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梨树断陷秦家屯-秦东断裂带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认为,秦家屯断裂主要由两条右列侧接断裂组成,形成时间较早,主要活动期为早白垩世早期,对火石岭组地层沉积厚度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秦东断裂发育的时间相对较晚,主要活动期应在登娄库期-泉头期早期,具有较明显的走滑特征。该断裂从早期已形成的两条秦家屯断裂之间切过。这两条断裂对该构造部位油气的运移和聚集具有重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广西丹池地区泥盆纪盆地演化与成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宏伟  杜远生 《中国地质》2009,36(3):669-676
广西(南)丹(河)池盆地从早泥盆世埃姆斯期开始裂陷,于三叠纪随着金沙江-红河-马江古特提斯洋的闭合而逐渐萎缩、消亡.野外地质调查发现,海西期地壳运动控制沉积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基底断裂控制盆地的古地理格局,二者联合控制盆地的岩石地层格架,为后期成矿提供良好空间.事件沉积与成矿关系密切,赋矿层位均为事件沉积的高峰期.盆地内部次级北西向断陷槽是形成大型-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的重要场所,由次级基底断裂控制的海底火山喷气或喷流作用是盆地内部重要的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3.
针对基底先存构造对裂陷盆地断层控制作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应用脆性断裂新理论--“不协调性准则”来阐述、分析裂陷盆地基底先存构造控制断层形成和演化的力学机理,确定基底先存构造活动性的变化规律,探讨并初步确定基底先存构造对裂陷盆地断层形成和演化的控制作用具有如下规律: (1)先存构造(特别是先存断裂)优先活动,这是基底先存构造能控制沉积盆地断层形成和演化的根本原因。(2)先存构造对盆地断层控制作用的强度决定于其活动性,它由先存构造的产状、力学性质和应力状态决定,可以用先存构造活动性系数(fAS)来定量描述。(3)受基底先存断裂控制的断层发育的位置和延伸方向(走向)、形成次序、继承性特征,以及分布规模等都表现出显著的规律性。(4)与伸展方向垂直,且与σ1夹角为45°-(/2)的基底先存断裂对断层的控制作用最强;随着走向与伸展方向的夹角α逐渐变小,以及倾角偏离45°+(/2),对断层的控制作用就逐渐减小。(5)基底先存断裂的规模越大,对断层的控制作用就越强;受大规模基底先存断裂控制的断层往往构成裂陷盆地的构造格架。(6)随着薄弱带抗剪强度的减小,基底先存薄弱带发生破裂的可能性不断增大,对断层的控制作用不断增强;而相对基底先存断裂而言,其影响程度则相对偏弱。上述认识可以为裂陷盆地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提供理论模型,为裂陷盆地断裂系统的形成和演化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的酒西盆地,出露有完整的晚始新世地层,真实地记录了周缘构造的运动,使其成为研究高原北缘新生代构造活动的最佳场所之一.基于酒西盆地11条沉积剖面的沉积相、重矿物和古水流研究,建立了火烧沟组-白杨河组高精度的沉积格架,识别出盆地在晚始新世主要为走滑盆地,沉积形态主要受阿尔金断裂左行走滑作用控制.阿尔金断裂强烈的走滑作用受到北部阿拉善地体的阻挡,在酒西盆地北部形成一个前锋带.随后,高原内部强烈的南-北向挤压作用沿酒西盆地的刚性基底向南传递到北祁连断裂,形成了新近纪早期酒西前陆盆地的雏形.  相似文献   

5.
自断裂坡折带顺斜坡向下常可形成一个垮塌(滑塌)-碎屑流-浊流的沉积序列,垮塌角砾岩的沉积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原始孔隙度,同沉积期后又为次生孔隙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断裂下降盘通常是聚集油气的有利部位.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在奥陶纪沉积时期处于断陷海盆的发育阶段,断陷海盆边缘的同沉积断裂相当发育,对海相沉积层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其滑塌和垮塌角砾岩主要是角砾灰岩,相当发育,构成良好的油气储集空间.天1井和天2井的实例对比很好地证明了断裂坡折带对沉积层序的控制并进而控制了油气的成藏条件.盆地西缘是奥陶纪断裂坡折带的发育地区,储盖组合完整,油气远景良好.  相似文献   

6.
华南北部湾盆地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北部湾盆地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几何形态、边界断裂及内部断裂特征解析,综合沉积中心迁移规律及盆内构造研究,提出北部湾盆地为右行右阶走滑拉分成因。盆地的形成和发展受控于合浦-北流、信宜-廉江、吴川-四会和阳江-河源4条深大断裂带,这4条主干断裂带构成右阶断裂格架。古近系出现的花状构造等表现出典型的张扭特征,新近系受到压扭作用改造发生挤压反转,该盆地构造演化过程与华南大陆中、新生代拉分盆地具有同期性和相似性。中生代基底中先存的深大走滑断裂带是新生代北部湾盆地形成的先决地质条件。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对欧亚板块碰撞挤压作用的逐渐增强和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的改变及俯冲作用的衰减是控制北部湾盆地形成演化的区域大地构造因素。  相似文献   

7.
陆相断陷盆地是世界上重要的含油气盆地类型之一,我国东部大陆及沿海分布着约230个各具特色的中、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陆相含油气盆地集中分布区.陆相断陷盆地在其沉积演化过程中,断裂构造对断陷湖盆内沉积体系和砂体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第一,对断陷盆地而言,盆缘断裂控制着盆地的样式.第二,盆缘断裂控制着断陷湖盆内坡折断裂带的形成,为沉积提供了潜在的空间和充填动力.第三,影响着物源的碎屑供给,进而控制着沉积体系类型,砂体成因类型及时空演化和分布特征.所以,深入研究陆相断陷湖盆断裂构造,对沉积体系及砂体的控制作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詹润  朱光 《地质论评》2012,58(5):816-828
青东凹陷是渤海湾南部发育的一个新生代断陷盆地,其中出现了北西向、东西向和北北东向3组断裂系统。北西向和北北东向者属于基底断裂系统,分别是印支期前陆变形阶段形成的逆冲断层系和晚侏罗世形成的郯庐左行平移断层系。古近纪期间该凹陷在近南北向伸展应力作用下发生了强烈断陷活动,新生了近东西向的正断层系。两组基底断裂在此应力作用下复活并呈现为斜向拉张活动,北西向者具有左行平移分量,而北北东向者具有右行平移分量。青东凹陷内部以北西向基底断裂系统复活为主,早期活动强,控制形成了北西—南东向展布的沉积格局;晚期活动减弱或停止,被一系列新生东西向正断层所取代,并呈现为东西向的沉积格局。较大型的北西西向基底断裂由于其较低的强度和较为有利的拉张方位,表现为持续较强活动的特征。大型的北西向青东4断裂带和北北东向郯庐断裂带,虽处于不利的拉张方位,但由于其较低的强度仍表现为持续强烈的活动,分别在平面上出现了右阶状和左阶状雁列式断层组合,剖面上出现了似花状构造现象,显示了大型基底断裂的复活特征。通过对青东凹陷基底断裂复活方式的分析,可以将其分为直接复活的断层,派生雁列式断层、扩展和连接断层3类。由此可见,基底断裂对断陷盆地内断裂系统分布和演化以及沉积充填格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昭通褐煤盆地成因类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燕山运动形成了褐煤盆地的基底构造,它对上新世含煤建造的沉积起着较大的控制作用。昭通古向斜的继承性活动是控制褐煤盆地生成的主导因素,导致沉积中心与构造中心基本一致。盆缘的古断裂F_1、F_2在煤盆地的形成初期,由于它的活动,在靠近古断裂的地段沉降速度快,便形成了厚度较大的冲积、洪积扇;远离断裂带的地段沉降速度缓慢,沉积了最厚的煤层。煤层的沉积边缘基本上以断裂F_2为界。近边缘断裂F_1、F_2的区段,地层厚度最大,而煤层厚度变小以及尖灭。煤层底板构造线及富煤带的展布,严格受同沉积褶皱与断裂的控制,也受主要构造线的控制,因此厚度变化与褶皱构造部位有明显的联系,沉积过程与褶皱过程是相伴而成的。通过本区构造体系的分析,昭通褐煤盆地的沉积模式是典型的构造坳陷型煤田。  相似文献   

10.
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天然气藏勘探获突破进展,表明火山岩成藏条件良好。在火山岩天然气成藏研究方面前人做了很多工作,但对于断层在成藏控制作用方面研究较少。本文以松辽盆地东南部王府断陷为研究对象,利用地震资料进行构造、断裂精细解释,总结了断裂发育特征,并系统分析了断裂体系对成藏的控制作用,认为该区断裂体系是火山岩气藏最为根本和关键的控制因素,具体表现在不同级别、不同期次的断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不同。王府西断裂为铲式断裂,是控制洼陷形成的边界大断层。王府1东基底断裂与城深2东基底断裂控制了山东屯与小城子两个二级构造带的形成,还直接控制火山岩储集体的分布。本区火山口大多发育于两条或多条断裂的交汇处,其四周依次发育爆发相、溢流相、火山通道相、火山沉积相,其中最有利的火山岩储集体主要发育于爆发相与溢流相。利用地震技术能够对火山岩储集体进行有效识别。储层研究表明,山东屯构造带火山岩储集体发育,西邻沉积中心与烃源岩构成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是王府断陷深层天然气成藏最为有利的地区。断裂体系对火山口与火山岩相及储集体的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对研究区火山岩成藏至关重要。这些认识对类似地区的勘探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对四川盆地飞仙关组台缘带鲕滩分布规律的认识不清,极大地制约着该区鲕滩气藏的勘探开发成效.以四川东北部飞仙关组为例,分析台缘带鲕滩的发育特征, 探索其分布规律.研究发现区内飞仙关组鲕滩沿台地边缘呈NW向展布,并在NE、NW两组基底正断裂交叉处向台地内部呈指状延伸,其延伸方向与台地边缘近于垂直.讨论认为基底断裂同沉积活动形成的古地理格局、沉积古地貌与相对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共同控制了该区飞仙关组台缘带鲕滩的纵、横分布规律.指出NW向基底断裂的同沉积张裂活动形成了台坳分异的沉积格局,控制了台缘带及台缘带鲕滩相带展布;NE向基底断裂的同沉积正断活动加剧了台地边缘带的沉积地貌分异,台缘带鲕滩发育于NE-SW向基底断裂“断隆”地貌高地,并向台地内部延展,形成“北西控带、北东修饰”的断控型台缘鲕滩指状窄相带分布规律.考虑相对海平面升降变化对鲕滩沉积厚度及沉积范围的叠加影响,总结了台缘鲕滩的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12.
北部湾盆地北部坳陷新生代断裂发育过程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北部湾盆地北部坳陷是北部湾地区重要的油气产区,其新生代沉积盆地演化以及坳陷发育过程受边界断层发育的控制。为了阐明新生代断裂系统发育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结合构造应力场研究分析了盆地断裂系统的动力学成因,利用正断层位移-长度法研究了几条边界断层的发育过程,编制不同时期沉积厚度图印证了凹陷沉降中心的迁移过程及其与断裂发育的匹配关系。认为四条主干断层分别具有不同的活动时期和各自的活动中心,同时控制了不同的沉积凹陷的发育。  相似文献   

13.
宽台山-黑山断裂位于酒泉盆地的北侧,向西与阿尔金走滑断裂相交,其北部为花海-金塔盆地。对酒泉地区白垩纪沉积盆地的研究和对比发现,虽然当时盆地多为断陷盆地,均受东西向伸展构造控制,但宽台山-黑山断裂两侧的盆地具有不同的基底性质和沉积岩石学特征。酒泉盆地、昌马盆地和北祁连褶皱带内的白垩系具有相同的早古生代褶皱基底,并发育有热水喷流沉积和玄武岩夹层,北祁连北缘断裂在白垩纪时尚未开始活动;花海-金塔盆地为前长城系深变质基底,盆地内不发育热水喷流沉积。宽台山-黑山断裂是青藏高原东北缘重要的岩石圈剪切断裂,控制了其南北两侧白垩纪盆地的沉积-构造演化。  相似文献   

14.
金湖凹陷断裂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金湖凹陷自晚白垩世-新生代发育复杂断裂系统,在统一应力场的作用下凹陷内形成伸展断裂、走滑断裂和挤压断裂。断裂系统的演化分为初始伸展、继承伸展、强烈伸展和走滑叠加四个阶段。初始伸展阶段凹陷伸展作用较弱,除主边界断层外,其他断层对沉积地层控制作用较弱;继承伸展阶段,凹陷持续伸展,部分早期断层停止活动;强烈伸展阶段,构造活动集中于主断层之上,形成主要沉积凹陷;走滑叠加阶段,凹陷内断层发生右旋走滑作用,在伸展构造之上叠加了走滑构造,该构造运动奠定了金湖凹陷现今的构造格局。杨村断层和石港断层为受基底断层控制的持续活动断层,而铜城断层是晚期形成调节石港断层和杨村断层走滑应力的变换断层。断裂活动受区域应力场和基底先存断裂的共同控制,表现为两期构造的叠加。两期构造运动控制了金湖凹陷油气的形成、运移和聚集。  相似文献   

15.
海拉尔地区沉积盆地的充填序列和聚煤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海拉尔地区聚煤盆地的远景调查资料,简要讨论了沉积盆地形成的区域构造背景、盆地充填序列及聚煤盆地类型,着重探讨了各种类型沉积盆地的聚煤规律,并指出盆地聚煤作用明显受盆缘及盆地基底同沉积断裂活动的控制。  相似文献   

16.
阿姆河盆地东北部油气资源丰富,基底断裂发育,在盐膏岩影响下断裂成因复杂。根据最新采集的地震资料、岩心和岩屑样品,通过地震构造解释、平衡剖面、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等方法,研究了查尔朱基底断裂演化及其对盐下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查尔朱断裂为基底同沉积断裂,控制二叠系—三叠系和侏罗系沉积,查尔朱基底断裂表现为西段走滑、中段正断裂、东段反转的特征,是在二叠系—三叠系伸展和新近系挤压两种近乎垂直的应力体制下形成的,同时受巨厚盐膏岩滑脱层的影响,伸展期正断裂在挤压构造运动中重新活化,走向与挤压应力方向一致的基底断裂走滑,走向与挤压应力方向垂直的基底断裂反转,断裂控藏作用表现在:早期正断裂控制了烃源岩发育,断裂晚期活化为油气垂向运移通道,形成了盐下"阶梯状"运移系统,晚期反转断裂为油气聚集提供了圈闭条件。  相似文献   

17.
金湖凹陷隐性断裂带形成机制及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湖凹陷基底存在北东、北西向两组断裂。北西向基底断裂活动较弱,对盖层变形影响较小,在盖层中多以隐性断裂带显现;北东向基底断裂活动强烈,对凹陷盖层变形影响较大,不仅形成了凹陷东部边界杨村断裂在内的多条显性断裂,而且形成了多条隐性断裂带。凹陷中部的北东向石港显性断裂带将凹陷分割成西部斜坡带和东部凹陷带。东部凹陷带受基底北西向断裂隐性活动的影响呈现南北分段特征。凹陷盖层中还发育了大量近东西走向的三、四级正断层,它们大致平行成带分布,形成了宝应平行雁列式断裂构造带、唐港雁列式断裂构造带、卞闵杨平行雁列式断裂构造带、西斜坡平行入字型断裂构造带、汊涧泥沛平行雁列式断裂构造带等一系列油气富集区带。上述构造带中的油气藏分布明显受到北东和北西向基底断裂活动影响,呈现北东、北西或近南北向成带、成串分布特征。应用区域地质、重磁等资料开展隐性断裂带预测,识别出10条北东向、5条北西向、6条南北向隐性断裂带。沉积盖层中形成的这些隐性断裂带控制了储集砂体分布、改善了储层物性、使隐性圈闭成带成串分布,是油气聚集成藏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8.
准南前陆冲断带构造分段及其与油气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自明  董臣强 《地球学报》2007,28(5):462-468
通过大量地面地质、地震和非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分析了准南前陆冲断带的构造分段特征.认为乌鲁木齐-米泉断裂和红车断裂等盆内大型基底断裂是控制构造分段的主要因素,其形成演化决定了构造分段特征的出现或消失;盆缘调节构造是造成次级构造分段的主要原因.准南前陆冲断带构造分段对该区主要烃源岩与生储盖组合的形成及分布、对油气成藏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前人关于南堡凹陷新生代断裂系统形成机制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的基础上,针对南堡凹陷典型沉积时期断裂系统分布规律,进一步细化、分阶段开展了研究区不同沉积时期的构造在不同先存基底条件下的平面砂箱物理模拟实验,探讨了南堡凹陷新生代断裂系统形成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南堡凹陷新生代构造具有分期异向伸展变形叠加的特征,是两期不同伸展方向构造变形叠加的产物;(2)NE—SW向断裂系统是在沙河街时期近NW—SE向伸展作用下形成的;近E—W向断裂系统是自东营期以来在近SN向伸展作用下形成的;东营早期是南堡凹陷应力体制发生转变的关键时期;(3)不同沉积时期的构造形态受控于特定的边界几何条件、基底非均匀性及先存断裂的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20.
黄河口凹陷古近纪构造坡折带对沉积体系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坡折带类型、分布对沉积体系具有明显控制作用。通过对黄河口凹陷古近系层序构成样式和沉积充填研究,结果表明:①在盆地幕式断陷活动和同沉积断裂差异活动等构造作用下,形成了断裂坡折和挠曲坡折2种类型的构造坡折带。断裂坡折可以进一步分为断阶坡折、帚状坡折和断裂转换带坡折,不同类型构造坡折带对沉积体系具有明显控制作用。②断阶坡折控制了陡坡带扇三角洲、缓坡带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形成和分布;帚状坡折控制了沉积体系入湖方向和沉积厚度;断裂调节带控制了辫状河三角洲、湖底扇沉积体系的形成和分布;挠曲坡折控制了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分布。③构造坡折控制不同类型的圈闭组合,断阶坡折带发育断块型圈闭、岩性上顷尖灭圈闭;帚状坡折带发育掀斜断块圈闭;断裂转换带发育岩性上倾尖灭圈闭、断鼻-岩性圈闭;挠曲坡折带发育地层超覆圈闭。不同类型坡折带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为下一步中深层油气勘探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