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上燥治气,下燥治血,此为定评。”语出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意思是说,上部燥病治气分,下部燥病治血分,叶氏对燥病指出了原则性的治疗方法,为指导后世临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故有必要深入探讨。 叶氏“上燥治气,下燥治血”的指导思想上始自《内经》,后受刘完素、朱丹溪、李梃、喻嘉言、张景岳等医家理论  相似文献   

2.
“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见于全国统编《温病学》二版及四版教材的秋燥篇,是秋燥病初、中、末三期治疗大法的概括。根据秋燥病程的不同阶段,及燥邪侵犯的不同脏腑,而分别采用“治气”、“增液”、“治血”的方法,确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然关于此句的出处,二书均笼统地谓之“方书所载”,末言明出  相似文献   

3.
何谓“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答:这是秋燥病初、中、末三期的治疗大法。现简释如下: 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说:“温自上受,燥自上伤,理亦相等,均是肺气受病”,即指秋燥初起必先犯肺。肺为华盖,位处上焦,故曰“上燥”。燥邪犯肺,肺之津气受伤,失其清肃宣降之职,故临床表现除一般津气干燥见症外,常以咳嗽,甚至气逼喘满等肺气膹郁症状为主。治宜宣肺润肺,如治  相似文献   

4.
提出干燥综合征外感燥邪、内伤精血、禀赋阴虚、情志异常的发病观,认为本病有干涩不通、虚实夹杂的病机特点;并根据叶桂《临证指南医案》“上燥治气,下燥治血”理论,将干燥综合征分为上燥与下燥辨治。临证治疗时顺应五脏刚柔特性,用药柔静凉润,忌刚动温燥,重视血肉有情之品。上燥以桑杏汤清气润燥,翘荷汤辛凉清上,沙参麦冬汤养阴生津;下燥以复脉汤充养五液,六味地黄丸滋肾填精,五仁丸润燥养血,为干燥综合征辨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叶天士治燥说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一书中对燥证的治疗,论述非常详尽,提出了“上燥治气,下燥治血”之大法,集前贤之理训,发后学之未发,深为医家所赞誉。沿袭至今,仍不失其指导意义和学术价值。今笔者不揣浅陋,谈点学习心得,以就正于同道。析机理不俗套,以上下为序叶氏认为,“燥为干涩不通”之疾,其病之所成大抵有上下二途。明确指出,对于燥证“内伤外感宜分,外感者由于天时风热过胜,或由深秋偏亢之邪,始必伤  相似文献   

6.
气燥浅论     
气燥浅论刘晓庄江西中医学院(南昌330006)在祖国医学中,抑或是《内经》“病机十九条”独遗“燥”条之故,燥病学说一直未能大畅。虽后世如刘完素、缪希雍、喻嘉言、俞根初等医家每于燥病有所发明,有所补充,然唯详于外感时燥及内伤津血之燥,他凡气燥者,却未予...  相似文献   

7.
“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此语出自清代温病大师叶桂的名著《外感温热篇》第三十二节:“再温热病,看舌之后,亦须验齿。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且二经之血、皆走其地,病深动血,结瓣于上。……”在温病中,验齿是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齿、龈的变化,可反映出胃肾津液亏损存亡及热邪之浅深轻重。其生理基础是肾主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把“燥”作为诸多疾病过程的“症状”。外感热邪,里热炽盛或余热未清,可直伤津液致燥;阴血虚损,瘀血内结,可耗精伤血致燥;阳虚失布,津失敷布亦可生燥。针对致燥之因,治疗标本兼顾,变化无穷。为后世“燥证”理论研究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燥痢临床主要症状:大便坚硬如羊屎或如栗状,继之便软,夹有黄色粘液、或红白粘冻,日行二至三次,也有便秘交替出现,腹痛以左少腹为主,苔薄黄偏燥,舌质偏红,脉细弦或兼滑数。一般病程较长,多见慢性结肠炎、结肠过敏或菌痢后遗结肠炎等。查方书无燥痢之名称。王旭高《环溪医案·痢疾门》载有“燥火伤血”一案,对燥痢的大便性状描述很逼真:“痢下赤白常有干粪夹杂其中”。在病因病机方面,认为肺热过服凉药,苦燥伤津、复啖瓜果等不洁之物,则可导致本病发作,盖“肺有积热者,大肠必燥,以相为表里故也”。  相似文献   

10.
浅议燥邪的发病季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旭红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9):1804-1804
燥邪,为六淫之一,是重要的外感致病因素,早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燥胜则干”的论述,虽《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独遗燥气,但经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诸涩枯涸,干劲皴竭,皆属于燥”,而成为六气一类。关于燥邪的发病季节,历代医家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以下两种:1以秋季为主喻昌鉴于《内经》无伤燥一门,古方绝无治燥之剂,乃根据临床实际,将“秋伤于湿”改为“秋伤于燥”,自其提出“大意谓春伤于风,夏伤于暑,长夏伤于湿,秋伤于燥,冬伤于寒”(《医门法律·伤燥门·秋燥论》)之说,厥后递沿其言,医者多以为燥病生于秋,燥邪致…  相似文献   

11.
正《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本文试对其内涵作一探析,以就正于同道。1"肾燥"之内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燥甚则干"。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说:"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即诸如皮肤干枯皴裂、口干咽干、鼻干、小便量少、大便闭结、脉细等症状,都可属燥症表现。此因津液失调,水液代谢异常,而失去濡养所致,可分为两种:一者津本不虚,难以润之;二者津液亏虚,无以润之。《素问·宣明五  相似文献   

12.
辨燥邪     
自《内经》将燥邪发病特点概括为“燥胜则干”,同时提出“燥者濡之”的治疗原则之后,后世医家便由此从多角度讨论燥邪.笔者借《内经》理论简单归纳燥邪发病特点:分类上有外燥、内燥之分,在病理机制上基本遵循外燥的同气相求以度内燥的伏、溃、发、传理论.  相似文献   

13.
燥泻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胜则濡泻”,乃言其常,尚有“燥淫致泻”。《素问·至真要大论》曰:“阳明司天,燥淫所胜……民病……腹中鸣,注泄鹜溏。”并谓:“阳明之胜,清发于中,左胠胁痛溏泻”;“阳明之复,……腹胀而泄,……呕苦,咳、哕、烦心。”此后喻嘉言、缪仲淳、魏玉横都有论述。谢星焕治周祥彩一案,对燥泻阐发,尤为周详(见《谢映庐医案》)。《东垣十书》谓“大肠主津,小肠主液,二者皆统于胃”,三者部位虽异,皆传化之府,所以谆谆以津液为顾者,以三者体  相似文献   

14.
刘完素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五气兼备、独燥缺如的情况下,补充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病机。其病理以血枯、津亏为主,症状以内在脏腑组织干燥及外在皮肤干燥的紧敛燥涩之象为特点。燥病的病因不外表里两途,刘氏较为重视内燥为病,而内燥多为它邪转化而来。1、热能耗液而为燥。2、风能胜湿而为燥。3、寒主收引而致燥。因寒的收敛作用致腠理闭塞,可见无汗而干燥的表现。4、玄府  相似文献   

15.
柯琴因《内经》“病机十九条”“燥症独无”而强调燥邪致病,并针对《伤寒论》中“痉病”提出“痉之属燥”的理论,其理论具有特殊意义,突出了内伤燥邪致痉,蕴含了保阴存津思想,在病因学、治疗学尤其是预防学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温病条辨》总结吴鞠通燥病辨治的治学思想,以期对燥病及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吴鞠通认为燥病以外感为主,以三焦为通道进行传变,主要侵犯气分和血分。其病性有温凉之分,凉燥易阻滞气机出现寒化,温燥易伤津耗液出现热化。在治疗上,三焦用药有别,上焦气分病者多用辛药,中焦寒热里坚者皆用苦下,下焦血分阴伤者咸寒填精等,同时又根据卫气营血部位不同,精准用药。总之,寒者治以苦温,热者治以甘寒。《温病条辨》中深刻揭示了燥病的传变、用药规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燥病诊治体系。  相似文献   

17.
郑晓红 《国医论坛》1999,14(3):17-18
认为《内经》“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中的“肾燥”当为肾阳气不足,阳不化阴,气不化津之肾阴凝结证,常表现为机体的旱涝不一。如患此证,当急食辛味药,采用辛润法治疗,以使机体的旱涝得以调润。  相似文献   

18.
痢疾的论治历代多详于湿热,而清代新安名医余国珮论治痢疾独重于燥。本文通过对《医理》《婺源余先生医案》中的相关论述及典型医案进行深挖、列举、考证,总结余国珮治痢的经验及特色。余国珮受喻嘉言“秋燥论”影响,以燥湿互为阴阳辩证关系,提出阳邪以“燥”为纲,阴邪以“湿”为纲,首创“燥湿为纲”理论指导疾病辨治,认为“痢为燥症”,主要病机为“燥分内外,肺与大肠,表里交困”和“燥湿兼夹,开阖失司,迫津下行”,病理特点表现为阴伤为本,燥热为标,本虚标实。治疗上,余国珮治痢立足于燥,详辨病位、病势、病性以及产后特殊情况,对燥邪伤肺者,以辛润清燥救肺;肺胃津亏者,以辛凉养阴护胃;燥湿兼夹者,以苦辛甘润,开阖兼用,燥湿同治;产后痢酌宜寒凉急解燥邪。纵观余国珮从燥治痢,以顾护阴液为扶正之本,治燥邪而不伤正,体现了温病的诊疗思路,对后世医家治疗痢疾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燥乃秋季之主气,为临床常见的致病因素之一。大凡由外界直接侵犯人体而发病者每称“外燥”,而因体内阴津亏乏所形成的则通常谓为“内燥”(注:笔者以为“内燥”当指“内燥证”,不当属病因学范畴,此将另撰文商讨)。然就其阴阳属性言之,是属阴寒之邪还是属于阳热之邪? 综观隋唐以前之经典名著,诸如《内经》、《难经》、《伤寒论》、《诸病源候论》、《千金方》等,对此皆无明确之记载,宋元医家亦未见有此等方面的论述。直至明末,江西名医喻嘉言氏在阐释《内经》六淫病机时,发现《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独遗燥气”,并对《生气通天论》“秋伤  相似文献   

20.
“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以下简称“九字文”)见于《素问》2个章节中。《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