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从广西各地患禽巴氏杆菌病急性死亡的鸡、鸭肝脏分离出56株禽巴氏杆菌强毒株,经培养特性和生化特性试验鉴定,从中选出15株典型禽巴氏杆菌菌株。Carter荚膜抗原分型鉴定,15株菌均为荚膜A型,间接血凝滴度为1∶160~1∶640。通过毒力和免疫原性测定,从中选择毒力较强、免疫原性较好的B25、B26、B273菌株进行人工致弱,其中B26菌株在0.1%裂解全血马丁汤中,通过物理诱变方法致弱,即在传代过程中,把培养温度由37℃逐渐提高到45℃,每12h传1代而成功致弱,传至1200代时,毒力显著减弱,且仍保持其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培养特性,从而获得了禽巴氏杆菌B26-T1200弱毒菌株  相似文献   

2.
为了确定在我国家禽中流行的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血清型,我们鉴定了111株,分离到的禽源菌株,其中102株是由死禽中分离到的,另9株是已致弱的菌株。在荚膜定群中,105株菌株属于A群,6株未能被定群。由我国分离的多杀性巴氏杆菌菌株第一次进行了菌体型的鉴定,发现111株菌株中110株都是05,仅1株属08。因而总的血清型:104株为5:A,6株为5:一,1株为8:A。  相似文献   

3.
试验以本所历年来分离、收集、保存的多株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菌种为选种素材,以各菌株的培养特性、菌落形态、菌落虹彩、生化反应及其在历次传代过程中的稳定性为选种依据,初步筛选出四个菌株,代号为:R1-23、R1-24、41-39和R1-65。经过皮下注射安全量、口服耐受量、近期免疫效和毒力稳定性比较测试后,筛选出一株既适应鸡口服免疫又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自然弱毒菌株-R1-23菌株(5:A)。该菌株的皮下  相似文献   

4.
采用Carter荚膜群鉴定法,并参考Heddleston热稳定抗原鉴定法,对从安宁河流域分离的37株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和中监所提供的C48-1株菌进行了血清学鉴定。37株菌中,鸭源32株,鹅源4株,鸡源1株。鉴定结果表明,有37株为荚膜A群菌,占97.4%,其中A∶5型34株,占89.5%,A∶2型3株,占7.9%;1株为荚膜B群菌,占2.6%。少部分菌株具有明显的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5.
为了筛选生长快、毒力强、免疫原性好、副反应小的牛源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灭活疫苗菌株,本试验选取6株来自不同地区致犊牛肺炎死亡的牛源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株,测定了培养基生长曲线、小鼠毒力、菌体脂多糖(LPS)含量及各菌株灭活菌苗免疫小鼠和家兔后的抗体效价,并进行了攻毒保护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Pm2、Pm3、Pm5生长速度较快、毒力较强、LPS含量较多,均含有与毒力和免疫相关的ptfA和fimA基因;免疫小鼠及家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在二免后14 d血清抗体达1:64~1:128,强毒攻毒后全部存活,而PBS对照组全部死亡。本试验结果表明,Pm2、Pm3、Pm5均可作为多杀性巴氏杆菌灭活菌苗的候选菌株,其中Pm3作为首选株。  相似文献   

6.
天津地区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株血清型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Carter氏荚膜型鉴定方法和琼脂扩散试验,对天津地区禽多杀性巴氏杆菌血清型进行鉴定。结果16株分离菌中11株为A:1(4),4株为A:1(3,4),1株为-:1(4)表明引起天津地区禽霍乱的致病菌与国内报道的以A:1型为主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用亚硝酸作为禽多杀性巴氏杆菌诱变剂,在含有一定剂量的链霉素的选择培养基上,将一株毒力较强的野生型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经过诱变选育出一株依赖链霉素的突变株。突变株的形态、染色、生长特性、生化反应等与原野生型菌株相同,突变株经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亦显示有荚膜,菌体不呈链状,经动物测试,其遗传稳定性及安全性良好,具有中等程度的保护效力。  相似文献   

8.
用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强毒株(C48-1)与弱毒株(G190E40和B26-T1200)制备的蜂胶灭活疫苗的免疫原性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强毒株C48-1制备的禽霍乱蜂胶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显著高于弱毒株G190E40和B26-T1200,近期保护率相差20%~40%,3个月后相差40%~80%.强毒株C48-1的免疫原性显著高于弱毒株G190E40和B26-T1200,说明禽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上的毒力蛋白可能具有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9.
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血清抗性及毒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从禽霍乱得到的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毒力决定因素的研究进展甚微。很久以前就已知道了荚膜是导致禽霍乱的毒力因素 ,但其他因素 (象血清抵抗力在毒力方面似乎也很重要 )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巴氏杆菌菌株和其他革兰氏阴性菌 (如大肠杆菌和鲁氏耶尔森氏菌等 )已被证实其血清抵抗力与对动物的毒力有关。本研究对 87个巴氏杆菌野外分离株和 9个参考毒株在鸡、火鸡、鸭和猪血清中的生长情况进行了比较 ,并筛选出血清敏感株和血清抵抗株接种 18周龄蛋鸡。此研究的目的是比较多种多杀性巴氏杆菌菌株及相关种类对鸡、火鸡、鸭和猪血清的抵抗…  相似文献   

10.
牛源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疫苗候选株的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筛选生长快、毒力强、免疫原性好、副反应小的牛源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灭活疫苗菌株,本试验选取6株来自不同地区致犊牛肺炎死亡的牛源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株,测定了培养基生长曲线、小鼠毒力、菌体脂多糖(LPS)含量及各菌株灭活菌苗免疫小鼠和家兔后的抗体效价,并进行了攻毒保护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Pm2、Pm3、Pm5生长速度较快、毒力较强、LPS含量较多,均含有与毒力和免疫相关的ptfA和fimA基因;免疫小鼠及家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在二免后14d血清抗体达1∶64~1∶128,强毒攻毒后全部存活,而PBS对照组全部死亡。本试验结果表明,Pm2、Pm3、Pm5均可作为多杀性巴氏杆菌灭活菌苗的候选菌株,其中Pm3作为首选株。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1050株和C48-1株及6株田间分离细菌的保存观察试验,表明用脱纤羊血和感染小鼠肝脾组织在-20℃条件下,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可存活2年,用鲜血斜面封盖石蜡油保存法,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在4℃条件下可存活3个月,菌株保存前生生物学特性及毒力不发生变化,试验提供的方法对禽霍乱流行病学调查和血清分型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hyaD为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多糖合成相关基因,为探讨该基因对多杀性巴氏杆菌毒力及其免疫保护特性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同源重组方法,构建了牛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CQ2株(PmCQ2)的hyaD基因缺失株(ΔhyaD)。结果发现,与野生株相比,ΔhyaD的荚膜产生量及其感染后在脏器中的细菌定殖量均显著下降,其毒力显著降低。细胞试验发现,ΔhyaD更易黏附于巨噬细胞,被吞噬数量显著多于野生株,致使巨噬细胞相关炎性因子表达显著上调。hyaD基因的缺失,可调控与荚膜合成、LPS合成转运、铁转运等相关的基因表达显著下调,促使相关保护性抗原基因表达显著上调。以制备的PmCQ2株和ΔhyaD株灭活苗免疫小鼠(加强免疫1次),免疫后第21天分别采用同源和异源多杀性巴氏杆菌攻毒,ΔhyaD株免疫小鼠肺组织感染后24 h无明显或轻微病理损伤,对牛源A型、B型和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100%、100%和80%,对兔源、猪源和禽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90%、100%、100%;而野生株PmCQ2除对牛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保护率在80%以上外,对牛源B型和F型及兔、猪、禽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均无明显交叉保护作用。研究结果表明,hyaD基因可通过调控荚膜产生及毒力相关因子表达影响菌株毒力;hyaD基因缺失可调控相关交叉保护性抗原表达,赋予菌株交叉免疫保护特性。该研究为多杀性巴氏杆菌通用型疫苗的研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广东省主要养禽区域禽源巴氏杆菌的流行情况,本试验在2018~2019年期间对经临床症状与病理剖检作初步诊断为禽霍乱的临床病例,从心血和肝脏进行细菌分离并纯化出20株细菌,经培养特性与菌体形态观察、生化鉴定及种特异性PCR鉴定,确定20株分离菌株均为多杀性巴氏杆菌。采用荚膜多重PCR和脂多糖多重PCR对20株多杀性巴氏杆菌进行分型鉴定,结果荚膜型以A为主,脂多糖型以L1为主,表明目前广东家禽中的多杀性巴氏杆菌仍以A:1(NAMIOKA分型方法为A:5)为主要血清型。药敏结果显示有70%的分离菌对四环素耐受,对其他药物的耐药率均在15%以下。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鹅具有强致病性,引起发病鹅的多种组织出血和坏死;经病理组织切片可见多杀性巴氏杆菌典型的病理组织学变化。试验结果为广东省部分地区禽霍乱的流行病学监测和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一、多杀性巴氏杆菌血清型对免疫的指导意义由动物体分离到的多杀性巴氏杆菌(PM)具有复杂的抗原结构,根据其荚膜抗原和菌体抗原的不同分为不同的荚膜型和组.禽PM的免疫原性主要取决于荚膜,但菌体抗原在免疫学的重要地位也不可忽视,现已知禽PM的荚膜型为A型,这种具有抗原活性的荚膜性质在新分离的、毒力强的菌种中可得到充分发育,经人工培养继代后易于丧失。  相似文献   

15.
广西禽巴氏杆菌的分离及其特性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0~1997年间,本研究室从广西不同地区鸡场死于禽巴氏杆病菌的家禽中分离并鉴定13株禽巴氏杆菌(包括鸡源的12株,鸭源的1株)。菌株经中国兽药监察所进行Carter定型,结果为荚膜A型。13个分离菌株都100%致死本地三黄鸡。  相似文献   

16.
从病死母猪肺脏中分离到一株革兰氏阴性小杆菌,用生理生化鉴定、药敏试验、致病性试验和PCR鉴定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并用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分型引物对分离株的荚膜血清型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本菌为猪多杀性巴氏杆菌,对多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小白鼠有强致病性;PCR扩增16SrDNA基因获得1415bp片段,分离株的16SrDNA核苷酸序列与多杀性巴氏杆菌(AY078999)的同源性为99%,因此该分离菌株被鉴定为致病性巴氏杆菌,命名为YN20110122株;本菌分离株为荚膜A型血清型多杀性巴氏杆菌。  相似文献   

17.
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血清型及毒力基因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12株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血清型及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本研究采用PCR技术对12株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altocida,Pm)进行荚膜血清型鉴定和6种毒力基因(tbp A、hgb A、hgb B、ptf A、pfh A、tox A)的检测,并对其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12株多杀性巴氏杆菌均为荚膜血清A型;100%的荚膜血清A型Pm携带hgb A毒力基因和pfh A毒力基因;41.67%的荚膜血清A型Pm携带nan H毒力基因;58.33%的荚膜血清A型Pm携带ptf A毒力基因;而对于tbp A与tox A两种毒力基因在12株牛源荚膜血清A型Pm中均未检测到。  相似文献   

18.
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及生物学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江苏及其周边地区近期引起禽霍乱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分子流行病学特点,对送检病例进行细菌分离,使用PCR方法鉴定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菌株的荚膜血清型和多位点序列分型,并对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从暴发禽霍乱病例中分离出的12株细菌,皆为荚膜血清型A型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其序列型为ST-129。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药敏试验结果显示,12株多杀性巴氏杆菌对丁胺卡那霉素、氟苯尼考和多粘菌素B均敏感;但对卡那霉素、链霉素和强力霉素等表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因此,引起江苏及其周边地区暴发禽霍乱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序列型为ST-129,给禽类免疫全价细菌灭活苗可能是较好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9.
试验以本所历年来分离、收集、保存的多株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菌种为选种素材,以各菌株的培养特性、菌落形态、菌落虹彩、生化反应及其在历次传代过程中的稳定性为选种依据,初步筛选出四个菌株,代号为:RI—23、RI—24、RI—39和RI—65、经过皮下注射安全量、口服耐受量、近期免疫效力和毒力稳定性比较测试后,筛选出一株既适应鸡口服免疫又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自然弱毒菌株──R1-23菌株(5:A)。该菌株的皮下注射安全量为每只50亿个活菌,一次性口服的耐受量每只在2000亿个活菌以上,活体继代6代次、人工培养继代50代次后均未见有毒力增强表现,两次口服免疫后的近期保护率达80—100%。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兽医学报》2019,(9):1728-1734
为调查多杀性巴氏杆菌在河北省部分地区肉牛群中的流行情况,本课题组从规模化肉牛养殖场中采集患有呼吸道综合征的病牛鼻腔拭子进行细菌分离鉴定、荚膜血清分型、毒力基因检测、动物攻毒试验及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从105份鼻腔拭子中共分离了25株多杀性巴氏杆菌;菌株荚膜分型均为A型,携带ptfA、exbB和nanH等多种毒力基因,LD_(50)显示多数菌株毒力较强;分离菌株对大多数药物敏感性较高,但对复方新诺明、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二甲氧嘧啶和林可霉素药物耐药性较高,耐药率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