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舌苔脓毒症血培养阳性患者病原学和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回顾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资料完整的入院时血培养阳性脓毒症患者,记录当日患者舌苔颜色,同时记录患者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WBC)、中心粒细胞比例(N%),C反应蛋白(CRP),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评分(APACHEⅡ)。结果共入选73例符合诊断标准的血培养阳性患者,根据患者舌苔颜色分为黄苔组(40例)和白苔组(33例)。①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WBC、N%、CRP、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白苔组比较,黄苔组PCT[(19.66±19.45)比(8.05±14.89),P=0.006]明显升高。②共分离出菌株73株,其中革兰氏阳性(GP)菌36株,革兰氏阴性(GN)菌37株,黄苔组感染革兰氏阴性菌明显高于白苔组(GN菌75.0%比21.2%,χ~2=20.93,P0.001);③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CT(χ~2=9.578,P=0.002)和苔色(χ~2=7.048,P=0.008)是患者感染革兰氏阴性菌的独立预测因素;④以苔色和PCT作为病原菌种类预测因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苔色和PCT对病原菌种类有预测价值,苔色和PCT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3和0.890。当截断值为6.20ng/ml时PCT预测病原菌为阴性菌的敏感度为89.2%,特异度为77.8%。结论不同苔色的脓毒症患者病原菌种类差异明显,苔色可作为判断脓毒症病原菌种类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亚健康失眠患者中医证型的判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判别分析法探讨亚健康失眠患者中医证候的诊断规律.方法 收集413例亚健康失眠患者,制定中医证候调查问卷,包括亚健康失眠常见的33种症状.将患者中医辨证分为心脾两虚型(216例)和阴虚火旺型(197例),并将临床症状分为“有”和“无”2级,分别计为“1”和“0”分.根据患者中医证型对变量进行逐步判别分析,将有显著贡献的变量建立判别函数式,并使用逐一回代法和刀切法对函数式的一致率进行检验.结果 筛选出对区分2类中医证型有显著贡献的12个变量:耳鸣、五心烦热、目赤、小便黄、盗汗、大便结、口干咽燥、心烦懊(农)、神疲体倦、口苦、面色少华和心悸.建立亚健康失眠中医证型判别函数为:阴虚火旺型=-6.183+3.326×目赤+1.511×口苦+1.887×心烦懊侬+2.915×耳鸣+1.919×口干咽燥+3.017×五心烦热+1.798×心悸+0.965×盗汗+2.877×神疲体倦+1.069×面色少华+2.025×小便黄+2.141×大便结;心脾两虚型=-3.529+0.573×目赤+0.762×口苦+1.070×心烦懊侬+1.091×耳鸣+0.950×口干咽燥+1.851×五心烦热+1.086×心悸-0.436×盗汗+3.712×神疲体倦+1.930×面色少华+1.134×小便黄+1.391×大便结.逐一回代法判别总一致率为81.1%;刀切法计算一致率为79.7%. 结论 亚健康失眠中医证型判别函数与临床诊断吻合良好,可提高亚健康失眠中医诊断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BMI与舌象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以1 655名体检者为对象,测量身高和体重,计算BMI,并进行中医舌诊,数码相机拍摄舌象图.结果 在1 655名体检者中,体重正常、超重/肥胖和体重过低者分别为843人(50.94%)、724人(43.74%)和88人(5.32%).超重/肥胖组黯红舌(37.98%比24.56%;x2=40.883,P<0.001)、紫舌(5.94%比3.44%;x2=8.133,P=0.017)、紫黯舌(2.35%比0.59%;x2=10.398,P=0.006)、黄苔(63.95%比58.84%;x2=9.570,P=0.008)、厚腻苔(24.86%比17.20%;x2=18.698,P<0.001)出现率显著高于体重正常组,剥脱/少苔/无苔出现率显著低于体重正常组(1.93%比3.91%;x2=6.454,P=0.040).体重过低组红/绛舌(48.86%比24.72%;x2=24.608,P<0.001)、红点舌(7.95%比1.93%;x2=12.254,P=0.002)、薄白苔(22.73%比9.53%;x2=14.030,P=0.001)出现率显著高于体重正常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黯红舌(OR 1.830,95% CI 1.515~2.211;P<0.001)、紫舌(OR 1.874,95% CI 1.211~2.901;P=0.005)、紫黯舌(OR 4.259,95% CI 1.610~11.266;P=0.003)、黄苔(OR 1.294,95% CI 1.093~1.531;P=0.003)、灰黑苔(OR 6.147,95% CI 1.816~20.811;P=0.004)、厚腻苔(OR 1.597,95% CI 1.289~1.978;P<0.001)与BMI呈正相关,淡红舌(OR 0.766,95% CI 0.637~0.920;P=0.004)、红/绛舌(OR 0.659,95% CI 0.549~0.789;P<0.001)、红点舌(OR 0.548,95% CI 0.326~0.921;P=0.023)、薄白苔(OR 0.695,95% CI 0.536~0.900;P=0.006)、白苔(OR 0.821,95%CI0.683~0.986;P=0.035)与BMI呈负相关.结论 BMI与舌象特征具有一定相关性,超重/肥胖人群的异常舌色以黯红舌为主;体重过低组异常舌色以红/绛舌为主.舌苔异常者均以黄厚苔为主.不同体重者的舌形均基本正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舌象与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并发症、实验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DS01-G手持式舌象仪采集超重或肥胖T2DM患者的舌象,同时收集其他观测指标。结果:青年全舌质Lab-L值高于老年;青年齿痕出现频率高于年轻老年和老年。全舌质Lab-L、全舌质Lab-b、全舌苔Lab-b与体质量指数(BMI)正相关;肥胖出现苔腻频率高于超重。伴有慢性并发症苔腻出现频率高于不伴有慢性并发症;伴有慢性并发症点刺出现频率低于不伴有慢性并发症;大血管并发症全舌质Lab-a值小于无并发症。舌色参数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B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B)、尿酸有相关性。通过回归分析得到4个回归方程:FBG=64.045-0.409×全舌Lab-b,TC=1.251+0.034×全舌苔Lab-L,LDL-C=-16.986+0.139×全舌苔Lab-a,Apo B=13.111+0.028×全舌苔Lab-a。结论:超重或肥胖T2DM病患者的舌象特征与年龄、BMI、并发症、实验室指标有相关性,并对一些实验室指标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139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舌象特征,并探讨其与临床分型的关系。方法应用中医传统望舌方法,采集139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住院患者的舌诊资料,包括舌色、舌形、苔色、苔质。比较不同临床分型(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患者舌质、舌苔特征。结果 139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舌色主要为淡暗舌40例(28.78%)、红舌36例(25.90%)、淡红舌33例(23.74%);正常舌形85例(61.15%)、齿痕舌41例(29.50%)、裂纹舌13例(9.35%)。134例患者进行了舌苔分析,其中腻苔79例(58.96%)、薄苔33例(24.63%)、厚苔22例(16.42%);润苔115例(85.82%)、干苔19例(14.18%);黄苔94例(70.15%)、白苔40例(29.85%)。不同临床分型患者舌色、舌形、舌苔厚薄程度、舌苔润燥程度、舌苔颜色分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普通型比较,危重型患者红舌、暗红舌更多见(P=0.004),重型(P0.001)、危重型(P=0.002)患者裂纹舌更多见,危重型患者厚苔较多见(P0.001),黄苔在重型(P=0.001)、危重型(P=0.012)患者中占比更高;与普通型、重型比较,危重型患者干苔更多见(均P0.001)。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病情严重时可出现红舌、暗红舌、裂纹舌和黄苔、干苔、厚苔,提示随着病情加重,疫邪存在化热、化燥表现,同时伤及气阴。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病理分级分析口腔白斑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探讨复方绞股蓝胶囊对口腔白斑的预防作用,并构建预后模型。方法收集整理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收治的192例具有自身对照样本口腔白斑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是否服用复方绞股蓝胶囊分为中西医结合组(98例)、西医组(94例)。统计癌变率,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平均癌变时间,并进行单因素分析;运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疾病进展和癌变的独立预测因素,完成数据分析并建立预后模型。结果①中西医结合组、西医组癌变率分别为16.0%(15/94)和26.5%(26/98)。中西医结合组与西医组平均癌变时间分别为125.2个月、75.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②中度异常增生(P=0.03)、重度异常增生(P0.01)、饮酒(P=0.022)、服用复方绞股蓝胶囊(P=0.006)是口腔白斑进展或癌变的独立预测因素。③建立预后模型h(t)=h_0(t)Exp(0.767×中度异常增生+2.88×重度异常增生+0.944×饮酒-0.934×服用复方绞股蓝胶囊)。结论中度异常增生、重度异常增生、饮酒是口腔白斑的危险因素,服用复方绞股蓝胶囊是保护因素。定期随访及口服复方绞股蓝胶囊是预防口腔白斑进展或癌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体质的儿童中医临床诊断有意义的舌象客观定量化指标,为临床诊疗的评价提供客观依据及新的研究思路。方法 对3~6岁幼儿园儿童进行了儿童体质辨识信息采集工作,采用道生四诊仪(DS01-B)进行舌象采集,并对舌象进行图像处理,提取舌象定量影像组学参数和颜色空间参数。通过逻辑回归分析,分析舌象定量参数与体质间的潜在关系。结果 共纳入4949例不同体质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参与舌象采集的儿童,肝火体最多,占38.5%。舌的高通量影像组学参数与体质有着密切的联系,气虚体的高影响因素为:舌象的苔一阶最大值、苔一阶平均绝对偏差、苔一阶中位数苔一阶最小值、苔一阶鲁棒性平均绝对偏差、苔灰度共生特征Idm、苔灰度区域特征最小面积低灰度值、舌灰度区域特征最小面积低灰度值、舌相邻灰度差矩阵复杂度。对Lab模型拟合的似然比假设检验的显著性水平P=0.477。结论 不同中医体质与舌象影像组学参数存在相关性,不同体质的儿童与舌的Lab颜色空间无显著性关系,舌象参数可为不同中医体质临床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8.
沈美玉 《中医杂志》1998,39(4):205-206
黑苔,主要是舌面上的丝状乳头增殖,色泽变黑而致。多由黄苔、灰苔随病情加重,舌苔色泽逐渐加深而呈现黑色苔质。祖国医学认为,舌苔的形成是由胃气所生,而病苔是胃气夹邪气上蒸而成。“五脏交伤,穷必及肾”,疾病的严重阶段必属于肾,肾之色属黑,肾属水,故病至苔色灰黑,一般病情都比较严重,多是人体脏腑病变发展到一定严重阶段,邪气与胃气相搏结,蒸  相似文献   

9.
目的:开展全国范围内多中心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患者舌象的采集与分析,归纳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舌象分布特点。方法:通过调查全国共计1 003例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患者的舌象并进行图像记录,应用清华大学研发的《舌象采集及分析系统》进行数据处理,运用统计学方法,对1 003例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患者舌象进行分析。结果:从1 003例临床资料中,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患者常见舌色分布依次为:红、淡红、暗、淡白;常见的舌形分布依次为:齿痕、荣润、胖大、舌有瘀斑及舌下脉络发绀等;常见的舌苔色分布依次为:白、黄;常见的苔质分布依次为:薄苔、腻苔、厚苔。属“肝胆湿热证”的舌象分布特点为:苔色黄,舌质色红,苔腻,舌荣润,苔色白,苔薄,苔厚。属“肝郁脾虚证”的舌象分布特点为:苔色白,苔薄,舌质淡红,舌质色红,苔腻,舌胖大有齿痕,舌荣润,苔色黄。结论: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患者舌象涉及的病理因素主要有气虚、湿盛、血瘀等。肝胆湿热、肝郁脾虚两种证型患者的舌象分布特点与学会颁布的标准较为一致,能够为后续研究提供较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刘星  鹿育萨  赵晓芳  郭豪 《中医药研究》2014,(11):1328-1329
目的 观察正常高值血压及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浆大内皮素1(big ET-1)水平变化,间接了解血管内皮功能的情况.方法 将入选153 例体检者根据血压及血浆胆固醇水平分成3 组:A 组[正常血压,n = 58];B 组[正常高值血压,n = 52];C 组[正常高值血压+高胆固醇血症,n = 53].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big ET-1 水平.结果 3 组big ET-1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27.403,P 〈0.05);两两比较亦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big ET-1 与收缩压、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相关(P 〈0.05 或P 〈0.01).结论 正常高值血压患者血浆big ET-1 较正常血压者明显升高,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时进一步升高,提示血压正常高值阶段已存在血管内皮功能的损伤,尤其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时,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更严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珍珠母超微粉蛋白、寡肽对小鼠镇静安眠作用。方法利用PCPA制造小鼠失眠模型,观察小鼠的自主活动情况,ELISA法测小鼠血中ATCH含量并计算脑及脑系数。结果阳性对照组、寡肽组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显著降低,小鼠血中ACTH的含量增加,但脑干系数无影响。结论超微粉寡肽类成分(MCP)镇静安眠活性最强,为镇静安眠主要活性部位,调节ACTH可能是其镇静安眠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丁香苦苷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并比较丁香苦苷单体两种给药途径在家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考察丁香苦苷单体口服后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方法:家兔静脉注射丁香苦苷注射液和灌胃给予丁香苦苷水溶液,采集血样,固相萃取小柱活化方法处理血浆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丁香苦苷血浆浓度,采用药动学软件3P97进行数据处理,确定药动学参数。结果:丁香苦苷静脉给药后在体内符合二室模型分布,其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如下:T1/2α为2.41min,T1/2β为15.38min。灌胃给药后丁香苦苷的药动学行为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Cmax为17.91min,T1/2(α)为9.642min,T1/2(β)31.748min。绝对生物利用度为35.9%。结论:丁香苦苷单体经口服和静脉两种给药途径给药后,吸收和消除均较快。  相似文献   

13.
蔚晓慧 《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0):585-586
简要论述了《老老恒言》中有关老年养生的思想和方法 ,认为饮食以调理脾胃为要 ,应注意饮食有节、五味调和、清淡为补 ;起居以养静为要 ,应注意调顺四时、起居有常、静养与导引相结合 ;养性以安命为要 ,应注意清心寡欲、修心养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了竞争力理论与战略理论,分析了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环境与条件,提出了提升中药产业竞争力的三大战略目标、三大总体战略、四条战略举措及三个实施阶段与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5.
病性的变化和转化以及疾病的传变是中医病理学的2个核心问题。它们可分别从阴阳五行数学的公理1和公理2、3得到圆满的解释。病性变化,其症结在于主导属性明晰度的大小发生变化;病性转化,其症结则在于主导属性明晰度的正负号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脘痛证候的量化诊断规律。方法:以因子分析方法对808例胃脘痛患者的临床四诊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因子分析从胃脘痛临床症状中提取12个因子,分别代表脾胃湿热、脾胃虚寒、肝胃气滞、气阴两虚、胃热炽盛、胃阴亏虚、肝胃郁热、脾胃气虚等8个证候,同时对各个证候进行量化。结论:因子分析所得的胃脘痛的常见证候分类及量化诊断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成立以来,确立了以中医综合治疗结、直肠癌为主攻方向,不断探索具体治疗方法和建立系统评价体系的成长历程。他们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结直肠癌专病建设组长单位,牵头联合全国26家医院以及挪威国家补充替代医学研究中心,进行的中医结直肠癌的诊疗方案的验证工作,牵头制定《结直肠癌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以及探索建立辐射社区医院的结直肠癌中医三级防治网络等工作,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认可,具有典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中医学科建设与学科带头人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沿革回顾,提出了中医药学科建设的总体构思,指出要发展一个大的一级学科,首先要有教育,这是发展学科的基础;其次是科研来提高教育水平,并指导临床;再次是临床;三者缺一不可。同时提出了学科带头人应具备的条件及如何培养学科带头人。  相似文献   

19.
胡方林 《中医教育》2010,29(1):37-39
传统的闭卷考试不能很好地反映方剂学教学的效果,因此,我们试行了以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试改革,考试成绩由笔试、机试、平时3个方面组成。结果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带动了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全面进行。  相似文献   

20.
六经皆有咳嗽,寒热皆可致咳,治疗上不可拘于一理一方,当穷究其机,辨证施治,方能事半功倍。以六经辨证为纲,分析《伤寒杂病论》对咳嗽的有关论述,以期提高咳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