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 为了提高胆囊切除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本文总结性回顾了作者以往在胆囊切除术过程中几种常见的特殊情况及处理措施。方法 采用胆囊切除术顺行法,逆行法,顺逆结合法及胆囊大部分切除术等可解决绝大多数临床上遇到的特殊情况。结果 150例病人中全部治愈,发生术后并发症3例。结论 对胆囊切除术一些特殊情况应准确辨认三管关系。正确处理胆囊管和胆囊动脉是提高胆囊切除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进一步探讨腹腔镜胆囊手术中胆囊三角的处理技巧。方法 回顾232例腹腔镜胆囊手术中对多种情况下胆囊三角的处理并进行分析。结果 232例腹腔镜下胆囊手术中,发现胆囊管开口于右肝管3例,胆囊萎缩21例,化脓性胆囊炎27例,坏疽性胆囊炎2例,胆囊管内结石嵌顿3例。中转开腹3例,术后1周迷走胆管瘘再开腹1例,余均手术成功,无特殊并发症。结论 胆囊三角解剖变异多见,熟悉局部解剖及掌握正确的胆囊三角处理方法和手术技巧是减少手术副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胆囊淋巴结及其与胆囊动脉关系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100具尸体胆囊淋巴结及其与胆囊动脉的位置关系,主呆结果是:胆囊淋巴结数目以一个者多见,二个者次之,胆囊淋巴结位于胆囊颈下方者多见,其次是胆囊管和胆总管夹角及哈氏囊处。  相似文献   

4.
<正>患者,女,46岁,半年前自感腹部有活动性鸡蛋大小包块,因颠簸致突发性剧烈腹痛、呕吐。查体:腹部膨隆,全腹压痛,反跳痛,上腹正中有6x7cm微凸起的质软包块,T37.3℃。白细胞22000,N93%。腹腔穿刺抽出血性液体,内含大量红细胞,少量脓细胞,未见癌细胞。 超声检查:上腹见一椭圆形,大小为15x14x10cm的囊腔,囊壁厚薄不均,回声增强,最厚处为0.6cm,囊内上半部为无回声暗区,下半部为均质的强回声物质,立位检查:椭圆形囊腔为肿大的胆囊,胆囊颈部可见菜花样强回声肿块,大小为4.0x3.0cm,边界清,基底部增宽。并有浸润,胆总管扩张,内径为1.7cm,B超诊断:胆囊颈部占位梗阻并胆囊大量积液,腹水原因待查。  相似文献   

5.
残余胆囊的诊断与治疗(附22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残余胆囊的发生、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方法 通过对22例残余胆囊的诊治,讨论其发病特点、临床症状、诊治方法以及预防措施。结果 随着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日益开展,残余胆囊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并发症,重视手术技能和临床解剖知识可以有效减少其发生。结论 残余胆囊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应引起广大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了提高胆囊切除术成功率 ,减少并发症发生 ,本文总结性回顾了作者以往在胆囊切除术过程中几种常见的特殊情况及处理措施。方法 采用胆囊切除术顺行法、逆行法、顺逆结合法及胆囊大部分切除术等可解决绝大多数临床上遇到的特殊情况。结果  15 0例病人中全部治愈。发生术后并发症 3例。结论 对胆囊切除术一些特殊情况应准确辨认三管关系 ,正确处理胆囊管和胆囊动脉是提高胆囊切除术成功率 ,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胆囊扭转7例术前确诊2例,误诊为急性胆囊炎3例,上消化道穿孔2例。术中见游离型胆囊4例,悬浮型3例,扭转180°1例,360°5例,720°1例,伴发结石1例,胆囊绞窄5例,胆囊穿孔1例,经手术均治愈。B超检查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手术操作应注意先将胆囊复位,抽吸肿大胆囊内容物,防止胆囊破裂污染手术野和误伤胆总管。  相似文献   

8.
双胆囊畸形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王文庆  吴明  张明 《九江医学》2001,16(4):222-222
我院自1996年9月至2001年6月采用小切口切除胆囊术66例,并与同期完成传统胆囊切除术107例相比较,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胆囊部分切除术32例体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胆囊疾病行胆囊切除术有困难时采用胆囊部分切除术的疗效。方法 将胆囊底部、体部及颈前后壁的大部分切除,仅胆囊床上的胆囊后壁全部或部分留在原位,其残留的黏膜予以剔除或破坏,胆囊管按常规方法分离后结扎。结果 本组32例胆囊部分切除术病例,术后随访1~5年,无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胆囊部分切除术若处理得当,可以获得与胆囊切除术相似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报告先天性胆囊双动脉异常,胆囊切除手术后出血3例。原因为解剖变异,手术中常规处理胆囊三角,胆囊床电凝止血,未发现另一支胆囊动脉,引起术后出血,继发失血性休克。确诊后二次手术,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2.
我院于1989-2003年共施行胆囊部分切除术2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45~75岁.均有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病史.经B超及CT检查化脓性胆囊炎,胆囊颈部结石嵌顿8例,胆囊多发结石,萎缩性胆囊炎18例.术中发现萎缩的胆囊内包裹着结石11例,萎缩的胆囊与周围广泛粘连成团9例,胆囊壁浆膜点状坏死4例,胆囊三角区(calot三角)严重粘连,纤维化2例,胆囊部分埋入肝实质内2例.  相似文献   

13.
赵玉杰 《吉林医学》2010,31(11):1491-1491
目的:总结开腹胆囊切除术的经验,以提高胆囊手术的技术水平和治疗效果。方法:对行开腹胆囊切除术的18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痊愈出院,术后早期无黄染、无出血、无胆道急、慢性损伤。切口感染4例,切口脂肪液化5例,经门诊换药均痊愈。住院时间10~18 d,平均13 d。结论:开腹胆囊切除术要选择好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并认真仔细按操作规范进行,以防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正> 1987年开始,我科对慢性胆囊炎胆囊石症者行胆囊切除术后不放引流,效果良好.在部分急性胆囊炎及化脓性胆囊炎病例中应用,并在一些病例同时做附加手术,总共276例,附加手术57例。同期有67例慢性胆囊炎胆囊结厂病人放置引流物。两组对比,体会到不放  相似文献   

15.
胆囊切除是治疗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的重要方法。由于胆囊三角结构多变,特别是胆囊炎性水肿、粘连,或胆囊萎缩,致使胆囊三角解剖层次不清时,按常规的顺行法或逆行法行胆囊切除,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尤其容易造成肝外胆管损伤。因此,为了避免术中出现副损伤,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自1984年以来,我们采用经胆囊切开的胆囊切除术18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1病历摘要患者,女,72岁,因突发持续性右上腹疼痛1 d为主诉入院,缘于1 d前进食后突然出现右上腹疼痛,呈持续性,伴恶心、未吐,同时伴有低热,T 37.2℃,至当地医院就诊并给予抗炎治疗后疼痛未见明显好转,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入院查体:T 37℃,P 72次/min,R 19次/min,Bp 130/70 mm Hg(1 mm Hg=0.133 3 k Pa)。发育正常,神清语明,全  相似文献   

17.
我院从1997年5月开始对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从方法上进行改进,至2002年5月实施胆囊手术96例,总结“三步切除法”的体会,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99年8月至2005年4月我院共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LC)1597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胆囊扭转1例     
1 病例简介 患者,男,58岁.因突发上腹部剧烈疼痛2天入院.患者2天前劈柴时突发上腹部剧烈疼痛,呈持续性,而后疼痛渐固定于右上腹,为阵发性绞痛,向右肩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多次,为胃内容物,无畏寒、发热,无黄疸,无腹胀.在农村诊所抗炎治疗2天,腹痛无缓解,收住我院.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