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国外公路护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淑琴 《国外公路》1996,16(2):10-11
文中回顾了欧美国家公路护栏研究的现状,给出了法国对钢护栏与水泥混凝土护栏性能比较的统计结果,介绍了钢索安全栏等几种新型护栏。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水泥混凝土护栏的设计和现代连续滑模铺筑及质量控制技术.期待进一步提升我国高速公路及各级公路水泥混凝土护栏的设计施工技术水平和工程质量,为广大司乘人员和车辆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公路交通运输条件.  相似文献   

3.
综合分析了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开口常用活动护栏存在问题,提出了一种水泥混凝土活动护栏,该型护栏充分发挥水泥混凝土护栏高防撞能力特性,并通过螺旋升降装置和引动脚轮实现了护栏的快速开启和移动。运用LS-DYNA建立车辆和护栏有限元模型,通过模拟碰撞实验和重锤冲击实验,证明该型活动护栏达到了Am级防撞能力。  相似文献   

4.
综合分析了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开口常用活动护栏存在问题,提出了一种水泥混凝土活动护栏,该型护栏充分发挥水泥混凝土护栏高防撞能力特性,并通过螺旋升降装置和引动脚轮实现了护栏的快速开启和移动。运用LS-DYNA建立车辆和护栏有限元模型,通过模拟碰撞实验和重锤冲击实验,证明该型活动护栏达到了Am级防撞能力。  相似文献   

5.
耒宜高速公路混凝土护栏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波形梁钢护栏及新泽西混凝土护栏的优缺点分析,在耒宜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护栏设计中采用了一种新型混凝土护栏-单坡面槽形混凝土护栏,它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新泽西护栏的缺点,并具有防撞、绿化、防水、防眩等综合功能。并通过计算机模拟碰撞试验和实车足尺碰撞试验对其安全性能进行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6.
近两个世纪以来,混凝土安全护栏的现场建造技术并未发生本质改变,奥地利DELTA BLOC国际公司通过大量碰撞试验和深入研究,最近提出了新一代混凝土安全护栏技术.技术报告提出了在现代技术水平下新一代混凝土安全护栏的正确使用方法.在大多数欧洲国家,中央分隔带建造并采用了大量混凝土安全护栏,其优势是混凝土护栏安全性极高、养护极少、性价比优良,车辆碰撞后的动态横向位移外延值与横向位移较小,被认为是特别安全高效的护栏安全防护技术.因为混凝土护栏具有相当大的体积和刚度,故轻型车辆碰撞后损坏较为严重,对司乘人员的防护处在危险区间,在欧洲曾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但是这些缺点由于建造投资压力似乎是可以被接受的,也是可以被克服和忽略的.  相似文献   

7.
基于乘员风险期望值的混凝土护栏安全性能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道路交通的实际情况,将车辆与混凝土护栏碰撞时车辆的入侵角视为具有一定概率分布的随机变量,提出了用于评估车辆与交通安全护栏碰撞过程中乘员风险的新概念——乘员风险期望值,并以一个优化算例简要说明了新概念对混凝土护栏安全性能评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提出护栏安全裕度的概念,将安全裕度概念引入护栏的结构设计和选型中。采用经实车碰撞试验校核的有限元仿真模型,通过仿真模拟方法分析A级(160 kJ)三波波形梁护栏和SA级(400 kJ)混凝土护栏的安全裕度。三波波形梁护栏的极限防护能力为中型客车176 kJ,护栏安全裕度为16 kJ,混凝土护栏的极限防护能力为大型货车440 kJ,护栏安全裕度为40 kJ,SA级混凝土护栏安全裕度略大于A级三波波形梁护栏。安全裕度较高的护栏更适合应用在车型构成复杂、超载超速可能性大、交通事故率较高的高风险路段。  相似文献   

9.
利用有限元仿真方法,针对280 kJ的单坡面和F型坡面钢筋混凝土护栏、520 k J的组合式护栏,计算分析裂纹对其安全防护性能的影响,建立具有裂纹的280 kJ的单坡面和F型坡面钢筋混凝土护栏、520 k J的组合式护栏试验段及520 kJ的玻璃纤维筋混凝土护栏试验段,采用实车碰撞试验方法深入分析裂纹对混凝土护栏安全防护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裂纹存在处混凝土护栏不连续,但由于混凝土纵向加强筋和竖向加强筋的存在,使得护栏作为纵向连续结构其整体安全防护能力并未减弱,因此,混凝土护栏裂纹对其整体的安全防护性能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混凝土桥梁护栏的安全防护能力,按照《公路护栏安全性能评价标准》中最高防护等级要求设计特高等级混凝土桥梁护栏。采用屈服线理论分析方法校核所设计护栏的配筋强度;采用经试验验证的高精度计算机仿真模型模拟评价标准要求的四种车型碰撞护栏的过程,进行特高等级混凝土桥梁护栏的安全性能评估。理论计算结果显示设计配筋强度满足碰撞力的承载要求;仿真结果显示设计护栏的阻挡功能、缓冲功能、导向功能均满足标准要求。设计研究得到的特高等级混凝土桥梁护栏安全防护性能可靠,可为公路桥梁提供有效的安全防护。  相似文献   

11.
汶川大地震给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大地震波及重庆、甘肃、陕西、北京、湖北、上海等20个省、市、自治区,甚至港澳台和日本、泰国、越南、菲律宾也有震感。地震对汶川等地造成的灾难和波及范围实属罕见。尤其是震中区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遭到毁灭性破坏,给震后及时救援和灾后重建带来极大困难。汶川大地震虽然逝去,但地震造成的惨烈场面令人难以忘怀,引发人们很多思索。该文论述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应从中接受那些启示,吸取那些经验教训。这将对保障市政基础设施安全使用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为促进沉管隧道运维技术发展,通过文献调研、现场调查与数据挖掘等方法,系统梳理了沉管隧道的国内外概况、运营与病损情况、检测与评估技术、病害预防及处治等方面的技术成果。以沉管隧道用途、管节长度与埋置水深等关键信息为基础,阐释了其国内外发展概况;简述了沉管隧道运营现状,并重点对沉管隧道接头、主体结构、附属结构与设施的常见病损特征进行了数据挖掘;对隧道检测、监测与评估技术进行了对照剖析,阐述了目前国内外检测与评估技术的进步与不足;从前期预防与后期处治的双角度,阐述了沉管隧道的不均匀沉降、裂缝与渗漏水等常见病害的预防与处治;并从沉管隧道运维信息的角度,对其运维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结果表明:沉管隧道建设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仍存在诸多运维技术难题;在役沉管隧道出现了过大(差异)沉降、裂缝、渗漏水等病损,其中管节不均匀沉降最为常见;沉管隧道检测仍以结构检测对象和传统周期性检测方法为主;沉管隧道评估诊断多侧重于沉降量控制标准的角度,考虑多因素综合角度的服役性能评估尚处于空白阶段;沉管隧道常见病害应坚持建设期预防和运营期处治双管齐下的对策。未来,沉管隧道运维将向运营环境全要素拓展,并更注重实时自动化监测技术、大数据智能评估技术与基于状态的养护策略等新技术。  相似文献   

13.
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nti-lock Braking System,ABS)的作用是确保汽车制动时行驶方向的稳定性、可靠性,但是目前仍存在非线性、时变性以及参数不确定性等问题。为保证汽车制动行驶过程中的操纵稳定性和安全性,进一步实现各工况下防抱死制动系统的优化控制,以影响整车稳定的变量滑移率为研究对象,分析所设计策略的控制效果。搭建汽车动力学模型、制动系统模型、轮胎模型和滑移率模型等主要模型,设计基于滑移率的ABS二阶非线性自抗扰控制器。运用MATLAB/Simulink软件对基于自抗扰控制(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ADRC)的ABS制动过程和基于模糊PID控制的ABS制动过程进行仿真,对比研究最佳滑移率、载荷、水泥-冰对接路面、扰动等对制动过程中的轮速、车速以及滑移率等动态性征反映的稳定性和抗扰能力的影响,同时研究其对最终制动距离和最终制动时间反映的制动性能的影响。最后,将自抗扰控制器和模糊PID控制器装配于试验车辆的ABS,进行水泥路面和冰-水泥对接路面制动过程的实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二阶非线性自抗扰控制算法的ABS制动的最终制动距离和最终制动时间更短、制动效果更优,制动过程中的轮速、车速和滑移率在响应速度、稳定性和抗扰能力等方面均更佳;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吻合,证明了仿真模型及其仿真结果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
自21世纪以来,中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地上空间资源的利用日趋饱和,城市面临着“摊大饼”式快速扩张问题。随着地下隧道、地下车站、地下综合体等重点地下工程项目的建设,地下工程呈现出微变形、小间距、大断面、大埋深、高精度、长距离和超大规模等特点,面临着“水、软、变形难以预测”三大技术难题,严重影响了地下空间的发展,给我国地下工程施工技术与施工装备带来了严峻挑战。为此,总结分析了近年来地下空间尤其是城市地下空间近接施工技术、施工装备和数智化技术等方面的技术进展与创新,详细分析了软土富水地层位移和变形控制技术,提出富水地层冻结技术和跨地铁运营隧道综合辅助施工控制技术;介绍了集合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前沿技术和隧道装备核心共性技术,以及具有绿色化、智能化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典型超级地下工程装备。从设计、施工、监测、运维4个方面介绍了现代地下空间数智化技术的特点以及应用情况。强调通过地下空间信息的共建共享,构建可视化的地下空间信息平台,是实现“透明地下空间”的基础;对复杂地质条件灾害的预警与控制,是地下工程安全建设的有力保障;基于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控制管理系统,是支撑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安全的关键;并指出未来地下工程需加强数智化技术应用,实现整个建设过程的精细化、数字化、智能化以及信息化。  相似文献   

15.
伴随中国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智慧高速成为下一代公路系统技术形态演变的必然趋势.对其功能描述与架构解析能够有效指导未来高速公路的规划与建设,为智慧交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针对智慧高速的基本服务功能,结合车路耦合发展脉络,首先提出了以服务能力升级为导向的新一代智慧高速技术特征与系统内涵.面向不同服务对象与功能,明确了智慧高速...  相似文献   

16.
为了促进智能路面的发展,综述了智能路面各项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首先提出了智能路面的定义,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智能路面的体系架构,包括路面信息感知获取层、信息集成处理层、综合服务层和能量供给层;重点介绍了智能路面信息采集技术、信息管理与分析技术、能量收集与利用技术、自我调节技术和基于智能路面的车路协同技术等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讨论了智能路面的设计和建造方法;最后提出了智能路面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其今后的发展做出展望。研究结果表明:智能路面是由特定的结构材料、感知网络、信息中心、通信网络和能源系统组成,具有多种智能,并且能够为人、车、环境提供服务的道路路面;智能路面的发展将有助于充分发挥道路自身潜力和适应未来的交通工具;在路面信息的采集过程中,传感器在耐久性和实用性等方面存在的技术难题仍需进一步解决;智能路面的各种能量收集和自我调节技术应着重解决低成本和高性能的问题;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各种人工智能方法在智能路面的监测和管理过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智能路面作为一种新型的道路路面,其设计和施工可以结合建筑信息模型(BIM)、模块化施工、3D打印和智能压实技术,集合成一套新的建造工艺。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室内环境下普通及补偿收缩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收缩徐变特征,分别对这2种超高性能混凝土进行持续1 080 d的力学、收缩和徐变性能测试,分析了补偿收缩组分对超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规律。基于收缩和徐变的试验结果,分析了国内外3种不同规范公式对室内环境下超高性能混凝土收缩徐变预测的适用性,并引入相应的修正系数对既有收缩徐变模型进行修正,使之适用于补偿收缩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收缩徐变预测。结果表明:①补偿收缩组分的加入对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有负面影响,使立方体抗压强度、棱柱体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分别降低4.3%、5.1%和4.2%。②UHPC棱柱体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与立方体抗压强度间存在良好的统计关系,且该统计关系受配合比和龄期的影响较小。③补偿收缩组分能有效抑制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收缩,使收缩降低28.9%,但对徐变有负面影响,使徐变应变、徐变系数和徐变度分别增加13.3%、9.3%和15.8%。④DBJ43/T325—2017的收缩、徐变模型对室内环境下普通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均给予较好的预测,预测误差分别在4%和6%以内;SIA 2052—2016仅有收缩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较好地吻合;引入收缩和徐变修正系数后的修正模型能分别对补偿收缩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予以较好地预测,预测误差也分别在4%和6%以内。  相似文献   

18.
轮胎稳态模型的分析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轮胎稳态模型描述了轮胎稳态运动过程的纵滑、侧偏特性,可以分为理论模型、经验模型和半经验模型.常用的理论模型包括线性模型、UA模型、Dugoff模型、刷子模型和LuGre模型;常用的经验模型包括多项式模型、Burckhardt模型、K-D模型和LC模型;常用的半经验模型包括魔术公式模型和UniTire模型.通过仿真分析,对各种模型描述轮胎运动状态的能力、复杂性、准确性和适用范围进行了比较和研究,对各种模型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可为轮胎稳态特性分析和汽车控制系统设计选择轮胎模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边民  董庆  王栋  孟德利  赵文博  周厚瑀 《隧道建设》2022,42(8):1461-1472
为提高热红外遥感识别地热异常区的准确度,选取高原铁路廊道作为研究区,基于Landsat8数据采用单窗算法反演得到白天地表温度,并基于ECO2LSTE数据得到夜间地表温度;然后,利用随机森林方法选取海拔、坡度、坡向、累积太阳辐射、NDVI、NDSI、NDWI以及反照率作为输入因子,得到去除太阳辐射效应的地表温度;最后,选取去除太阳辐射效应的地表温度、断裂密度、到水系距离和地磁异常作为指标因子,采用确定性系数模型定量识别地热异常区,并利用已知温泉点对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 1)随机森林方法可有效去除非地热引起的温度变化,减弱太阳辐射效应,提高地热异常区识别的准确度; 2)地热异常区评价结果与已知温泉点分布较为一致,高异常区和中异常区的识别结果可靠; 3)高原铁路廊道主要途经7个地热异常区,经过高异常区和中异常区的廊道长度分别为72 km和125 km,泸定—康定、理塘盆地及周边、巴塘、贡觉、昌都—察雅、八宿、波密—鲁朗是需要重点防范高温热害的区段。研究结果初步实现了高原铁路廊道的地热异常区定量化和精细化识别。  相似文献   

20.
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是复杂的系统工程,立足于《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规模、运输服务品质、适配经济发展、时间价值、方式费用、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等方面,凝练出基本条件、根本追求、重要表现、价值体现以及平衡点等5个维度,深入解析了交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结合经济发展情况与中国国情提出了交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质量效益是高质量发展要求中的关键点,为此,对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质量效益的意义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质量效益的两大核心途径。基于以上分析,从5个方面提出了对交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与对策建议:①推进交通通道空间集约利用及高铁与主要机场零距离换乘;②多途径多措施综合提高绿色交通分担率;③降低交通成本,推动交通运输融合创新发展;④提供与需求匹配的多样化多层次交通服务体系,实现世界一流交通服务;⑤从城市群、都市圈、城市三大范围,区域、廊道、枢纽节点3个层面,全面实现交通与用地一体化,打造TOD中国示范。最后,对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的深化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