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境新探     
意境是艺术思维的高级意识活动。语义场对于意境具有自主性,意境的第一大涵义是“意义凝合”。意境的第二大涵义是,意象与意境在本质上有统一的两个中心:统一于物心、物我原理;动态地统一于生命、精神和文化。从语义场与意象关系入手,可以得出语义场、意境、意象三者相谐合的艺术通变规律,由此启示出意境的新的解构  相似文献   

2.
东西方文化艺术的差异,是传统美学现代重建面临的主要难题。宗白华先生通过《美学与意境》中一系列著名论文,确立了艺术意境的理论,奠定了传统美学现代重建的方向与范式。《艺术意象论》追随这个方向,对意象理论的架构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我们应在深刻认识东西文化差异,深刻认识现代社会生活、现代文化艺术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把握现代理论思维的脉搏,通过“有意义的形式”与“有意象的意境”的比较研究等多方面位的探索,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3.
论朱自清散文的意境创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自清的散文所以优美动人魅力常在,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在创作中刻意追求和创造出内涵丰富的独特意境。意境是诗歌散文的艺术表现形态,是作者内情与外境融洽而产生的艺术境界。散文创作的结构、描叙和语言运用都要注意意境的创造。意境具有典型性,是一种情感的典型,是“这一个”情与“这一个”境在特定时空中的艺术结合。朱自清的散文意境,是作者同时也是人们当时某种典型心态的艺术概括和表现,故其知音者众  相似文献   

4.
拟从中国古代文论在意境研究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入手,指出意境研究关键在于心物关系的研究,然后引入格式塔心理学,探讨异质同构与情景交融、艺术简化与艺术传神、整体性原则与意境完形生成等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了力的结构在意境审美建构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兴”和意境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民族特色。“兴”和意境都是物对。动的感发和心与物的契合、相融而呈现在作品中的美。作为审美对象,诗歌“兴”的出现似乎先于意境,但诗歌意境滥筋于“兴”。但随着历史的演进,文艺创作的发展,诗歌“兴”和意境的创造逐渐呈现出各不相同的形态和特色,“兴”和意境终于增变发展成为中国传统芙学中的两个耀眼醒目的范畴。本文拟从‘兴”与意境同源而分流的角度,对它们审美结构及其审美特性的异同作简单比较。一、诗歌意境独特的审美结构及其审美特性。在文艺美学中,意境是一个标志艺术本体的审美…  相似文献   

6.
林纾最重要的古文论著《春觉斋论文》,集中探讨了古文审美艺术的诸种内涵与形式,其中尤以意境论最具特色。林纾以“意境”为“文之母”——古文艺术追求的至高境界,以“真”为核心,以高洁诚谨为上,以诗书、仁义及世途之阅历为造境不可或缺之前提,最终塑造兼具“海阔天空气象”与“清风朗月胸襟”的审美至境。同时,林纾还是将意境论移至古文并进行具体阐述的第一人,其理论是对中国古典意境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深化与扩展,因此,在中国古典散文审美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7.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很独特的一部分.相较于西方的理性科学主义,中国的“意”在艺术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中国的艺术是一种感性的艺术,它描绘的是可以神游的意境,重视的是作者透过画面所透露出的思想情感.从“天人感应”到“有我之境”,中国艺术随着“意境”的提出和不断的深入,形成了一种与“道”协调,重视笔墨情趣的特殊内涵.而“意境”是依靠形体存在的,因而“形”、“神”、“情”、“理”的统一是中国“意境”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唐代美学中有关“境”的思想,为变幻莫测的“意”找到了较为适宜的理论外衣,“意境”一词正式出现,“意境”理论从之前的潜在依附性研究变成了一种独立意义上的显在研究。“意境”理论在唐人理论建构和应用的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之下,获得了基本的理论定位,在艺术审美世界中生根开花,充分整理了之前的理论成果,同时又开拓了禅化的空间思考,带着玄妙、空灵走上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意境”在辞源学上是“意”与“境”的融合,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它一般只适用于艺术领域。在中国艺术理论中,“意境”最为充分地显示出中国传统艺术美的存在方式。“意境”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意”和“境”构成的完整整体:以情理结合的“意”为其精神内旨,指向天地之道;以“境”标识出其本质特性,空灵含蓄。追求“意境”的中国艺术因此而展现出不同于西方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0.
意境探幽与语文教学王林发(湛江市硇洲中学湛江524074)“物我合一”乃意境。意境是作者的“情”和作品的“景”的艺术融洽。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与作品蕴藏的内涵取得心灵上的切合、客观对象与主体情感得以沟通,产生共振和谐,超越作品具体的、有限的情景,...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古典美学的研究中,“象”、“意象”、“意境”这三个范畴的内在联系,早已为人们所关注,但一般都是从“意境”说产生历史渊源的角度来审视三者关系的,得到的只是象—→意象—→意境这一线性的历史轨迹。笔者从符号学的新视角重新聚合这三个范畴,发现它们正好构成了我国古代艺术符号结构理论的三个层次,呈现出立体的结构关系。而当代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的艺术符号结构理论,也可以说是中国先哲们深邃的思考在一千多年后得到的共鸣。因此,开掘我国古代艺术符号结构理论这一灿烂的东方智慧的宝藏,展现其独特的难以替代的价值与魅力,这对于丰富世界美学理论宝库,弘扬民族文化,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夫之对唐人“意境”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人王昌龄、皎然、司空图.提出了最富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意境”理论.但思想朦胧,体系也不完备。后人或以理为诗,或以禅喻诗,皆不得唐人“意境”理论要领。唯有王夫之抓住了唐人“意境”理论的精髓,用“情景”理论完善和发展了唐人的“意境”理论,并根据对唐代以前的古诗、唐人诗歌而主要是盛唐诗歌的精深研究.借助唐代前后的艺术理论研究成果,创立了以“情景”范畴为核心的诗学体系,使唐人“意境”理论具有了完备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3.
“典型”和“意境”分别是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所寻求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的,也是衡量文学艺术作品艺术价值的一个准则和文艺理论研究的两个核心问题,因此,正确地理解它们的关系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的。所谓典型,既是与某一历史的本质运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王昌龄“三境”说、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意境与境界的关系、意境的现代化与世界化等当前意境研究的重大问题 ,与王振复、叶朗和王文生等先生商榷 ,发表了自己对于以上问题的诸多独到见解 ,以推进和深化意境乃至古代文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从三种意境误读看意境范畴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意境研究中的“情景交融”说、“艺术形象”说、“想象联想”说三种代表性观点 ,是对意境本质的误读。其问题在于把艺术的基本属性挪用作意境的本质特征 ,没有揭示出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意境重构应突破认识论的反映论理论框架 ,在古今对话的基础上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审美崇尚,意境已深深地积淀于中华民族的艺术文化心理之中,并渐渐成为一种‘无意识’状态而随时可能渗透于艺术作品之中。中国电影求其神似,求其意境,追求影片内涵的抒情写意性和镜头画面的诗化意境。我们知道,意境的形成是从“情景交融”开始,通过“虚实相生”接通有限与无限的,所以,意境具有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象外之象”等三方面审美特质,它们相互融合,极大地丰富了意境的本质和内涵。意境在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里占据着“中心位置”。因此,无论是哪一代中国电影导演在创作中都不同程度地追求意象和意境的审美体现,注重通过意象的组合,感物兴情,情与物融,营造出浑合无垠以至两忘的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17.
艺术是现实的反映 ,但它并非是对现实事物的平面模拟 ,而是能够超越现实的。“典型”与“意境”就是探索艺术超越性的两个范畴。“典型”是从具象超越到抽象本质 ;“意境“是从在场具象超越到不再场的具象。“意境”比“典型”更能彰显艺术的超越性和艺术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8.
诗词创作中的意境与语言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境是诗人内心世界及个性、风格、才能和艺术追求的综合体现。意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具有创新性。诗词在构建意境中要防止出现“有境无意”、“有意无境”、意境不高即“俗意”等失缺,并需要用高超的语言艺术来表现。诗词语言除了准确、精炼之外,还应独具特色。具体表现在:生动的形象性;朴实无华、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诗词语言中的“炼”字。  相似文献   

19.
以佛学禅见释“意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学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境”概念有密切关系,“意境”一词本就源自佛学,如从“净土境界”、“诸天种种境界”、“了知境界,如幻如梦”等佛家用语中,即可觅见这种关系的踪迹。但佛学、进而是禅学,与“意境”理论究竟有何内在的联系?抑或应怎样准确理解“意境”?这是大可探讨的论题。分析解释“意境”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但大多是从古典文论或诗论引发而来,结合作品扣幽探微,得出的大致是:“情景交融”、“物我两忘、” “主客体统一”等看法。然而,“情景交融”实为极一般的现象,中西方各门艺术中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文镜秘府论》中所辑唐人关于诗歌审美规律的论述来探讨唐代意境理论的形成,指出,盛中唐人的诗歌实践在意境的创造上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但关于“意境”的理论却只是处在初步形成的阶段,唯其为“初步”.才更显示出开创性的意义。王昌龄提出了“意境”一词,并对景与意的关系作了探讨;皎然将“情”与“境”联系起来,看到了“文外之旨”。正是在王、皎的基础上,意境理论不断地向前发展,渐次臻子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