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容积重建成像在体部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临床怀疑体部动脉病变的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并结合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及容积显示技术进行后处理三维重建及分析。结果 45例患者中,体部动脉病变25例,其中肺动脉栓塞1例,双下肢动脉次全闭塞1例,颈总动脉闭塞12例,椎动脉狭窄3例,颈内动脉瘤1例,椎动脉动脉瘤1例,椎动脉畸形1例,颈动脉合并椎动脉狭窄3例,胚胎性大脑后动脉1例,腹主动脉附壁血栓1例;体部动脉正常20例,其中正常肺动脉1例,正常颈、椎动脉16例,正常胸腹主动脉2例,正常胸主动脉1例。结论容积重建成像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对体部动脉病变的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可作为体部动脉病变有效的首选诊断方法。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系.方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23例行颈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观察其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状况,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不稳定性斑块发生率及颈动脉狭窄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颈总动脉分叉处粥样斑块的发生率及血管狭窄率高于颈内动脉起始部、椎动脉处、颈总动脉处(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彩超检测脑梗死50例颈动脉斑块的临床意义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彩超检查颈动脉、颈内动脉斑块在拟行颈内动脉注射药物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50例经MRI、CT证实的脑梗死患者。彩超检查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管腔及内壁情况。结果:50例患者中,双侧颈动脉均显示正常5例,余均有单侧或双侧不同程度的内膜改变。结论:超声分析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态学特性,确定斑块位置,为临床上进行的颈内动脉注射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评价颈动脉斑块特征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10月132例行CT颈部血管造影患者的影像资料。对颈动脉斑块特征进行评价,重建方法包括多层面重建、容积再现技术、最大密度投影及曲面重建。结果 132例患者中,80例检出颈动脉斑块,最常出现钙化斑块的部位为海绵窦段和床突上段,右侧海绵窦段52例(65.0%)、左侧海绵窦段49例(61.3%),右床突上段37例(46.3%)、左侧床突上段30例(37.5%)。最常出现软斑块的部位为双侧颈总动脉,均为12例(15.0%)。最常出现混合斑块的部位为颈总动脉,右侧颈总动脉9例(11.3%)、左侧颈总动脉12例(15.0%)。颈动脉最容易轻度狭窄294处(294/1 440,20.4%),中、重度狭窄少见,分别为8处(8/1 440,0.5%)和6处(6/1 440,0.4%)。颈部动脉血管斑块最易出现钙化,总计249处(249/1 440,17.3%),其次是软斑块和混合斑块,均为39处(39/1 440,2.7%)。结论多层螺旋CT可准确评价颈动脉斑块特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发现的4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T IA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系统分析。结果:48例患者的96支椎动脉中CTA显示血管正常55支,轻度狭窄14支,中度狭窄9支,重度狭窄8支,先天发育不良(一侧椎动脉细小)5支,明显迂曲9支。8例患者的椎动脉管腔CTA评价结果与DSA一致。结论:CTA能清晰显示椎基底动脉,对椎基底动脉T IA的病因诊断、治疗方案的确定以及预后估计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128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河南省鄢陵县人民医院急性脑梗死患者64例作为观察组并抽取同期非急性脑梗死患者62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采取128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比较两组颈动脉狭窄情况及斑块检出率、分布情况。结果:观察组颈动脉总狭窄率81.25%(52/64)高于对照组41.94%(26/62),且其中轻度狭窄率、中度狭窄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动脉斑块总检出率72.93%(194/266)高于对照组51.85%(56/1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右颈内动脉、左颈内动脉、右颈动脉、左颈动脉斑块分布数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128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能够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狭窄情况做出有效评估,可明显提升颈动脉斑块检出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128层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筛选2014年5月-2015年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128层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检查(DSCTA)的106例临床怀疑为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患者,对其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由头颈部血管诊断经验丰富的3名主治以上医师共同评估血管减影图像质量、血管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结果:106例经128层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检查患者中,有1例患者检查时制动不良,图像减影质量差,无法诊断;有3例患者未发现血管狭窄;余102例共计发现狭窄118处,有13例患者存在2处或以上血管狭窄:颈动脉(38支),椎-基底动脉(32支),大脑前动脉(15支),大脑中动脉(21支),大脑后动脉(12支)。结论:对106例疑似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患者进行128层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检查(DSCTA)分析结果表明,128层螺旋CTA成像清晰(可与常规DSA相媲美),操作简便,能够有效的去除骨质,在评价患者的头颈部血管狭窄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么刚  刘影  任秀伟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0):7478-747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联合造影(CTA)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脑梗死的住院患者67例行64排螺旋CT头颈动脉成像检查,采用VR、MIP、SSD和VE技术重建三维头颈动脉图像。结果 65例头颈动脉CTA图像达到诊断要求,头颈动脉狭窄者58例,正常9例。单纯颈动脉狭窄24例,单纯脑动脉狭窄18例,头颈动脉狭窄并存16例。结论 64排螺旋CT的CTA检查是一种显示头颈部血管狭窄病变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左稳  陈竹碧  王建秋  罗颖  韩文彬  贺军 《华西医学》2013,(10):1564-1567
目的应用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探讨冠状动脉不同成分斑块与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0年3月-2012年10月150例临床拟诊冠心病及确诊冠心病患者的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冠状动脉影像表现由两位心血管CT诊断医师独立判断冠状动脉斑块成分及测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应用Circulation血管分析软件,分析冠状动脉斑块成分与狭窄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50例患者中,共发现319处斑块,其中软斑块104处,纤维、混合斑块103处,钙化斑块112处。冠状动脉轻度狭窄114处中,钙化斑块86处(75.4%);冠状动脉中度狭窄113处中,纤维、混合斑块75处(66.3%);冠状动脉重度狭窄92处中,软斑块68处(73.9%)。结论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能够有效检测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成分及准确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颈部血管造影(CTA)对脑梗死患者进行筛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对颈内动脉支配区脑梗死的住院患者行16排螺旋CT颈动脉成像检查,采用VR、MIP、SSD和VE技术重建三维颈动脉图像。结果正常4例,异常30例,共观察颈动脉68支,其中正常血管25支,狭窄血管43支。16排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能清楚显示颈部血管,对绝大部分的颈部血管狭窄能迅速、准确的诊断。结论螺旋CT的CTA检查是一种显示颈部血管狭窄病变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它较普通螺旋CT更快捷、更安全,相对颈部血管造影更具有价格低、无创伤的优点。对怀疑颈动脉狭窄的脑梗死患者进行筛查及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临床拟诊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12倒患者行16层螺旋CT检查,客积重组及曲面重组,评价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在椎动脉起始部近心端狭窄或闭塞程度、范围及斑块性质.并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对照.结果:本组病例全部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其中8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显示狭窄部位、范围、程度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一致,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敏感性100%,特异性100%.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有助于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64排螺旋CT头颈血管造影包含信息庞大,针对几种常见头颈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体会进行初步总结,更好地发挥多排螺旋CT头颈血管造影在头颈血管病变诊断、测量和空间定位等方面的优势。方法:搜集2006-05/2007-05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行64排螺旋CT头颈动脉血管造影120例患者的影像资料。男89例,女31例,年龄19~67岁。全部患者行64排螺旋CT头颈血管造影,36例患者同时行头颈动脉数字减影检查。实验仪器:CT机采用Philips公司Brillance64排螺旋CT扫描仪,数字减影机采用siemens公司Axiom-Artis平板数字减影仪。结果:120例患者中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狭窄病例88例,脑动脉瘤22例,脑动脉畸形10例。88例动脉狭窄病例发现中度狭窄区223处、重度狭窄区68处;291处中重度狭窄区共发现187(64%)个斑块,其中钙化斑块121个(65%),软斑块15个(8%),混合斑块51个(27%);钙化斑块CT值为324~596HU,软斑块值CT值为47~84HU;斑块表面不规则者114个(61%)。22例脑动脉瘤病例共发现29个动脉瘤,肿瘤最大直径4.5mm~2.7cm;囊状动脉瘤19例,梭形动脉瘤10例;动脉瘤起源颈内动脉10例,大脑中动脉7例,前交通动脉3例,大脑后动脉3例,起源后交通动脉、基底动脉和椎动脉各2例;2例合并部分血栓形成,3例合并出血。10例脑动脉畸形病例中8例显示有明确供血动脉,其中大脑前动脉供血为主3例、大脑中动脉供血为主2例、大脑后动脉供血为主3例;7例显示明确引流静脉,其中引流静脉主要汇入上失状窦3例,汇入横窦3例,汇入大脑深静脉2例;2例合并多发动脉瘤,2例合并出血。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头颈血管病变的诊断、测量和空间定位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作为头颈血管病变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颈动脉狭窄评价中的优势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将我院2018年1月到2018年8月收治的6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60例患者采取64排螺旋CT以及血管造影成像技术进行检查,将对比剂的总量设置为60ml,对比剂的注射流率设置为4.0ml/s上下,然后对所有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60例颈动脉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以及血管造影成像技术检查之后得出,有53例患者出现血管狭窄93处,其中轻度狭窄有59处,中度狭窄有24处,重度狭窄有10处。与此同时,在对患者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发现有87块斑块,其中脂质斑块数量有41块,钙化斑块数量有13块,混合斑块数量有30块。结论: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检查,在临床中具有诊断效果良好,可以为颈动脉脑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科学、可靠的信息,对患者的预后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病例,女,57岁。主因阵发性头晕3年,加重20天入院。入院后行血管造影检查,示右椎动脉超源于右颈总动脉(图1)、右椎动脉超始处狭窄,右侧颈内动脉狭窄,左侧颈总动脉狭窄。行右椎动脉超始部狭窄支架置入术。术后彩超检查,右椎动脉超源异常(图2),右椎动脉支架膨胀良好,右侧颈内动脉、左侧颈总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15.
颅外颈动脉螺旋CT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初步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及三维重建对颈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10例颅外颈动脉血管SCTA及三维重建。三维重建方法包括: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成像(SSD)和最大强度投影(MIP)。结果 7例缺血性脑梗塞,2例左侧颈总动脉近段及1例双侧颈总动脉近段SSD及MIP成像均显示管腔明显狭窄、表面不规则.狭窄段血管周围低密度血栓及钙化影。4例SSD及MIP显示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近中段大小形态正常。1例SSD及MIP成像显示双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呈梭形瘤样扩张。1例SSD及MIP成像显示右侧颈总动脉近端迂曲扩张。1例左颈总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术后.MPR,SSD及MIP显示左颈总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整体形态及通畅情况。结论 SCTA及三维重建显示颅外颈动脉狭窄、扩张等外部形态变化及血管内支架术后通畅情况.作为缺血性脑梗塞颈动脉狭窄筛选检查方法有一定限度。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71岁,因头晕、行走不稳伴双耳耳鸣1年人院。查体:神清。颅神经阴性,双侧Rossolimo征(+),四肢肌力正常,病理征阴性,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稳准。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颈部血管B超提示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硬化斑块形成。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病、颈动脉狭窄。给予口服波立维75mg1次/d抗凝治疗。DSA检查示:左侧椎动脉起始于主动脉.基底动脉供血良好。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有多处斑块形成,且造成2处明显狭窄,狭窄约60%,局部血流为涡流。测量狭窄长度约为5.3cm。沿8F导引导管将EV3血管保护伞置于狭窄远端5cm处固定.沿保护伞0.014cm导丝将BARD8-60m/11支架置于狭窄处,确定位置良好后释放支架,造影发现支架位置良好,但支架中间贴壁欠佳,将7—40m/ll球囊置于狭窄处给予8atm扩张6s。病人心率、血压轻度下降。给予静推0.5mg阿托品后心率、血压回升至正常,再次造影颈内动脉血管外形良好。颅内血管显示良好。缝合鞘安返病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能谱CT单能量成像技术对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图像质量的影响,评估最佳单能量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资料,均行颈动脉能谱CTA检查,经后处理获得单能量图像(40~140 keV,间隔10 keV)和常规120 kVp-like图像。测量并比较40~70 keV单能量图像和常规组的图像噪声,主动脉弓、双侧颈总动脉、双侧颈内动脉及非钙化斑块和钙化斑块的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同时应用5分法对图像行主观评价;测量斑块短径和狭窄程度,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着能级减小,图像噪声、各支血管和斑块的CNR均呈增高趋势,在40 keV时达到最高。各支血管和斑块的CNR在40~70 keV高于常规120 kVp-like组,其中主动脉弓、颈总动脉和非钙化斑块的CNR在40~60 keV水平与常规120 kVp-like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颈内动脉和钙化斑块则在40~50 keV水平(P均<0.05)。40~70 keV单能量图像主观评分均优于常规组,以60 keV单能量图像最佳(P<0.001)。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颈动脉,确定有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预测脑梗塞,了解锥动脉供血情况,为眩晕患者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美国LOGIQ-500型彩色超声显像仪,探头频谱8.2-11MHz,观察172例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锥动脉的形态.管壁厚度,测量颈总动脉内膜冲层厚度(IMT)和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BIMT),观察是否有斑块,有斑块时,测定狭窄百分比(sten%),显示彩色血流,脉冲多普勒取样测量: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期峰值流速(Vd),阻力指数(RI),颈内动脉与颈总动脉峰值流速比(ICA/CCA).结果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111例.其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及颈总动脉主干部,较少发生颈外动脉起始部,锥动脉异常32例,不同原因的锥动脉狭窄25例,锥动脉走行异常7例,峰值流速均不同程度减低。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其各型斑块中软斑块和有缺损的混合型斑块容易脱落造成脑梗塞,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病史和有吸烟史的患者均可促成动脉粥样硬化,不同回声的斑块,反映病变的不同时期。50岁以上患者,应把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列为常规检查,对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价值。锥动脉供血不足,为不明原因眩晕患者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8):1262-1263
目的分析彩超测定颈动脉内中膜(IMT)、斑块及颈动脉狭窄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2例,依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轻度组和重度组各8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比较两组患者的IMT、斑块及颈动脉狭窄情况。结果重度组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颈总动脉的IMT厚度均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斑块数量共有243块,轻度组的斑块数量共有176块,而两组颈内动脉起始部、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斑块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狭窄程度明显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超可以检测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IMT、斑块位置、颈动脉狭窄程度,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评估具有客观性,可作为临床治疗方案制定参考。  相似文献   

20.
超声及多排CT颈部血管造影在脑梗死中的应用3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及多排螺旋CT颈部血管造影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脑梗死患者行多排螺旋CT颈动脉成像及超声检查,将CT扫描的原始轴位图像传至ADW工作站处理图像。结果:正常5例,异常30例,共观察颈动脉70支,其中正常血管27支,狭窄血管43支。结论:超声及多排螺旋CT颈部血管造影在脑梗死患者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诊断颈动脉狭窄方面具有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