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前牙反(牙合)患者手术后替牙期的纵向颅面生长发育特征.方法对14名男性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前牙反(牙合)患者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回顾性分析,前后两次拍片的间隔时间平均24.2个月,第二张X光片处于生长发育高峰前期,测量分析牙颌面的变化,应用SAS8.0统计软件作配对t检验.结果反映上颌的后部位置和大小的指标Ptm-S(FH)、Ptm'-A'(FH),Ptm'-A'(PP)的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下颌的长度增加明显;反映上下颌矢向关系的ANB、A-NPg减小;上下颌长度的差值增大.两年间U1-SN增大,L1-MP保持不变,覆盖保持不变.鼻唇角明显减小.结论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前牙反(牙合)患者手术后替牙期两年间上颌生长不明显,上下颌骨关系和面型有Ⅲ类倾向,上颌切牙有代偿性唇向倾斜的趋势,以维持原有的覆盖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前牙反he患者手术后替牙期的纵向颅面生长发育特征。方法 对14名男性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前牙反骀患者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回顾性分析,前后两次拍片的间隔时间平均24.2个月,第二张X光片处于生长发育高峰前期,测量分析牙颌面的变化,应用SAS8.0统计软件作配对t检验。结果 反映上颌的后部位置和大小的指标Ptm-S(FH)、PtmLA’-(FH),Ptnl‘-A’(PP)的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下颌的长度增加明显;反映上下颌矢向关系的ANB、A—NPg减小;上下颌长度的差值增大。两年问U1-SN增大,L1-MP保持不变,覆盖保持不变。鼻唇角明显减小。结论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前牙反he患者手术后替牙期两年间上颌生长不明显,上下颌骨关系和面型有Ⅲ类倾向,上颌切牙有代偿性唇向倾斜的趋势,以维持原有的覆盖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单侧唇腭裂患者与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在颅面部的形态结构上的差异。方法:样本包括39例12~15岁的单侧完全或不完全唇腭裂患者,均在2-3岁前行唇腭裂修复术;另外选取40例12~15岁前牙反(牙合)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反(牙合)组患者均不需要进行外科手术,两组之间进行头颅定位侧位片的比较分析。结果:唇腭裂患者的上下颌骨的发育均较前牙反(牙合)患者小,同时唇腭裂患者的下颌角较大,下颌平面较陡,相比安氏Ⅲ类组有高角型错(牙合)的趋势;而唇腭裂组患者的上前牙较为直立,下切牙的位置两组间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唇腭裂组患者的上下颌骨发育较安氏Ⅲ类患者小,下颌角较大,下颌平面向下向后旋转。  相似文献   

4.
唇腭裂患者与安氏Ⅲ类错牙(牙合)患者的颅面结构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军  沈刚 《上海口腔医学》2004,13(4):268-270
目的比较单侧唇腭裂患者与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在颅面部的形态结构上的差异.方法样本包括39例12~15岁的单侧完全或不完全唇腭裂患者,均在2~3岁前行唇腭裂修复术;另外选取40例12~15岁前牙反(牙合)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反(牙合)组患者均不需要进行外科手术,两组之间进行头颅定位侧位片的比较分析.结果唇腭裂患者的上下颌骨的发育均较前牙反(牙合)患者小,同时唇腭裂患者的下颌角较大,下颌平面较陡,相比安氏Ⅲ类组有高角型错(牙合)的趋势;而唇腭裂组患者的上前牙较为直立,下切牙的位置两组间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唇腭裂组患者的上下颌骨发育较安氏Ⅲ类患者小,下颌角较大,下颌平面向下向后旋转.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扩弓加前方牵引联合Ⅲ类颌间牵引对唇腭裂术后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矫治效果.方法 选择替牙期唇腭裂术后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21例,随机分成2组,A组采用扩弓加前方牵引,B组采用扩弓加前牵联合Ⅲ类颌间牵引的方法进行矫治,治疗前后分别做头影测量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2组的矫治效果及疗程.结果 扩弓加前牵组与扩弓加前牵联合Ⅲ类颌间牵引组的疗程分别为(29.40±2.88)周和(21.00±2.14)周,前者显著长于后者(P<0.001).结论 扩弓加前方牵引联合Ⅲ类颌间牵引是治疗唇腭裂术后Ⅲ类错牙合的有效方法,能够明显缩短该类患者的矫治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安氏Ⅲ类错(牙合)高低角患者其磨牙轴倾度的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112例安氏Ⅲ类错(牙合)成人患者治疗前的头颅侧位片作为实验组,根据下颌平面角和后前面高比的大小将实验组分为高角组和低角组,选取55例个别正常(牙合)的头颅侧位片作为对照组,测量各组上下颌磨牙的轴倾度;对各组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对磨牙轴倾度与可能影响其变化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高角组与低角组L7-MP、L6-MP、U6-L6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角组L7-MP为75.82°±6.83°,L6-MP为76.57°±5.70°,U6-L6为162.62°±6.83°;低角组L7-MP为83.36°±6.48°,L6-MP为83.01°±4.06°,U6-L6为168.63°±4.57°.且与SN-MP、S-Go/N-Me、L1-MP等存在相关关系(P<0.05),U6-FH、U7-FH、L7-MP仅与年龄存在相关关系(P<0.05).结论 安氏Ⅲ类错(牙合)高低角患者其磨牙轴倾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13.5岁,因前牙反(牙合)影响外貌求治.矫治前面(牙合)像及X线片见图1,临床检查:上颌后缩,下颌前突,前牙反(牙合),下前牙代偿性舌倾,上前牙区轻度拥挤,下颌可以后退至对刃.诊断:安氏Ⅲ类错(牙合).本病例采用(牙合)垫舌簧首先解除前牙反(牙合)(见图2),然后上颌直丝弓矫治器排齐牙列,并关闭反(牙合)解除后上前牙区出现的散在间隙,下颌自动调整咬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唇腭裂患者与安氏I类错牙合患者上颌骨发育的差异。方法:选取单侧完全性唇腭裂(complete 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UCLP)50例、单侧完全性唇裂(complete unilateral cleft lip,UCL)28例,按不同颈椎骨龄分期分为3组,将其与相同发育期的安氏I类患者头影测量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在所有发育期,UCLP的SNA(°)ANB (°)U1-U6(mm)均较安氏I类错牙合者小。CS1-6期结果显示:UCLP的SNA(°)ANB(°)U1-U6均值分别较安氏I类错牙合者小7.07°、4.05°、5.56 mm,SN-PP(°)均值较安氏I类错牙合者大3.98°。UCLP患者ANS-PNS(mm)、U1-PP(mm)等随发育较安氏I类错牙合者逐渐减小的趋势;结论:UCLP患者较安氏I类错牙合上颌位置靠后,上颌矢状向长度不足,腭平面顺时针旋转,上前牙舌倾。UCL患者上颌骨大小及位置与安氏I类错牙合相似。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10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反患者上颌前牵引前后颅面硬组织的头影测量结果进行研究,发现:上颌骨长度明显增加,上颌相对于颅底位置明显前移,上颌后缘位置在治疗中相对稳定;上下颌骨间矢状关系明显改善;上前牙及上磨牙明显前移,下前牙明显后移,前牙反基本改正;颅底、下颌基骨无明显改变。研究结果显示上颌前牵引是改正唇腭裂患者上下颌骨发育不调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哈尔滨市正常[牙合]人群的前[牙合]平面及后[牙合]平面的参考数据;得出前后[牙合]平面与骨骼和牙齿各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正常[牙合]100名,拍摄正中[牙合]位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定点测量后进行数据统计。结果与结论:哈尔滨市正常[牙合]人群的前[牙合]平面参考正常均值为9.82,标准差为3.00;后[牙合]平面参考正常均值为17.95,标准差为3.25;[牙合]平面差的参考正常均值8.13,标准差为2.55。骨骼参数方面,前[牙合]平面与MP(下颌平面角)、R-I(下颌升支高度)密切相关;后[牙合]平面与MP(下颌平面角)、FX(面轴角)、R-I(下颌升支高度)密切相关。牙齿参数方面,前[牙合]平面与U1-FH、U1-PP、U5-PP、L7-MP密切相关;后[牙合]平面与U1-FH、U6-FH、U1-PP、U7-PP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前方牵引治疗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CLP)患者术后前牙反[牙合]畸形的效果。方法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设计,UCLP术后骨性前牙反[牙合]患者治疗组18例,年龄9.63±1.24岁,观察对照组14例,平均8.71±1.92岁,均处于生长发育高峰前期。使用前方牵引进行治疗,治疗或观察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并测量,进行成组设计和配对设计t检验。结果UCLP治疗组前方牵引后,上颌骨前移;下颌后移合并后下旋转;上下颌间关系和面型改善明显,上颌与下颌改变的比值为1:1.7。对照组上下颌不调、前牙反覆盖、凹面型加重。结论UCLP术后轻中度骨性前牙反[牙合]畸形,前方牵引能够促进上颌骨向前,改善上下颌骨关系和软组织面型,应该早期矫形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唇腭裂术后反(牙合)患者前方牵引治疗患者的纵向研究,探讨唇腭裂患者前方牵引治疗的稳定性.方法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前牙反(牙合)患者,下颌不能后退至切牙对刃、凹面型;骨龄显示患者处于生长发育高峰前期的患者18例,平均年龄(9.63±1.24)岁.进行前方牵引治疗,建立前牙正常覆盖关系,治疗时间平均(1.07±0.23)年.12名患者于(2.71±0.77)年之内完成了随访,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前方牵引治疗后及治疗完成2年后进行头颅侧位X线片检查,手工描图并进行9项角度和15项线距测量.不同时点的(牙合)颌面特征进行配对t检验,并对影响前牙覆盖的因素进行了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前方牵引治疗后,经过平均(2.71±0.77)年的随访,NA-PA减小了2.92°±3.52°(P<0.05)、OJ减小了(2.83±3.83) mm(P<0.05);L1-TL、B-TL、Po-TL、分别增加了(1.38±4.22) mm,(1.29±4.85) mm,(1.79±5.18) mm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随访期间前面高N-ME、前下面高ANS-Me及后面高S-Go分别增加了(5.33±3.11) mm(P<0.01)、(5.42±2.61)mm(P<0.01)和(5.25±3.79) mm(P<0.01);治疗结束两年后患者SNA、ANB、NA-PA、U1-Sn、Y轴角、下颌平面角仍较治疗前增加;L1-MP及OP-SN、UL-U1保持较治疗前减小水平;U1-TL、A-TL、OJ与治疗前相比分别增加了5.38±2.79(P<0.01)、3.13±1.60(P<0.01)、4.78±2.96(P<0.01);而L1-TL、B-TL、PO-TL、UL-EL在治疗后的随访期与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以随访时前牙覆盖的复发量(T2-T1)为因变量对前方牵引治疗前及治疗后变化量的(牙合)颌面形态测量值做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方程:OJ(T2-T1)=20.43-1.172OJT1-T0—0.548 L1-T1T1-T0—0.229U6-PPT1-T0 (R2=0.969).结论 唇腭裂术后反(牙合)患者前方牵引治疗后的复发主要来自下颌的继续生长,前方牵引产生的上颌变化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3.
2×4技术配合Ⅲ类牵引矫治替牙期轻度骨性反(牙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上颌"2×4"技术和下颌(牙合)垫附拉钩施行Ⅲ类颌间牵引矫治替牙期轻度骨性反(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例替牙期轻度骨性反(牙合)病例,上颌用"2×4"技术,下颌用带有拉钩的(牙合)垫式矫治器,配合Ⅲ类颌间牵引.术前术后均拍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12例替牙期轻度骨性反(牙合)均取得了满意的矫治效果.典型病例直观展示了矫治前后的形态改变.术前术后X线头影测量指标显示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2×4技术配合(牙合)垫式矫治器实施Ⅲ类牵引为替牙期轻度骨性反(牙合)的矫治提供了一种简便实用的临床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Ⅱ类骨面型前牙深覆盖患者牙齿的位置、牙槽骨形态等特征。方法将90例Ⅱ类骨面型前牙深覆盖患者分为3组,Ⅰ度、Ⅱ度、Ⅲ度深覆盖组各30例;正常牙合组30例作为对照。方差分析比较90例Ⅱ类骨面型前牙深覆盖患者与正常牙合组的20项X线头影测量指标的差异。结果与正常牙合组相比,Ⅰ度深覆盖组患者的U1-NA、MxAABH较大(P〈0.05),N-Me、ANS-Me较小(P〈0.05);Ⅱ度深覆盖组患者U1-SN、L1-MP、U1-NA、MxAABH、MdAABH、N-ANS/N-Me较大(P〈0.05),SN-OP、L1-SN、N-Me、ANS-Me较小(P〈0.05);Ⅲ度深覆盖组患者U1-SN、L1-MP、U1-NA、L1-NB、MxAABH、MdAABH、N-ANS/N-Me较大(P〈0.05),SN-OP、L1-SN、Co-Po、N-Me、ANS-Me较小(P〈0.05)。Ⅰ度、Ⅱ度深覆盖组相比,U1-SN、L1-SN、L1-MP、MxAABH、MdAABH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度、Ⅲ度深覆盖组相比,U1-SN、L1-SN、L1-MP、U1-NA、L1-NB、MxAABH、MdAABH、ANS-Me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度、Ⅲ度深覆盖组相比,U1-SN、U1-NA、L1-NB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Ⅱ类骨面型前牙深覆盖患者上下颌切牙唇倾明显,且随着覆盖增大,上下颌切牙唇倾度增大;牙合平面倾斜度小于正常牙合组;上下颌前部牙槽骨高度大于正常牙合组;全面高和下面高小于正常牙合组。治疗此类患者应注意纠正上下颌切牙轴倾度、牙合平面倾斜度及下面高。  相似文献   

15.
Ⅲ类牵引快速矫治儿童前牙反(牙合)2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早期Ⅲ类牵引矫正儿童前牙反(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22例乳牙期或替牙期前牙反(牙合)病例,固定矫治早期行Ⅲ类牵引,观察疗效及疗程.结果 22例均快速解除前牙反(牙合),平均9 d(1~21 d);平均疗程6周.结论固定正畸早期Ⅲ类牵引矫治儿童前牙反(牙合),疗效快,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固定矫治器和功能矫治器矫治替牙期前牙反牙合的作用机理、矫治效果和适用范围。方法:41例替牙期前牙反牙合病例,其中21例使用2×4固定矫治技术治疗,20例使用功能矫治器治疗。对两组病例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固定矫治组可以通过牙槽骨改变解除前牙反牙合;功能矫治器组除牙性改变外还有骨骼改变。结论:早期固定矫治器配合Ⅲ类颌间牵引可以有效矫治替牙期牙性、功能性前牙反牙合,功能矫治器适用骨性或混合性反牙合病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成人双侧Ⅲ度唇腭裂患者前牙反牙合治疗中应用小型下颌双侧后退位牙合板,适度后退下颌骨,评价其矫治前牙反牙合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小型下颌双侧后退位牙合板治疗48例成人双侧Ⅲ度唇腭裂术后前牙反牙合患者。在打开咬合的同时后退下颌骨,亦可同时侧方调位下颌骨,并同时粘固上下颌牙列托槽进行牙列的排齐整平。正畸治疗结束后进行缺牙区义齿修复。结果:患者侧貌在戴用后退位牙合板后明显改善,下颌骨整体后退,反牙合矫治时间较普通牙合板明显缩短。使患者避免了正颌手术。随访2年以上疗效稳定。结论:小型下颌双侧后退位牙合板适用于下颌可适度后退的成人双侧唇腭裂术后前牙反牙合患者。下颌骨整体地有效后退缩短了矫治时间,也使上颌扩弓的难度明显减少。该牙合板结构小巧不影响上下颌牙列托槽的粘固,是较固定反式TBA更为理想的装置。  相似文献   

18.
李巍然  马宁 《口腔正畸学》2003,10(3):109-111
目的 探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上下颌牙弓间横向关系以及正畸治疗对上颌牙弓的影响。方法 对84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的错(牙合)畸形和上下颌颌间关系进行研究;并对36名唇腭裂术后患者进行正畸治疗前后的牙(牙合)模型进行测量分析上颌牙弓宽度的变化。结果 (1)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60.7%的患者出现牙弓间横向关系的不协调,双尖牙区较易受累。(2)在出现牙弓间横向关系不调的患者中,双侧后牙反(牙合)者为60%。(3)正畸治疗后上颌牙弓的尖牙、第一、第二双尖牙间各自的宽度均有显著增加,第一磨牙间宽度变化不显著。上颌第一、第二双尖牙间各自宽度较尖牙间、第一磨牙间宽度增加显著。结论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上颌宽度的发育受到明显的限制,牙弓间横向关系不协调的比率较高,以双尖牙区为主;正畸矫治扩弓的重点应在双尖牙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扩弓加前方牵引联合Ⅲ类颌间牵引对唇腭裂术后Ⅲ类错畸形的矫治效果。方法选择替牙期唇腭裂术后Ⅲ类错畸形患者21例,随机分成2组,A组采用扩弓加前方牵引,B组采用扩弓加前牵联合Ⅲ类颌间牵引的方法进行矫治,治疗前后分别做头影测量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2组的矫治效果及疗程。结果扩弓加前牵组与扩弓加前牵联合Ⅲ类颌间牵引组的疗程分别为(29.40±2.88)周和(21.00±2.14)周,前者显著长于后者(P<0.001)。结论扩弓加前方牵引联合Ⅲ类颌间牵引是治疗唇腭裂术后Ⅲ类错的有效方法,能够明显缩短该类患者的矫治时间。  相似文献   

20.
滕英 《广东牙病防治》2011,19(3):154-159
目的探讨治疗安氏Ⅲ类错伴有单侧的后牙反、锁和单侧前牙反的牙源性下颌偏斜的有效方法。方法选择安氏Ⅲ类错伴单侧的后牙反、锁和单侧前牙反等牙源性下颌偏斜患者21例,年龄8~25岁,平均15.5岁。单侧后牙反、锁引起的下颌偏斜通过上颌扩弓、上下牙交互牵引纠正宽度不调,促使下颌自行复位;前牙反通过Ⅲ类牵引予以解除。结果 21例患者均取得良好的矫治效果,治疗后颜面对称性和咬合关系恢复正常,颏点偏斜平均减少(2.9±0.6)mm,因长期错导致的下颌骨偏斜亦得到了明显改善。结论牙源性下颌偏斜,经过合理正畸治疗,随着单侧后牙反、锁及单侧前牙反的解除可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