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3 毫秒
1.
针对未燃炭含量过高不利于对粉煤灰大规模综合利用的问题,结合FCMC型浮选柱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对其进行了浮选脱炭试验研究。经过分选后,粉煤灰的烧失量达2.4%以下,达到水泥及混凝土用Ⅰ级粉煤灰烧失量要求;同时高炭产品烧失量达66.8%以上,燃烧值达20.99kJ/g,可用作一般燃料。  相似文献   

2.
为了高效利用贵州某高炭粉煤灰中的未燃尽炭,进行了浮选试验研究,采用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捕收剂用量、起泡剂用量、矿浆浓度、充气量和磨矿细度对浮选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捕收剂WZ用量1 800 g/t、起泡剂YC用量200 g/t、矿浆浓度25%和充气量0.3 m3/min条件下,在浮选前增加磨矿,磨矿细度从未磨矿时原灰-0.075 mm粒级占42.20%提升到-0.075 mm粒级占97.40%时,浮选完善指标从35.84%提高到45.69%。采用一粗两精一扫、中矿再选试验流程,可获得可燃物含量60.87%、可燃物回收率77.64%的精炭,以及烧失量分别为4.57%和9.55%的两种尾灰。磨矿不仅能够使颗粒变细,还可使未燃尽炭内部新鲜表面暴露,提高其疏水性,强化浮选。  相似文献   

3.
用粒度分析、X射线衍射和X荧光分析等手段对山西某电厂的粉煤灰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对试验样进行了浮选机探索试验和浮选柱工艺优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工艺条件为柴油捕收剂用量400 g/t,起泡剂用量400 g/t,矿浆浓度15%,循环压力0.10 MPa,泡沫层高度3 cm,可得到产率为75.99%的尾灰,烧失量为1.17%,精煤产率为24.01%,烧失量为52.47%。在尾灰烧失量达到一级粉煤灰的指标要求下,柱式浮选的产率要高于浮选机的产率。  相似文献   

4.
以宁夏高烧失量粉煤灰为研究对象,采用浮选法提取了具有一定热值的精炭,用以降低粉煤灰烧失量。试验结果表明:在捕收剂浓度为440μL/L,起泡剂浓度为80μL/L,粉煤灰浓度为50 g/L,单位面积充气量为0.40 m~3/(m~2·min)的最佳条件下,一次浮选得到的粗炭产率为20.94%,灰分为28.81%,浮选完善指标最高为46.12%;对粗炭进行分步释放浮选试验后,精炭灰分可降至8.27%,产率为4.52%,发热量为29.22 MJ/kg;浮选尾灰经扫选后,烧失量降至13.87%,可作为Ⅲ级灰使用。  相似文献   

5.
李建峰 《选煤技术》2011,(4):16-18,81
粉煤灰中的未燃尽碳含量是衡量粉煤灰等级的重要指标。文章以山西发电厂粉煤灰为试验用样,分析了其粒度特性和未燃尽碳的粒级分布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浮选脱碳的试验研究。研究表明:该粉煤灰粒度极细,<0.045mm粒度级占91.14%;在捕收剂煤油用量为12 kg/t,起泡剂仲辛醇用量2kg/t的条件下,可以得到产率为67.14%、烧失量为3.97%的尾灰产品,精煤灰分为36.74%,发热量达到20.90MJ/kg。  相似文献   

6.
采用粒度分析、X射线衍射、接触角测量和X荧光分析等手段对矿样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表征,从表面性质的角度探讨未燃炭可浮性较差的内在原因;研究黏性起泡剂KD对浮选体系的泡沫稳定作用;采用实验室型旋流-静态微泡浮选柱研究未燃炭的柱式浮选行为。研究结果表明:黏性起泡剂可有效提高浮选体系的泡沫稳定性,在起泡剂KD用量400 g/t、表观充气速率1.8 cm/s、泡沫层厚度150~200 mm、浮选柱循环压力0.22 MPa的优化试验条件下,可以得到烧失量3.15%的低炭灰产品,炭脱除率达91.88%。  相似文献   

7.
针对青岛某粉煤灰烧失量高达20.88%,不能被大规模综合利用的现状,进行了实验室浮选脱炭试验研究。经过一次粗选,粉煤灰的烧失量降到2.04%,达到水泥和混凝土用Ⅰ级粉煤灰烧失量要求;对粗选精炭进行二次精选,得到的精选精炭灰分为18.67%,碳回收率为86.15%,精煤的发热量为27300J/g。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粉煤灰资源化利用水平和有效保护环境,对广东坪石发电厂粉煤灰的粒度特性和未燃碳的粒级分布进行分析,并采用接触角测量仪分析未燃碳粒的表面疏水性,基于此进行浮选脱碳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粉煤灰粒度极细,<0.074 mm粒级产率约为89.81%,未燃碳粒接触角仅为21°,可浮性差;当柴油用量为10 kg/t、仲辛醇用量为3.5 kg/t时,浮选尾煤产率为73.85%,烧失量为4.89%,浮选精煤产率为26.15%,灰分为45.45%,发热量为14.34 kJ/kg,综合回收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粉煤灰中矿物组成的自然属性使得浮选脱炭体系的泡沫稳定性较差,从而影响了未燃炭的有效脱除。通过添加无机盐阳离子的方式来改变粉煤灰浮选矿浆体系的液相性质,研究了不同离子种类和含量对两相泡沫和粉煤灰浮选三相泡沫稳定性的影响,并进行了浮选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无机盐阳离子的添加提高了泡沫的稳定性,阳离子价态越高,这种稳定作用就越明显。利用泡沫稳定性调节中的离子效应,对采自湖北黄石的粉煤灰样品进行了浮选脱炭的验证试验,结果表明:Fe3+对泡沫的稳定作用有效提高了粉煤灰的浮选脱炭效果,与空白浮选体系相比,在Fe3+浓度为3 mmol/L的条件下,浮选低炭灰烧失量由8.85%降低至5.57%,炭脱除率由41.94%提升至74.55%;与添加Fe3+的浮选体系相比,Mg2+和Na+对浮选指标的提高作用依次减弱。  相似文献   

10.
新型未燃炭捕收剂在炼铁除尘灰浮选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磨矿?分级?浮选"工艺回收炼铁除尘灰中的炭、铁和锌.针对-37μm物料中未燃炭的浮选,开发了一种新型高效捕收剂EA.确定最佳药剂用量为:捕收剂EA 20 kg/t、硫酸锌与亚硫酸钠锌混合抑制剂8 kg/t、泡沫调整剂聚乙二醇0.3 kg/t、炭活化剂聚丙烯酰胺(0.1‰)3 kg/t.闭路试验获得最终精矿炭品位7...  相似文献   

11.
钢厂粉煤灰浮选提碳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贵州六盘水某钢厂粉煤灰烧失量高达27.30%,进行了实验室提碳浮选研究.首先研究了粉煤灰的可浮性,找到粉煤灰的优化浮选条件,最后进行了4种流程探索.试验表明,采用分段加药一次粗选十一次扫选十扫选精矿再精选流程,可以得到产率38.67%、烧失量56.95%、碳回收率79.85%的产品,尾灰烧失量可降至6.72%.  相似文献   

12.
翟雪  曹亦俊  周强  李国胜 《金属矿山》2011,40(3):162-164
针对某电厂排放的粉煤灰烧失量较高,不能直接利用的现状,用实验室型浮选机对该试样进行了浮选脱碳条件优选试验,并对旋流-静态微泡浮选柱和浮选机的脱碳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经1次粗选,浮选机可获得产率约60%,烧失量约2.4%的尾灰;浮选柱可获得产率约70%,烧失量约2%的尾灰;浮选柱选别的粗精煤灰分仅有40%,比浮选机低约20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3.
《煤炭技术》2016,(9):300-302
对江西某电厂粉煤灰进行浮选条件探索性试验。主要对起泡剂与增黏剂配合使用和浮选浓度对浮选脱炭效果的影响,并在最佳条件下探索旋流-静态微泡浮选柱的脱炭效果。研究表明:在优化浮选条件下,浮选柱可使尾煤的烧失量稳定在2%左右,尾灰产率在68%左右。  相似文献   

14.
针对细粒级含量高的高灰难选煤泥,研究采用抑制剂和分散剂来改善浮选过程中高灰细泥对精煤的污染,通过不同药剂与煤样作用后的接触角、浮选指标及浮选产品的表面电位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抑制剂和分散剂可以改善浮选效果,在相同分选条件下,六偏磷酸钠作为分散剂的分选指标优于抑制剂淀粉和水玻璃,当六偏磷酸钠用量为1 500g/t,煤油用量为370g/t,起泡剂GF用量为150g/t时,精煤产率为57.69%,精煤灰分为12.04%;抑制剂和分散剂的添加,加大了精煤和尾煤之间表面电位绝对值的差值。  相似文献   

15.
陕西小秦岭某浮选金尾矿中的金矿物粒度微细,主要以自然金和硫化物包裹金形式存在。为充分回收该尾矿中的金,并了解乳化-絮凝对微细粒金矿物的强化回收效果,进行了常规浮选和乳化-絮凝浮选工艺条件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矿浆浓度为25%、石灰用量为120 g/t、丁基黄药为100 g/t、2#油为12 g/t的情况下1次常规浮选,可获得金品位为14.00 g/t、金回收率为34.50%的金精矿;在矿浆浓度为25%、石灰用量为120 g/t、丁基黄药为60 g/t、2#油为12 g/t、乳化剂月桂酸皂用量为10 g/t、絮凝剂LR用量为20 g/t的情况下1次乳化-絮凝浮选,可获得金品位为17.31 g/t、金回收率为77.14%的金精矿。与常规浮选精矿指标相比,乳化-絮凝浮选在捕收剂丁基黄药用量下降40 g/t的情况下,金精矿金品位提高了3.31个百分点、金回收率提高了42.64个百分点,表明月桂酸皂乳化-LR絮凝可强化细粒金矿物的回收、大幅度地改善浮选精矿指标。  相似文献   

16.
采用经验实验设计、多因素逐项实验设计及正交实验设计方法,以优化贵州高灰煤泥浮选较佳条件。结果表明,经验实验法中浮选精煤的最小灰分为12.42%,产率为19.92%;多因素逐项实验中较优浮选条件为捕收剂用量为60g/t、起泡剂用量为80 g/t、转子转速为1800 r/min、浓度为60 g/L,浮选精煤产率为24.62%、灰分为11.57%,浮选尾煤产率为75.38%、灰分为61.68%;正交实验中较优浮选条件为起泡剂用量90 g/t、捕收剂用量60g /t、浓度80 g/L、转速2000 r/min,浮选精煤产率为26.36%,灰分为12.46%,浮选尾煤产率为73.64%,灰分为63.82%。煤泥浮选多因素逐项实验与正交实验均能获得浮选的较优条件。  相似文献   

17.
从粉煤灰中分选精煤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从粉煤灰中回收未燃尽碳的浮选方案和产品性能 ,经过多种流程对比实验 ,最终确定采用“一粗一精一扫 ,中矿再选”的全浮选开路流程。自制起泡剂 ,可从粉煤灰中分选出固定碳含量大于 6 0 %的各级精碳 ,总回收率达 80 %以上 ,脱碳尾灰烧失量由原灰的 30 %降到低于 15%、8%、 3%三个等级。所得产品均可以综合利用 ,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8.
针对屯兰选煤厂高灰细粒煤泥浮选难度高、效率低等问题,分别采用不同型号起泡剂、捕收剂和抑制剂进行浮选试验,探讨不同药剂用量以及药剂相互结合条件下的浮选优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适量药剂的添加会使浮选效果变好,抑制剂对高灰细粒煤泥的精煤产率影响最大。在仲辛醇用量为80 g/t、煤油用量为400 g/t和水玻璃用量为60 g/t时,浮选效果达到最佳,可燃体回收率为88.22%,浮选完善指标为61.76%。  相似文献   

19.
粉煤灰中未燃炭的分选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边炳鑫  吕一波  李哲 《煤炭学报》2000,25(6):660-663
针对未燃炭含量对高不利于粉煤灰大规律综合利用的问题,从理论上分析了粉煤灰湿法浮选和干法电选分选未燃炭的基本原理,进行了三因素二水平正交浮选试验和二因素三水平的正交电选试验研究,得到了影响浮选和电选效果的主要因素及其规律。试验表明:采用湿法池选法可获得精煤产率为7.34%,灰分为44.53%,分选效率为56.02%的分选效果;采用干法电选,选后粉煤灰的含碳量可降到3.16%,脱碳率达53.12%。  相似文献   

20.
为了合理利用粉煤灰,对含碳量较高的山东淄博某电厂粉煤灰进行了浮选脱碳试验研究,目的在于确定该粉煤灰的浮选效果以及最佳药剂制度。试验以捕收效果较强的柴油为捕收剂,FMH-5为起泡剂,分别考察了药剂用量、浮选时间、矿浆浓度、浮选机转速以及浮选机充气量等因素对浮选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优化后的药剂制度与浮选机单机操作条件下,仅仅采用一次粗选的工艺流程可获得可燃体回收率84.27%,浮物可燃体含量55.05%,尾灰烧失量2.41%的较好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