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卵巢恶性卵黄囊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 8例卵巢性卵黄囊瘤的临床理特征 ,免疫组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瘤组织由多形性瘤细胞排列成疏松网状结构 ,内胚窦样结构 ,瘤细胞质内外有嗜酸性透明小体。免疫组化 AFP(+) ,AAT(+)。结论 :多取材 ,全面观察易正确诊断 ,测定血清 AFP水平对确定肿瘤性质 ,监控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甲胎蛋白(AFP)主要由胚胎卵黄囊和胎儿肝脏产生,成人血清中含量极微。除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和非瘤性肝病外,AFP升高尚与生殖细胞肿瘤有关。已证明,人和动物的卵黄囊肿瘤含有或产生AFP;睾丸畸胎瘤及含有卵黄囊成分的睾丸肿瘤或多胚瘤患者血清AFP升高。  相似文献   

3.
卵巢卵黄囊瘤以往被称为内胚窦瘤,因其组织形态酷似啮齿类胎盘内胚窦结构,但因人类无此结构,却有类似人胚卵黄囊结构,故Huntington(1970)称卵黄囊瘤,本瘤多认为起源于原始生殖细胞或多潜能胚胎细胞向胚外的中、内胚层衍化为卵黄囊瘤内的各种成分。本瘤为罕见且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本瘤在组织学发生、形态特征、生物学行为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均具有特征性,我们近20年收治8例卵黄囊瘤,复习其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进行光镜观察,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卵黄囊瘤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恶性卵黄囊瘤组织发生来自人胚卵黄囊,恶性程度高,称恶性卵黄囊瘤较确切。应与透明细胞癌,乳头状腺癌,胚胎性癌进行鉴别.在诊断方面,要以病理诊断为主 AFP 对其诊断上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5.
卵巢内胚窦瘤2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卵巢内胚窦瘤又称卵黄囊瘤,来源于胚外的生殖细胞,其与小鼠胎盘卵黄囊的内胚窦相似,好发于少女及年轻妇女,预后极差,病死率高达80%.本病较为少见,我院11年间共收治28例,现就其临床诊断和治疗问题加以探讨,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诊治率.  相似文献   

6.
卵黄囊瘤来源于胚外结构卵黄囊,又名内胚窦瘤,约占卵巢恶性肿瘤的3%~5%,恶性程度高,直接蔓延及腹腔种植是其主要的转移途径,晚期可发生血行播散,以肝、肺为常见[1-2].本研究拟通过我院近期收治的1例卵巢卵黄囊瘤发生弥漫性肝转移的危重患者的诊治经过,探讨对此类患者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7.
马萍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8):180-180
目的:探讨卵黄囊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观察总结9例卵黄囊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结果:平均发病年龄22.6岁(1.5~36岁),以性腺的囊实性肿物为主要临床表现。结论:卵黄囊瘤是一种由胚外内胚层-卵黄囊发生的高度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发生在卵巢或性腺外者预后极差。诊断须排除卵巢胚胎癌、透明细胞癌等。  相似文献   

8.
卵黄囊瘤(YST,亦称内胚窦瘤)是一种类似胚胎性卵黄囊的内胚窦为组织学特征的生殖细胞瘤(GCT),它也是儿童期 GCT的一种常见类型。YST 产生α-胎蛋白(AFP),许多患该肿瘤的病人其血清 AFP 水平升高。所以,血清 AFP 作为一种标记物正被广泛应用于对 YST 的诊断和监测。除 AFP 外,YST 还产生某些血浆蛋白如白蛋白、白蛋白前体、α-1抗胰蛋白酶和转铁球蛋白。然而,这些蛋白质不能用作为肿瘤标记物,因为它们总是在健康人的血清中大量出现。  相似文献   

9.
内胚窦瘤(Endodermal Sinus Tumor,EST)又名卵黄囊瘤,是由胚外结构一卵黄囊发生的高度恶性的生殖细胞肿瘤,发生于性腺外者非常少见。我科遇到10例,现就其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卵黄囊癌是较少见的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多发生在卵巢和睾丸,偶尔发生在性腺外。在小儿的性腺外诸部位中,以骶尾部居多。由于该瘤可产生甲胎蛋白(AFP),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AFP在瘤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对研究该瘤的形态与功  相似文献   

11.
采用光镜形态学观察结合免疫组化染色法,对5 例颅内卵黄囊瘤标本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颅内卵黄囊瘤典型结构为疏松网状结构区和实性细胞团块区共同存在,并可见Schiller 小体和玻璃样小体。AFP 阳性5 例,PLAP 阳性3 例,SP1 阳性3 例,HCG、CEA、CK、ER 全部阴性。提示:颅内卵黄囊瘤常伴有畸胎瘤和生殖细胞瘤成分存在,其形态学、发生学及免疫组化特点均与生殖腺卵黄囊瘤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子宫内膜卵黄囊瘤 1 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性分析1例原发性子宫内膜卵黄囊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文献研究发现原发性子宫内膜卵黄 囊瘤发病率极低,常表现为异常阴道流血,影像学检查提示宫内肿物,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显著升高,病 理检查可最终确诊。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通常采取手术及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方式,部分患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对小儿早期睾丸卵黄囊瘤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小儿早期睾丸卵黄囊瘤的病例资料。结果3例患者术前行阴囊B超提示睾丸增大,内部回声不均匀。甲胎蛋白(AFP)值均明显升高。3例均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术后行病理检查确诊为本病。3例术前、2例术后均未进行化疗,随诊1年未见复发症状。结论小儿早期睾丸卵黄囊瘤可根据相关检查结果,结合病理检查可确诊。治疗方法为行根治性睾丸切除,可不作化疗,预后差。甲胎蛋白(AFP)及B超检测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李艳菊  马超  高翔 《河北医学》2016,(7):1111-1114
目的::探讨卵黄囊瘤的脂肪酸合成酶(FASN)免疫组化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5年2月我院诊治的卵黄囊瘤患者60例(观察组)与正常健康人60例(对照组),选择两组的卵巢新鲜标本进行 FASN 表达的免疫组化分析,同时调查观察组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FASN 在观察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3%,在对照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0%, FASN 在观察组的阳性表达率都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60例卵黄囊瘤组织中,FASN 的表达在不同 FIGO 分期、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ASN 在卵黄囊瘤中呈现高表达状况,能有效反应卵黄囊瘤组织的 FIGO 分期、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等病理状况,与卵黄囊瘤病情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性腺外卵黄囊瘤的临床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在性腺外卵黄囊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性腺外卵黄囊瘤的临床及CT影像表现。结果:3例发生于腹膜后,1例发生于纵隔内,2例发生于骶尾部。1例肿瘤呈囊实性,边缘强化明显,其内可能少量出血灶;5例呈不均匀软组织肿块,增强后均呈不均匀性强化,其内有不同程度坏死灶。结论:性腺外卵黄囊瘤的CT影像表现虽具有恶性肿瘤的特点。但缺乏特异性,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诊治经验。方法 选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2014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7例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患者胸部CT显示前纵隔肿物,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 水平均明显升高。5例术前接受穿刺活检,诊断为卵黄囊瘤,接受含铂双药或三药方案化疗后行肿瘤扩大切除,其中4例术后继续进行化疗;另2例患者术前未接受穿刺活检,术后病理诊断为卵黄囊瘤,并接受含铂方案化疗。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6例达到R0切除,1例为R1切除。2例出现术后并发症(1例肺炎和1例肺不张)。3例术后1年内出现肺转移,4例未出现复发和转移。结论 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临床罕见,恶性程度较高,经合理诊治后部分患者可获得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小儿睾丸卵黄囊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确诊的睾丸卵黄囊瘤患儿的睾丸声像表现。结果 17例患儿中,有12例超声诊断为卵黄囊瘤,有3例误诊为睾丸间质细胞瘤,2例误诊为睾丸淋巴瘤。超声诊断准确率70.6%。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因具有安全、快速、准确的优点在诊断小儿睾丸卵黄囊瘤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睾丸卵黄囊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睾丸卵黄囊瘤10例,占同期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14.9%,儿童6例,在人4例。其中42岁和52岁年长患者腹腔隐睾恶变发生此瘤,国内尚无报导。作者还讨论了本瘤的病理形态特点及其与组织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卵黄囊癌18例的临床病理分析结果。病人的年龄为9~64岁,其中9~18岁9例(50%),入院前病程1周至2年,肿瘤最大直径8~29cm。镜下观察,单纯卵黄囊癌13例,合并种子细胞瘤3例,合并胚胎性癌、囊性畸胎瘤各1例。8例术后随诊,其中6例1~6个月死亡;1例晚期病人,肿瘤切除后加联合化疗,术后15个月死亡;另1例,肿瘤切除加放疗,随诊4.5年,健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