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四关穴温针灸配合穴位敷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4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7例。治疗组采用针灸、四关穴温针灸配合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灸(电针)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92.6%,治疗组有效率为100.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关穴温针灸配合穴位敷贴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显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7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临床观察,治疗组38例,施以温针灸法;对照组34例,给予传统针刺法.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1%,对照组总有效率76.5%.结论: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优于传统针刺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四关穴温针灸配合穴位敷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的6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使用四关穴温针灸进治疗,研究组则在其基础使用穴位敷贴(药物)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关穴温针灸配合穴位敷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周围性面瘫风寒证型温针灸与常规针刺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周围性面瘫风寒证型患者,按照针灸类型不同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针灸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温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周围性面瘫风寒证型患者给予温针灸能有效促进患者面部肌肉抽动、口角下垂等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加TDP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将89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加TDP照射,对照组采用温针灸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6.4%;对照组有效率82.4%,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治愈率有显著意义,x2=5.91(P<0.05).结论:针刺加TDP疗法优于常规温针灸疗法.其预后与病变部位高低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睛明、球后治疗周围性面瘫流泪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针刺睛明、球后治疗周围性面瘫流泪症53例。结果:53例患者中,治愈率为73.58%,总有效率为98.11%。结论:针刺睛明、球后治疗周围性面瘫流泪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温针灸联合牵正散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7例患者为观察对象,选用手、足阳明经穴位为主对患者进行针刺治疗,留针期间,温针灸下关及颧髎两穴,同时配合内服牵正散,观察其疗效。结果:47例患者中有34例痊愈,8例显效,4例有效,总有效率达97.87%。结论:温针灸联合内服牵正散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具有一定临床疗效,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颈部穴位加常规取穴治疗周围性面瘫口眼联带运动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周围性面瘫6个月以上具有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颈穴配合常规取穴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取穴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23.3%,有效率为56.7%,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显效率为13.3%,有效率为36.7%,总有效率为50.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穴配合常规取穴针刺治疗面瘫后口眼联带运动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四关穴温针灸配合穴位敷贴与单纯针灸(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60例周围面瘫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行单纯电针治疗)以及实验组(30例,行四关穴温针灸配合穴位敷贴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1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均有显著的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降低的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慢性鼻窦炎患者选用四关穴温针灸配合穴位敷贴显著优于单纯针灸(电针)治疗,具有进一步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医分期分穴针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8)和对照组(n=40),观察组采用分期分穴针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侧与健侧面部温度差及面神经功能、面瘫恢复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55%显著高于对照组85.00%(P0.05)。治疗前两组患侧与健侧面部温度差、神经功能评分、面瘫Portmann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温度差均明显缩小,两项评分均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侧与健侧面部温度差显著低于对照组,神经功能及面瘫Portmann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分期分穴针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可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对改善患侧面部温度和面部神经功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方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探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是否应该给予针灸治疗。方法:47例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17例)、先药后针组(15例)、针药结合组(15例),采用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和面部残疾指数(FDI)调查问卷。3组患者分别给予温针灸、先药物后温针灸、药物与温针灸结合的方法治疗,每日1次,6次1个疗程,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①3种方法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均有治疗效果,有效率均为100%;②温针灸组与针药结合组的痊愈率和愈显率均优于先药后针组(P〈0.01);③温针灸组与针药结合组的痊愈率和愈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治疗针灸应及早参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牵正穴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6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同时进行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牵正穴温针灸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入组当天及治疗1、2个疗程进行面神经功能评分和House-Brack?mann(H-B)分级评定,并进行疗效统计。结果治疗1、2疗程后,两组H-B分级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面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1疗程后,观察组痊愈率24.24%与总有效率87.88%均分别高于对照组的12.12%、75.76%(均P<0.05)。治疗2疗程后,观察组痊愈率75.76%高于对照组的42.42%(P<0.05)。结论牵正穴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操作方便、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温针灸联合中医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表面肌电图(s EMG)检测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观察组应用温针灸联合中药辨证治疗,2周为1个疗程,2组患者共治疗2个疗程,于治疗前后应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评价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治疗结束后采用s EMG观察患者面部肌群恢复情况,统计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治疗后2组患者H-B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治疗后14 d、21 d、28 d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痊愈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颊肌群、口轮匝肌群、额肌群及鼻肌群RMS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中医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明显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提高治疗有效率,缩短治疗时间;同时s EMG可客观准确地进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周围型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105例患者中有10例脱落,余9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隔姜灸组31例和针刺组32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加隔姜灸治疗,隔姜灸组单用隔姜灸治疗,针刺组单用针刺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0.0%、隔姜灸组77.4%、针刺组81.3%,后两组与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周围型面神经麻痹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观察A、B两组各方面无明显差异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针灸治疗效果,以患者主观是否接受针灸治疗为依据进行分组,每组60例,A组采取针灸治疗,B组采取药物治疗。结果 A组治愈45例(75.0%),显效9例(15.0%),好转6例(10.0%),无效0例,有效率100.0%;B组治愈33例(55.0%),显效10例(16.7%),好转9例(15.0%),无效8例(13.3%),有效率86.7%。对两组疗效进行统计学处理,显示有明显差异(P=0.23270.05)。结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不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刘宜军  周友龙 《中国针灸》2004,24(10):677-678
目的:探索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将122例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62例根据本病发展规律分为急性期、静止期和恢复期,针对各期特点施以不同针灸疗法;对照组60例采用临床常规针灸法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愈显率为90.32%,对照组为70.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优于常规针灸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面部神经功能和中医症状评分分析温针灸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2月—2021年11月于四川省骨科医院针灸科进行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99例为研究对象,应用数字表的奇偶随机分为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联合康复训练治疗,49例)和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温针灸治疗,50例),两组均干预2周,比较其干预前后面神经功能情况、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免疫功能指标以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治疗组患者面部神经功能分级量表(H-B)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优于对照组的79.59%(P<0.05);干预后治疗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皆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水平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躯体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社会生活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2/5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5%(1/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可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灵枢经·终始第九》理论,观察电针结合双下肢阴、阳经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法的临床疗效,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将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单纯面部电针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电针治疗基础上在双下肢根据患者的人迎、寸口脉大小选择小腿内侧或外侧的穴位进行温针灸,同时浅刺双足的足通谷、京骨、束骨等穴,每日1次,5 d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疗程间隔2 d。在治疗前后用House 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并评价临床疗效,并通过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及生活质量来评估两种疗法的疗效及差异是否显著。结果治疗后两组H-B分级及生活质量SF-36量表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改善,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治疗组患者满意度为8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0%(P<0.05)。结论电针结合双下肢阴、阳经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法疗效显著,优于常规单纯面部电针疗法,可以为临床上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提供一种新方法、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运用针刺联合电针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5月在我院针灸科门诊进行急性周围性面瘫治疗的10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50例为针刺联合电针治疗组,另50例为单纯针刺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常规的毫针对患者选穴进行针灸,得气后施予平补平泻手法,再接电针轻强度连续波刺激,每次留针30 min。对照组则使用单纯常规针刺治疗,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每天针灸1次,一个疗程10次,持续2个疗程。疗效采用H-B评价系统分析研究与评价,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等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为60%,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则分别为32%、7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电针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疗效优于单纯针刺对照组,且越早进行针灸治疗预后越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