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总结营养科自制天然匀浆膳肠内营养液对危重病人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 通过对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清总蛋白(TPR)、血清白蛋白(ALB)、球蛋白(GLB)、血红蛋白(HGb)、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TLC)等进行测定,观察营养科自制天然匀浆膳肠内营养液对危重病人营养支持的效果.结果 在给予常规肠外营养支持同时,与给予肠内营养(试验组)相比较,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 匀浆膳肠内营养支持在危重病人的临床应用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营养科自制天然匀浆膳肠内营养液对危重病人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通过对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清总蛋白(TPR)、血清白蛋白(ALB)、球蛋白(GLB)、血红蛋白(HGb)、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TLC)等进行测定,观察营养科自制天然匀浆膳肠内营养液对危重病人营养支持的效果。结果在给予常规肠外营养支持同时,与给予肠内营养(试验组)相比较,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匀浆膳肠内营养支持在危重病人的临床应用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两种营养制剂对颌骨骨折钛板内固定术后病人营养支持效果,为颌骨骨折钛板内固定术后病人胃肠营养支持液的选择提供科学的参考。[方法]将20例颌骨骨折切开复位微型钛板内固定术病人按照收治病人序号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匀浆膳,观察组给予营养膳食并辅助康全饮肠内营养液。[结果]两组病人术后1周、2周的体重、白蛋白、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对照组较实验组明显偏高(P〈0.05),对营养饮食的外观、口味、饮食依从性比较,实验组满意度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颌骨骨折切开复位微型钛板内固定术病人给予合理营养膳食并辅助康全饮肠内营养液能有效改善病人术后营养状况,减少营养饮食并发症,提高病人营养饮食依从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匀浆膳对颅脑损伤昏迷病人的营养支持疗效。方法 选取颅脑外科无肠内营养禁忌证的昏迷病人32例,随机分为匀浆膳组和对照组,各16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的一般流质食物,匀浆膳组给予我们自制的匀浆膳。分别于营养支持前和营养支持2周后测定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及淋巴细胞总数(TLC)并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匀浆膳组营养支持2周后TP、ALB、TLC较支持前上升,并且TP、TLC与支持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匀浆膳组营养支持2周后TP、TLC与对照组营养支持2周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颅脑损伤需肠内营养支持的病人应尽量选用营养齐全均衡的管饲饮食如匀浆膳,以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2种营养液在中重型脑卒中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84例中重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43例)和对照组(41例),分别使用自制的匀浆膳和肠内营养混悬液(能全力)进行鼻饲.于入院时和营养支持治疗21d后,比较2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并发症的发生率和肢体肌力的恢复情况.结果 经21d治疗后,2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并发症发生率、肢体肌力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自制匀浆膳与商家生产的肠内营养混悬液营养价值相当,具有同等的疗效,而自制匀浆膳还具有操作简单、价格低廉、可随意调整配方等优点,是脑卒中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中的理想肠内营养液.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EN)支持对危重病人营养状态及内毒素水平影响。方法选择64例不能经口进食的危重病人,分为完全肠外营养(TPN)组及TPN+EN组,TPN组采用完全静脉营养支持,TPN+EN组在病人营养支持全程或部分时间采用EN营养支持,比较两组病人营养支持前后营养状态、血清内毒素及炎性递质的水平。结果治疗1周后,TPN+EN组病人血清前血清清蛋白、前清蛋白水平高于TPN组(t=2.92、3.58,P〈0.05),血清内毒素、白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a水平低于TPN组(t=3.54~7.36,P〈0.05)。结论EN支持能够改善危重病人的营养状态,减少病人体内细菌内毒素的生成及炎性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乳剂瑞高对改善ICU危重患者营养状况的效果.方法 将4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0例,观察组应用肠内营养乳剂瑞高,对照组给予自制匀浆膳,观察两组人血白蛋白、血清总蛋白、体重、中上臂肌围、肱三头肌皮褶厚度.结果 观察组应用肠内营养乳剂营养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人血白蛋白、血清总蛋白、体重、中上臂肌围、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内营养乳剂瑞高作为肠内营养支持有效地改善了ICU危重患者营养状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匀浆膳在急性白血病病人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血液内科50例初治急性白血病病人分为普通饮食指导组(对照组)及匀浆膳组(试验组),对照组化疗期给予常规饮食指导及普通饮食,而试验组化疗期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匀浆膳。比较两组病人骨髓完全缓解率及化疗后不同时间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含量、血清铁蛋白水平及血清叶酸水平变化。[结果]两组病人化疗第14天、第21天及第28天血清总蛋白及血红蛋白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1个疗程后两组血清铁蛋白及叶酸水平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化疗期采用高营养支持(给予匀浆膳),可以明显提高白血病病人化疗的承受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ICU机械通气患者应用肠内营养乳剂的营养支持效果。方法:将102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后给予留置胃管,用输液泵均匀鼻饲肠内营养乳剂(瑞高),对照组患者给予自制匀浆膳。观察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血清前蛋白、体重、中上臂肌围、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以及机械通气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应用肠内营养乳剂营养支持后血清白蛋白、血清前蛋白、体重、中上臂肌围、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均明显增高,机械通气时间明显减少(P〈0.05)。结论:肠内营养乳剂瑞高作为肠内营养支持,有效地改善了ICU机械通气患者的营养状况,缩短了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喉癌患者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8例喉癌手术住院患者,按照临床路径的工作方法,采用成品和自制匀浆肠内营养膳通过鼻胃管注入,使用体重指数(BMI)、血液生化指标对28例患者在术前1d、术后14d进行营养评估,比较术前与术后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28例患者BMI营养评价,术前1d、术后14d轻度营养不良率分别为10.7%和14.3%;按照临床路径方法鼻饲成品和自制匀浆肠内营养膳,术后14d与术前1d的血红蛋白、血尿素氮水平比较差异显著,而BMI、总淋巴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按照临床路径的工作方法、使用配比合理的匀浆膳是喉癌患者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一种比较科学和值得推广的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
急性重症胰腺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护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将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早期行肠道内营养,对照组病情稳定后行肠道内营养,记录患者的感染率、病死率、血清白蛋白水平、Ⅰ级护理时间、Ⅱ级护理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病死率试验组和对照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在病程的中期,试验组的血清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Ⅰ级护理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Ⅱ级护理时间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早期行肠内营养能降低感染率,提高营养水平,减少Ⅰ级护理时间并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机械通气病人肠内营养支持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导致呼吸衰竭而接受机械通气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肠内营养支持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组采用ICU机械通气肠内营养支持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进行护理。观察两组病人干预前后营养指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胃潴留、高血糖、误吸、黏膜糜烂、腹胀、腹泻等并发症发生率情况,花费营养费用,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病人营养状况优于对照组(P<0.05);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所花费的营养费用观察组均少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ICU机械通气病人肠内营养支持的应用效果满意,可改善病人营养状况,节约医疗资源,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鼻肠管肠内营养在神经外科昏迷患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神经外科手术昏迷患者78例,随机分为鼻胃管组与鼻肠管组。鼻胃管组给予鼻胃管肠内营养,鼻肠管组给予鼻肠管肠内营养,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后14 d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血清前白蛋白(PAB)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14 d,2组Alb、Hb、PAB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且鼻肠管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鼻胃管组(P0.01)。鼻肠管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鼻胃管组(P0.01);2组误吸和返流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外科昏迷患者经鼻肠管给予肠内营养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4.
降低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误吸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专案改善对降低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过程中误吸并发症的作用。方法收集2011年2月~2013年3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危重症并行肠内营养患者117例,按是否实施肠内营养专案改善分为对照组(58例)和观察组(59例)。对照组按常规鼻饲护理进行肠内营养;观察组按我院危重症质控小组制订的肠内营养专案改善在常规鼻饲护理基础上,加强了护理培训、鼻饲体位、营养泵使用和质量监督等管理。比较两组在肠内营养期间发生误吸的情况。结果观察组误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7%VS13.8%,P〈O.05)。结论肠内营养专案改善能降低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过程中误吸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富含胶原蛋白肽的肠内营养支持联合被动训练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79例重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39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肠内营养,研究组实施富含胶原蛋白肽的肠内营养联合被动训练,对比两组呕吐、腹泻、胃潴留、便秘发生率及首次排便时间和达到肠内营养目标量时间。结果研究组呕吐、腹泻、胃潴留、便秘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首次排便时间和达到肠内营养目标量时间较对照组提前(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应用富含胶原蛋白肽肠内营养支持联合被动训练,可有效缩短首次排便时间和肠内营养目标量时间,降低呕吐、胃潴留、腹泻、便秘等胃肠道不良反应,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床边超声监测胃残余量在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回抽胃液法监测胃残余量,观察组患者采用床边超声监测胃残余量。比较两组患者的肠内营养达标情况、营养状况、喂养不耐受情况。结果肠内营养第5天,观察组肠内营养达标率为70.0%,高于对照组的51.7%;肠内营养第7天,观察组肠内营养达标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8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14 d时,观察组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肱三头肌皮皱厚度和上臂肌围分别为(216.4±16.4)g/L、(37.5±5.3)g/L、(9.4±0.7)mm和(20.6±0.7)cm,高于对照组患者的(183.5±12.5)g/L、(32.8±4.2)g/L、(8.4±0.8)mm和(19.0±0.5)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呕吐、腹胀、腹泻、腹腔高压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发生4例腹腔间隔室综合征,观察组未发生。结论在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管理中应用床边超声监测胃残余量,可提高患者肠内营养达标率,改善营养状况,减少喂养不耐受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序贯式肠内营养在脑梗死伴吞咽障碍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在某三级甲等医院卒中单元住院的脑梗死老年患者9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观察组先采用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并逐步过渡到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剂;对照组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一直使用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剂。比较两组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情况,于入院第2、14天比较两组神经功能指标恢复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及吞咽功能分级(采用洼田饮水试验)。结果:观察组肠道感染、肺部感染、尿道感染、胃出血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入院第14天,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吞咽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序贯式肠内营养支持能够降低脑梗死老年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率,促进神经功能和吞咽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基于前馈控制的肠内营养支持联合正念认知行为干预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影响。方法:将9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按干预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基于前馈控制的肠内营养支持联合正念认知行为干预,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营养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正念注意觉知量表(MAAS)评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实施基于前馈控制的肠内营养支持联合正念认知行为干预,可减少肠内营养并发症,保证治疗期间充足营养供应,纠正患者错误认知,促进髋关节功能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ole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enteral nutrition sequential therapy in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support by comparison with enteral nutrition non-sequential therapy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Methods A total of 62 patients were randomly (random number) divided into sequential group and conventional (non-sequential) grouThe comparisons of tolerance for enteral nutrition support, levels of prealbumin, the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time and mortality rate in 28-day between two groups were carried out. Results: The tolerance of sequential group was superior to that of conventional group (P<0.05). The higher level of prealbumin and the shorter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ime were observed in sequential group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group (P<0.01).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group, the patients in sequential group had lower mortality rate in 28 days (P<0.05). Conclusions: Sequential therapy is beneficial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support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reducing the nutritional adverse events, and improves the prognosis. © 2018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