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路志正重视湿阻学术思想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重点介绍路志正教授临证重视辨治湿邪伤人的学术思想。提出湿邪为害,具有多发性、复杂性、难治性的特点。不独南方,北方亦多湿邪,伤人甚广,涉及各科,常与实邪兼挟为患,辨证论治,先别内外,治湿法从多途,不唯温、燥、化、宣、通、渗,还应兼顾调理脏腑气机。文中还举路氏治疗因湿邪阻滞致心律失常案,可窥其对湿邪辨证论治遣药之临床思路与方法,承名师之学术,增后学之经验。  相似文献   

2.
湿邪致病是中医临床的一类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其致病的广泛性、潜隐性、迁延性、兼挟性使湿病几乎存在于各系统的疾病中,既有外感病,又有内伤病。现代医学所论述的病毒性感染、免疫性疾病、内分泌等疾病,在某些情况下也是湿邪为患所致。本文以温病学中对湿邪论治为本,探讨湿邪与慢性盆腔炎之间的关系,并分析湿邪所致慢性盆腔炎的辨治原则。  相似文献   

3.
高华 《河南中医》2005,25(3):58-58
笔者在临床治疗婴幼儿腹泻中观察到,婴幼儿腹泻以暑邪致病者居多,且多挟湿邪为患。故运用六一散治之取得较好疗效,尤其对重型暑泻效果尤为显著。现将近年来治疗150例患儿疗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外湿因感天地之湿邪而发,内湿是脏腑功能失调而发。无论是“外感六淫”或“内生五邪”,兼挟伤人最多。湿为阴邪,积而为水,聚而成饮,凝则为痰,化生为百病,四肢百骸,经络脏腑,皆可滞留。其性重浊粘腻,易阻滞气机,致病迁延缠绵难愈。余临证中特别重视湿邪为患的多...  相似文献   

5.
章亚成教授认为儿童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血热妄行多见,同时多挟杂有湿。治宜清热祛湿、凉血和络。对久病且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治疗当宜健脾温肾、辅以宁血和络为主。火热和阳虚是其主要病机,湿邪贯穿始终,要根据病情随证加减。附两例病例,分别以健脾滋肾,补气固表和温补脾肾,清化湿邪治之。  相似文献   

6.
带下病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对妇女的身心健康有很大影响。对于本病的治疗,历代医家有很多论述,治法众多,有从湿论治者,有从脾论治者,有从肾论治者。我认为本病是一个虚实挟杂的病证,主要与脾虚失运,中气不足,湿浊下注有关,其治疗应当从脾虚论治。《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本病因湿邪为患,影响任、带二脉,以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固而成。湿虽有内  相似文献   

7.
病毒性感冒从湿论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六淫为患,多挟湿邪,是其主要病因。卫气同病、气机郁滞是基本病理特征。认为轻宣发散,解表清热是其治则。宜采用疏表化湿,清热解毒,轻展气机,通达表里的方法。认为要针对湿、郁、热三个基本环节,用药施治,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肾病乃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是脾肾亏虚,标实是湿邪或湿邪挟他邪侵袭。因此,孟祥震教授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时重视祛湿,祛湿是关键,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可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一步发展,防治各种并发症。脾肾功能亏虚,湿邪贯穿于消渴肾病的始终,其既是病理产物,又可以作为治病因素,在消渴肾病的论治中,正气亏虚是本,标为湿邪为患,且湿多夹杂,故孟师在不忘扶正固本健脾益肾治疗基础上,根据湿邪夹杂侧重不同以祛邪除湿,常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答:湿病,以发热身重,骨节疼烦为主证,病在肌肉关节。湿邪为病,多有挟风、挟寒、挟热等特点。历节病是因正气虚弱,外邪浸入所致的以疼痛遍历关节为主证的疾病。由于疼痛遍历关节,且又发展很快,故后世称为历节风或痛风。历节病的病因有风寒湿邪,湿病亦挟风、挟寒,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所谓“异中有同”  相似文献   

10.
对"湿"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肖苏 《吉林中医药》2006,26(2):9-10
湿为六淫之一,其致病有外湿和内湿之分,湿邪为患多有兼挟证。“湿热之症,脉无定体”,故湿病在辨证方面,重苔而不重脉。治湿大法以淡渗利尿为主,在临床具体应用时又当分外湿和内湿,外湿分寒湿、风湿、湿热、暑湿。湿邪留滞三焦,应本“上焦宜化,中焦宜燥,下焦宜利”的原则。临床常用的几种治法为:苦寒燥湿、益气化湿、温阳祛湿、升阳除湿、苦辛泄湿、解毒燥湿等。  相似文献   

11.
<正>临床上,湿邪为患所致病证十分广泛。本院路志正教授不仅对湿邪为患的广泛性有深刻的认识,而且对其特殊的临床表现、发病特点及传变规律均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临证处方用药  相似文献   

12.
三仁汤眼科运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仁汤系清·吴瑭所拟方 ,原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 ,邪在气分 ,湿重于热的病证。该方既可宣畅气机 ,醒脾运土 ,又可渗利湿邪 ,导热下移 ,实为治疗湿邪挟热为患的良方。笔者对其适加化裁 ,运用于有明显湿邪的眼科多种病症 ,疗效颇佳 ,兹撷四案 ,以飨同道。1 春季结膜炎李某 ,男 ,2 3岁。 1 987年 8月 1 2日初诊。双眼奇痒反复 9年余。眼痒每于春夏诱作或加重 ,羞明畏风怕热 ,眵泪多且呈胶粘丝状 ,色灰白半透明。曾赴多家省市医院就医 ,诊为春季结膜炎 ,西医予抗炎、抗过敏治疗 ;中医以祛风止痒、清肝明目、活血凉血等治疗 ,效果时好时差。近…  相似文献   

13.
岭南甲型H3N2流感病毒感染病例中医证候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旨在探讨岭南地区甲型H3N2流感病毒感染病例中医证候分型,为中医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病源学诊断的甲型H3N2流感病毒感染病例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资料,并将所有中医四诊信息进行聚类分析,提炼出其基本证候,参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赋予适当证型名称,分析其中医证候分布情况。结果:共纳入岭南地区221例甲型H3N2流感病毒感染的患者,经聚类分析,其中医证型分别是:外感风寒化热挟湿证42例,外感风热挟湿证92例,外感风热证87例。结论:岭南地区H3N2流感病毒感染病例多兼挟湿邪为患,与岭南多湿的特点一致。  相似文献   

14.
马杰 《江苏中医药》2003,24(5):36-37
笔者在查阅和整理有关医籍后发现 ,历代医家运用针灸治疗湿邪为患的著述颇丰 ,源远流长 ,特别是关于湿邪的辨证与配穴的论述相当精湛。“湿”是中医学特有的病理名词 ,是对以“重浊、粘滞、趋下”为主要特点的一类病证的概括。湿有内、外之分 ,“外湿”多因居处卑湿 ,阴雨湿蒸 ,冒雾涉水 ,汗出沾衣 ,人久处之所致。历史上 ,我国北方“干寒”之地 ,寒邪肆虐而湿邪为患较少 ,这或许就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详述寒邪在体内六经传变而对湿邪却很少著墨的原因。另一方面 ,南方长江流域“湿热之地” ,湿邪随时泛滥 ,这或许正是吴鞠通在《温病条辨…  相似文献   

15.
耿虹 《四川中医》2008,26(3):39-40
本文主要论述湿邪所致病症的治疗常需用辛开、温散、温通和温补等治法,用药不离乎辛温、苦温、甘温甚至辛热之品,治湿不远温是治疗湿邪为患的一个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6.
论南方病毒性感冒的中医病因病机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华伦荣 《新中医》1994,26(2):10-11,16
病毒性感冒和慢性病毒感染所致长期发热是临床治疗颇为棘手的疾病之一。本文根据刘仕昌教授临证60年来的经验,对南方病毒性感冒的中医病因病机特征作一尝试性探讨。在病因上,六淫为患,多挟湿邪;在病机上,以卫气同病,气机郁滞为其基本特征。并提出临证治疗应针对湿-郁-热三个基本环节选方用药,方能较好地解决发热反复,缠绵难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从“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谈湿困阳郁发热的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温病大家叶天士在其著<温热论>之论湿一节中提出"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这一治则的提出,不仅给湿热温病的治疗提出纲领性的原则,同时对兼夹湿邪为患的杂病治疗也拓宽了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8.
Chen XH 《中国针灸》2011,31(6):557-558
中暑常发生在高温和湿度较大的环境中,是一种以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为特征的疾病.中暑的发生除与高温有关外,还与周围环境的湿度有很大关系.中医学历来都有"暑必挟湿""暑多挟湿"的说法,夏季炎热,多雨潮湿,热蒸湿动,暑热湿气弥漫空间,故暑邪常挟湿邪侵犯人体,暑邪(挟湿)侵犯人体后,必影响到脾胃,脾之运化功能失调,津液内停,导致痰湿内生.笔者于2007年7月-2009年9月每个长夏季节采用针灸治疗热痉挛型中暑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黄增强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6):1031-1031
带下病是妇科常见病证之一,此病多因湿邪为患而缠绵难愈。笔者用经方辨证治疗带下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中医证候特征与胸片改变的内在联系 ,为中医药辨证治疗和预防肺纤维化提供依据。方法 :由专人序贯询问 ,检查患者的症状 ,舌脉 ,记录中医证候积分 ,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摄取胸部X光片 ,由专人依法读片、记分 ,采用统计学结合临床的方法 ,分析中医证候与胸片改变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前 ,中医三个基本证型即气阴两虚、阴虚邪恋、肺脾气虚和胸片改变的严重程度没有明显关系 ,与是否兼挟湿邪、热邪、瘀邪也没有明显关系。治疗后观察 ,中医辨证为正常者胸片异常积分为 0 94 4± 0 938,肺脾气虚者胸片异常积分较高 (2 .333± 1.80 3) ,兼挟湿邪者较不兼湿邪者胸片异常积分明显为高 (P =0 .0 4 2 )。结论 :肺脾气虚兼挟湿邪者治疗较为困难 ,据此推测肺纤维化主要和肺脾气虚兼挟湿邪有关 ,临床上即使无明显自觉症状 ,部分患者仍遗留有少量肺部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