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0 毫秒
1.
低渗透油藏CO2混相驱提高采收率试验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大多数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效果差,为了验证CO2混相驱在此类油藏的适用性,掌握其提高采收率的程度,以大庆榆树林油田为依托,进行了原油的细管试验与微观试验、天然岩心的驱油试验以及油藏的数值模拟研究,确定了CO2与榆树林油田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试验与数值模拟测试了不同驱替方式在天然岩心上的采收率,二者非常吻合。试验表明:CO2混相驱可以应用于榆树林油田;天然岩心试验无水混相驱可以提高采收率19个百分点以上,水气交替可以提高采收率10~19个百分点;注入1个气体的合适段塞可以减少水对混相的影响,更大程度提高采收率。该研究表明CO2混相驱可提高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2.
大庆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CO2驱油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大庆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有效动用方法,在Y101区块进行了CO2驱油试验.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和岩心驱替实验等研究了原油与CO2作用后的参数变化情况,分析了CO2驱与水驱的渗流特征和驱油效率.结果表明:由于CO2与原油容易混相,因此降低了界面张力;CO2能够提高原油的泡点压力、降低原油的黏度;CO2驱的注入能力和渗流能力都比水驱强,其驱油效率比水驱高17%~35%,水气交替驱的驱油效率比连续CO2驱高.现场试验效果证实CO2驱油技术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特低渗透油藏CO2近混相驱油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考察CO2近混相在大庆榆树林特低渗透油藏的驱油效果,采用经验公式计算确定实验范围,细管实验确定近混相最小混相压力,借助高温高压观测和界面张力分析细管实验结果.结果表明,随着驱替压力的增加,采收率不断提高,在20MPa左右达到近混相点.近混相点不仅是非混相到混相过程中出现的渐变点,而且是界面张力衰减过程的渐变点.得出的结论是,CO2与原油的混相过程是一个多次接触混相的过程;对于较为轻质的原油来说,驱替压力越高,动态混相段越长,混相程度越深,采收率越高.  相似文献   

4.
二氧化碳驱储集层堵塞机理实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细管实验、组分分析实验、微观模拟实验3种实验方法,分析CO2驱油过程中储集层堵塞、原油开采速度降低的现象,研究储集层堵塞机理。细管实验表明,较低驱替压力条件下,CO2驱油效果较差,驱替压力越高,驱油效果越好,在驱替压力超过最小混相压力后,储集层会出现堵塞现象,对产能有较大影响。组分分析和微观模拟实验表明,CO2与原油接触后产生组分分异,在较低驱替压力下,组分分异不明显,不会产生堵塞,但驱替压力较高时,原油中芳烃被CO2快速萃取,造成非烃和沥青质快速沉积,从而堵塞喉道。因此,控制驱替压力是防止储集层堵塞的主要措施,CO2驱油最佳压力应在最小混相压力附近,过高或过低的压力都不利于CO2驱油。  相似文献   

5.
高温高压CO_2驱油微观机理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自主开发研制的高温高压微观实验系统模拟了不同温度、不同压力下,CO2在储层孔隙体、喉道中的变化状态.利用微观实验可视化、真实化的特点,对CO2与原油相互作用的机理进行了研究.解释了CO2驱油效率高于其他驱油剂的主要原因.为油田矿场CO2驱油技术的现场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超临界氧化碳混相驱油机理实验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根据大庆榆树林油田原油组分变化、CO2与原油界面张力关系及CO2超临界性质,对CO2混相驱地层情况进行了模拟研究,建立了CO2混相驱驱替模型和方程。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状态的CO2可以降低所波及油水的界面张力;混相时混相带原油含碳组分中C20以下的含量达到了最高值;水气交替注入时,水对混相有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针对CO2的来源、腐蚀等问题,提出了就地CO2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利用可视微观模型对就地CO2技术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就地CO2主要具有以下作用机理:①驱替作用;②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作用;③膨胀原油体积,增加地层能量;④降低原油粘度,提高原油流动性能;⑤改变油水分布;⑥放热作用,增加原油温度,提高流动性能。  相似文献   

8.
大庆榆树林油田天然气驱油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低渗油藏所占的比例正不断加重,如何高效开发这类油气藏是石油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注天然气开发油藏已成为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技术手段,对于高含水中后期油藏、注水困难的强水敏油藏和低渗透油藏,注天然气开采具有显著的效果。注天然气可更好地保持地层压力,解决注不进水造成的困扰。大庆榆树林油田属于低渗透的大型油田,注水开发效果差,为了大幅度提高此类油田的采收率,进行了一系列天然气驱油实验,包括细管实验和长岩心注入工艺实验,分析了影响采收率的因素和机理,并且采用数值模拟技术手段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大庆榆树林油田天然气驱只能非混相驱,天然气驱非混相驱可以大幅度提高油田采收率,天然气驱关键的因素是注入段塞的大小和注入的压力等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CO2驱油物理模拟实验需要的仪器以及主要仪器设备相应的作用与功能,同时结合实例对相应的CO2驱油物理模拟实验方法技术也进行了较系统的介绍,主要包括地层原油物性分析实验、CO2~地层原油体系相态变化研究(膨胀试验)、CO2驱油最小混相压力测定实验(细管实验)、长岩心注CO2驱替实验等,为进一步开展CO2驱油室内模拟实验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1.实验部分 实验仪器为Texax 500 型旋滴界面张力仪(美国产).材料及试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SP-1),工业品;原油为大庆油田采油一厂脱气原油(以下称大庆原油);CH3OH、NaCl、KCl、CaCl2、NaHCO3、Na2SO4、MgCl2·6H2O、NaOH、Na2CO3、Na2SO3均为分析纯.  相似文献   

11.
CO_2混相驱中为减少气体发生指进,现场常用水气交替注入方式。为了研究CO_2混相驱不同水气驱方式对大庆榆树林油田提高采收率效果的影响,在长岩心上进行了采油工艺实验,研究了气体段塞总量和交替注入气体小段塞大小、含油饱和度大小和水气比对采收率的影响,结果证明了同条件下这些都是CO_2混相驱很重要的因素,注入气体0.3到0.4PV最佳,混相条件下最佳的水气交替驱工艺是至少要有先注入或者间断注入至少一个CO_2的0.1 PV以上的段塞,同条件下提高采收率最大。  相似文献   

12.
特低渗透储层油水相对渗透率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利用能够描述特低渗透储层岩样水驱油渗流规律的两相渗流公式 ,对榆树林油田低渗透岩样进行了相对渗透率实验研究 ,并与原计算方法测定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验证明 ,该方法能够正确描述榆树林油田油水渗流特征。  相似文献   

13.
复杂断块油田CO2驱油动态监测技术应用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CO2驱油是3次采油提高采收率的一项重要手段,其驱油前后油藏动态监测评价工作十分重要,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CO2驱油动态监测评价技术系列。苏北盆地溱潼凹陷CS油田Et组油藏开展了CO2混相驱先导试验工作,通过运用井间示踪、试井、吸水吸气剖面、产液剖面、剩余油饱和度及油气水性质等动态监测技术及相应监测技术的组合,满足了复杂断块低渗透油藏开展CO2混相驱试验方案的编制、试验参数的优化调整及效果评价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从榆树林油田地质特点出发,根据CO2混气水压裂液的优点,详细论述了CO2混气水压裂技术的原理及在该油田的应用情况和增产效果,为大庆外围低渗透油田储层压裂改造和低渗透油田高效开发了开辟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5.
二氧化碳混相驱数值模拟结果的主要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胜利油区开展的低渗透油藏CO2混相驱先导试验,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利用概念模型和实际油藏模型,确定了影响CO2混相驱数值模拟结果的主要因素,分析了模型设计及状态方程的选取等因素对CO2混相驱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网格参数的选取会对模拟结果产生重大影响,模型对储层参数的描述精度也是模拟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榆树林油田砂岩储层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6  
榆树林油田储层粘土矿物含量较高,各种注入条件和施工条件都会对该储层造成相应的伤害,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为防止速敏的发生,储层的注水速度应控制在临界流速(1.0mL/min)以下,在油井转注时,可先注入1.09PV的含粘土稳定剂的进行处理,以提高产量或注入量,注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配置的活性水再注入地层水,不能增加地层水的渗透率,该项试验研究对指导榆树林油田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三水盆地CO2气藏形成条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三水盆地中、新生代岩浆活动频繁。通过对CO2气藏形成条件的研究,认为三水盆地的纯CO2气藏的CO2属岩浆-幔源和碳酸盐岩热变质作用的无机成因,含CO2油气藏中的CO2属有机成因。由于该盆地岩浆活动剧烈,气源充足,储层类型多样,区域性盖层好,由断裂控制的构造圈闭发育,为CO2气的聚集成藏提供了有利的场所。通过对CO2气藏环带性分布规律的分析,指出在盆地中心次流纹岩分布区的沿大断裂发育的有利圈闭构造是下一步勘探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管道输送二氧化碳单井吞吐工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利用江苏油田有CO2气源井这一有利条件,根据气源井出气的状况.研究成功了管道输送CO2工艺、液态CO2注入工艺及防腐、返排等配套技术,并因地制宜,就近选择了近10口井进行现场应用,获得较好的增油效果。管道输送CO2单井吞吐工艺是一项适合复杂小断块油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三次采油技术,在江苏油田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低渗透稀油油藏二氧化碳吞吐选井标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根据胜利油区低渗透稀油油藏二氧化碳吞吐典型油井状况和室内研究结果,利用改进的二氧化碳吞吐换油率预测公式,制定了适合胜利油区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吞吐选井标准。油区的初步应用效果表明,该标准可以有效地提高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吞吐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