阻断技术在肝肿瘤切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入肝动脉血流选择性阻断技术和Pringle术式进行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15d肝功能主要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及其他手术基本情况。结果术后15d,观察组肝功能基本指标基本恢复至正常,但对照组与正常值存在较显著的差距;另外,两组手术时间和阻断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更少,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低,整体比较,观察组治疗方式更具优势(P<0.05)。结论入肝动脉血流选择性阻断技术在治疗肝肿瘤中效果明显,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癌根治性切除术中植入氟尿嘧啶植入剂疗效。方法对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在本院行肝癌切除术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植入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的肝切除术,植入组于手术切除后于残肝断面植入氟尿嘧啶植入剂。比较术前及术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术后并发症、肝功能指标(转氨酶、胆红素)、血清AFP水平,以及影像学变化。结果共有92例患者纳入观察,其中对照组45例,植入组47例。在术前,患者的一般情况、血清肿瘤标记物AFP水平以及转氨酶、胆红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植入治疗组血清转氨酶、AF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1年后影像学检查肿瘤复发率为39.6%,与对照组(5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植入氟尿嘧啶植入剂可降低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率,是预防肝癌术后肝内转移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新疗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进展期胃癌术中肝固有动脉灌注化疗对预防术后胃癌肝转移的作用。方法将2007~2009年医院收治的8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40,术中区域灌注化疗+D2根治手术)和对照组(n=40,单纯D2根治手术),术后常规相同化疗治疗。治疗后随访3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和肝脏转移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转移率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展期胃癌术中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可明显降低术后肝脏转移发生率,且不良反应轻,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2.
许军军  高灵灵  冯艺 《天津医药》2019,47(7):742-746
目的 探讨应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行骶骨骨盆肿瘤切除术患者术中高乳酸血症的影响因素,并分析高乳酸血症与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16年5月3日—2018年5月3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腹主动脉球囊阻断辅助下骶骨骨盆肿瘤切除术的341例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的相关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体质量指数(BMI)、术前血红蛋白、术前白蛋白、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尿量、腹主动脉球囊阻断的总时间、术中血气分析中的乳酸值,以及患者术后心、肺、神经系统并发症和伤口感染的情况。根据患者术中是否发生高乳酸血症将其分为高乳酸血症组(71例)和对照组(270例),对该类患者术中高乳酸血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比较 2组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71例患者发生高乳酸血症,发生率为 20.82%(71/34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球囊阻断总时间(>60 min)和术中出血量(>4 000 mL)是腹主动脉球囊阻断辅助下骶骨骨盆肿瘤切除术患者发生术中高乳酸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对照组患者相比,高乳酸血症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高(P<0.05),2组心脏、神经系统并发症以及术后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球囊阻断总时间大于 60 min和术中出血量大于 4 000 mL的患者术中易发生高乳酸血症,与术中未发生高乳酸血症的患者相比,前者伴有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高,应对这部分患者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肿瘤切除术治疗肝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肝肿瘤55例.将采用腹腔镜手术的28例作为观察组,行开腹肝切除术的27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腹腔引流时间和住院时间,并对两组术前1d和术后1、3d肝功能和凝血指标进行比较.统计两组并发症、复发转移发生情况和1年生存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腹腔引流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 d和3 d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高于术前1 d(P<0.05).术后1 d和3 d观察组ALT、AST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术后复发转移发生率及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开腹肝切除术相比,腹腔镜肝切除术创伤小,有利于肝功能的早期恢复,未增加并发症及术后转移复发风险,可以用于肝肿瘤切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术前减轻黄疸对壶腹部癌患者行Whipple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7月45例在Whipple手术术前行减轻黄疸治疗的壶腹部癌患者(减轻黄疸组)的临床资料,与同期34例行Whipple手术术前未行减轻黄疸治疗的壶腹部癌患者(未减轻黄疸组)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的差异。结果:减轻黄疸组患者治疗后总胆红素(TBil)、结合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R 0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轻黄疸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优于未减轻黄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减轻黄疸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胰漏发生率和胆漏发生率少于未减轻黄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壶腹部癌患者行Whipple手术术前彻底减轻黄疸,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椎弓根内固定联合不同融合方式治疗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108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分为A组62例和B组46例,A组采用椎弓根内固定联合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B组采用椎弓根内固定联合后外侧融合术(PLF).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腰痛、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滑脱率、融合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预后效果.结果 A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长于或多于B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B组(P<0.05);2组术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ODI及滑脱率较术前改善,且术后2年A组JOA评分较B组高,ODI及滑脱率低于B组(P<0.05).2组术后2年融合率及预后总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弓根内固定联合PLIF治疗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临床疗效较PLF好,但2种方法融合率及预后效果无明显差异,应根据手术操作不同和患者情况选择手术方式,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剪切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3年9月-2015年10月收治的肱骨远端冠状面剪切骨折6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肘前外侧入路,观察组采取肘关节前外侧联合Kocher入路.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长于或多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日常活动、稳定性、运动功能、疼痛及Mayo肘关节功能总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肘关节前外侧联合Kocher入路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剪切骨折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经肱三头肌内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60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根据手术入路将上述患者分为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组(A组,n=30)和肱三头肌内外侧入路内固定组(B组,n=30).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出血量及术后骨折延迟愈合、骨关节炎、关节挛缩、尺神经麻痹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B组术后出血量明显少于A组(P<0.05),而两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肘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A组(83.3%比63.3%,P<0.05);B组术后骨折延迟愈合、骨关节炎、关节挛缩、尺神经麻痹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13.3%比30.0%,P< 0.05).结论 肱三头肌内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金菊英  刘丹  闵苏 《天津医药》2021,49(8):852-856
目的 比较术中以晶体液或胶体液作为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拟在全身麻醉下行择期开放或腹腔镜胃肠道手术的患者3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晶体液组180例和胶体 液组182例。所有患者入手术室后予乳酸钠林格注射液行基础输注,术中采用FloTrac/Vigileo系统监测每博量(SV), 以SV最大化为目标,2组分别予晶体液或胶体液行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记录术中输液出入量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 情况。收集患者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住院时间及费用等资料。结果 胶体液组快速补液试验次数、 输液总量、净输液量、失血量低于晶体液组,尿量高于晶体液组,使用去甲肾上腺素比例低于晶体液组(P<0.05)。2 组患者术后30 d内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胶体液组患者术后30 d内肺炎发 生率明显低于晶体液组(P<0.05);2组患者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晶体 液相比,术中目标导向的胶体液治疗能减少胃肠道手术患者术中输液量,降低术后肺炎发生率,但不能降低术后总 体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保乳术在早期乳腺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并对该术式降低术后并发症的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某院普外科在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88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划分为常规乳腺癌根治术组(39例)和保乳术组(49例)分别行常规乳腺癌根治术和保乳术,对比两组早期乳腺癌患者的手术指标、乳房修复效果优良率以...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实施围术期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医院住院治疗的66例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干预组(n=33,实施围术期护理干预)与对照组(n=33,根据医嘱随机对症护理),比较两组的手术观察指标、并发症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实施围术期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少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