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利用文本挖掘技术探索中医外治法、食疗在耳鸣中的应用规律。方法: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收集耳鸣相关文献,建立Access数据库,运用SQL数据平台处理数据,人工降噪后分析中医外治法、食疗的应用规律。结果:针灸、穴位注射、按摩、推拿等为文献中出现的高频中医外治法,山药、枸杞等为文献中出现的高频食疗法。结论:利用文本挖掘方法,从文献报告频数方面呈现了中医外治法、食疗在耳鸣治疗中的应用规律。  相似文献   

2.
利用文本挖掘技术探索高血压病症状、证候以及用药规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利用文本挖掘技术探索高血压病中医证治方药规律。方法: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收集治疗高血压的文献数据,采用基于敏感关键词频数统计的数据分层算法,挖掘高血压中医症状、证候以及用药规律。这些规律通过一维频次表及二维网络图进行展示。结果:高血压的最常见症状为头痛(2 650次),头晕(1 734次),证候以肝阳上亢为主,其次为阴虚阳亢和肝火亢盛,病变涉及肝、肾等脏腑。治法方面,为平肝潜阳,补益肝肾,并与活血化瘀法配合使用。汤药以天麻钩藤饮,钩藤饮以及半夏白术天麻汤为最常用。中药以天麻、钩藤应用最多。结论:文本挖掘能够比较客观地总结中医证治方药规律,为临床应用提供有益的探索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辽宁中医杂志》2015,(7):1219-1221
目的:采用文本挖掘方法,探索糖尿病中医养生理论与养生方法的规律。方法:在CBM数据库中收集有关糖尿病文献数据,采用基于敏感关键词频数统计的数据分层算法,挖掘糖尿病养生理论与养生方法的规律,并利用Cytoscape 2.8软件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糖尿病最常用的养生理论是未病先防,其余从较常用的依次是既病防变、饮食有节、怒则气上、天人相应等;针灸、按摩、推拿、保健功、养性、节饮食、熏蒸等10种方法从高到低依次为常用的养生方法,其中推拿与按摩是联用最多的养生方法。结论:文本挖掘方法总结得到的糖尿病养生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呈现了糖尿病临床养生的情况并对糖尿病养生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文本挖掘探索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利用文本挖掘技术探索心律失常治疗规律,以期为临床经验总结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结合可视化,首先在CBM数据库中收集治疗心律失常文献数据,采用基于敏感关键词频数统计的数据分层算法,结合文献回溯、人工阅读降噪,挖掘心律失常的中西药治疗规律.这些规律通过一维频次及二维的网络图进行显示.结果:心律失常常用西药为肾上腺素、尿激酶、地高辛等,常用中成药为稳心颗粒、复方丹参滴丸等,常用中药为地黄、丹参、人参、天冬、炙甘草等,其中肾上腺素、稳心颗粒、桂枝与其他药物关联最密切,中西药联用时常用中成药为稳心颗粒.结论:文本挖掘技术能够比较客观地总结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规律,为临床经验总结提供有益的探索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文本挖掘技术探索贫血中医证治方药规律.方法: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收集治疗贫血的文献数据,采用基于敏感关键词频数统计的数据分层算法,挖掘贫血中医证候、治法、汤药、中药规律.这些规律通过一维频次表及二维网络图进行展示.结果:贫血证候以虚证为主,常见于气、血、阴、阳亏虚,病变涉及肝、脾、肾等脏腑.治法方面,以补法为多,各种补益方法常与活血化瘀法配合使用.汤药以补气、养血活血功效为主,以归脾汤、四物汤、当归补血汤为最常用.中药以补气养血活血药为主,当归、白术、人参、甘草、大枣、黄芪应用最多.结论:文本挖掘能够比较客观地总结中医证治方药规律,为临床应用提供有益的探索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文本挖掘技术探索癫痫中西药用药规律及中医证候特征,为临床中西药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收集治疗癫痫文献数据,采用基于敏感关键词频数统计的数据分层算法,结合文献回溯、人工阅读降噪,挖掘癫痫的中西药用药规律及中医证候特征。通过一维频次及二维的网络图进行显示。结果癫痫常用西药为苯巴比妥、苯妥英钠、丙戊酸钠、卡马西平、地西泮,中成药为安宫牛黄丸、清开灵注射液、乌梅丸、通心络胶囊、复方丹参滴丸、血府逐瘀胶囊等。联用时的常用中成药为安宫牛黄丸、清开灵注射液、复方丹参片,常用的西药为苯巴比妥、卡马西平、地西泮、丙戊酸钠。常见证候为肝肾阴虚、肾阴虚、痰迷心窍、阴虚、痰火扰心。结论文本挖掘技术能够比较客观地总结癫痫病、证、药的规律,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辽宁中医杂志》2013,(4):664-666
目的:采用文本挖掘方法,探索中医药治疗胆结石药证对应规律。方法:在CBM数据库中收集中医药治疗胆结石文献数据,采用基于敏感关键词频数统计的数据分层算法,挖掘胆结石的证候及治疗胆结石的中药。结合人工降噪及数据清洗后,通过一维频次表及二维的网络图分析中医药治疗胆结石药证规律。结果:胆结石肝胆湿热、肝郁气滞为最主要证候,肝郁脾虚及气滞血瘀为常见证型。柴胡、大黄、金钱草、茵陈、鸡内金为治疗胆结石的核心药物,且与其他药物联用的频数也最高。定向挖掘结果显示治疗胆结石肝胆湿热证的药物与胆结石常用药物基本一致。结论:利用文本挖掘技术,可以从海量的文献中发现治疗胆结石的中医证、药的规律,为中医药规范化及中药组方研究,提供有益的方法学探索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再生障碍性贫血证药相应规律。方法: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下载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数据集,采用基于敏感关键词频数统计的数据分层算法,挖掘中医证候、症状及中药规律。结果: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候以虚证为核心,核心症状为发热、乏力、头晕、瘀斑等,中药以补虚药物为核心。结论:文本挖掘技术,结合文献回溯,人工阅读降噪,能够比较客观地总结中医病、证、药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利用文本挖掘技术探索复方丹参注射液应用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文本挖掘技术探索复方丹参注射液临床应用规律。方法: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收集复方丹参注射液文献数据,采用基于敏感关键词频数统计的数据分层算法,挖掘复方丹参注射液相关中医证候、疾病、症状、中医治法、针灸穴位、西药等规律。这些规律通过一维频次表及二维网络图进行展示。结果:中医证候方面,以瘀、虚因素为主;脑梗死、心绞痛、糖尿病并发症、心力衰竭、肝硬化、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为其主要治疗疾病;胸闷、头晕、头痛、溃疡、腹痛为其主要治疗症状;中医治法以活血化瘀为主;相关针灸穴位主要有球后、足三里、风池、肾俞等;常与低分子右旋糖酐、胞二磷胆碱、阿司匹林、维生素B簇等西药联用。结论:文本挖掘能够比较客观的总结中西医用药规律,为临床应用提供有益的探索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文本挖掘技术,探索中成药、西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用药规律以及中成药与西药联合应用情况。方法: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收集治疗2型糖尿病的相关文献,建立Access数据库,运用SQL对数据进行处理,结合人工降噪后,分析中成药、西药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用药规律。结果:消渴丸、丹参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六味地黄丸、玉泉丸等中成药为治疗2型糖尿病文献中出现的高频药物,滋肾养阴是中医治疗2型糖尿病的重要法则。二甲双胍、胰岛素泵、皮下注射胰岛素、罗格列酮、瑞格列奈、格列齐特、格列吡嗪、阿卡波糖、吡格列酮等药物或治疗方式,为治疗2型糖尿病文献中出现的高频西药或治疗方式。玉泉丸与二甲双胍联用,六味地黄丸与格列齐特联用是最常用的中西药联用组合。结论:利用文本挖掘的方法,从文献报道频数方面提供中西医治疗2型糖尿病的用药规律,为临床选药和基础研究提供参考,中西药联合应用在药物作用机制、适应症等方面,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和总结文献中中医周期疗法治疗不孕症的分期用药规律,探讨其作用机制的关键点。方法:检索1980—2016年有关中医周期疗法治疗不孕症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Excel数据库,运用SPSS Clementine 12.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85篇,涉及中药143味,应用频数共计3 609次。总结分期治疗的高频药物及组合规律,"补肾"贯穿治疗始终。结论:中医周期疗法治疗不孕症的分期治则治法为经后期益精养血,经间期活血化瘀、调畅血脉,经前期温肾助阳,月经期活血祛瘀生新。结合天癸相关理论,提出调肾中之天癸是中医周期疗法治疗不孕症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12.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治疗阳痿用药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阳痿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古籍以及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治疗阳痿病处方,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构建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和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确定处方中各药物和药物组合的使用频数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等。结果:高频药物包括菟丝子、熟地黄、当归、枸杞子、淫羊藿等;高频药物组合包括"枸杞子、菟丝子","肉苁蓉、菟丝子","枸杞子、淫羊藿"等;置信度为0.6以上的关联规则包括"茯苓-菟丝子","熟地黄-枸杞子","柴胡-当归"等。结论:中医治疗阳痿多用温补肾阳、益气养血之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1979—2016年期刊文献中中医药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1979—2016年期刊文献中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中药内服复方,建立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中药复方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医药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纳入文献85篇,中药复方166首,涉及187味中药,药物使用总频次为1 885次。单味中药使用频次前5位依次是甘草、辛夷、防风、白术、黄芪;中药功效分类分析中频次前2位为发散风寒药、补气药;中药药性分类分析中温性及微温药物使用频次共计1 051次,占55.76%。另外,分别统计出2味药联用,3味药联用的使用频次,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并对其进行规则关联分析。结论:中医药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以使用发散风寒药和补气药为主,补散并用,药性多为温、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挖掘当代名老中医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文献中名老中医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处方,采用关联规则分析、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以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分析方法,获得药物的使用频次及关联规则,挖掘药物的核心组合和新处方。结果:对筛选出的141个中药处方,228味药物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出28组常用药对,18个核心组合和9首新处方。结论:清热祛湿、解毒消肿、活血止痛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基本治疗原则,湿、热、毒、瘀为关键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系统评价中药敷脐辅助西医常规治疗对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知网,万方,CBM,VIP,Pub Med,Cochrane数据库和手工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6年3月),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依据改良后的Jadad量表行质量评价,提取数据并采用Review Manager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23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纳入患者1 89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干预措施能提高临床疗效[OR=3.32,95%CI(2.58,4.27),P0.000 01];改善中医证候评分[WMD=-1.85,95%CI(-2.49,1.20),P0.000 01];减小患者腹围[WMD=-10.04,95%CI(-12.84,-7.25),P0.000 01]等。结论:中药敷脐辅助西医常规治疗对肝硬化腹水的效果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与总结尹常健教授治疗肝硬化用药规律,挖掘治疗肝硬化的新组方,为肝硬化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尹常健教授治疗肝硬化门诊处方并建立相关数据库,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尹常健教授治疗肝硬化的用药规律。结果:筛选治疗肝硬化的方剂435首,分析得出尹教授治疗肝硬化的常用药物有豆蔻,鸡内金等21种,核心组合模式中多见马鞭草、水红花子等药物和豆蔻关联,并演化得到7首治疗肝硬化不同阶段的新处方。结论: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为平台,利用文本挖掘、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较好的体现了尹常健教授治疗肝硬化的用药规律,即多以健脾化湿,活血利湿,软坚散结立法,重视顾护胃气,提出健脾磨积之法,注重阶段性用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分析膝骨性关节炎外用中药处方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近15年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文献的外用中药处方,采用关联规则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药物核心组合和新处方。结果:共筛选出的146个中药处方进行分析,所有验方核心药物组成多为舒筋活血洗方或海桐皮汤加减,并挖掘出18个核心组合和9首新处方。结论:总结膝骨性关节炎常用的外用药物以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为主,治法主要是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温经散寒。  相似文献   

18.
王欢  周洁 《天津中医药》2014,31(9):526-528
[目的]挖掘临床治疗癌性疼痛外治法方剂的用药规律。[方法]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采用该软件集成的规则分析、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对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治疗癌性疼痛的外用方剂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通过筛选,收集明确外治法治疗癌性疼痛方剂共114首,中药155味。确定药物出现的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演化得到核心组合6个、新处方6个。[结论]中医外治法治疗癌性疼痛以"通则不痛"为原则,用药多以活血祛瘀、开窍、清热、化痰祛湿之品为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挖掘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组方用药规律,并探讨高频药物作用机制。方法:以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收录的期刊文献为资料来源,使用Excel 2013,SPSS Modeler 14.1,SPSS Statistics 19.0软件,对纳入标准的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使用BATMAN-TCM系统对高频药物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构建靶点-通路-疾病关联图,揭示潜在作用机制。结果:在纳入标准的92首方剂中,单药黄芪最为常见,药物四气以温、寒为主,五味中甘、苦味为主,归经中肝经居多,使用最多的药物类别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关联规则分析中发现关联强度最高的药对组合为6种,因子分析中提取7个公因子,系统聚类分析中归为6大类。KEGG通路分析发现高频药物黄芪富集疾病与T2DM有关的有6种,生物学通路共有24条。结论:T2DM的治疗多以甘温药黄芪(补虚药)为主,临床使用可与甘平药茯苓、苦寒药丹参、甘寒药生地黄等组合用药,以及可随证配伍活血化瘀、清热等药物。高频药物黄芪治疗T2DM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干预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淀粉和糖代谢等相关信号通路,作用于核苷酸外焦磷酸酶/磷酸二酯酶(PDEs),腺苷A1受体基因1(ADORA1),腺苷A2A受体基因(ADORA2),神经肽第二受体(NPY2R),内皮一氧化碳合成酶(NOS3)靶点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借助数据挖掘手段,探讨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研究的组方规律。方法:检索CNKI数据库1975—2015年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频数分析、剂量分析和关联规则探索常用有效中药、药对及剂量。结果:对筛选出的56张处方中102味中药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和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出6味核心中药和2个核心药对(桂枝+附子、附子+细辛+麻黄),并确定其参考剂量为黄芪15~50 g,附子6~20.5 g,丹参12~30 g,桂枝9~20 g,麻黄5~10 g,细辛3~10 g。结论: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核心药物为黄芪、附子、丹参、桂枝、麻黄、细辛,黄芪宜为君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