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伤寒论》开辟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在其所论中进一步阐发了《内经》之旨意,对保护脾胃功能的认识奠定了后世脾胃学说的基础。其论之精之妙备受后人推崇。本文就《伤寒论》对保护脾胃的论点谈个人体会。 伤寒的发病过程,即是邪正相争的过程,在对疾病的治疗中时时顾护脾胃,甚为重要。脾胃是正气之源,这就决定了治病必须重视脾胃。通篇《伤寒论》体现了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2.
通过理解阴火理论、脏腑辨证及六经辨证体系,探索 《脾胃论》与 《伤寒论》的密切联系,分析张仲景 与李东垣均重视后天脾胃的治病机制,从阴火的角度再次认识 《伤寒论》经方的妙用。  相似文献   

3.
在《伤寒论》中,仲景继承了《内经》的基本理论,并结合大量临床实践,认为脾胃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以及预后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提出了“阳明居中”,“万物所归”的著名论点,把顾护胃气这一学术思想始终贯穿于每一辨证论治的过程中。这不仅启迪了后世医家对脾胃的重视,而且也为现代医学对脾胃实质的探讨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就《伤寒论》的脾胃学术思想进行探讨,对提高中医学术水平是很有必要的。现将《伤寒论》中有关脾胃学术  相似文献   

4.
通过理解阴火理论、脏腑辨证及六经辨证体系,探索《脾胃论》与《伤寒论》的密切联系,分析张仲景与李东垣均重视后天脾胃的治病机制,从阴火的角度再次认识《伤寒论》经方的妙用。  相似文献   

5.
张仲景的著作《伤寒杂病论》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的内容结集为《伤寒论》。《伤寒论》重视脾胃的观点体现在辨证论治、理法方药、护理调养、预后及药物煎服等各个方面。脾胃乃后天之本,化生之源,试从《伤寒论》中的煎服法浅析张仲景顾护脾胃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从仲景经方体会调和脾肾思想,追溯调和脾胃思想的理论源流,探讨调和脾胃思想的本质,以便加强指导临床。方法:明确论题内容,查询相关资料,掌握相关理论基础,论述张仲景《伤寒论》调和脾胃思想,论述经方中治疗思想内涵体现,深入探讨后世医家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调和脾胃理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及其在现代临床各系统疾病的治疗意义。最后,分享本人对运用调和脾胃法治疗疾病的经验。结论:调节体内阴阳,维持生理平衡是调和脾胃思想的要旨,调节脾胃要根据不同的病因对症下药,辨证论治,标本的不同需采取不同治疗方法,主治脾,或主治胃,或脾胃兼治,或脾胃先后分治,其中的治疗顺序,都要根据脾胃的不同病征表现而制定。后世医家则继承和发展了张仲景的脾胃调和思想,提出温阳升脾和滋阴降胃等学说,丰富和发展了调和肝脾思想。  相似文献   

7.
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创立的六经辨诊 ,对脾胃病学术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 ,由于它具有广泛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意义 ,对后世脾胃病的治疗产生深远的影响。近 10年来 ,已广泛开展临床研究 ,扩大仲景方的应用范围 ,以探讨其规律性。现将其近 10年以来的相关研究综述如下。1 脾胃病症分类研究脾胃病首载于《黄帝内经》 ,以后历代医家均有论述和发展 ,但以张仲景的《伤寒论》内容较丰富。近10年来通过深入研究文献 ,反复临床实践 ,对脾胃病症分类进一步深化。以搜集的资料看 ,多数学者认为《伤寒论》中脾胃病症分类主要分为实证和虚证两大类。…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伤寒论》三泻心汤方证进行了探析,结合《伤寒论》中有关条文和《内经》中有关论述,对少阳枢与脾胃枢的辨证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少阳枢为脾胃枢所统。  相似文献   

9.
李庆 《现代中医药》2012,32(3):71-73
《伤寒论》众多内容反映了体质与疾病的密切关系,笔者结合其相关条文。着重从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方面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论述了《伤寒论》对于现代体质学理论的影响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虽以外感立法,但各处均体现着注重脾胃之思想,不仅单列阳明、太阴2专篇,且在各种外感及内伤病证的辨证治疗、预后调护方面渗透着重视脾胃、顾护脾胃的理念,为脾胃学说的形成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亦对后世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与启发。总结《伤寒论》治脾胃八法。探究仲景治脾胃思想及规律,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正>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渊源于《黄帝内经》,书中首度提出"五脏六腑皆禀于胃""、胃气为本"等论述。作为我国第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法方药俱全的经典之作,《伤寒论》中虽未能直接论述《内经》所载的脾胃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内容,  相似文献   

12.
程建安 《新中医》2021,53(10):7-11
对《伤寒论》中具有临床药学监护理念的条文进行提炼,系统总结分析《伤寒论》中对中药处方用药量、用药疗程、排病反应、误治及治疗禁忌的相关内容;发现《伤寒论》中的许多论述与中药处方临床监护相关,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认为中药师可通过汲取《伤寒论》中思想精髓,将中药临床药学和六经辨证有机结合,从而在临床监护上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和技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相似文献   

13.
张仲景的脾胃理论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临床指导意义重大。从病因病机、辨病辨证、治疗原则、方药运用及预防调护上对仲景著作中关于脾胃学说进行了论述,通过对《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具体条文进行阐释,深入探讨仲景的脾胃理论,为更加方便地运用于临床实践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预后学说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预后学说探析634400四川省开县中医函授站张毓汉推测预后是对疾病进行动态诊断的重要内容,《伤寒论》对此论述颇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术体系。据考察,书中有119处论及预后,其中判为“可愈”、“自愈”者60余处,判为“难治”、“必死”者20余...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是外感疾病并包括某些杂病在内的辨证论治专书,在杂病论治方面涉及脾胃病较多,如痞满、便秘、呕吐、下利及腹痛等,且所载相关方药疗效显著,沿用至今。为了在临床中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些治法和方药,本文对《伤寒论》中脾胃病的证治进行探讨和总结,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6.
袁红霞教授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特点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袁红霞教授是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全国名中医,著述颇丰。袁教授致力于中医脾胃疾病的研究,尤精通于《伤寒论》,其治病理论常出自于《伤寒论》。临证诊疗强调平衡阴阳,调节气机升降出入,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特效方药与民间验方相结合。擅长治疗脾胃病,笔者随师临证,受益匪浅,现将袁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一书,对疾病的发展演变过程和后果,具有充分的估计和科学的预见,充分体现了仲景的医学预后思想。兹仅就《伤寒论》中有关以脉为中心对疾病预后的论述,浅析于后。1辨别脉象1.1凭脉决生死仲景在《伤寒论·辨脉法第一》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黄帝内经》、《难经》、仲景《伤寒论》、叶天士《温热论》和《临证指南医案》、薛雪《湿热条辨》、吴鞠通《温病条辨》等相关书籍中有关脾胃病证治的方药进行整理汇总。探讨清代温病名家对《伤寒论》脾胃病证治理论体系的继承与发展情况,强调顾护脾胃在诊治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调理脾胃法临床运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不但系统论述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规律,且将许多杂病囊括于内,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脾胃学说内容,所载调理脾胃方剂不下20余首。这些调理脾胃的法则和方药。至今仍十分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深入探讨之,对提高中医临床治疗水平,无不裨益。笔者现结合临床,将《伤寒论》调理脾胃的主要治法和临床运用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20.
中医辨证论治之鼻祖的《伤寒论》始终贯穿着保胃气的思想,十分重视脾胃在人体发病和辨证论治中的作用,顾护脾胃的思想和保胃气之秘旨贯穿于《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和杂病辨证论治体系通篇。从承前启后重视脾胃,六经发病重在脾胃,六经传变脾胃为枢,治疗原则无犯胃气,立法处方法重脾胃,调理脾胃寒热虚实,提出治禁源于护胃,煎服调护顾护脾胃,预后吉凶胃气为本,病瘥调理继培后天等10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