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洞里萨湖是湄公河最大的连通湖泊,其水位、面积变化对洞里萨湖的结构和功能产生重要影响,辨识水位、面积演变规律对洞里萨湖区与湄公河三角洲防汛抗旱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金边港、波雷格丹和甘邦隆站长系列的日均水位数据及湖区地形资料,定量分析了洞里萨湖水位、面积的年际与年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洞里萨湖水位涨落缓慢,涨水天数少于退水天数,涨水率高于落水率。洞里萨湖年际水位波动频繁,年平均水位、年最高水位、年水位极差值、年洪水历时、年平均洪水位、日涨水率年际变化总体呈小幅下降趋势,年最低水位、退水天数、日落水率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洞里萨湖水位、面积年内呈单峰型变化,5月份最低,平均水位1.51 m,相应面积2 487 km2,实测最低水位1.11 m,相应面积2 053 km2;10月份最高,平均水位8.70 m,相应面积12 768 km2,实测最高水位为10.54 m,相应面积15 261 km2,多年平均年内水位变幅7.63 m,面积变幅10 628 km2。研究成果为下一步洞里萨湖区的综合治理规划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以鄱阳湖最大补给河流赣江为研究对象,以其外洲站记录的水文资料为基础数据,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赣江1965年~2015年的多时间尺度水位变化特征,具体包括年尺度、月尺度和日尺度等3种水位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对赣江年平均水位进行周期性分析。结果表明,在1965年~2015年期间,赣江年最高水位变化为18. 45~25. 60 m,年最低水位变化为11. 50~17. 17 m,年平均水位变化为14. 83~19. 63 m;赣江多年月平均水位为17. 92 m,以6月份最高,以1月份最低;赣江历年平均水位呈现下降趋势,且在1998年~2011年间下降速度尤其明显;赣江历年平均水位存在17~22 a和8~14 a这2类较为明显的周期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基于1956-2020年洞庭湖城陵矶水文站的实测水文数据,运用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水利工程群影响下洞庭湖湖口城陵矶特征水位的时序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城陵矶年特征水位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与时段1相比,时段2、3、4的年均水位分别抬升了0.68、1.04、1.61 m,年最高水位分别抬升了0.35、1.14、1.78 m,时段5的年均水位、年最高水位分别下降至24.97、30.50 m,年最低水位逐期抬升(18.09、18.84、19.32、20.26、20.87 m);城陵矶水位存在“涨-丰-退-枯”4个水文期,涨水期最高水位抬升了2 m以上,丰水期平均水位和最高水位在前4个时段抬升后,于第5时段分别回落至28.69、30.42 m,退水期平均水位和最高水位呈波动变化,最低水位在后4个时段逐期下降,枯水期平均水位和最低水位逐期抬升,时段5的特征水位抬升了2 m以上;水利工程群对城陵矶特征水位的影响在各典型年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三峡水库蓄水后,城陵矶特征水位在丰水年丰、枯水期下降,在平水年丰水期抬升、枯水期下降,而在枯水年丰水期下降、枯水期抬升。  相似文献   

4.
上犹江水电站大坝在31年的运行中,经过多次高水位的考验,大坝工作状况良好。本文比较全面地介绍上犹江大坝30多年来的运行情况,包括运行条件、运行工况、安全监测、维护检修和补强加固以及存在的问题等各个方面。其中有些较为重大的问题,另有专题报告,本文只作简单介绍。上犹江水库为不完全年调节水库,从1958年至1987年的30年中,溢流坝溢洪的年份达16年,水库最高水位达200.265m(1970.10),最低水位180.755m(1971.4);水位年变幅最小6.66m,最大17.3m,一般多在8~17m之间;尾水位最高149.74m,最低144.34m;水头最大54.53m,最小35.10m。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三峡水库运用前后鄱阳湖水位的变化特性,分析了湖口、星子、都昌、棠荫和康山5个水文站1964-2016年的水文资料。研究结果表明:除湖口站的年最低水位为显著增大的变化趋势外,其余4站的年最高水位、年最低水位及年平均水位以及湖口站年最高水位和年平均水位均为下降的变化趋势;鄱阳湖枯水期10月份水位变幅最大,从10月至次年3月枯水水位变幅递减,除湖口站外,其余4站3月水位变幅最小;枯水期鄱阳湖区的水位变化幅度呈北高南低的状态,12月至次年3月,星子站的月均水位变化幅度小于都昌站的月均水位变化幅度,枯季湖口水位较建库前有所抬高;鄱阳湖枯水时间延长,平均延长了41 d,枯水出现时间呈波动提前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1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充分利用水库的多年调节作用,提高抵御水旱灾害和水资源保障能力,是水库优化管理的首要任务,也是实现由传统水库工程管理向现代水库工程管理转变的必然要求。2 岸堤水库运行管理现状 岸堤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693.3km~2,总库容7.49亿m~3,兴利库容4.51亿m~3。设计灌溉面积5.2万hm~2,现有引河灌溉面积3万hm~2。 原属病险水库,经除险加固后,已达设计标准,投入正常运行,蓄水位应按设计标准运用。但是,目前仍按1989年的控制运用指标运行,即汛中限制水位172.0m,汛末限制水位174.0m,相应库容3.638亿m~3。设计兴利水位176.0m,相应容4.713亿m~3。因此  相似文献   

7.
<正>明潭抽水蓄能电站位于台湾省中南部南投县,在明潭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坝下游约4km处的水里溪河谷,兴建另一座混凝土重力坝形成下水库,上水库利用天然湖泊日月潭。明潭抽水蓄能电站是中国台湾省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总装机容量1600MW。电站于1987年开工,1995年建成,历时7年9个月。下水库最高水位373m,最低水位345m,工作深度28m,调节库容1200万  相似文献   

8.
采用原型试验前的水库运用方式与水利部报国务院的水库运用方式进行比较分析对水电站发电影响,原型试验前的水库运用方式为:汛期当潼关流量大于2500m3/s时敞泄,否则按305m控制;非汛期最高运用水位321~322m。水利部报国务院的运用方式为汛期敞泄;非汛期最高水位不超过318m,平均水位不超过315m。针对因调整水库运行方式给三门峡枢纽局造成的发电收入损失,结合具体情况,提出补偿措施方案。  相似文献   

9.
正7月8日9时起,位于浙江建德的新安江水库开启9孔泄洪闸,据水库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泄洪是新安江水库建成61年来首次正式9孔全开泄洪,水库的水位也达到历史最高值108.45m,而此前水库最高水位为1999年6月的108.37m。  相似文献   

10.
根据鄱阳湖湖区都昌水位站1964-2014年逐日平均水位资料,对比分析了2003-2014与1964-2002年水位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年平均最低水位由上升显著趋势变为下降显著趋势,多年平均最低水位出现时间提前了11 d,多年平均最高水位出现时间推迟了13 d;最高水位、最低水位、多年平均水位、年最高平均水位、年最低平均水位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退水过程的起末水位变化不大,退水过程历时缩短25 d左右,速率加快。  相似文献   

11.
树坪古滑坡位于三峡库区内,在库水位周期性涨落作用下,滑坡土体处于饱和与非饱和动态调整状态,籍于此,根据非饱和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的有限元方程,应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库水位在不同速率变动情况下树坪古滑坡的复活机理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树坪滑坡地下水位变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并与滑体的渗透性系数密切相关;滑坡稳定系数在水位上升时整体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并随着变动速率的增大而增大;水位下降时整体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并随着变动速率的增大而减小;树坪滑坡复活的临界水位升降速率为2 m/d,临界水位为降落到165 m左右。  相似文献   

12.
杨金标  舒凯  张后来  杨光  刘坤 《人民长江》2019,50(8):98-102
水量平衡算法广泛应用于水调系统中入库流量计算,但其计算结果受库水位影响较大,常因库水位波动而产生锯齿状震荡。对常用入库流量震荡问题处理方法进行了比较,并对库水位跳变引起的入库流量计算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水量平衡的库水位跳变过滤算法。该算法以当前水位最大设计出库流量作为基准,利用水量平衡模型反推时段最大水位下降幅度,从而判别新水位值是否属于异常跳变。该算法判别阈值可根据水库特性和水位值自适应变动,使异常判别更为精准。以槟榔江三岔河水库为例,分析了该算法对库水位跳变处理过程及入库流量计算成果。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有效过滤小幅水位下降异常跳变,减轻入库流量锯齿震荡。  相似文献   

13.
通过研究某库岸滑坡在库水位升降条件下的稳定性动态变化及其渗流场的分析,获得在不同速率的库水位上升和下降过程中的非稳定渗流场;将计算得到的孔隙水压力用于滑坡的极限平衡分析,以讨论库水位上升和下降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库水位上升时滑坡稳定性总体逐渐增大,而库水位下降时稳定性总体逐渐减小。对于该滑坡,库水位骤降对滑坡影...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三峡工程蓄水后水文站水流特性,以宜昌站为例,利用蓄水后多年实测资料,分析宜昌站水位特性和洪水特性。结果表明:水位波动性增强,同流量级下水位降低,历年最高水位下降、最低水位抬高,中低水位持续时间增长;中低水位流量呈现日周期变化,年最小流量有增大趋势,并逐渐稳定在6 000 m3/s左右,年最大流量因三峡水库调蓄得到控制,峰顶持续时间变长,年内水量变化为枯期增加、汛期减少,中低水位-流量关系呈多条单一线变化趋势。因此,根据现有水流特性变化,需调整水位和流量资料收集方式,以满足整编需要。  相似文献   

15.
丹江口水库兴利效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江口大坝加高后,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其供水等兴利功能地位更为突出,而汉江上游降雨量的减少及梯级水库的调蓄,大大降低了丹江口水库的可调用水资源量。为充分发挥水库的兴利效益,通过对不同频率的来水进行调节计算,从供水满足率、年均发电量、年均弃水量3个方面计算分析起调水位、来水不确定性和汛限水位对丹江口水库兴利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起调水位对来水频率>90%的枯水年供水效益影响较大,由150 m提高至160 m,水库供水满足率可由44.38%提高至93.42%;对来水频率<75.7%的年份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发电上,起调水位越高,年均发电量越高,年均弃水量越小,起调水位由150 m提高至170 m至少可增加发电量10亿kW·h;②来水频率越大,水库供水满足率、年均发电量均越小;水库弃水和供水短缺在来水较丰时同时存在;③丹江口水库夏季汛限水位对水库兴利效益的影响比秋季汛限水位更显著;对至少有2 a为枯水年的3 a调节周期,汛限水位对弃水量的影响最明显;④兴利效益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起调水位,除水库遭遇连续枯水年外,丹江口水库兴利起调水位为162 m,可满足不同水平年的供水需求。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三峡水库的运行情况,以三峡库区某一滑坡为原型,用模型试验的方法模拟了滑坡体各部分的位移对水库水位变化的响应情况。试验采用位移传感器和非接触式光学测量法两套位移测量系统来监测滑坡体的位移。分析了滑坡体在库水位影响下的位移特征,并得出了滑坡体在库水位变化过程中位移发展的一般规律,试验发现大部分的位移发生在水库水位上升阶段和消落阶段,水位稳定在135m和175m的过程中滑坡体的位移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库水升降作用下三峡库区三门洞滑坡变形响应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琰  邓茂林  李卓骏 《人民长江》2020,51(5):125-130
三峡库区三门洞滑坡自设立专业监测设施以来,一直发生持续蠕滑变形。通过野外调查、GPS监测数据分析,并运用Geo-studio有限元软件对滑坡进行渗流场模拟,分析了库水位不同升降速率下滑坡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①库水位上升时,滑坡的稳定性呈上凸型,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当滑坡以1.6 m/d的速率上升时,滑坡稳定性最大。②库水位下降时,滑坡的稳定性呈下凹型,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不同降速下的稳定性极值不同,但最终的稳定性基本保持一致。③三门洞滑坡作为典型的堆积体滑坡,库水位的升降是导致滑坡发生变形的主要因素,目前一直处于蠕滑变形状态,但不会发生整体性破坏。  相似文献   

18.
三峡水库正常运行期入库流量计算方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总结了三峡水库正常运行期的坝前水位一般控制规律,阐述了三峡库区动库容对其入库流量计算的影响.根据三峡水库的调节性能和坝前水位控制规律,将水库的坝前蓄水状态分为3个等级,并分析了各蓄水等级下的入库流量最佳计算方案,有效解决了入库流量的锯齿跳变问题,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9.
降雨入渗是地下水库主要来水之一,为了研究降雨对地下水库水位的影响以及分析地下水库的蓄水能力,分别以设置单道防渗地下坝的单库和多道防渗地下坝库群形式为研究对象,基于GeoStudio有限元软件中的Seep/W模块建立二维有限元模型,研究在不同降雨强度和雨型下的地下水库非稳定渗流场变化。降雨强度考虑年平均降雨量和年最大降雨量,持续时间为1年。降雨雨型考虑总降雨量为100mm的平均型、前锋型、中锋型和后锋型。计算结果表明,在不同降雨强度下单库的地下坝前上游水位增加了71.1%,下游水位增加了11.7%。库群水位变化剧烈主要集中在1号和6号储水空间,水位增加量最高分别为8.8m和12.5m,而处于中间的储水空间水位变化较平缓;单库的整体水位变化较小,而库群主要对各个储水空间的水位影响较大,对取水有利;不同降雨雨型下对单库和库群上、下游表层孔压达到最大值的时间,以及表层体积含水量所能达到的峰值有一定的影响,且在前锋型最大含水量持续时间最长。研究成果可为地下水库在降雨条件下的蓄水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水位变化下膨胀土岸坡渗流场和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志全  樊柱军  潘向丽  兰雁 《人民黄河》2012,(1):120-122,125
河水位的升降变化对含裂隙的非饱和膨胀土岸坡稳定性有着显著的影响。水位的变化引起岸坡内地下水位的变化是非饱和到饱和的过程。运用非饱和渗流理论,模拟了在河水位升降过程中膨胀土岸坡暂态渗流场的变化,分析水位变动时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同时对某岸坡进行了稳定性评价,研究了在水位变化以及裂隙深度变化条件下的岸坡稳定性。结果表明:水位升降对岸坡内部渗流场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在经过水位变化过程后,岸坡稳定性有降低趋势,且岸坡表层的裂隙对稳定性的影响没有水位变化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