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下经微管气管内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less invasive surfactant administration,LISA)技术在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治疗中的应用与疗效。方法 采取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潍坊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intensive careunit,NICU)2019年7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超低出生体质量儿(58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ISA组(28例)和气管插管-注入PS-拔管给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intubation-surfactant-extubation,INSURE)组(30例)。LISA组采用LISA技术,在nCPAP下,气管内置入微管并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surfactant,PS);INSURE组采用INSURE技术,拔管后给予nCPAP辅助通气。观察并比较两组病儿给药过程、给药前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国产和进口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09年5月-2010年10月出生的RPD早产儿107例分为3组。A组(42例)患儿应用国产PS和机械通气治疗,B组(37例)患儿应用进口PS和机械通气治疗,C组(28例)患儿单纯应用机械通气治疗。结果①应用国产或进口PS均可迅速改善RDS患儿临床症状(P<0.05)。②三组患儿血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用药后1~24 h,A、B组机械通气参数PIP值明显低于C组(P<0.05)。④用药后2~6 h,A组机械通气参数FiO2明显低于C组。⑤应用PS后2~6 h,A、B组胸片显示,肺部病变明显好转。⑥三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和结局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⑦A、B组重复用药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与进口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RDS同样安全有效,操作时应用进口PS更加方便快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DuoPAP)联合不同时间点经细管肺表面活性物质(PS)注入技术(LISA)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RDS早产儿58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早期LISA组(n=30)及补救性LISA组(n=28).早期LISA组给予DuoPAP辅助呼吸,将胃管置入气管内,PS缓慢经胃管注入,注入时由DuoPAP辅助呼吸,注入完毕后拔出胃管,继续DuoPAP辅助呼吸;补救性LISA组患儿给予DuoPAP辅助呼吸,若出现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将胃管置入气管内,补救性将PS缓慢经胃管注入,注入完毕后拔出胃管,继续DuoPAP辅助呼吸,比较两组患儿需要机械通气的比例、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记录气胸、肺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和颅内出血(ICH)发生率.结果:两组患儿机械通气需求比例、无创通气时间、肺炎发生率、住院时间、气胸、BPD及ICH发生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补救性LISA组住院费用低于早期LIS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联合补救性LISA技术可有效缓解呼吸窘迫,降低住院费用,且未增加气漏、BPD、颅内出血发生率,未延长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4.
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松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9):163-164
目的:回顾性分析128例早产儿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的影响及疗效。方法:将2004年1月~2009年9月住院的128例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早生儿(平均胎龄30.7周)作为观察组,未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N-PS)的225例早产儿(平均胎龄31.2周)作为对照组,分别比较在鼻导管吸氧、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及呼吸机辅助通气下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与未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BPD发生率。结果: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组早产儿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病率为5.47%,未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组的BPD发病率为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AP及呼吸机辅助通气条件下,使用PS较未用PS的早产儿BPD发病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导管吸氧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可减轻BPD的发病,对机械通气的患儿,使用PS能减轻肺损伤,降低上机条件,减少BPD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胡蓉  谭秋 《中国药业》2014,(8):91-93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多见于早产儿,通常足月RDS不会因为肺发育不成熟而引起肺表面活性物质(PS)缺乏,足月RDS是一种多因子、多基因疾病。目前认为,RDS与PS中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质类(SP)的减少有关。相关蛋白质类共有4种,分别为SP—A,SP—B,SP—C,SP—D,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质B(SP—B)在PS中尤为重要,其直接减少肺泡表面张力,对生后呼吸的调节至关重要,应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用药预防及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可行性.方法 我院胎龄≤34周的早产儿23例,于生后预防应用PS(预防组);同期确诊为RDS38例应用呼吸机和PS(治疗组),比例两组RDS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预防组RDS发生2例,发生率为8.7%,低于我院同期收治的≤34周早产儿RDS发生率39.4%;治疗组RDS的死亡率为7.8%,低于同期收治的早产儿RDS的病死率43.1%.结论 PS预防用药可降低早产儿RDS发生率,在治疗早产儿RDS方面有显著效果,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不同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以医院新生儿科9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均行机械通气治疗,根据肺表面活性物质用药类型将其分为A组(45例)和B组(45例),分别取牛肺表面活性物质和猪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标,记录机械通气时间,评估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前、用药12 h后的血气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用药12 h后,PaO2、pH均显著高于用药前,PaCO2显著低于用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持续正压通气时间为(4.06±0.62)d,显著短于A组的(5.14±0.5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3.33%、4.44%,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肺表面活性物质均能够改善早产儿的呼吸窘迫症状,但猪肺表面活性物质用药方便,可缩短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早产儿生后早期(2h内)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方法:我院出生的58例早产儿,其中治疗组28例于2h内气管内滴或注入PS预防早产儿RDS,剂量为100mg/kg,对照组30例常规给予氨茶碱、氨溴索治疗。结果:治疗组仅3例发生RDS,其中1例并发气胸放弃治疗,发生率10.7%。对照组有13例并发RDS,共5例因颅内出血、肺出血、气胸等放弃治疗。发生率43.4%。结论:早产儿早期使用PS可以有效减少及减轻RDS发生率及临床症状,有效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经微管微创使用肺表面活性剂(LISA)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30例新生儿RD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开展LISA治疗。比较患儿治疗前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pH值及氧合指数(OI)、肺泡动脉氧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压差(a/APO2),统计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使用时间、总氧疗时间及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插管次数、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时最高吸入氧浓度(FiO2)、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时最低心率、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时患儿最低脉搏血氧饱和度。结果患儿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水平、动脉血pH值均高于治疗前,二氧化碳分压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CPAP使用时间为(7.23±2.12)d,总氧疗时间为(13.05±5.36)d,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插管次数为(1.42±0.78)次,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时最高FiO2为(41.05±10.65)%,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时最低心率为(110.25±21.36)次/min,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时患儿最低脉搏血氧饱和度为(80.12±5.05)%。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4/30)。治疗后,患儿OI低于治疗前,a/APO2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ISA治疗新生儿RDS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血气指标,对提升安全性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方法:我院出生的胎龄29~32周早产儿44例,随机分为预防组20例,治疗组24例,预防组于生后30 min内即从气管插管内分2次滴入Ps 120 mg,用药后应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CPAP)辅助呼吸;治疗组确诊RDS后应用PS,方法同预防组.同时观察患儿呼吸、心率,并于用药6、24、48、72 h做血气分析.结果:预防组鼻塞CPAP辅助呼吸时间(26.4±13.6)h,鼻管法氧疗时间(39.6±16.1)h;治疗组分别为(96.0±19.6)h和(108.0±204.0)h.两组比较t分别为9.47、8.6,P均<0.05,预防组较治疗组明显缩短.48 h内各时段PaO2、PaCO2、pH预防组与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PS预防早产儿RDS,可减轻病情,避免机械通气、缩短氧疗时间、减少早期及后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采用 LISA 技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4 年 5 月至 2016 年4 月我院收治并确诊为呼吸窘迫综合征、胎龄在 28 ~32 周的 RDS 早产儿共 87 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传统组和微创组。 传统组采用 INSURE 技术,即先行气管插管后再将肺表面活性物质(PS)注入,注入完毕后拔出气管插管,改为持续正压通气(CPAP)辅助呼吸;微创组为出生后即给予双水平正压通气(DuoPAP)辅助呼吸,将胃管置入气管内,PS 通过注射器针头缓慢经胃管注入,同时应用 DuoPAP 辅助呼吸,注入完毕后拔出胃管,继续 DuoPAP 辅助呼吸。 比较两组患儿二次 PS 应用、药物反流比例,气漏、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及胸部 X 线片改变、机械通气比例情况。 结果:微创组发生药物反流的比例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微创组需要二次应用 PS 的比例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传统组 5 例需机械通气,微创组 0 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 BPD、气漏发生率及胸部 X 线片改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 LISA 技术治疗早产儿 RDS 可有效缓解患儿呼吸窘迫,保证 PS 用药剂量的准确性,减少住院费用,降低机械通气率,避免气管插管导致的肺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肺功能、氧合功能、血清指标及安全性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三亚中心医院治疗的RDS早产儿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PS联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点应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对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湖北科技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于2013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RDS 10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应用nCPAP时间分为≤2h组38例、2~4h组41例、≥4 h组21例.观察3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变化、治疗3、7d的机械通气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组给药24 h后吸入氧浓度(FiO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低于给药前,pH和氧分压(PaO2)高于给药前,且2~4h组改善情况优于≤2h组和≥4h组;给药2h后,2~4h组FiO2低于≤2h组和≥4 h组,≥4h组PaO2均高于≤2h组和2~4h组(P<0.05);治疗3d2~4h组需机械通气率低于≤2h组和≥4 h组(P<0.05);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病率≤2h组高于2~4h组和≥4h组(P<0.05).结论 早期给予nCPAP对PS治疗RDS效果明显,可改善预后,在发病2~4h应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PS)早期应用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方法:对14例早产儿生后早期使用PS(6h内)气管内注入预防性用药预防早产儿RDS。结果:仅一例发生RDS,一例出现颅内出血并发症,住院时间、吸氧浓度、吸氧时间缩短,后遗症减少,获得满意疗效,使用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早产儿RDS发生率高,在出生后早期气管内注入PS预防性用药,能减少RDS发生率及减轻疾病严重度,降低病死率,从而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产儿生后6 h内使用牛肺表面活性剂(PS)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方法:我院出生的76例胎龄28~32周的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预防组38例给予气管内注入40~100 mg/kg牛肺表面活性剂与未用PS的对照组38例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比较两组NRDS的发生情况。结果:预防组发生NRDS 5例,对照组发生NRDS 17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组吸氧天数(9.2±6.1)d、呼吸机使用天数(6.5±4.9)d及住院天数(29.3±7.8)d,较对照组(16.7±6.4)d、(9.8±7.0)d、(37.4±7.2)d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组肺部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预防性使用牛肺表面活性剂能减少NRDS的发生率,减少呼吸机的使用,减少肺部并发症发生,改善早产儿预后。  相似文献   

16.
刘红正  郜顺兴  张楠 《安徽医药》2024,28(5):920-924
目的 探究不同负压引流方式联合氨甲环酸对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病人失血量、引流量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按照研究目标设定的纳入、排除标准,将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受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病人182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负压引流情况分为A组(持续负压引流联合氨甲环酸,46例)、B组(间断负压引流联合氨甲环酸,46例)、C组(持续负压引流,不使用氨甲环酸,45例)及D组(间断负压引流,不使用氨甲环酸,45例)。对比四组病人手术时间、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72 h血红蛋白水平,生化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结果 手术后,四组手术时间、总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术后24 h引流量[A组(191.21±22.38)mL、B组(175.34±17.85)mL、C组(205.62±20.78)mL、D组(210.43±20.14)mL]、术后隐性失血量[A组(27...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足月儿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特点,进一步探讨足月儿RDS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徐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NICU2010年6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足月儿RDS40例作为足月儿组,并随机选取同期入院的早产儿RDS40例作为早产儿组,对两组患儿的围产期情况、治疗方法、并发症及预后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1)病因:足月儿RDS主要病因为选择性剖宫产(胎龄〈39周),早产儿RDS的主要病因是早产。(2)发病时间:足月儿组为(4.16±1.90)h,早产儿组(1.47±0.75)h。(3)治疗:足月儿组呼吸机持续时间为(74.43±19.14)h,28例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早产儿组呼吸机持续时间为(59.45±18.11)h,36例应用Ps。(4)并发症:足月儿组以气漏、肺动脉高压多见;早产儿组以颅内出血为主。结论:足月儿与早产儿RDS在病因、发病时间、治疗及并发症方面有许多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应用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76例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新生儿的临床资料,45例使用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为观察组,31例单用机械通气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血气分析指标、乳酸水平、氧合指数、呼吸机参数、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和转归等。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第7天氧合指数为284.48±48.11,与对照组237.88±49.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为(95.46±17.41) h、总吸氧时间为(96.61±18.09) h、住院时间为(21.30±4.60)h,对照组分别为(112.58±20.21) h、(116.72±28.11) h、(27.12±5.14) h(P<0.05)。观察组呼吸机相关肺炎(8.89%)、呼吸机相关肺损伤(2.22%)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9.03%、16.13%, 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气胸发生率(4.44% vs 3.23%)、肺出血的发生率(2.22% vs 6.45%)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存活率(95.56%)高于对照组(80.65%,P<0.05)。结论: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可有效治疗新生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肺氧合功能,减少并发症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