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自从1983年奥地利Innsbruck大学实施了全球首例肝肾联合移植(combined liver-kidney transplantation,CLKT),CLKT已被证明是一种治疗终末期肝、肾疾病的良好方法.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行6例CLKT,现将临床经验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重症肝炎患者行原位肝移植或肝肾联合移植的结果,探讨肝肾联合移植的手术适应证.方法 分析52例重症肝炎患者单纯行原位肝移植(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OLT)和肝肾联合移植(combined liver-kidney transplantation,CLKT)两组患者死亡率、术后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ICU天数、住院天数等.结果 CLKT组患者术前肾功能明显差于OLT组,术后发生严重感染的患者明显多于OLT组.但OLT组中28例(70%)患者术后早期发生肾功能不良,其中11例需血液透析;而CLKT组患者中需血液透析仅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LKT组患者在围手术期2例(16.7%)死亡.OLT组围手术期死亡16例(40%),其中死于急性肾衰9例,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重症肝炎患者若术前肾功能较差,术后易并发严重感染,肝移植后急性肾衰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可考虑行CLKT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临床肝肾联合移植(CLKT)进行总结. 方法 为22例肝功能衰竭合并尿毒症患者实施CLKT,每例受者所移植的肝脏和肾脏来自同一供者,采取原位灌注、多器官联合快速切取.10例行经典式原位肝移植术,12例行背驮式肝移植术,均未行静脉转流,肾移植采用常规术式,均为一期移植.术后采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或(和)抗CD25单克隆抗体诱导治疗,采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和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 结果 22例手术全部成功,移植肝和移植肾功能恢复良好.术后发生移植肝急性排斥反应1例,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2例,他克莫司中毒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腹腔继发性出血1例.胸腔积液6例,肺部感染2例,腹腔感染1例.本组随访6个月至7年11个月,死亡3例,其中2例患者分别在术后第7个月和第10个月死于肺部巨细胞病毒感染,1例患者在术后第9个月死于急性心肌梗死.受者术后1、3、5年存活率分别为86.4%、81.3%和72.7%. 结论 CLKT是治疗终末期肝病合并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肝肾联合移植手术和单纯肝移植手术一样 ,术中和术后最需要注意和处理的问题就是创面出血 ,但与单纯肝移植比较 ,肝肾联合移植的危险性则更高些。作者在近期为 1例血吸虫性肝硬化合并肝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实施肝肾联合移植手术 ,术后发生多次不同部位的出血 ,并依据不同原因进行了处理。现就其出血的原因、处理方法和经验教训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患者男 ,46岁 ,1 6岁时因血吸虫性肝硬化脾大、脾亢行脾切除术 ,入院前 1年出现肾功能衰竭 ,不久出现反复上消化道大出血 ,入院时 TB正常 ,ALT1 3 0 ,明显低蛋白血症 …  相似文献   

5.
<正>瑞士学者根据器官移植受者科学登记系统(SRTR)数据分析了儿童肝肾联合移植(CLKT)的预后。1987年10月至2011年2月总计152例首次接受CLK的152例18岁以内受者纳入研究,患者术后1、5、10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6.8%、82.1%、78.9%,移植肝术后1、5、10年的存活率分别为81.9%、76.5%、72.6%,移植肾相应的存活率分别为83.4%、76.5%、66.8%。通过查询SRTR数据发现,同期单纯接受肝  相似文献   

6.
临床肝肾联合移植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1983年Margreiter等为1例肾移植术后发生慢性排斥反应而并发肝硬化的病人成功施行了全球首例肝肾联合移植以来,全球各大移植中心相继开展了此项技术.且成绩喜人。据最近文献资料,1988-2002年.美国实施肝肾联合移植已超过850例次,术后病人1年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85%和82%,儿童5年生存率也可达67%。Maruio等还报道了1例活体右半肝-肾联合移植。虽然我国1996年7月  相似文献   

7.
脾切除对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亢病人肝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脾切除对肝豆状核变性(肝豆)合并脾功能亢进(脾亢)病人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31例肝豆病人术前1 d与术后2 w肝肾功能的变化.结果:肝豆病人病理性脾切除术后2 w,受损的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而肾功能并无损害.结论:肝豆合并脾亢行脾切除手术是安全有效的,术后肝功能改善(P<0.05~0.01),肾功能不受损(P>0.05).持续驱铜和加强围手术期保肝治疗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脾手术后病人的体温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37例脾手术病人近期体温变化进行观察分析,发现脾切除术后病人均有不同程度发热,长者可达1月之久;病理性脾切除病术后的体温较外伤性脾切除病人的体温高,且持续的时间长;行自体脾移植病人体温升高程度低,持续时间短。  相似文献   

9.
脾损伤自体脾组织移植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自体脾组织移植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总结32例脾外伤行全脾切除自体脾组织移植手术,其中采用大网膜囊内移植18例,去粘膜游离空肠段内移植12例,腹直肌鞘内移植2例。结果:术后随访均显示脾功能满意,尤以去粘膜游离空肠段内移植效果最好。结论:自体脾组织移植可作为严重脾外伤、全脾切除术后保留脾功能的一个重要有效手段,移植脾的功能恢复与血供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肾联合移植肝脏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我院移植中心2002年5月至2006年9月间共进行8例肝肾联合移植手术,对此8例患者及接受同一供体对侧供肾8例肾移植患者及移植物存活率、排斥反应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肝肾联合移植患者及移植物存活率为100%,无可证实排斥反应发生。术后8例患者移植肝功能迅速恢复正常,7例移植肾功能迅速恢复正常,1例移植肾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于术后第52天肾功能恢复正常。对应8例单纯肾移植患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例,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及应用抗人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anti-thymocyte globulin,ATG)后,于术后50d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余7例患者恢复良好,至末次随访肾功能均正常。结论肝肾联合移植肝脏对肾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自体脾腹膜后移植在创伤性脾破裂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体脾组织移植在治疗创伤性脾破裂的应用.方法对本组于2000年1月至2005年4月22例脾破裂行全脾切除后,再行自体脾组织腹膜后移植术.通过检测外周血IgM、IgA、IgG水平和B超,CT、99mTc扫描来观察移植脾片成活和吞噬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均显示移植脾存活良好,脾功能满意.结论自体脾组织移植可作为严重脾外伤全脾切除术后保留脾功能的一个重要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肝肾联合移植的移植部位和布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肾联合移植是治疗肝功能衰竭合并不可逆肾功能衰竭的根本手段。该移植方法将供体的肝脏及一侧肾脏同时移植给受体,从而一期治愈肝肾双脏器功能衰竭,且移植肝作为免疫特惠器官,可提高移植肾的存活率,本文结合本单位1999年-2000年底5例肝肾联合移植术的经验,复习有关国外新近文献,就肝肾联合移植的手术方法和注意点、移植肝与移植肾的部位布局、术中是否切除病肾,以及移植肝肾的种植顺序等作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再行肝肾联合移植的抉择问题,为肾移植术后再次出现肝肾功能异常与肝肾综合征的患者接受最合理有效的移植治疗提供经验,并对肝肾联合移植的风险因素、利弊以及手术指征予以总结。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期间笔者所在的移植中心成功完成的3例既往有肾移植手术史的患者再行肝肾联合移植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国内外文献。结果 3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肝肾功能均恢复良好,2例患者成功出院,其中1例患者术后2月余发生严重的肺部真菌感染,经过治疗好转;第3例患者术后1月余死于严重混合性感染。结论肾移植患者再行肝肾联合移植时手术技术和术后排斥反应不是影响该类患者预后的最主要问题,感染才是我们移植医生要面临的最大困难,改善患者术前的全身状况并且根据患者的情况来决定是否实施同步还是非同步肝肾联合移植,以及术后全面系统的治疗管理对提高患者术后长期存活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亲属供脾移植治疗血友病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脾移植治疗血友病甲的效果和影响移植脾功能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病例分析。结果 4例接受亲属供脾移植的血友病甲病人术后Ⅷ:C明显升高,出血症状缓解或消失,经影膛检查证实脾脏存活并发挥功能,1例超过1年,1例已愈6个月,另2例因排斥反应脾功能失效。结果 亲属供脾移植是治疗血友病甲的有效手段,影响脾功能存活的因素依然是排斥反应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如何有效地予以控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鼠肝肾联合移植术后抗TNF-α单克隆抗体对移植肝肾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肝肾联合移植模型,80只大鼠按完全随机法均分为受体组与供体组,两两随机配对后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灌注4℃的生理盐水40ml(其中供肝经门静脉冷灌注30ml,供肾经肾动脉冷灌注10ml)+抗TNF-α单克隆抗体(0.1mg/kg体重);对照组:灌注等量4℃的生理盐水。于灌注后不同时点取静脉血检测肝肾功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和原位DNA片断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移植肝肾组织中TNF-α的含量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实验组血AST、ALT、Cr和BNN含量及移植肝肾组织中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应时相(P〈0.05);实验组移植肝肾组织中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应时相(P〈0.05);实验组移植肝肾组织病理改变不明显,组织结构基本正常。结论在肝肾联合移植过程中,应用抗TNF-α单克隆抗体可减少移植肝肾组织内细胞凋亡,促进移植肝肾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正异位脾脏是指外伤性脾破裂或脾切除术后发生的后天性自体移植现象[1]。大部分病人无明显症状,往往在手术中或因其他疾病例行检查时被意外发现,易被误诊为肿瘤,造成过度手术。笔者收治1例脾切除术30年后脾脏种植于胃底体经腹腔镜手术切除的病例。报告如下。1病历简介病人男性,50岁。因"脾切除术后30年,胃镜检查发现胃体黏膜隆起病变1个月"于2015-12-20入院。病人30年前因"α-地中海贫血"在外院行脾切除术;20余年前无明  相似文献   

17.
肝肾联合移植术中肝脏对肾脏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肝肾联合移植术中肝脏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给1例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失功并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先行丧失功能移植肾切除术,术后第5天始每天口服环磷酰胺50mg,连服3个半月。经两次血浆置换,群体反应抗体(PRA)由66%降至22.5%,施行一期肝肾联合移植。供肝血流开放前及开放后每间隔半小时动态检测PRA,共7次,术后1个月、3个月、9个月复查PRA。术后免疫抑制治疗采用FK506、霉酚酸酯(MMF)和激素联合应用。结果:术后供肝、肾立即发挥功能,肝动静脉血流开放后,PRA由22.5%降至5%,并维持在7.5%(见图1),术后未发生排斥反应现象。随访9个月,移植肝、肾功能正常,术后1个月、3个月、9个月复查PRA分别为7.5%、8.33%和7.5%。结论:肝肾联合移植术中肝脏对肾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为全球性疾病,国内一般采用脾切除联合断流术治疗脾亢和(或)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脾切除术不仅丧失脾脏免疫功能,而且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肝功能的进—步损害较其他条件下的切脾更为严重。我们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研究了腹膜后自体脾移植对保留脾脏免疫功能的作用。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收集1979年7月至2001年8月入住我院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病人20例,男19例,女1例,年龄33~80岁(平均37.8岁),肝功能Child A~B级。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脾肿大及脾功能亢进或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症状。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10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肝肾联合移植的适应证、手术技术、治疗经验及并发症防治。方法2001年10月至2005年3月进行肝肾联合移植13例。男12例,女1例。年龄41—66岁,平均54岁。原发病:多囊肝、多囊肾并尿毒症3例,酒精性肝硬化合并尿毒症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尿毒症7例,肾移植术后14年丙型肝炎肝硬化导致肝衰竭伴移植肾功能不全尿毒症1例。肝移植采用经典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术式和背驮式肝移植术式,肾移植为常规术式。病肝切除时注意细致分离第三肝门、创面及时止血。以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或白细胞介素-2受体单克隆抗体作为免疫诱导,术后服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及激素维持免疫抑制治疗。患者门诊随访,复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他克莫司血药浓度以及移植物B超等。随访时间12—53个月。结果13例手术均成功。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例,继发性出血1例,心肌梗死1例(死亡),胸腔积液4例,肺部感染3例(1例死亡)。除死亡病例外,所有并发症经相应治疗后逆转治愈。11例存活者肝肾功能正常,其中存活4年5个月者1例,存活3年以上者2例,2年以上者6例,1年以上者2例。1例49岁患者术后18个月死于心肌梗死,1例52岁患者术后13个月死于肺部巨细胞病毒感染。结论 肝肾联合移植是肝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娴熟的手术技巧和并发症的及时诊治是肝肾联合移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脾被膜移植的规则性部分脾切除术治疗脾脏疾病,主要应用于无法缝合修补的脾破裂、脾囊肿及活体亲属供脾脾脏移植等18例患者。术后随访1~3年,无脾切除后凶险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粘连性肠梗阻以及术后近期再出血。实践证明,该术式可靠,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