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为了解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 Coss.)不同生育期叶片表皮蜡质组成及晶体形态的变化,对节节麦叶片蜡质进行提取,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和气相色谱-火焰离子化检测仪(GC-FID)对蜡质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并采用扫描电镜(SEM)对叶片表面蜡质晶体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节节麦叶表皮蜡质经GC-MS分析,共鉴定出化合物21种,主要以初级醇为主(苗期、抽穗期和灌浆期相对含量分别为85%、84%和70%),并含有少量的烷烃、醛、酮和脂肪酸;随着节节麦的生长发育,蜡质总量不断积累,烷烃含量极显著地升高,其中以C29烷烃的增加最明显,而初级醇含量显著降低,其中C26醇的相对含量降低最明显(苗期、抽穗期和灌浆期相对含量分别为80%、76%和63%),其他各类化合物组分变化不大。经扫描电镜观察,节节麦叶片近轴和远轴面的蜡质晶体形态无明显差别,苗期均为片状,抽穗期大部分仍以片状形态存在,并且蜡质晶体的密集程度比苗期稀疏,灌浆期蜡质晶体的密集程度变得更加稀疏。这些变化可能与抽穗期、灌浆期烷烃含量的增加和初级醇含量的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2.
干旱胁迫对大麦叶片表皮蜡质含量及主要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大麦对干旱胁迫的反应机制,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干旱胁迫对不同大麦品种灌浆期旗叶和旗叶鞘表皮蜡质含量及主要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水分处理相比,干旱胁迫可促进大麦表皮蜡质的合成;大麦不同品种间蜡质含量差异显著,抗旱品种的蜡质含量显著高于干旱敏感品种。在干旱胁迫下,大麦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及气孔导度显著降低,且抗旱品种降低幅度较干旱敏感品种缓慢;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显著增加,且抗旱品种的增加幅度低于干旱敏感品种。品种因素对大麦叶片蜡质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的影响较水分处理的影响大。大麦表皮蜡质含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呈显著正相关,表明表皮蜡质对提高大麦抗旱性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干旱胁迫条件下大麦幼苗叶片表皮蜡质组分和含量与品种保水能力的关系,采用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研究干旱胁迫对大麦幼苗叶片表皮蜡质组分、含量及叶片表皮透性的影响。结果发现,胁迫6d后,大麦幼苗叶片的表皮蜡质总量和各组分含量均呈极显著增加。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表明,大麦幼苗叶片表皮蜡质的主要组分为醇类、酸类、醛类、酮类、烷烃类、酚类、酯类及一些未知物质,其中含量较多的组分为醇类和酸类,其次为醛类,且这三种蜡质组成成分的增加量也相对较多,说明在大麦幼苗叶片蜡质组分中,醇类、酸类和醛类物质的合成是大麦幼苗叶片表皮蜡质对干旱胁迫响应的关键。表皮蜡质的合成受植物体内水分状况的调控,尤其是蜡质组分中的醛类、酮类、醇类和酯类物质的合成受胁迫影响较大,是构成表皮蜡质应激反应的主要成分。蜡质含量高的品种的失水率相对较低,在逆境胁迫下可以保持相对较高的含水量,但除品种垦啤6号外,其他品种的叶绿素浸出率均增加,这可能是由不完整的表皮或蜡质组分中大量的醇类物质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玉米自交系苗期氮敏感基因型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PAD-502型叶绿素仪进行大量、快速、无损伤测定玉米苗期叶绿素含量提供了线性相关方程,建立了玉米苗期叶片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0.077 6x+0.175 6(r=0.92),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在低氮与正常供氮条件下,对192份玉米自交系分别进行了苗期(3叶期、6叶期、大喇叭口期)叶绿素含量测定。方差分析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低氮与正常供氮条件下,苗期叶绿素含量均存在极显著的基因型与环境差异,大喇叭口期对氮肥最敏感。192份玉米自交系氮敏感指数变幅为7.55%~39.87%,为玉米育种提供了苗期氮敏感基因型差异数据。  相似文献   

5.
在玉米中曾有过光泽苗的报道,高粱也具有类似的性状,只不过表现的时期与玉米不同而已。在雨中或者雨后初晴,无光泽(G)高粱品种的叶表很少有靠水分张力粘附的水珠,而有光泽品种的叶片表面,水滴既可粘附在整个叶表,又能以较大且形状不规则的水滴粘附在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不同大麦品种(系)表皮蜡质组分及结构的差异,以7个大麦品种(系)开花期的倒二叶、穗下节及穗为材料,利用GC-MS和S-4800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测定不同器官表皮蜡质组分,观察其晶体结构。结果表明,大麦不同器官表皮蜡质均是由烷烃、初级醇、醛、脂肪酸、二酮等20种物质组成,不同品种及不同器官表皮蜡质组分种类无明显差异,但组分含量差异显著;同一品种(系),表面有白霜覆盖器官蜡质总量明显高于无白霜覆盖器官。穗下节表皮蜡质及穗部白霜型品种(系)表皮蜡质的二酮含量最高,穗部无白霜品种(系)(QS、FR、SYR01)表皮蜡质以烷烃和初级醇为主,二酮含量显著低于白霜型品种;叶片表皮蜡质则以初级醇为主,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组分,且品种(系)间差异显著。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倒二叶近轴面和远轴面表皮蜡质晶体均呈片状结构;穗下节表皮蜡质晶体结构均呈棒状,SYR01穗下节蜡质晶体附着密度远小于其余6个穗下节有白霜覆盖品种(系)。白霜型大麦品种(系)穗部表皮蜡质完全为棒状,非白霜型品种(系)穗部表面仅有少量片状蜡质晶体或无蜡质晶体附着。  相似文献   

7.
无蜡被和蜡被稀少的双色高粱突变体的上表皮蜡质载荷和水分利用率──(G.S.Premachandra等)Enviro-nmentalandExperimentalBotany,1994,Vol.34,No.3,293~301(英文)采用突变体育种方法获...  相似文献   

8.
测定完整高粱叶的近轴和远轴表面蜡质量的一个简单方法G.S.Premachandra等植物上表皮蜡质(EW)能减少蒸发而对保持叶片水分起着重要的作用(Blum,1975a;Jordan等,1984)。另外,某些植物的EW还可以保护叶片不受机械磨损和昆虫...  相似文献   

9.
反射光谱法估计小麦叶片表皮蜡质含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利用冠层反射光谱技术估计小麦叶片表皮蜡质含量的可行性,以小麦高叶片表皮蜡质含量材料2912与低叶片表皮蜡质含量品种普冰201和晋麦47及其杂交构建的F2:3株系为材料,通过氯仿提取称重法测定了小麦抽穗期的旗叶表皮蜡质含量,并采用FieldSpec 3测定了冠层反射光谱,分析小麦冠层反射光谱与叶片表皮蜡质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三个亲本以及株系间蜡质含量差异显著。高蜡质材料的可见光波段反射率整体高于低蜡质材料,短波长波段光谱反射率与叶片表皮蜡质含量相关性较高。以550和675nm波长的反射光谱为基础的单波/差值指数[R550/(R550-R675)]能较好地反映小麦叶片蜡质含量,两F2:3群体拟合模型的r2值分别为0.761和0.679,回归方程分别为y=0.07x-0.575和y=0.088x-1.481。  相似文献   

10.
96201光滑和非光滑高粱在水分胁迫和非胁迫条件下的幼苗生长──—(R,K,Maiti等),PhytonBuenosAires,1994,Vol.55.No.1.1~8(英文)在温室试验中,光滑高粱基因型(苗期为淡黄绿色的光亮叶表面)在水分胁迫条件下...  相似文献   

11.
为判定叶片表面结构及蜡质是否会影响寄主植物的抗虫性,以3种不同抗蓟马水平的榕树叶片作试验材料,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叶片表面的超微结构,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叶片表面的蜡质成分及含量,比较差异性。结果表明:3种榕树叶片的表面蜡质、表皮细胞、气孔器等微形态结构明显不同,高感品种蜡质平滑,表皮细胞山脉状突起细微,气孔密度和长度均较小;低感品种蜡质略显粗糙,表皮细胞山脉状突起略显丰富,气孔长度最长;高抗品种蜡质最为粗糙,表皮细胞山脉状突起纵横交错,气孔密度最大。3种榕树叶片的表面蜡质总量存在极显著差异,高感品种和低感品种的蜡质总量相对较高;每个品种的蜡质提取液可鉴定出21种已知化学结构的化合物,各类化合物相对含量随品种抗性的不同会有所变化,醇类占比随品种抗性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烃类相反,酸类、酯类和酮类则互有高低;各主要组分的离子峰面积随品种抗蓟马水平的高低而呈现大小排序变化,含量的变化均可影响榕树品种的抗蓟马水平。  相似文献   

12.
利用外源激素ABA、ETH处理大豆幼苗,通过人工控水研究外源激素喷施对大豆生理及叶片表皮蜡质微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当ABA、ETH处理14 d时,各处理之间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无明显差异,叶片失水率则表现为当离体叶片失水80 min后ABA、ETH处理低于CK。当ABA、ETH处理28 d时,各处理相对含水量明显高于14d,ABA处理与ETH、CK处理之间叶片相对含水量差异显著,ETH与CK处理之间叶片相对含水量差异不显著;各处理的叶绿素含量低于14 d的含量,ABA处理的叶片叶绿素含量与ETH处理差异显著,与CK处理差异不显著;各处理叶片的失水率不断增加,当离体叶片失水60 min时ABA、ETH处理的叶片失水率趋于相同,显著的高于CK处理。ABA、ETH、CK处理28 d,扫描电镜观察大豆叶片表皮蜡质呈棒条状,处理之间数量无明显差异,而ETH处理的茎秆表皮的蜡质数量明显少于ABA、CK处理,呈片状结构。  相似文献   

13.
高粱耐盐性     
高粱耐盐性──(A.H.M.Hassane-in等),ProceedingsoftheASWASConference,1993,Vol.2,153~156(英文)对已知的在田间条件下,生长后期对盐分反应不同的12个高粱基因型进行苗期耐盐性评价。蒸馏水...  相似文献   

14.
小麦叶片蜡质含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进一步了解植物叶片蜡质含量与植物抗旱节水性的关系,本试验对6个小麦品种在灌浆后期的旗叶蜡质含量与抗早生理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干早条件下小麦灌浆后期叶片蜡质含量与光合速率、叶温、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蜡质含量高的品种叶片温度高、蒸腾速率大,这与传统现点不同.分析认为蜡质含量高的品种在干早胁迫条件下可能叶片细胞膜稳定性强,气孔不容易发生关闭,因此其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较高.蜡质含量除了受遗传因素决定外,还受环境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分析小麦不同器官表皮蜡质组分和晶体结构的差异,以表皮蜡质为绿色表型的小麦品种泰山4447和白霜状表型的济麦6097为供试材料,在抽穗期分别提取穗部、叶鞘、穗下茎、旗叶、倒二叶、倒三叶和倒四叶七个不同器官的表皮蜡质,利用气相-质谱联用(GC-MS)和气相色谱(GC-FID)对各器官表皮蜡质组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使用场发式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各器官表皮蜡质的晶体结构,并对小麦旗叶进行失水率检测。结果表明,两小麦品种各器官表皮蜡质的成分主要包含初级醇、二酮、烷烃、脂肪醛、脂肪酸、酯等脂肪族化合物。泰山4447和济麦6097的穗下茎、叶鞘和颖壳表皮蜡质中二酮的含量显著高于旗叶、倒二叶、倒三叶和倒四叶,济麦6097的旗叶、穗下茎、叶鞘和颖壳表皮蜡质中二酮的含量显著高于泰山4447各器官。扫描电镜观察表明,两个小麦品种的旗叶近轴面、倒二叶、倒三叶和倒四叶的蜡质晶体为片状结构,旗叶远轴面、穗下茎和叶鞘上的蜡质晶体呈管状结构,泰山4447的颖壳表皮蜡质中管状晶体和片状晶体共存,而济麦6097的颖壳表皮蜡质中晶体结构则完全为管状。泰山4447的旗叶水分非气孔性散失速率高于济麦6097。  相似文献   

16.
干旱胁迫对春大豆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抗旱性不同的3个春大豆品种为材料,对各生育时期不同干旱胁迫条件下叶片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和根系相对含水率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叶绿素含量、根系相对含水率显著降低;根系活力苗期>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根系相对含水率鼓粒期>结荚期>开花期>苗期.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叶绿素含量在苗期、根系活力在...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大麦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各器官蜡质的组成及其晶体结构,以大麦品种Morex 为材料,利用气相色谱(GC)技术对其叶片、穗下茎和叶鞘三个器官的表皮蜡质成分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蜡质晶体结构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从大麦品种Morex 表皮蜡质中鉴定出烷烃、初级醇、醛、脂肪酸和二酮等20种主要化合物成分,且蜡质碳链长度的分布范围主要为C22~C33。大麦叶片中初级醇含量最高,以C26 醇为主,其次是烷烃、醛和二酮,脂肪酸最少。大麦孕穗和扬花期,不同器官间蜡质总含量有显著差异,叶鞘最高,穗下茎最少。二酮在不同器官中都存在,其中,叶鞘和穗下茎中β-二酮的含量最高。扫描电镜观察表明,叶片表皮蜡质晶体结构均为片状,而叶鞘和穗下茎表皮晶体蜡质结构均为棒状。  相似文献   

18.
土壤高铝低磷胁迫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酸性红壤为基质,研究酸性土壤中铝毒和低磷胁迫对不同基因型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铝低磷胁迫下,玉米总根长变短,根直径、根表面积减小,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均降低。铝敏感基因型受铝毒的影响较大,而耐铝性强的基因型受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一个新的大豆细胞质黄化突变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海莉  孙志强 《大豆科学》1992,11(2):120-126
用一个大豆叶片黄化突变体与6个带有不同标记基因的基因型杂交配制了8个杂交组合(包括两组正反交组合)。根据杂交后代的表现对该突变体进行了遗传分析并测定了亲本和F_1植株的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该突变体的叶绿素缺失性状呈母体遗传。当以黄化突变体为母本时,杂交F_1和F_2单株都表现为黄化,当用正常的非黄化基因型作为母本时,所有的F_1和F_2植株都不黄化。在自然光照条件下,突变体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约是正常基因型的47.4、40.4和43.7%。突变体新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很低,随着叶片的发育成熟,叶绿素含量逐渐接近正常基因型。根据大豆遗传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和惯例,建议将该突变体定名为Cyt—Y_4。  相似文献   

20.
为了比较分析不同小麦基因型穗部蜡质成分及其含量的差异,以17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利用GC-MS和GC-FID对其穗部蜡质的成分和含量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小麦穗部蜡质中共分离鉴定出24种化合物,其中主要为二酮,其次为烷烃、脂肪醇,还有少量的脂肪酸和醛。不同小麦品种(系)穗部蜡质在成分上并无明显差别,但蜡质总量和各组分含量差异明显。16个表皮具有白霜状的小麦品种(系)穗部表皮蜡质总量远高于无白霜小麦品种(中国春),白霜状小麦品种(系)穗部蜡质中二酮约占81.03%,而中国春穗部蜡质中二酮和烷烃的比例相当,分别占总蜡质的38.36%和38.14%;β-二酮在所有小麦品种(系)的穗部蜡质中都存在,但β-二酮衍生物羟基β-二酮仅存在于有白霜的小麦品种(系)表皮蜡质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