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刘淑琪  崔东  顾杰  刘文新  赵阳 《生态学杂志》2022,(11):2137-2144
为了探讨苦豆子分布与土壤盐分离子的相互关系,以伊犁河谷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不同扩散阶段的土壤和裸地、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伊犁蒿(Seriphidium transillense)、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土壤为对象,分析不同土层深度土壤盐分离子(阳离子:Na+、Ca2+、Mg2+和K+;阴离子:HCO3-、CO32-、Cl-、SO42-)的垂直分布规律、离子比及不同离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伊犁河谷不同扩散阶段苦豆子土壤全盐含量随着苦豆子扩散程度的增加而降低;表层土(0~30 cm)的含盐量大于下层土(30~60 cm),表明苦豆子覆盖下的土壤盐分具有表聚特征。土壤剖面盐分离子分布不均匀,总体表现为:Na+>K+...  相似文献   

2.
广州市酸雨成分及其相关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分析了2003年11月-2004年10月广州市龙洞79次降雨的化学组分及其各组分之间的相关关系。得出:(1)观测期间总降雨量1359.8,单次降雨的pH值在3.22-7.29之间,平均4.83;以pH<5.6为酸雨的临界值,则酸雨频率占降雨次数的77.2%或占降雨量的81.5%;(2)广州降水的化学组成以SO42-、Cl-和NO3-为主要阴离子,阳离子中以Ca2+、NH4+、Na+所占比例较大;(3)广州地区酸雨属硫酸型,降雨中的SO42-、NO3-、PO43-、Cl-、NH4+、K+、Na+、Ca2+、Mg2+离子浓度分别为0.150,0.045,0.002,0.163,0.058,0.006,0.013,0.083和0.007mol·L-1,单次降雨的SO42-/NO3-比值在0.42-17.6之间,年平均为3.33,该值比西南地区相应值低许多,而且与同一地点5年前测定的结果相比较,SO42-/NO3-比值有变小的趋势,说明广州地区NOx排放量高逐渐增加;(4)广州地区酸雨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春、夏、秋季酸雨比较严重,冬季酸雨较少出现,这与西南地区的重庆(冬季酸雨较春季严重)酸雨季节规律相反;(5)通过SPSS统计分析得出,雨量与各化学组分含量成负相关,说明雨量对大气污染物质的稀释作用;酸雨各化学成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如SO42-与Ca2+,NO3-与NH4+,K+与Na+、Mg2+离子,Na+与Mg2+等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利用这种相关可以建立某些酸雨成分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3.
NaCl胁迫下沙芥的渗透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分析了荒漠资源植物沙芥在不同浓度NaCl下的渗透调节作用。结果表明,随外加NaCl浓度从25 mmol·L-1升高至200 mmol·L-1,Na+、Cl-、脯氨酸和总无机离子的含量及其对叶渗透势的贡献不断升高,K+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及其贡献先降低后升高,SO42-和PO43-的含量不断升高但其贡献变化不大;Na+、Cl-和K+对叶渗透势的贡献交替位列前三,可溶性糖位居第四。由上可知,沙芥主要通过积累无机离子特别是Na+和Cl-进行渗透调节以抵御外加NaCl的渗透胁迫。  相似文献   

4.
山东滨海盐渍区植物群落与土壤化学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德洁  张洁  荆瑞  董丽 《生态学杂志》2018,29(11):3521-3529
在山东滨海盐渍区选取81个样方进行植物群落调查,对土壤化学性质进行分析,研究耐盐植物分布与土壤pH、可溶性盐总量、全氮、全磷、有机质、K+、Na+、Ca2+、Mg2+、Cl-、SO42-和HCO3-12个土壤化学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共记录耐盐植物30科67属85种,排名前三的优势科为菊科、禾本科、藜科.群落类型分为4类,分别是芦苇-白茅+茵陈蒿群落、盐地碱蓬+芦苇-茵陈蒿+地肤群落、芦苇-香蒲+罗布麻群落和芦苇-罗布麻群落.CCA排序表明,土壤可溶性盐总量和水溶性离子含量是影响该区域耐盐植被分布的关键土壤化学因子,其次是土壤全氮含量.优势种为芦苇,同时伴生白茅和茵陈蒿的群落在4个群落类型中具有较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所蕴含的耐盐植物资源丰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可溶性盐总量和水溶性盐离子含量呈显著负相关,高盐分土壤会降低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影响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黑河中游干旱绿洲土壤盐渍化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陆干旱区黑河中游绿洲边缘区天然沙质草地及其转变的人工梭梭灌木林(21 a)、人工杨树林(28 a)、人工樟子松林(33 a)和农田(开垦27 a和100 a)为研究对象,对6种样地土壤盐渍化和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进行调查,采用多变量排序、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及一元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土地覆被和管理措施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及对土壤盐碱环境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 在缺乏管理措施的情况下,单纯改变土地覆被并不会显著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而在有管理措施的情况下,土地覆被变化与管理措施耦合可显著改变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土壤动物群落演变受到土壤pH、可溶性盐及Na+、Cl-、HCO3-、Mg2+浓度的共同影响,其中Na+和可溶性盐含量的贡献率最大,是关键影响因子.土壤动物密度和类群丰富度与土壤中的Na+和可溶性盐含量呈显著负指数函数关系,与Mg2+和HCO3-含量呈显著二次曲线关系.研究区土壤动物密度和类群丰富度在Mg2+和HCO3-含量达到生态阈值点(分别为38.7~39.4 mg·kg-1和324.9~335.3 mg·kg-1)时达到峰值(40~43只·m-2和13~14科·m-2).此后,随着Mg2+和HCO3-含量的增加, 土壤动物密度和类群丰富度下降.  相似文献   

6.
施曼  张维国  李江叶  严少华  高岩 《生态学杂志》2018,29(12):4239-4247
大气CO2浓度升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水体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然而,该过程如何影响与其耦合的氮循环过程仍不明确.水体硝化、反硝化过程作为水体氮循环的重要环节,必然会对大气CO2浓度升高产生一系列的响应.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水体理化性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及N形态转化影响方面的研究工作,发现大气CO2浓度升高会降低水体的pH,增加水中CO2和HCO3-含量,但对富营养化与寡营养化水体中硝化、反硝化作用的影响具有明显差异.大气CO2浓度升高抑制寡营养化水体的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降低N2O的释放通量,抑制富营养化水体的硝化作用,但当水体pH在7~9时,可能促进反硝化作用,增加N2O的释放通量,最终可能导致水体中NH4+的积累及NO3-浓度的降低,影响水体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提出目前相关研究存在的瓶颈问题及值得深入探讨的科学问题,为进一步深入理解温室效应背景下全球CO2浓度升高对水体生态系统N循环的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丹江口库区土壤氮矿化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氮(N)素是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重要限制因子, 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生态系统氮循环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采用PVC顶盖埋管原位培养的方法, 对丹江口库区清塘河流域相邻的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人工林、人工种植灌木林地和农田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氮素矿化和硝化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侧柏人工林、灌木林地和农田的NH4+-N浓度(mg·kg-1)依次为1.33 ± 0.20、1.67 ± 0.17和1.62 ± 0.1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的NH4+-N浓度无显著性差异; 而3种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NO3--N浓度(mg·kg-1)差异显著, 农田NO3--N浓度(9.00 ± 0.73)显著高于侧柏人工林(1.27 ± 0.18)和灌木林地(3.51 ± 0.11)。NO3--N在灌木林地和农田中分别占土壤无机氮库的67.8%和84.8%, 是土壤无机氮库的主要存在形式; 而侧柏人工林中NO3--N和NH4+-N浓度则基本相等。土壤硝化速率(mg·kg-1·30 d-1)从农田(7.13 ± 2.19)、灌木林地(2.56 ± 1.07)到侧柏人工林(0.85 ± 0.10)显著性降低。侧柏人工林、灌木林地和农田的矿化速率(mg·kg-1·30 d-1)依次为0.98 ± 0.12、2.52 ± 1.25和6.58 ± 2.29。矿化速率和硝化速率显著正相关, 但是矿化速率在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间差异不显著。培养过程中灌木林地和农田NH4+-N的消耗大于积累, 氨化速率为负值, 导致灌木林地和农田矿化速率小于硝化速率。氮素的矿化和硝化作用受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的影响, 并对土壤含水量更为敏感。土壤C:N与土壤矿化和硝化速率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 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会改变土壤微环境和土壤C:N, 进而会影响到土壤氮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8.
2012年雨季(4-9月),收集广州市城市区、近郊区和远郊区森林公园的PM2.5样品,测定PM2.5质量浓度,分析了其中SO42-、NO3-、NO2-、Cl-、F-、Na+、NH4+、Ca2+、K+、Mg2+ 共10种水溶性无机离子含量.结果表明:帽峰山(远郊)、大夫山(近郊)、火炉山(城区)PM2.5质量浓度的日变化分别为17.2~66.5、19.4~156.3、21.8~161.7 μg·m-3,平均值分别为44.4、49.8、55.9 μg·m-3.SO42-、Na+和NH4+为水溶性无机离子主要组分,其中,SO42-含量最大,并从城区至郊区呈递减趋势.固定源对3个森林公园空气中SO2和NOx的贡献大于移动源,从城区至远郊呈递减趋势,说明机动车对城区空气中SO2和NOx的贡献大于近郊和远郊森林公园.采样期间,海盐对大夫山空气PM2.5中水溶性组分的贡献最大,其中K+受海盐的影响超过其他元素.NH4+当量浓度远小于SO42-和NO3-的当量浓度,中和度远小于1,反映PM2.5酸性较强,且从远郊至城区PM2.5粒子酸性呈增强趋势.  相似文献   

9.
2012年雨季(4—9月),收集广州市城市区、近郊区和远郊区森林公园的PM2.5样品,测定PM2.5质量浓度,分析了其中SO42-、NO3-、NO2-、Cl-、F-、Na+、NH4+、Ca2+、K+、Mg2+ 共10种水溶性无机离子含量.结果表明:帽峰山(远郊)、大夫山(近郊)、火炉山(城区)PM2.5质量浓度的日变化分别为17.2~66.5、19.4~156.3、21.8~161.7 μg·m-3,平均值分别为44.4、49.8、55.9 μg·m-3.SO42-、Na+和NH4+为水溶性无机离子主要组分,其中,SO42-含量最大,并从城区至郊区呈递减趋势.固定源对3个森林公园空气中SO2和NOx的贡献大于移动源,从城区至远郊呈递减趋势,说明机动车对城区空气中SO2和NOx的贡献大于近郊和远郊森林公园.采样期间,海盐对大夫山空气PM2.5中水溶性组分的贡献最大,其中K+受海盐的影响超过其他元素.NH4+当量浓度远小于SO42-和NO3-的当量浓度,中和度远小于1,反映PM2.5酸性较强,且从远郊至城区PM2.5粒子酸性呈增强趋势.  相似文献   

10.
研究森林可燃物燃烧释放的细颗粒物(PM2.5)的排放因子对于揭示森林火灾对大气和生态系统的影响至关重要,而水溶性离子是细颗粒物的重要化学成分,对颗粒物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自主设计的生物质燃烧系统,模拟内蒙古大兴安岭5种典型乔木(蒙古栎、白桦、兴安落叶松、黑桦、山杨)的3种组成部分(树干、树枝、树皮)及其地表死可燃物(凋落物层、半腐殖质层、腐殖质层)以及3种典型灌木(平榛、二色胡枝子、兴安杜鹃)树枝燃烧,采用ISC1100离子色谱分析仪测定2种燃烧状态(阴燃和明燃)下PM2.5中水溶性离子(Na+、NH4+、K+、Mg2+、Ca2+、F-、Cl-、NO3-、NO2-、SO42-)的排放因子。结果表明:乔木所有组成部分及其地表死可燃物和灌木树枝燃烧所排放PM2.5中检测到的水溶性离子,阴燃以K+、Cl-和Na+为主要组分,明燃以K+、Cl-和SO42-为主要组分。不同燃烧状态下相同乔木树种及其地表死可燃物和相同灌木排放PM2.5中检测到的水溶性离子总量均存在显著差异。灌木树枝在阴燃期间PM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排放因子比明燃更高。乔木释放的PM2.5中阳离子与阴离子的比率为1.26,地表死可燃物为1.12,灌木为2.0,表明颗粒物呈碱性。内蒙古大兴安岭的森林大火不会通过释放水溶性离子导致生态系统的酸化。  相似文献   

11.
雍艳华  张霞  王绍明  吴玲 《植物生态学报》2016,40(12):1267-1275
对盐生植物体内器官盐分积累和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的研究, 有助于了解盐生植物养分、盐分的分配机制和其对盐渍环境的适应策略。该文选择新疆4种典型的真盐生植物(3种灌木植物: 盐节木(Halocnemum strobilaceum)、小叶碱蓬(Suaeda microphylla)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 1种草本植物: 盐角草(Salicornia europaea)为研究对象, 对比研究了它们的根、茎、叶中的盐分积累和C、N、P化学计量特征以及二者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 1)在生长旺盛期, 4种盐生植物体内盐分积累可形成“盐岛”效应(Na+、Cl-和电导率随盐离子从植物根部向顶端运输过程呈显著增加的趋势)。2) 4种盐生植物中灌木群落的生长主要受到P的限制; 草本群落的生长受N和P (偏P)共同限制。3)器官、物种和二者的交互作用均能影响盐生植物的盐分(除Mg2+外)特征和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4) 4种盐生植物C与N、P之间显著负相关, N与P之间显著正相关。5)盐生植物体内总盐分、Na+和K+与N、N:P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与C、C:N、C:P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而K+和CO32-与P之间却显著正相关。盐生植物体内盐分和养分在应对盐渍环境上存在一定的相互促进关系, 增施N肥有助于盐生植物对氯化物盐渍土的脱盐。这些发现为了解盐渍生境中盐生植物的生理生态适应及盐渍土的改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植物生态学报》2016,40(12):1267
AimsStudying salt accumulation in vegetative organs and carbon (C), nitrogen (N), phosphorus (P) stoichiometry in halophytes contributes to understand the adaptive strategy to saline environment and the distribution mechanism of nutrients and salinity of the halophytes.MethodsFour typical dominant species, including three perennial shrubs (Halocnemum strobilaceum, Suaeda microphylla and Kalidium foliatum) and an annual herb (Salicornia europaea) were selected for analyzing the salt accumulation and C, N, P stoichiometry relationships.Important findings 1) The salt accumulation showed “salt island” effect at peak growing stage; Na+, Cl-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ll showed significant positive trends, when salt ions were transported from the root to the shoot of 4 halophytes. 2) P was the limiting growth element of perennial shrubs, while both N and P were limiting factors for the annual herb. 3) Different organs, specie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affected C, N, P stoichiometry and salt icons except Mg2+. 4) C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N and P, bu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N and P. 5)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Na+and K+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N, N:P ratio,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C, C:N and C:P ratios, and yet K+, CO32-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P. These results implied that there were some kind of mutual promot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nutrients and salinity in halophytes in the saline environment, and fertilizing with N could promote sodium chloride desalination.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光照条件下添加不同电子受体对土壤甲烷排放的影响及微生物的响应,本研究在土壤中添加3种电子受体(Fe3+、NO3-、SO42-)共设计8个处理,即黑暗+ Fe3+(DF)、黑暗+NO3-(DN)、黑暗+SO42-(DS)、黑暗+蒸馏水(DCK)、光照+Fe3+(LF)、光照+NO3-(LN)、光照+SO42-(LS...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天目山毛竹入侵原始阔叶林后土壤真菌群落特征的变化,采用T-RFLP以及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毛竹纯林、竹阔混交林及原始阔叶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数量特征.结果表明: 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差异在毛竹纯林和阔叶林之间最为明显,其次为竹阔混交林和阔叶林;竹阔混交林土壤具有最高的真菌Shannon指数、均匀度指数及最低的Simpson指数.硝态氮含量和pH显著影响了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异,毛竹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受pH和铵态氮影响较大,而阔叶林主要受硝态氮影响.阔叶林土壤真菌数量显著高于毛竹纯林和竹阔混交林,真菌数量分别与土壤pH和硝态氮呈现显著负相关和正相关.表明真菌在阔叶林土壤中介导了异养硝化作用,毛竹入侵可能对此过程产生了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甲硫氨基酸对亚热带红壤硝化作用和N2O排放的影响,选择福建省建瓯市万木林保护区的山地红壤为研究对象,在土壤饱和持水量(WHC)60%和90%的条件下,开展室内培养试验.试验分为对照(CK)、添加甲硫氨基酸(M)、甲硫氨基酸和硫酸铵(MA)、甲硫氨基酸和亚硝酸钠(MN)、甲硫氨基酸和葡萄糖(MC)5个处理.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M处理使土壤NH4+-N平均含量显著提高0.8%~61.3%,而NO3--N含量显著降低13.2%~40.7%;60%WHC条件下,MC处理土壤NO2--N含量高于M处理,MA、MN处理NO3--N含量高于M处理,且MN处理高于MA处理,M处理于试验后期最低,表明甲硫氨基酸抑制了硝化作用的亚硝化过程.碳添加处理使甲硫氨基酸在一定程度上降低NH4+-N含量,抑制了土壤自养硝化,并且甲硫氨基酸和碳源共同作用下NO3--N含量变化与土壤水分条件有关,在90%WHC条件下,碳加入后反硝化作用更明显;而NO3--N含量降低不足以表明是异养硝化受到抑制所致.甲硫氨基酸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土壤N2O的释放,90%WHC条件下较60%WHC条件下释放量更大,且葡萄糖添加的促进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甲硫氨基酸对亚热带红壤硝化作用和N2O排放的影响,选择福建省建瓯市万木林保护区的山地红壤为研究对象,在土壤饱和持水量(WHC)60%和90%的条件下,开展室内培养试验.试验分为对照(CK)、添加甲硫氨基酸(M)、甲硫氨基酸和硫酸铵(MA)、甲硫氨基酸和亚硝酸钠(MN)、甲硫氨基酸和葡萄糖(MC)5个处理.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M处理使土壤NH4+-N平均含量显著提高0.8%~61.3%,而NO3--N含量显著降低13.2%~40.7%;60%WHC条件下,MC处理土壤NO2--N含量高于M处理,MA、MN处理NO3--N含量高于M处理,且MN处理高于MA处理,M处理于试验后期最低,表明甲硫氨基酸抑制了硝化作用的亚硝化过程.碳添加处理使甲硫氨基酸在一定程度上降低NH4+-N含量,抑制了土壤自养硝化,并且甲硫氨基酸和碳源共同作用下NO3--N含量变化与土壤水分条件有关,在90%WHC条件下,碳加入后反硝化作用更明显;而NO3--N含量降低不足以表明是异养硝化受到抑制所致.甲硫氨基酸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土壤N2O的释放,90%WHC条件下较60%WHC条件下释放量更大,且葡萄糖添加的促进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