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调查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以下简称献血者)的铁储存状况,为制定科学献血策略及服务献血者提供依据.方法 对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3 444例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进行血浆铁蛋白检测结果 分析,分别从性别、年龄、献血状态和近1年献血次数评估献血者铁蛋白状况.结果 3 444例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铁蛋白低值率为26.63%,其中男性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铁缺乏的相关影响因素,为血站工作人员预测缺铁高危人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8年12月在福建省血液中心进行单采血小板捐献的618名献血者,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评估血清铁蛋白的影响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铁缺乏的影响因素。结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男性血清铁蛋白与年度单采次数、身高负相关(P0.05),与体重、血红蛋白水平正相关(P0.05);女性血清铁蛋白与年度单采次数负相关(P0.05),与血红蛋白水平、体重、年龄正相关(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铁缺乏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是年度单采次数(OR=9.719,P0.05);其次分别是BMI(OR=0.362,P0.05)、性别(OR=0.124,P0.05)和血红蛋白(OR=0.055,P0.05)。结论年度单采次数越多、BMI越低、女性、低血红蛋白,可能预测缺铁的高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2018-2022年南昌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年龄、性别、职业、献血量变化等特征,为发展本地区单采血小板固定献血队伍提供依据,保障临床供血安全。 方法 收集2018-2022年江西省血液中心血站信息管理系统中单采血小板捐献信息,分年度统计献血人次、年龄、性别、职业、献血量、户籍、献血次数、二次献血占比,并进行比较。 结果 2018-2022年,南昌地区单采血小板捐献人次呈前增后降变化态势,2021年最多,达9662人次;年龄分布上,35岁及以上年龄段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人次占比达到61.78%后逐步下降,最低至48.70%。18-24岁年龄段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人次占比由18.35%开始逐步增高,最高至32.71%;男性是主要的单采血小板献血人群,占年度总献血人次77.61%~78.40%;登记职业为其他的人群是主要单采献血人群,占年度总献血人次43.71%-51.56%;单次捐献2U血小板人次比例持续增长,最高达82.03%;年度内献血1次人数占比较高,最高至66.42%;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年度内二次献血比例较低,最高仅为21.48%。 结论 2018-2022年间,南昌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事业取得了一定发展,但基础不够牢固,应对风险能力不足。在后疫情时代,应针对本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以年轻人、男性、其它类职业为主的特点,制定定向招募政策;应开发不定期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二次招募动员专项策略,提升二次献血率;应积极贯彻落实全流程优质服务理念,增强献血者粘性;应组建好应急单采献血队伍并定期更新,并确保应急单采献血队伍能联系、能响应以加强应急保障潜力。通过一系列举措,有效组建并扩大本地区单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队伍,夯实单采血小板献血事业发展基础,保障地区单采血小板临床供血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铁蛋白缺乏的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红细胞参数变化和献血间隔对体内铁蛋白水平的影响,为制定更加细致的献血者关爱策略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2020年4月选取本站单采血小板男性固定献血者100人,检测铁蛋白及红细胞参数。献血员按年度献血频率分为3~10、11~15、16~24次3组,分析铁缺乏率的组间差异。按照铁蛋白检测值分为铁缺乏组和铁蛋白(SF)正常组,比较分析2组的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数值变化。对铁缺乏献血员献血期间按不同时间段分为2019年1月~3月组、2019年4月~6月组、2019年7月~9月组、2019年10月~12月组与2020年1月~4月组,比较分析组间Hb、MCV、MCH数值变化。其中继续献血的铁缺乏献血员按照献血间隔分为延长组(最低献血间隔30 d)和未延长组(最低献血间隔14 d),干预观察2020年5月~12月的献血情况,2020年12月再次对铁缺乏献血员进行血清铁蛋白检测,分析2组间的SF变化。结果 3组献血频率的铁缺乏率分别为7.5%、22.5%、40.0%,组间比较PSymbol|@@0.05。铁缺乏组与SF正常组比较,Hb (g/L)为144.15±9.37 vs 151.72±8.81、MCV(fl)为87.21±4.02 vs 89.38±2.96、MCH(pg)为29.91±2.13 vs 31.01±1.25、MCHC(g/L)为345.85±9.08 vs 346.48±9.18,P值均0.05。铁缺乏献血员不同献血时间段内的Hb、MCV、MCH数值比较,在Hb均值的两两比较中,除了2020年1月~4月组与2019年1月~3月组比较(PSymbol|@@0.05),其余各组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MCV均值组间比较P0.05,2020年1月~4月组分别于2019年1月~3月组、2019年4月~6月组、2019年7月~9月组两两比较,P值均Symbol|@@0.05。2019年10月~12月组与2019年1月~3月组,PSymbol|@@0.05。MCH均值组间比较P0.05,2020年1月~4月组分别与2019年1月~3月组、2019年4月~6月组,P值均Symbol|@@0.05。2019年10月~12月组与2019年1月~3月组比较,PSymbol|@@0.05。铁缺乏组和SF正常组2019~2020年度采前检测Hb、MCV、MCH离散度比较,Hb离散度为0.030±0.008 vs 0.025±0.004,MCV离散度为0.011±0.006 vs 0.007±0.002,MCH离散度为0.019±0.008 vs 0.013±0.005,P值均0.05;HbSymbol|@@130g/L的铁缺乏献血员高频献血Hb、MCV、MCH值下降明显;铁缺乏献血员献血间隔未延长组原SF(μg/L)=13.89±4.66,现SF(μg/L)=12.27±5.17,P0.05,献血间隔延长组原SF(μg/L)=24.80±4.43,现SF(μg/L)=35.92±5.20,P0.05。结论单采血小板捐献者铁缺乏率随献血频率的增加而增加,铁缺乏的单采血小板捐献者Hb、MCV、MCH、MCHC值降低,采前检测Hb、MCV、MCH离散度增加,MCV、MCH优于Hb更早反映献血员体内的红细胞代谢状态。HbSymbol|@@130 g/L的铁缺乏单采血小板捐献者易减少献血频次。延长献血间隔能够增加铁缺乏的单采血小板捐献者SF水平。建议血站对铁蛋白及相关红细胞参数进行动态监测,个性化定制献血间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体内储存铁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捐献血小板≥16次且捐献量≥29 U的献血者99名(男84名、女15名)作为实验组,随机选择首次仅捐献全血献血者100名(男86名、女14名)作为对照组,检测其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 TfR)、血清铁蛋白(SF)的水平;应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2组检测结果做统计学分析,并按献血者捐献血小板次数及性别做分类统计。结果 s TfR(mg/L):男性及女性捐献血小板组和未捐献血小板组分别为2.877±1.245 vs 2.614±0.706及3.029±0.908 vs 2.453±0.769(P0.05),捐献50-100次组与捐献0次组分别为3.031±1.361 vs 2.591±0.713(P0.01);SF(ng/m L):男性及女性捐献血小板组和未捐献血小板组分别为45.89±35.67 vs 105.35±91.64及29.40±24.19 vs 91.32±68.97(P0.01),捐献16-50次组50-100次组及≥101次组分别为42.41±3.90,41.99±34.84,47.23±35.68,而捐献0次组为103.39±88.65(P0.01);性别对s TfR和SF的影响比较(P0.05)。结论多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SF下降、s TfR升高,但变化均处在参考值范围以内,说明多次捐献血小板是安全的,但仍需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减轻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效果。方法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20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增加心理护理干预。比较2组献血者相关不良心理、献血反应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实验组献血者恐惧心理发生情况显著轻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献血者紧张情绪及不良心理总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献血者献血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献血者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理护理降低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2个月内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部分血常规指标及血小板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2个月内捐献单采血小板≥20次的献血者60例作为研究组,以初次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28例作为对照组,收集献血者献血前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累计献血次数等数据,并进行分析研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两组献血者献血前血浆中血小板生成素(TPO)、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β-血小板球蛋白(β-TG)、血小板第4因子(PF4)的血小板生成及活化相关因子的水平,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献血者平均年龄高于对照组(P0.05),但其初次献血年龄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协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年龄的献血者一年捐献20次以上的单采血小板,其外周血HGB、HCT、PLT等血常规指标变化无显著差异。不同累计献血次数的献血者一年捐献20次以上的单采血小板,其外周血PLT无显著差异(P=0.142),累计献血次数51~100次的献血组HCT、PLT高于另外两组(P=0.033,P=0.023)。不同年龄和不同累计献血次数对献血者血浆TPO、PAF、vWF、β-TG、PF4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外周血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影响,年龄及献血次数对血小板相关因子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多次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缝康状况的影响.方法分别检测献血者献血前后血小板数目和功能,并对比分析.结果献血者单采血小板前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体积、平均血小板体积、大血小板比率和血小板分布宽度等参数与采集后1个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体检合格的血小板献血者,定期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的血小板数目和相关参数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小板献血者不同献血次数间单采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差异,为科学、合理、有效的献血以及血小板输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9—10月本院血液科血小板输注的血液病患者,追溯血小板来源,将其血小板献血者按献血次数,分为3组:第一组,为首次在本站献血小板的献血者,80例;第二组,连续献血小板献血2—9次者,32例;第三组,连续献血小板次数≥10次者,105例。统计分析数据,观察患者输注血小板前后,血小板、白细胞计数的改变,进而对血小板输注效果做比较。结果 1)患者血小板输注前后白细胞平均值分别为(2.57±5.41)×10~9/L,(2.67±7.25)×10~9/L(P0.05);男性与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64.03%,65.38%;年龄18岁与18岁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63.64%,64.67%;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无差异(P0.05);血小板抗体检测阴性患者有效率(84.15%)明显高于阳性(50.00%)及弱阳性(59.00%)者(P0.05);A(58.10%)型血与B(57.81%)型血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接近,O(74.7%)型血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A型和B型(P0.05)。2)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性别,年龄段以及献血次数对血小板输注患者有效率影响无差异(P0.05)。3)同一患者输注不同频次献血者的血小板,各组间两两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血小板献血者不同献血次数间血小板输注疗效无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降低低体重高血小板计数的女性献血者血小板采集过程中,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献血者在血小板采集过程中的舒适度,增加重复献血者比例。方法 采取对照组(n=32)、观察组(n=18)对比方法,利用Mcs+中的血液采集过程程序软件,寻找采集循环中可能引起献血不良反应的诱因,通过增加10%葡萄糖酸钙的口服次数,增加采集循环数,降低最后1个循环的峰值血浆量等改善措施,对比观察献血反应发生率是否减少。结果 每一循环的峰值血浆量能够体现影响诱因,两组人群对比后发现,观察组的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3/18),对照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1.2%(26/32);观察组再次献血人数比例为77.7%(14/18),对照组的再次献血人数比例为31.2%(10/32),提高献血者献血满意度,可有效提高再次献血者比例。结论 低体重,高血小板计数的女性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应在采集过程中被给予更多的关怀,增加10%葡萄糖酸钙的口服次数,工作人员应主动增加一个采集循环,降低每个循环内献血者峰值血浆量的收集,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补充上盐水,可有效降低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提高献血者...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分析定期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对血清铁的影响.随机抽取本站男性首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24例和定期多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69例,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铁蛋白(SF)含量.结果表明,首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和定期多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的SF含量分别为91.08±23.38μg/L和57.16±35.48μg/L,但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F含量随血小板捐献频率的增加而下降,但各捐献频率组之间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血小板捐献次数的增加,SF含量呈现波动性的变化.结论:定期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可导致SF减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百次以上男性机采献血者的血清铁蛋白(SF)、血红蛋白(Hb)水平情况。方法随机抽取本站百次以上男性机采献血者91例和初次男性献血者40例,检测其SF和Hb水平并统计分析。结果首次献血者与百次以上男性机采献血者Hb均值分别为143.9g/L和141.8g/L,中位数为143.5g/L和139.0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献血者与百次以上男性机采献血者SF均值分别为66.6ng/mL和29.5ng/mL,中位数为65.5ng/mL和19.9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百次以上男性机采献血者SF和Hb水平会随着总献血次数的增加而下降(SF与献血次数的Spearman相关系数-0.208,P=0.048,Hb与献血次数的Spearman相关系数-0.054,P=0.611)。结论百次以上男性机采献血者SF和Hb水平会随着献血总次数和频率的增加而逐渐减少,采血机构应该更加重视对高频多次机采献血者SF的检测和加强铁营养的宣传和指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影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或预防献血反应的发生,保证献血者的健康。方法对2008-2012年本站736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736名单采血小板者中,发生献血反应的108例。总反应率14.7%,其中轻度37例(34.3%),中度8例(7.4%),重度1例(0.93%),枸橼酸盐中毒占62例(57.4%)。结论献血者性别、体重、处理抗凝全血量、献血次数、空腹献血等因素是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主要原因,且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是一个综合影响因素。因此,我们要从源头开始,要注重每一个环节,从最大程度上减少或预防单采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长期单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在缩短献血间隔期前后外周血象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方法选择2011-2017年20名捐献单采血小板50次及献血单位100治疗量以上的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在2012下半年缩短献血间隔期至2周,2017年又将间隔期恢复至4周,对所有研究对象机采前血常规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单采血小板献血者2011年血小板计数(PLT)明显低于2013、2014、2015、2016、2017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例(PLCR)明显高于2013、2014、2015、2016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2年PLT、MPV、PDW、P-LCR与2011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3、2014、2015、2016年PLT、MPV、PDW、P-L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7年MPV、PDW、P-LCR与2013、2014、2015、2016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次数与PLT呈显著正相关;MPV与PLT呈显著负相关;PDW、P-LCR与MPV变化一致,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在实际工作中应重视对长期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PLT、MPV、PDW、P-LCR的观察和分析,延长单采血小板献血间隔期,既有利于献血者的健康,又保障了单采血小板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欧在献血者管理方面的差异,寻找改进对策。方法欧洲《血液成分的制备、使用和质量保证指南》(第19版)的献血者管理部分与国内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比较,并统计分析浙江省血液中心2016-2018年单采血小板捐献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2016-2018年,本中心单采血小板人数分别为6 321人、6 100人、6 378人,单采血小板30 724 U、33 560 U、38 213 U,其中,固定单采血小板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67.5%、69.4%、78.7%,固定单采血小板捐献的血小板量占总量的比例分别为83.3%、86.1%、91.1%,2018年捐献单采血小板24次的献血者有44人,单采血小板过程中枸橼酸盐反应的献血者人数也从2016年的15人增加到了2018年的26人。与欧洲的《指南》相比,目前国内还没有对固定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在铁储备和枸橼酸暴露方面做出明确规定;本中心每年屏蔽输血传染病指标阳性献血者1 000余人,与欧洲的《指南》相比,目前国内还没有对献血者永久屏蔽项目做出明确规定;本中心每年单采血小板过程发生红细胞回输失败有31例,与欧洲的《指南》相比,目前国内还没有对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红细胞回输失败等特殊情况间隔期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结论固定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是单采血小板的主力,与欧洲的《指南》相比,我国在固定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管理方面尚存在一定差异,应当采取适当措施,在铁储备和枸橼酸暴露、献血者屏蔽、特殊情况间隔期方面加强献血者管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统计现行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前初复检指标的筛查效果及评价该检测策略的适当性。方法 收集本中心2019年1月~2021年12月(3年)的18 510人单采献血者初筛(速率法ALT、金标法HBsAg)及复检(速率法ALT、ELISAHBsAg)结果数据,按照各年度、不同献血次数做回顾性分析比较及统计学处理。结果 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筛查:1)2019至2021年初筛(ALT+HBsAg)不合格率为12.98%(2 403/18 510),其中ALT不合格率依次为13.19%(712/5 398)、13.33%(873/6 549)和11.05%(725/6 563),2021年与其余两年相比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HBsAg不合格率依次为0.43%(23/5 398)、0.66%(43/6 549)和0.41%(27/6 563),2021年与2019年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与2020年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2)2019至2021年复检(ALT+HBsAg)不合格率为0.26%(40/15 412),其中ALT不合格率分别为0.20...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从临床患者亲友中招募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情况,探索新形势下单采献血者的招募模式。方法选取1 025例成功招募数据,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0从献血次数、年龄、性别、是否成功采集等方面来分析该群体献血者的人群特征。结果临床患者亲友招募中,男性的单采献血成功率(75.29%,588/781)要高于女性(68.44%,167/244),首次献血者的单采血小板成功率(69.67%,487/699)低于多次献血者(82.21%,268/326),年龄对于该群体献血者是否成功捐献血小板无影响。该群体献血初筛不合格原因中前3位的是:WBC(4.17%,43/1 025),ALT(3.84%,39/1 025),乳糜血(3.04%,31/1 025),再次献血率达7.8%(59/755)。结论从临床患者亲友中招募,可以成为招募首次单采献血者的路径之一,以作为无偿献血模式的补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次反复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外周血象部分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间,连续2年捐献机采血小板且每年捐献16次以上的献血者54例,每献血3次取样1次,共12次,比较其献血前的外周血象4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比较血小板(Plt)、红细胞计数(RBC)和红细胞比容(Hct),多次献血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Hb)多次献血后和初次献血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可以使献血者血红蛋白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血小板单采献血者的献血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对2001-10/2004-11解放军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成都军区血液中心自愿接受调查的236名血小板单采献血者进行症状自评量表测定,比较其心理健康水平。结果初次单采献血者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均显著高于多次单采者和中国正常人常模,大部分因子显著高于全血职业献血者,但也有部分因子如焦虑及精神病性因子反而低于全血职业献血者(P<0.05或P<0.01),提示初次单采献血者大多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多次单采献血者各因子均显著高于中国正常人常模(P<0.01),但除敌对因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外,其他因子又显著低于全血职业者献血者(P<0.01);提示多次单采献血者与正常人比较虽然也有一定心理障碍,但明显好于全血职业献血者。结论加大宣传力度,作好单采献血者的心理疏导工作,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长期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的改变及其对献血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按性别构成比为1∶1,选择2015年10月7日至2015年12月5日于烟台市中心血站行单采血小板捐献的30例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组(n=30).研究组纳入标准:①献血品种为单采血小板;②捐献单采血小板5年以上,且每年捐献单采血小板次数≥10次;③献血前相关体检和血液学检查结果均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11).排除标准:①献血者献血前相关体检和血液学检查结果中,任何一项不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 18467-2011);②不愿意参加试验者.按性别、年龄匹配后,随机选择同期于本站首次捐献全血的献血者30例纳入对照组(n=30).对照组纳入标准:①首次献血;②献血品种为全血;③献血前相关体检和血液学检查结果均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11).排除标准:①献血者献血前相关体检和血液学检查结果中,任何一项不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 18467-2011);②不愿意参加试验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研究组献血者献血前,献血后1、24 h及7d,以及对照组献血者献血前的血浆PTH水平和免疫球蛋白(Ig)M、IgG、IgA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研究组献血者献血前,献血后1、24 h及7d,以及对照组献血者献血前的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CD4+ CD8+T细胞等T细胞亚群表达水平;并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上述各指标水平变化情况.两组献血者年龄、性别构成比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者本人认可对献血与健康相关性进行研究的必要性,自愿配合本项研究,并与之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 ①研究组献血者献血前PTH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水平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IgM、IgG、IgA水平,以及CD3+T细胞绝对数、CD4+T细胞绝对数、CD8+T细胞绝对数、CD4+ CD8+T细胞绝对数、CD4+T细胞百分比、CD8+T细胞百分比、CD4+ CD8+T细胞百分比、CD3+CD4+T细胞/CD3+ CD8+T细胞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研究组献血者献血后1 h PTH水平为(72.47±7.25)ng/L,较采集前的(54.70±6.59)ng/L和对照组的(51.90±7.62)ng/L均显著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37、10.712,P<0.01);研究组献血者献血后24 h及7 d PTH水平与采集前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献血者献血后1、24 h和7d的IgM、IgG、IgA水平与采集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研究组献血者献血后1、24 h和7d的CD3+T细胞绝对数、CD4+T细胞绝对数、CD8+T细胞绝对数、CD4+ CD8+T细胞绝对数、CD4+T细胞百分比、CD8+T细胞百分比、CD4+ CD8+T细胞百分比、CD3+CD4+T细胞/CD3+ CD8+T细胞比值,与采集前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单采血小板献血者PTH水平有短暂升高,但未发现其对献血者机体免疫功能产生影响,我国目前的单采血小板捐献模式不会影响无偿献血者的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