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邵卫根  万红 《地层学杂志》1992,16(3):235-236
<正> 江西九瑞地区的大地构造位于下扬子台褶带,南与江南地背斜雪峰期褶皱带、北与武当大别雪峰期褶皱带毗邻。九瑞地区加里东运动长期以来系指上志留统西坑组与上泥盆统五通组间的假整合关系。普遍缺失早、中泥盆世的沉积,到晚泥盆世才开始下降,沉积了五通组。岳文浙等(1987)应用沉积相的研究方法,认为本区五通组实际上应划入黄龙组,作为黄龙组的一个岩性段,时代为晚石炭世威宁期。因此,九瑞地区加里东运动的时  相似文献   

2.
东准噶尔造山带泥盆系沉积相及古地理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准噶尔造山带纸房地区自晚志留世—泥盆纪可划分为哈甫提克山、绵脊梁、色克森巴依、塔克札勒、博格达五个构造沉积区。各个构造沉积区的沉积盆地内有各自的沉积相特征 ,且反映不同的古地理环境。晚志留世—早泥盆世早期海域自西向东逐渐扩大 ,在其加里东期地体 (微地块 )外围形成近 EW向带状海槽 ,为滨海环境 ;早泥盆世晚期—中泥盆世形成全区域性海侵 ,从滨浅海—半深海环境均存在 ,以滨浅海为主 ;晚泥盆世为多岛洋的鼎盛时期 ,属有限洋盆。自北往南为海陆过渡环境—浅海环境—半深海环境  相似文献   

3.
东昆仑大干沟火山岩SHRIMP 锆石U-Pb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昆仑大干沟以北地区造山后形成的牦牛山组磨拉石建造不整合覆盖于前泥盆系之上,其形成时代对限定柴达木盆地加里东造山作用的结束时间及晚古生代裂解作用的开始时间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单颗粒锆石离子探针质谱仪(SHRIMP)方法,对牦牛山组上部火山岩段的样品进行精确的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牦牛山组上段火山岩样品DG01和DG02中的岩浆锆石206Pb/238U平均年龄分别为403.6±5.1Ma和409±3.4Ma。综合前人研究认为,造山后牦牛山组伸展型磨拉石的形成时代为晚志留世—早泥盆世,限定了晚古生代裂解的开始时间,也意味着早古生代加里东造山运动在晚志留世—早泥盆世之前已经结束。  相似文献   

4.
阿拉善地块早古生代岩浆作用的成因研究,对理解阿拉善地块与古亚洲洋相互作用过程至关重要。本文在阿拉善地块中部新识别出一中志留世花岗岩体(噶顺花岗岩),其锆石U-Pb年龄为432Ma,以高Sr低Y为特征,属弱过铝质、中钾-高钾钙碱性花岗岩,εHf (t)=-8.8~-19.4,形成于古老下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本文同时总结了阿拉善地块其他晚奥陶世-早泥盆世岩浆岩的成分特征,发现阿拉善地块早古生代岩浆岩在成因上可分为两类:类型I,侵位于晚奥陶世-早中志留世,为典型幔源弧岩浆岩,形成于俯冲流体交代地幔楔的部分熔融;类型II,侵位于中晚志留世-早泥盆世,普遍高Sr低Y,形成于古老中基性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纵观阿拉善地块整个早古生代的岩浆作用,在晚奥陶世-早中志留世→中晚志留世-早泥盆世→中晚泥盆世期间,阿拉善地块的岩浆作用从幔源弧岩浆岩过渡到壳源高Sr低Y型花岗岩再到岩浆作用逐渐消失,反映了阿拉善地块陆缘弧从相对伸展环境向挤压弧的转变。这一岩浆作用演化记录了区域构造作用从典型洋陆俯冲到俯冲作用逐渐减弱(直至停止)或者俯冲角度(从陡俯冲向平俯冲)的转变过程;总体上,阿拉善地块早...  相似文献   

5.
南祁连奥陶纪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加里东运动是祁连山早古生代以来较为重要的构造变形期, 其中以发生在晚志留世与早泥盆世之间的构造活动最为强烈。在加里东早期开始有花岗岩类侵入体涌现, 到加里东晚期时, 南祁连出现较发育的中-酸性侵入岩, 并尤以南祁连西段较为集中, 这些岩体见于哈拉湖周围以及阳康、织合玛等地。应用激光烧蚀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MC-ICPMS)方法, 对南祁连扫迪南部侵位于志留系巴龙贡葛尔组(Sb)中的花岗岩体进行了精确的锆石U-Pb定年研究, 结果表明, 花岗岩中锆石206Pb/238U年龄平均值为461.5±1.6 Ma, 指示扫迪南花岗岩体的地质时代属中奥陶世晚期, 故巴龙贡葛尔组(Sb)时代应该早于中奥陶世。   相似文献   

6.
四川盆地加里东期经历了桐湾、郁南、都匀、广西等多期次构造运动,于盆地中西部和西北部分别形成了川中古隆起和川西北古隆起。重建加里东期川中古隆起和川西北古隆起形成演化过程及其关联性可以为四川盆地中西部和西北部深层海相层系下一步油气勘探部署提供新思路。本文通过对四川盆地已有钻井和地震资料的分析,开展了不同构造区的震旦系—早古生代地层对比分析,识别出四川盆地加里东期古隆起各套地层尖灭点分布范围、不整合削截点和上超点。利用地震、连井剖面相结合的方法,重塑了川中和川西北地区古隆起的形成演化过程。综合研究认为,加里东期古隆起的构造形态在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初步形成,在晚志留世广西运动中经历了细微调整,古隆起在早志留世达到最大展布范围,于二叠纪沉积前定型,郁南运动和都匀运动对加里东期古隆起的变形起着重要作用;二者总体经历了“隆-凹”分异阶段(Z—∈1m)、隆起定型阶段(∈<sub>1q—S1)、联合隆升阶段(S2—C)、稳定埋藏阶段(P—T2)等4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柴北缘牦牛山组磨拉石建造不整合覆盖在前泥盆系之上,记录了该地区早古生代洋盆关闭的时间。对柴北缘牦牛山一带牦牛山组上部火山岩段两个流纹质熔结凝灰岩样品进行锆石U Pb同位素测定,两个样品的岩浆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3965±24) Ma(n=17,MSWD=33)和(3958±12) Ma(n=20,MSWD=11),均被解释为火山岩喷发年龄。结合东昆仑造山带牦牛山组测年结果,认为柴达木盆地周缘牦牛山组火山岩形成时代为晚志留世—晚泥盆世,且东昆仑与柴北缘加里东造山作用结束的时间均为早泥盆世之前,而非传统认为的晚泥盆世。  相似文献   

8.
早古生代,华北克拉通北缘发育了白乃庙岛弧岩带。前人资料显示白乃庙岛弧岩带由西(白乃庙镇)向东(四平市)经过翁牛特旗浅覆盖区,但没有确凿证据。本次工作结合地表调查及钻探调查,将工作区内(朝阳沟附近)"二叠纪花岗岩"解体出一套花岗闪长岩,采集两套样品经测试得出两组数据:SHRIMP年龄为427. 0±5. 6 Ma,激光烧蚀年龄为409±2. 9 Ma,由此确定花岗闪长岩时代为晚志留世-早泥盆世,该岩体兼具有火山弧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本文新发现的晚志留世-早泥盆世花岗闪长岩,为研究早古生代白乃庙岛弧带地质演化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9.
雪峰隆起北部加里东事件的K-Ar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胡召齐  朱光  张必龙  张力 《地质论评》2010,56(4):490-500
详细的野外构造变形分析表明雪峰隆起经历了加里东期、印支期、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和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初共4次变形事件,后3期褶皱变形的方位可能分别为北西西、北东—北北东和近南北向,而加里东期褶皱方位因受后期叠加改造影响而无法准确识别。雪峰隆起北部板溪群板岩伊利石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其经历了低绿片岩相区域变质作用。板溪群板岩伊利石K-Ar年代学研究表明雪峰隆起经历了加里东期构造热事件,该事件发生的时间大致略早于419Ma(晚志留世初)。所获得的419~389Ma(晚志留世—中泥盆世)的冷却年龄,指示了雪峰隆起发生过加里东期隆升。华南加里东变形事件直接影响到雪峰隆起本身,向西的波及界线可能为该隆起西界上的张家界—花垣—凯里断裂带。  相似文献   

10.
传统上,新疆西准噶尔谢米斯台地区的火山岩地层被归属为泥盆系-石炭系。这种归属主要依据区域地层对比,缺乏确定的科学依据。本文报道了该区火山岩地层的三条剖面,并对区内出露的主要火山岩类型进行了详细描述。根据火山岩地层中岩石的不整合接触关系、岩石组合及蚀变特征将其分为两套不同时代的火山岩,并提供了代表性火山岩的锆石U-Pb测年结果,提出谢米斯台火山岩的时代(423.6~394.1 Ma)属于晚志留世-早泥盆世而不是中晚泥盆世-石炭纪。晚志留世火山岩主要为安山岩和英安岩,夹少量火山凝灰岩和蚀变砂岩。下泥盆统主要为安山质-英安质火山碎屑岩,夹有大量砂砾岩。该区地层的产状总体南倾构成一个单斜。此外本文探讨了该区火山岩地层的大地构造归属及其时空联系性,认为谢米斯台火山岩是东哈萨克斯坦博什库尔-成吉斯早古生代岩浆弧向东的延伸,可与东西两侧的火山岩地层构成一个连续的晚志留世-早泥盆世火山岩带。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布龙果尔组的建造类型及地质时代进行了论证,认为其应属磨拉石建造叠加坍塌建造的复合型建造,并将其地质时代从晚奥陶世厘正为早志留世早期。此外,首次提出早古生代西准噶尔北部地区有一次造山运动,这次运动北疆邻区称为“艾比湖运动”,其发生的确切时间应为晚奥陶世末期。最后,根据布龙果尔组中出现蛇绿岩套的近源砾石。推断洪古勒楞蛇绿岩的形成年代早于早志留世。可能是奥陶纪。  相似文献   

12.
冈瓦纳大陆古生代冰盖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冈瓦纳大陆主要板块冰川沉积地层的对比,并结合古地磁方法对冈瓦纳大陆古生代主要冰期的冰盖分布范围进行再造,认为冈瓦纳大陆在古生代主要经历了3次较大的冰期,分别是:(1)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冰期、(2)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冰期、(3)晚石炭世晚期—二叠纪冰期。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冰期冰盖主要分布在西冈瓦纳大陆;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冰期冰盖主要分布在南美板块;晚石炭世晚期—二叠纪冰期冰盖在冈瓦纳大陆主要组成板块上均有分布,且冰盖存在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3次主要冰期冰盖的中心点位置均靠近南极点,但并不完全重合,可认为气温是影响冈瓦纳大陆上冰盖分布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冰盖的分布范围还受到盆地动力学、地形、冰川属性以及其他具体因素的影响。同时结合在保山地块的野外工作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冈瓦纳大陆的3次冰期中,仅晚石炭世晚期—二叠纪冰期对中国的陆块产生了影响,且主要影响了中国的西南陆块群(包括保山地块、腾冲地块、拉萨地块、羌塘地块等)。  相似文献   

13.
新疆前寒武纪构造图(359)新疆古生代构造图(360)新疆长城纪古地理图(362)新疆蓟县纪古地理图(363)新疆早震旦世古地理图(364)新疆晚震旦世古地理图(365)新疆早寒武世古地理图(366)新疆中-晚寒武世古地理图(367)新疆早奥陶世古地理图(368)新疆中奥陶世古地理图(369)新疆晚奥陶世古地理图(370)新疆早志留世古地理图(371)新疆中志留世古地理图(372)新疆晚志留世古地理图(373)新疆早泥盆世古地理图(374)新疆中泥盆世古地理图(375)新疆晚泥盆世古地理图(376)新疆早石炭世早期古地理图(377)新疆早石炭世晚期古…  相似文献   

14.
广西加里东运动构造古地理问题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西历来被认为是我国加里东运动的典型地区,志留纪末的造山运动使早泥盆世莲花山组砾岩不整合于下伏地层之上。但是,实际上莲花山组只分布于广西中部的大明山-大瑶山地区和东北部扬子地块边缘,并且,它不具备同造山期磨拉石沉积特征,而是古陆剥蚀面上新海侵序列底部的滨海相沉积。广西西部的晚古生代台地相区,泥盆系底部为泥岩或粉砂岩,超覆于寒武系台地相沉积层之上。滇东南和越南北部邻区情况类似。推测在早古生代时它们属于一个地块,可称为“桂滇-北越地块”。早奥陶世云开地块和桂滇-北越地块、扬子地块的会聚和挤压,形成了大明山-大瑶山地体寒武系东西向的线形褶皱带。这是广西加里东运动的主幕。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华夏地块和扬子地块的碰撞带在广西仅限于它的东北部,表现为震旦系-下志留统近南北向的线形褶皱带。志留纪末并无造山运动的证据。早泥盆世开始,可能由于地幔柱活动而使桂滇-北越地块裂解,形成北越地块、靖西台地和其他更小的块体。  相似文献   

15.
北祁连早古生代大地构造演化   总被引:68,自引:2,他引:6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早古生代北祁连是一个陆间微洋盆。震旦纪时,北祁连开始从华北板块中解体出来。主要裂谷作用发生于寒武世。北祁连地槽主要闭合期为晚奥陶世和早、中志留世。晚志留世和早泥盆世经历了复杂的消减作用。  相似文献   

16.
北祁连-河西走廊志留系包括下志留统鹿角沟砾岩和肮脏沟组、中志留统泉脑沟山组和上志留统旱峡组,泥盆系包括中、下泥盆统老君山组和上泥盆统沙流水组。鹿角沟砾岩为水下冲积扇沉积,断续分布于北祁连西段。肮脏沟组在北祁连-河西走廊分布广泛,主要为半深海碎屑复理石沉积。泉脑沟山组和旱峡组分布于北祁连和河西走廊西段,前者以浅海相砂泥岩和泥灰岩为主,后者以滨海潮坪-浅海碎屑岩沉积为主。老君山组分布于古祁连山山前和山间盆地,为粗碎屑磨拉石沉积。沙流水组分布于河西走廊东段,为湖相沉积。区域古地理分析表明,北祁连-河西走廊志留纪-泥盆纪的古地理主要受北祁连加里东-早海西期不规则造山作用控制。鹿角沟砾岩标志着弧-陆碰撞最早发生于早志留世早期。早志留世北祁连-河西走廊由弧后残余盆地向前陆盆地转化。中、晚志留世北祁连东段剧烈造山并与阿拉善古陆的连接,前陆盆地限于北祁连-河西走廊西段。志留纪末期为北祁连的主造山期,泥盆纪形成高峻的古祁连山。早、中泥盆世形成山前和山间盆地的粗碎屑磨拉石沉积。晚泥盆世造山带西段造山作用剧烈,形成剥蚀区。东段造山作用微弱,山地被剥蚀,山前形成湖泊相的晚泥盆世沉积。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龙木错地区发现了完整的志留纪地层,新建了早中志留世龙木错组、中晚志留世单面山组和晚顶志留世心形湖组。志留纪经历了开阔海台地—闭塞海湾—三角洲—潮坪的环境演变过程。其中单面山组下段发育大型古三角洲沉积,由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和三角洲平原构成。其中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分流河道间湾、湖泊、沼泽等微相发育,沉积厚度巨大。晚志留世大型三角洲沉积的发现,海陆变化频繁的沉积环境,龙木错以东的五指山等地中上泥盆统不整合于奥陶系—志留系之上,证明龙木错-双湖缝合带北侧受到晚加里东运动的影响,与羌塘南部地区的沉积建造存在截然的差异。因此,这一现象的发现有助于了解羌南、羌北的构造演化,为探讨南、北古大陆的板块边界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南及其邻区晚震旦世晚期、早寒武世、早奥陶世、早志留世、中泥盆世、早、晚二叠世、中三叠世为主要成礁期,生物礁的分布与沉积相、古构造相关,其主要受成礁期同生断裂控制。  相似文献   

19.
南岭东段龙头寨群南迳组的建立及其地质时代厘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辉  巫建华  劳玉军  刘帅 《地质通报》2017,36(9):1645-1655
南岭带东段晚奥陶世广泛发育一套浅变质岩系,称为龙头寨群。以南迳乔子山剖面和中寨剖面为层型剖面建立南迳组,并置于龙头寨群顶部。用SHRIMP法测得南迳盆地南迳组安山岩样品14个锆石U-Pb年龄数据,其~(206)Pb/~(238)U年龄变化范围为460~425Ma,年龄加权平均值为442.1±3.9Ma(MSWD=0.75);英安岩15个锆石~(206)Pb/~(238)U年龄变化范围为450~420Ma,年龄加权平均值为439.9±3.7Ma(MSWD=0.50)。结合司前河口破火山口碎斑熔岩的SHRIMP锆石U-Pb年龄(443.6±5.4Ma(MSWD=1.3)),可将南迳组的地质时代归于晚奥陶世末期—早志留世初期。龙头寨群南迳组的建立和地质时代的厘定,不仅为龙头寨群的地质时代归入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初期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而且为南岭带东段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浅变质岩系属含有火山岩的优地槽型沉积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20.
在英国加里东褶皱带的志留—泥盆纪深成花岗岩套是通常所说的较新花岗岩,与其共生有喷出岩,它是最广泛研究过的钙—碱性岩浆作用与造山运动有关的一个实例。虽然近代化学研究已经对苏格兰某些浸入岩和火山岩进行了可信的解释,即将它们解释为由于古大西洋洋壳的岩石板块俯冲在劳伦(Lorne)古陆之下而产生的大陆边缘岩浆弧的一部分,当企图把岩浆活动作为一个整体与传统的两个板块碰撞模式相联系时,其分带和岩浆上升的时间则无法解释。这里以更活动的模式讨论较新花岗岩岩浆作用。关于布列颠加里东褶皱带的晚格拉姆组的演化,包括在劳伦古陆和波罗的海之间东—西向闭合,碰撞结束于志留纪,接着在早泥盆世来自于冈瓦纳古陆的地体向北增生。前者产生苏格兰北部高地的加里东构造变质作用,后者则形成了同构造加里东褶皱带中的板岩带的晚加里东变形。这个模式暗示了更加复杂的收敛褶皱带的几何学问题,该模式大体上能说明整个较新花岗岩套是空间和时间上相互重叠的由俯冲作用产生的岩浆弧的系例。提出的模式包括三个晚加里东岩浆弧,此外本文没有考虑奥陶纪“Borrowdale弧”。一个岩浆弧是与奥陶纪和早志留世劳伦古陆—波罗的海收敛板块向西俯冲于劳伦古陆边缘的苏格兰区段之下有关、产生了苏格兰高地较新花岗岩套的早期岩体;第二个岩浆弧与地处SolwayLine的志留—早泥盆世向北俯冲作用有关,产生了苏格兰高地边缘北部较年轻的花岗岩和火山岩;第三个岩浆弧与早泥盆世时Armorican地体向北增生有关,产生了向南远至爱尔兰东南部和英国Midlands的侵入和喷出的岩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