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药》2017,(9)
[目的]明确辽宁省番茄灰霉病菌对常用药剂的抗药性及其交互抗性。[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病菌对药剂的敏感性。[结果]灰霉病菌对腐霉利出现低、中抗药性;鞍山和抚顺地区抗性频率达100%,盘锦地区为40%,其他地区达70%以上;嘧霉胺抗性频率达100%;灰霉病菌对咯菌腈和啶酰菌胺均敏感。4种杀菌剂间不存在交互抗性。[结论]建议生产上暂停嘧霉胺的使用;加强对腐霉利的抗性监测;腐霉利、啶酰菌胺和咯菌腈可交替使用,延缓和治理抗药性。  相似文献   

2.
赵建江  张小风  马志强  王文桥  韩秀英 《农药》2013,(9):684-685,688
[目的]明确番茄灰霉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及其与其他杀菌剂之间是否存在交互抗性。[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灰霉病菌对咯菌腈、多菌灵、乙霉威、腐霉利、嘧霉胺和啶酰菌胺的敏感性。[结果]咯菌腈对106株野生菌株EC50的平均值为(0.0135±0.0096)mg/L。咯菌腈与其他5种杀菌剂之间均不存在交互抗性。[结论]野生菌株对咯菌腈的敏感性的平均值,可作为番茄灰霉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基线。咯菌腈可广泛用于番茄灰霉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8种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多重抗药性菌株生物活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法]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8种杀菌剂对3个不同多重抗药性番茄灰霉病菌株的生物活性,筛选防治番茄灰霉病高效低毒的杀菌剂,缓解和治理其多重抗药性。[结果]8种药剂中氟啶胺、咯菌腈与啶酰菌胺的抑菌效果最好,其次是氟吡菌酰胺、多氧霉素与丙烷脒抑菌效果较好,生防制剂丁子香酚与武夷菌素对多重抗药性番茄灰霉病菌也有抑菌作用。[结论]在农业生产中可以组合或轮换应用上述8种杀菌剂对多重抗药性番茄灰霉病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研制防治蔬菜灰霉病的新型生物农药,进行高效生防菌的分离筛选及抑菌特性研究。[方法]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拮抗菌进行鉴定;采用平板扩散法测定发酵液的抑菌特性。[结果]分离筛选出1株对黄瓜灰霉病具有高效拮抗作用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该菌株在生长对数期产生抗菌物质,并在30-38 h达到最大值;产生的抗菌物质有很好的热、酸碱稳定性,紫外线照射不敏感,常温储存6个月活性保持在80%以上;抗菌谱测定表明其对黄瓜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番茄叶霉病菌(Fulvia fulva)、黄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等多种病原菌具有显著抑菌效果。[结论]该菌株所产抗菌物质性能稳定,抗菌谱宽,抑菌力强,具有开发成新型广谱生物农药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农药》2019,(10)
[目的]明确嘧霉胺防治韭菜灰霉病的科学剂量。[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叶面喷雾法分别测定嘧霉胺对韭菜灰霉病的室内毒力以及田间防效,同时采用盆栽喷雾法测定了嘧霉胺对韭菜的安全性。[结果]嘧霉胺对韭菜灰霉病菌的EC50值为30.23 mg/L。40%嘧霉胺悬浮剂,按制剂用量1125、2250、4500 g/hm~2喷雾处理后,对韭菜植株生长安全。田间试验表明:40%嘧霉胺悬浮剂有效成分用量450 g a.i./hm~2对韭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最高,平均防效在72.65%以上。[结论]嘧霉胺对韭菜灰霉病菌防治效果较好,十分适合用于防治韭菜灰霉病。  相似文献   

6.
《农药》2016,(3)
[目的]筛选出对人参7种病原菌都具有很好抑菌效果的菌株,明确菌株种类和产生的抗菌物质性质,为进一步研究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筛选获得1株广谱抑菌菌株LG2,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和16S r RNA序列分析鉴定其种类;采用热、酸碱、蛋白酶和紫外照射处理,测定明确LG2产生的活性物质性质;通过田间试验测定发酵液对人参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通过筛选获得1株广谱抑菌菌株LG2,鉴定其为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通过混菌法测定其产生抗菌物质具有很好的耐热、耐酸碱、耐蛋白酶和抗紫外线的性质;田间试验证明,LG2发酵5倍稀释液对人参灰霉病的防治效果达73.99%,与对照药剂50%嘧菌环胺WG 0.67 mg/L的防效相当(74.13%)。[结论]获得1株具有很好应用前景的菌株LG2。  相似文献   

7.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琼胶平板表面萌发法测定了两种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三种不同寄主的灰葡萄孢属病原菌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菌株对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C8-10(双八、十烷基季铵盐)对灰葡萄孢属菌丝的毒力高于1227(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而其对灰葡萄孢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却低于1227,两者对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明显高于常规药剂腐霉利和嘧霉胺。两种季铵盐化合物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最高,其次是草莓灰霉病菌、烟草灰霉病菌。  相似文献   

8.
《农药》2017,(2)
[目的]通过室内毒力测定明确4种供试杀菌剂对浙江省不同地区草莓灰霉病敏感性比较。[方法]采用生长速率法。[结果]6个地区的草莓灰霉病病原菌对吡唑醚菌酯的EC_(50)值范围为6.6510~11.5479 mg/L,异菌脲的EC_(50)值范围为3.9502~60.4567 mg/L,嘧霉胺的EC50值范围为1.4992~6.3579 mg/L,四氟醚唑的EC_(50)值范围为12.3805~14.2741 mg/L。[结论]浙江省不同地区的草莓灰霉病病原菌对供试杀菌剂敏感度次序依次为异菌脲四氟醚唑吡唑醚菌酯嘧霉胺。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侧柏内生真菌菌株G21在不同培养基中发酵产物抑菌活性,并进行鉴定。[方法]利用生长速率法测定抑菌活性,结合形态分类及ITS-18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菌株。[结果]G21在所有不同培养基中的发酵产物对苹果腐烂病菌、白菜黑斑病菌、小麦纹枯病菌及番茄灰霉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G21鉴定为异茎点霉属(Paraphoma),与菊异茎点霉菌(Paraphoma chrysanthemicola)处于同一分支。[结论]G21马丁培养基和淀粉铵盐培养基发酵产物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农药》2016,(3)
[目的]明确啶酰菌胺与吡唑醚菌酯混配对灰葡萄孢的毒力增效作用。[方法]采用黄瓜子叶喷雾法测定啶酰菌胺、吡唑醚菌酯及其不同配比对灰葡萄孢的毒力,以Wadley公式进行评价,并通过田间试验验证其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结果]啶酰菌胺与吡唑醚菌酯以质量比2:1混配,增效作用最明显;在田间试验中,增效组合(2:1)在240~300 g a.i./hm2的剂量下,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为76.63%~88.03%。[结论]啶酰菌胺与吡唑醚菌酯以2:1进行混配对番茄灰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值得在田间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农药》2015,(12)
[目的]发现含羟基类化合物中具有潜在修饰价值的抑菌先导化合物。[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15种含羟基类化合物a~o对番茄灰霉病菌和烟草枯萎病菌的室内抑菌活性。[结果]初步构效关系表明化合物a~o对所测2种病原真菌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毒力,特别是α-萘酚(d)对番茄灰霉病菌和烟草枯萎病菌均表现出高于吧霉灵(o)的活性,其对应EC_(50)值分别为17.9、32.0mg/L和38.0、74.3mg/L。整体而言,化合物a、b和d~o对番茄灰霉病菌较烟草枯萎病菌敏感特别是化合物b、f和j,其番茄灰霉病菌的EC_(50)均低于烟草枯萎病菌EC_(50)值的10倍多。[结论]化合物a、b、f、g和I对番茄灰霉病菌均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初步拟定将该5种化合物作为下一步开发抑菌剂的先导化合物。  相似文献   

12.
一种评价哈茨木霉菌与化学农药联合增效作用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志强  牛芳胜  毕秋艳 《农药》2013,(12):921-923
[目的]建立评价哈茨木霉菌与化学农药联合增效作用的方法。[方法]采用对峙法测定哈茨木霉菌与5种杀菌剂联合对番茄灰霉病菌及哈茨木霉菌菌落的影响,用协同系数法、Gowing法、Abbott法分别评价菌药联合的增效作用。[结果]菌药联合后番茄灰霉病菌的菌落明显减小,不同方法对菌药联合后拮抗、相加、增效作用的评价结果不同。[结论]协同系数法评价菌药联合的增效作用最显著,符合实际且系统,适用于菌药联合对灰霉病菌的增效作用评价。  相似文献   

13.
7种药剂对蓝莓灰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腐霉利、异菌脲、啶酰菌胺、嘧霉胺、百菌清、多抗霉素、啶菌唑等杀菌剂对蓝莓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7种杀菌剂对蓝莓Vaccinium spp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通过田间喷雾测定了这7种杀菌剂对蓝莓灰霉病的田间药效。[结果] 50%啶酰菌胺WG、25%啶菌唑EC、50%腐霉利WP对蓝莓灰霉病病菌抑制作用较强,其中50%啶酰菌胺WG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值为0.8633 mg/L。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0%啶酰菌胺WG、25%啶菌唑EC、50%腐霉利WP其对蓝莓叶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在61.09%上,对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在66.63%以上。[结论] 50%啶酰菌胺WG、25%啶菌唑EC、50%腐霉利WP对蓝莓灰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蓝莓安全,生产上建议选用以上药剂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木霉菌素和嘧霉胺复配剂防治抗药性灰霉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国平  曾邵平  徐彬  章初龙 《农药》2013,(5):377-379,382
[目的]由于嘧霉胺作用位点单一,加上连年使用和不合理的提高用药量,许多地区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为了延长嘧霉胺的使用寿命,降低抗药性和使用成本,研究其复配制剂。[方法]将木霉菌素和嘧霉胺2种作用机制不同的药剂进行复配,通过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室内离体试验和盆栽药效评价。[结果]发现木霉菌素与嘧霉胺1∶9进行复配,共毒系数达171.1,盆栽药效比嘧霉胺单一防效高21.4%。[结论]该复配增效明显,具有推广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生防菌株NJ13对人参灰霉病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治效果。[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生防菌株NJ13对人参灰霉病菌的抑制效果,茎叶喷雾法进行了人参灰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NJ13菌株发酵液抑菌效果最好,其抑菌率最高达到91.95%,EC50值为0.0054cfu/mL。显微观察发现NJ13菌株能够抑制灰霉病菌菌丝生长,导致菌丝溶解和生长畸形。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含有1.0×10~8~2.0×10~8cfu/mL的NJ13菌株发酵液防治效果达69%以上,最高达73.86%。[结论]生防菌株NJ13具有防治人参灰霉病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是使用浓度为5μg/ml的多菌灵作为耐药性监测剂量,使用浓度为1.4μg/ml的多菌灵作为灵敏鉴定镰刀菌的剂量及EC50值。试验结果表明,在94株分离的禾谷镰刀菌菌株中,多菌灵浓度为5μg/ml时生长的菌株有12株。因此,说明河南省已经出现了对多菌灵存在抗药性的抗药菌株,并通过试验分析得到,有67株菌株(71.3%菌株)能够在1.4μg/ml的浓度多菌灵环境下生长。鉴于实际情况,多菌灵对河南省小麦头赤霉病的防治作用已减弱,因此有必要推广种植抗病(耐性)品种,加强农业管理,开展抗药性监测,并大力促进研发新的高效杀菌剂等。采取相应措施延缓对多菌灵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17.
《农药》2017,(11)
[目的]为了发现醌类化合物中具有潜在修饰价值的抑菌先导化合物。[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10种醌类化合物a~j对番茄灰霉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的室内抑菌活性。[结果]初步构效关系表明:化合物a~j对所测2种病原真菌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其中菲醌(i)对番茄灰霉病菌表现出优于阳性对照霉灵(EC_(50)值为38.0 mg/L)的抑菌活性,其对应EC_(50)值为37.3 mg/L;茜素(b)和菲醌(i)对小麦赤霉病菌均表现出超过霉灵(EC_(50)值为76.1 mg/L)的抑菌活性,其对应EC_(50)值分别为18.6、5.3 mg/L。[结论]化合物b、c、d和i对番茄灰霉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表现出较好的抑菌活性,初步拟定将这4种化合物作为下一步开发抑菌剂的先导化合物。  相似文献   

18.
《农药》2015,(1)
[目的]研究白鲜皮水提物抑制植物病原菌活性成分并进行鉴定,为开发植物源农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抑菌效果。采用大孔树脂、高速逆流、柱层析法等对活性成分分离。[结果]白鲜皮水提物对辣椒立枯病菌、番茄灰霉病菌、人参枯萎病菌、人参根腐病菌等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且对番茄灰霉病菌抑菌活性显著,40%乙醇洗脱部位及单体的EC50值分别为1 203、393.36 mg/L,单体经鉴定为梣酮。[结论]白鲜皮水提物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分离所得单体为白鲜皮中抑制番茄灰霉病菌的主要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9.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采自江苏和河南的158株番茄灰霉病菌对嘧菌酯、啶酰菌胺、啶菌噁唑等3种药剂的敏感性,并研究了部分抗性菌株的交互抗性情况。结果显示,供试菌株对嘧菌酯、啶酰菌胺、啶菌噁唑的EC50值分别在0.0045~90.5、0.0576~36.8、0.0169~2.64μg/mL,并分别出现了19.0%、11.4%、0.6%的抗性菌株频率。整体上,江苏菌株的抗性水平高于河南地区。番茄灰霉病菌对嘧菌酯、醚菌酯、肟菌酯和吡唑醚菌酯之间存在交互抗性;对啶酰菌胺与萎锈灵和噻呋酰胺之间存在交互抗性;但与氟吡菌酰胺、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病原菌群体中已存在多药抗性问题,1株病原菌对嘧菌酯、啶酰菌胺、啶菌噁唑等3种药剂同时产生可抗性,17株病菌对嘧菌酯和啶酰菌胺同时产生了抗性。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40%嘧霉胺SC不同剂量对香葱灰霉病的病指防效和安全性,本研究于2020年开展了40%嘧霉胺SC对香葱灰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研究。结果表明,40%嘧霉胺SC 1124.44~1499.25 mL/hm2对香葱安全,且随着剂量的增加防效也增加。在香葱灰霉病发病初期2次施药,药后14 d 40%嘧霉胺SC 1124.44、1311.84和1499.25 mL/hm23种剂量下,对香葱灰霉病病指防效分别为64.87%、80.11%、89.01%;其1499.25 mL/hm2的病指防效高于对照组药剂啶酰菌胺。因此,40%嘧霉胺SC可在大面积生产中推广应用,推荐用量为1311.84~1499.25 mL/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