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保护性通气策略对肺功能正常患者人工气腹期间呼吸力学及肺氧合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60例ASA Ⅰ-Ⅱ级,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3组,每组10例。麻醉诱导维持用药相同,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气腹前3组通气参数均设定为潮气量(VT)8 ml/kg,呼吸频率(RR)12次/min,吸呼比(I:E)=1:2。气腹后通气参数设定分别为:Ⅰ组VT=6 ml/kg,RR=18次/min,PEEP=5 cm H_2O;Ⅱ组VT=10 ml/kg,RR=10次/min,PEEP=0;1I组(对照组)同气腹前。分别在气管插管后(T0),气腹30 min(T1),气腹60 min(T2)监测呼气末CO_2分压(PCO_2)、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分别在T0,T2,T3(拔气管导管后20 min)时点抽取动脉血监测血气,并根据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CO_2分压(PaCO_2)、吸入氧浓度(FiO_2)等计算氧合指数、呼吸指数。结果与T0时相比,Ppeak气腹后升高(P0.05),Ⅱ、Ⅲ组更明显;Pplat气腹、后也升高(P0.05),Ⅰ组最明显;PetCO_2明显升高(P0.05),Ⅰ组更明显;Ⅰ、Ⅱ、Ⅲ组PaCO_2:气腹后明显升高(P0.05);氧合指数拔管后(T4)明显降低(P0.05),3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机械通气时(T0、T3)相比,三组呼吸指数拔管后明显降低(P0.05),Ⅰ组最明显(P0.05)。结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以有效降低术中气道压,可以改善术后肺换气和后氧合功能,可以安全地应用于腹腔镜手术呼吸管理中。  相似文献   

2.
周炜  金孝岠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0,29(3):229-230,236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不同通气模式对气道峰压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的影响,并筛选合适的通气模式和参数。方法:选择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的择期手术病人10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成5组(V、P1、P2、P3、P4组),每组各20例,各组均设置分钟通气量为100ml/kg。V组为容量控制模式(VCV),呼吸频率为16次/min;P1~P4组为压力控制模式(PCV),频率分别为12、14、16、18次/min。监测气腹前和气腹后20min的气道峰压(Ppeak)、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结果:①气腹后20min,V、P1、P2、P3、P4五组的PaCO2值较气腹前增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气腹后20min,V组和P3组的PaCO2增加值较P1、P2、P4组减少,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气腹后20min,V、P1、P2、P3、P4五组的Ppeak值较气腹前增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气腹后20min,P3组的Ppeak值较V组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中,分钟通气量为100ml/kg,呼吸频率设置在16次/min时,压力控制模式与相同分钟通气量和呼吸频率下的容量控制模式比较,在保证了患者正常通气的前提下,可以维持更低的气道压力。  相似文献   

3.
吴述轩 《医学综述》2014,(6):1126-1128
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CO2气腹(气腹压15 mm Hg)状态下全麻控制呼吸中,维持良好通气呼吸参数的最佳组合。方法选择2011年11月至2012年12月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州中心医院收治的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三组:Ⅰ组潮气量(VT)=8 mL/kg,呼吸频率(f)=15次/min,呼吸比(I∶E)=1∶1.5;Ⅱ组VT=10 mL/kg,f=12次/min,I∶E=1∶2;Ⅲ组VT=12 mL/kg,f=10次/min,I∶E=1∶2.5。静吸复合全麻下调整呼吸机上不同的呼吸参数。记录三组患者围术期、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呼吸道平台压(Pplat)、呼吸道峰值压(Ppeak)、肺顺应性等参数的变化值,并于气腹前、气腹后30 min、60 min,测定pH、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静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vCO2)、肺泡气-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值,统计分析不同呼吸参数的组合对上述各项指标的影响。结果三组患者围术期生命体征平稳,SpO2为99%100%。气腹后,Ⅱ组PETCO2较Ⅰ、Ⅲ组升高显著(P<0.05),而Ⅲ组较Ⅰ组升高显著(P<0.05),Ⅰ组T6时恢复最快;三组Ppeak、Pplat进行性升高,T4后渐趋平稳(P<0.05);Ⅱ、Ⅲ组CL较Ⅰ组显著降低(P<0.05)。对于PH、PaO2和PaCO2、PvCO2,Ⅰ组比Ⅱ、Ⅲ组有优势(P<0.05),Ⅱ组和Ⅲ组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妇科腹腔镜全麻下呼吸参数的最佳组合为VT=8 mL/kg,f=15次/min,I∶E=1∶1.5。该组合通气/血流比匹配情况佳,能够使患者肺通气处于最佳状态,安全度过手术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CO2气腹前后呼吸循环监测指标的变化及适当过度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影响。方法: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气腹前和排出CO2后每分钟通气量设定为100ml/kg,R12次/min(潮气量8.3ml/kg),气腹中I组呼吸参数不变,Ⅱ组每分钟通气量改为120ml/kg,R18次/min(潮气量6.7ml/kg);观察两组各指标的变化。结果:气腹后两组呼气末CO2分压(PETCO2)、气道压、心率、收缩压、舒张压都比气腹前有不同程度的升高,I组比Ⅱ组升高的幅度更为明显。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CO2气腹对呼吸循环功能有一定的影响,适当过度通气可改善其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5.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中不同呼吸参数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时不同呼吸参数对呼吸动力学和动脉血气的影响,并选择最佳呼吸参数。方法 胆襄炎患者100例,随机分成5组(A,B,C,D,E组)各20例,设置分钟通气量为100ml/Kg,呼吸频率各组依次为12,14,16,18,20次/min,监测气腹前和气腹后20min的气道峰压(Peak)及动脉血气分析(包括PaO2、PaCO2、SaO2)。结果气腹前动脉血气示PaO2,SaO2正常,PaCO2均处于30~40mmHg之间;气腹后20min动脉血气示PaO2,SaO2正常,PaCO2各组有增高,与气腹前相比较A,B,C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D、E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气腹后各组气道峰压(Peak)增高,与气腹前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腹腔镜手术中分钟通气量为100ml/kg时,RR为16次/min既能防止气道压过高,又能保证病人通气,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老年食管癌手术时采用保护性单肺通气模式,对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肺呼吸生理学的影响,探讨保护性单肺通气最佳呼吸参数.方法 选择食管癌手术患者30例,ASAⅡ~Ⅲ级,随机分为A组(15例)和B组(15例),快速静脉麻醉诱导下行双腔气管导管插管,先行双肺通气模式,潮气量为8~10 ml/kg,呼吸频率为10~12次/min,进胸后改行单肺通气.A组采用普通单肺通气模式(潮气量10 ml/kg,PEEP 0 cm H2O),B组采用保护性单肺通气模式(潮气量6 ml/kg,将PEEP维持在8 cm H2O左右).连续监测潮气量、气道峰压(Ppeak)、平均压气道(Pmean)、气道阻力(Raw),动脉氧分压(PaO2),监测心电图(ECG)、动脉血压(BP)、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B组术中潮气量、气道峰压(Ppeak),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住院时间短于A组,并发症发生率小于A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食管癌手术采用低潮气量结合呼气末正压的保护性肺通气可改善单肺通气中的氧合,有利于降低低氧血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定压和定容两种模式在老年单肺通气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在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OLV)期间定压和定容两种通气模式应用于老年胸科手术时,对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肺呼吸生理学的影响。方法选择36例老年胸科手术患者,ASAⅡ~Ⅲ级,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全凭静脉快速麻醉诱导下双腔气管导管插管,先行双肺定容通气模式,潮气量为10 ml/kg,呼吸频率为12次/min,进胸后行单肺通气。观察组采用定压模式,压力限定设为双肺通气时的气道峰压值,呼吸频率为14次/min;对照组采用定容模式,潮气量为10 ml/kg,呼吸频率为14次/min。麻醉机监测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均压(Pmean)、分钟通气量(MV),监测心电图(ECG)、动脉血压(BP)、血氧饱和度(SpO2)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术前和术后分别抽取动脉血做血气分析,记录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并根据Fick公式计算出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DO2)。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Ppeak、Pmean均下降,术后PaO2升高,△PA-aDO2减小(P〈0.01)。结论老年单肺通气采用定压通气模式有利于肺泡氧合,降低单肺通气对呼吸力学影响和肺生理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SLIPA喉罩对留置胃管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全麻患者PaCO2、PetCO2、气道压及漏气率、胃胀气等的影响,评估SLIPA喉罩用于该类患者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相关注意事项。方法 90例全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均分为气管内插管组(Ⅰ组)、SLIPA喉罩组(Ⅱ组)和留置胃管使用SLIPA喉罩组(Ⅲ组)。记录气腹前即刻(T0)、气腹后10 min(T1)、气腹后20 min(T2)、气腹结束前即刻(T3)、气腹结束后5 min(T4)、气腹结束后15 min(T5)时患者的气道峰压(Ppeak)、平均压气道(Pmean)、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并测定喉罩植入后即刻气道密封压,观察术中漏气率,评估胃胀气程度。结果气道密封压Ⅱ、Ⅲ组均能满足通气要求,组间无差异;Ppeak、Pmean各时点Ⅱ组和Ⅲ组较Ⅰ组低(P<0.05),Ⅱ、Ⅲ组间无差异;三组PetCO2、PaCO2各时点无差异;漏气率Ⅱ、Ⅲ组较Ⅰ组高,Ⅱ、Ⅲ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间胃胀气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有18例患者术后随访有咽痛,Ⅱ、Ⅲ组各3例患者术后随访有轻度咽痛(P<0.01)。结论 SLIPA喉罩可安全应用于留置胃管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全麻患者。  相似文献   

9.
全麻下不同潮气量机械通气时呼吸功能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全麻下不同潮气量正压机械通气时呼吸功能的变化,探讨麻醉时机械通气较为理想的潮气量. 方法:40例ASAⅠ~Ⅱ级的颅脑手术患者,均取仰卧位,根据三因素四水平拉丁方设计,将40例患者先后使用4,6,8,10mL/kg四种不同潮气量施行持续正压机械通气各30 min,呼吸频率固定为15次/min,监测不同潮气量机械通气时肺顺应性、循环及血气各指标的变化. 结果:随着潮气量的增加,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动脉血与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差(Pa-ETCO2),气道峰压(PPEAK),平均气道压(PMEAN),平台压(PPLAT),动态肺顺应性(CDYN),静态肺顺应性(CSTAT)均逐渐增加, 各潮气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着潮气量的增加, ETCO2,PaCO2逐渐降低,各潮气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潮气量组间PaO2,SPO2,MAP,HR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心肺功能正常患者全麻仰卧位机械通气频率为15次/min时,4 mL/kg潮气量组(分钟通气量60mL/kg)氧合最好,但不能充分排出CO2而对改善肺通气功能不利;潮气量6~8mL/kg适用于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单纯增大潮气量并不能明显改善麻醉所致的肺通气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单肺通气(OLV)时不同潮气量(VT)对呼吸力学、血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符合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行食道癌根治术患者,麻醉诱导后行双腔支气管插管,所有患者均先采用潮气量10ml/kg,呼吸频率12次/min双肺通气30min后转为单肺通气,OLV期间在保持分钟通气量不变的情况下,随机分为三组:小潮气量组(A组),常规潮气量组(B组),大潮气量组(C组),每组患者分别于OLV前、OLV后30min、OLV后60min(分别称为T1、T2、T3)抽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同时监测气道峰压(Ppeak)、气道阻力(Raw)。结果OLV后30min、60min,各组间PaO2差异无显著性。Ppeak及Raw随潮气量增加而升高(P〈0.05)。OLV后A组Ppeak及Raw最小,但OLV后A组PaCO2比其他两组显著升高(P〈0.05)。OLV后C组PaCO2低于A、B组(P〈0.05),单肺通气后C组Ppeak及Raw值最大、显著高于A、B组(P〈0.05),与T1相比较显著增高(P〈0.05)。OLV后B组Raw高于A组(P〈0.05),但B组Ppeak及Raw保持在正常水平,OLV后B组获得较好的通气效果,PaO2、SpO2及PaCO2均较满意。结论单肺通气时采用常规潮气量组(VT=10ml/kg,f=12次/min)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相对其它两组小,是较为合适的通气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压力容积曲线(pressure-volume curve,P-V环)指导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小潮气量通气对CO2气腹截石位手术患者脑血流的影响.方法 将全麻下行CO2气腹截石位择期手术患者50例(TNM分期Ⅰ~Ⅲ期直肠癌根治术11例、子宫肌瘤全宫切除术39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A组)和P-V环组(B组),每组25例.气腹前,两组通气参数设定:潮气量(VT)为8 ml/kg,呼吸频率(RR)12次/min,吸呼比1:2.气腹后A组通气参数不变;B组通气参数:PEEP值(PLIP+VT)为6 ml/kg,RR 18次/min.于气腹前(T0)、气腹后30 min(T1)、60 min(T2)测呼气末CO2分压(PETCO2)、气道峰压(Ppeak)、平均气道压(Pmean);测定心率和平均动脉压;颈内静脉球部和桡动脉采血行血气分析,检测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颈内静脉血氧分压(PjvO2)、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颈内静脉血氧含量(CjvO2),根据Fick公式计算动脉-颈内静脉血氧含量差(Ca-jvDO2).结果 组内比较:与T0相比,两组T1、T2时MAP、HR、Pmean、Ppeak、PETCO2、PaCO2、PjvO2、SjvO2、CjvO2明显升高(P<0.05),而两组T1、T2时PaO2、Ca-jvDO2均显著减小(P<0.05).组间比较:与A组相比,B组T1、T2时Pmean 、PETCO2、PaCO2、SjvO2均明显增高(P<0.05),而Ppeak均显著减小(P<0.05),B组T1时Ca-jvDO2显著减小(P<0.05).结论 P-V环指导下PEEP值、小潮气量通气可以改善CO2气腹截石位手术患者的脑血流量和脑氧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保护性通气下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病人呼气末正压(PEEP)处理后的肺功能情况。方法选取70例保护性通气下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病人,分为2组。所有病人麻醉诱导插管后至气腹开始前后行间歇性正压通气,观察组潮气量10 mL/kg,通气频率15次/分,呼吸比1:2,吸入氧浓度60%;气腹开始后对照组潮气量7 mL/kg,通气频率25次/分,呼吸比1:1.5,维持PETCO2 35~45 mmHg;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PEEP设定,参数为5cmH2O,采集桡动脉血样行血气分析,通过记录气腹前10 min和气腹10、30、60 min及气腹结束时、拔管前10 min的气道峰压(Ppeak)和平均气道压(Pmean),分析手术中和手术后动态肺顺应性(Cdyn)、氧合指数(PaO2/FiO2)、死腔率(VD/VT)和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的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气腹10~60 min时Pmean升高,各时点的Ppeak和Cdyn无差异;与气腹前10min相比,2组气腹10~60min以及气腹结束时的Pmean升高,Ppeak升高,Cdyn降低(P < 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气腹30min和去除导管前10min时PaO2/FiO2升高,A-aDO2和呼吸指数降低(P < 0.05~P < 0.01),VD/V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气腹前10 min比较,对照组在去除导管前10 min、观察组在气腹30 min时,PaO2/FiO2降低,A-aDO2和呼吸指数升高(P < 0.05~P < 0.01)。结论保护性通气下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病人应用PEEP处理有利于肺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不同分钟通气量对机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思 《医学研究杂志》2007,36(10):97-98
目的 寻找最佳分钟通气量,以消除CO2气腹对机体的不良影响.方法 50例ASA Ⅰ~Ⅱ级,无循环、呼吸系统病史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病人,年龄25~69岁.选择全凭静脉麻醉以咪唑安定、芬太尼、丙泊酚、万可松常规诱导插管,设置潮气量(TV)10~12 ml/kg,呼吸频率(R)12~14次/分,吸呼比1∶1.5,麻醉维持以丙泊酚3~5 mg/(kg·h),瑞芬太尼0.1~0.2 μg/(kg·min).气腹应用二氧化碳,平均流速3.0 L/min,气腹平均压力14 mmHg,气腹后适当调节呼吸参数,增加TV和R,使分钟通气量(MV)不同程度地增加.Ⅰ组MV保持不变;Ⅱ组MV增加10%;Ⅲ组MV增加20%;Ⅳ组MV增加30%;Ⅴ组MV增加40%;记录气腹前、气腹后5min、10min、20min、30min的MAP、HR、SPO2%、PETCO2.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及组内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有显著差异.Ⅰ组分别与Ⅱ、Ⅲ、Ⅳ、Ⅴ组比较,气腹前与气腹后各时间点比较,采用q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差异.结果 MAP于Ⅰ组气腹前与气腹后各时间点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气腹后5min、10min、20min、30min Ⅰ组分别与Ⅲ、Ⅳ、Ⅴ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HR于Ⅱ、Ⅲ、Ⅳ、Ⅴ组气腹前与气腹后各时间点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气腹前、气腹后各时间点Ⅰ组分别与Ⅱ、Ⅲ、Ⅳ、Ⅴ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SPO2%组内及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PETCO2于Ⅰ、Ⅱ、Ⅲ气腹前与气腹后各时间点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气腹后各时间点Ⅰ组分别与Ⅱ、Ⅲ、Ⅳ、Ⅴ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P<0.01).结论 腹腔镜胆囊手术时MV增加30%,对机体的干扰最小,安全系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不同潮气量及呼吸频率对瓣膜置换手术体外循环前后肺内分流和氧合的影响。方法:30例ASAⅡ~Ⅲ级择期行瓣膜置换术的病人,随机分为A组[潮气量(TV)=7 ml/kg,呼吸频率(f)=12次/分)],B组(TV=5 ml/kg,f=15次/分),C组(TV=7 ml/kg,f=15次/分),分别于全麻诱导通气30 min后、转流前10 min、术毕测定动脉及混合静脉血血气,计算肺内分流率及呼吸指数(RI)。结果:术毕与全麻诱导通气30 min时相比,A组患者PaO2显著下降(P<0.05),P(A-a)DO2,RI,分流率显著增高(P<0.01),B,C组患者PaO2,P(A-a)DO2,RI,分流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B,C组与A组相比较PaO2,P(A-a)DO2,RI,分流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毕C组PaCO2低于正常值(<35 mmHg),A,B组在正常值范围内。结论:呼吸频率15次/min,潮气量5 ml/kg的机械通气方式可改善瓣膜置换手术后肺内分流及氧合,是较适宜于瓣膜置换术病人的通气策略。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通气策略对腹腔镜手术病人呼吸力学及氧代谢情况的影响。方法25例ASAI~II级全麻下择期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麻醉诱导药物相同,气腹前呼吸机参数均为VT=8ml/kg,F=15次/min,I∶E=1∶2。气腹后,A组:VT=10ml/kg,F=12次/min,I∶E=1∶3;B组:VT=6ml/kg,F=20次/min,I∶E=1∶2;C组参数设定同气腹前。记录气腹前后潮气量VT,气道峰压Pmax,气道平台压Plat,气道阻力Raw,分别计算胸肺静态顺应性Cst,动态顺应性Cdyn;测定气腹前后混合静脉血和动脉血血气,计算各组气腹前后肺泡气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及氧摄取率(ERO2)。结果A组气腹前后Cst无差异(P>0.05),而B、C组气腹后Cst减小,且明显小于A组(P<0.01);三组气腹后Cdyn均明显减小(P<0.01)。气腹后A、C组的P(A-a)O2较气腹前升高(P<0.05),ERO2较气腹前下降(P<0.05)。以上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气腹后三种通气策略下胸肺动态顺应性均减小,P(A-a)O2及ERO2组间相比无差异。不能肯定何种通气策略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肥胖儿童患者全身麻醉机械通气时根据校正体重设置潮气量大小的可行性。方法:选择行四肢手术的8~12岁肥胖儿童患者150例,均为仰卧位手术,ASAⅠ~Ⅱ级;将其随机分成实际体重组(ABW)、理想体重组(IBW)和校正体重组(CBW)三组各50例,分别按10 ml/kg设置三组潮气量大小,呼吸频率为16次/min;观察并记录机械通气25min后三组患儿潮气量、PETCO_2、气道平台压、气道峰压等,并抽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比较PaCO_2、PaO_2、氧合指数,并对PaCO_2<35mmHg或> 45 mmHg的肥胖儿童患者重新调整潮气量,记录每组需要调整潮气量的人数。结果:机械通气25min后,与校正体重组相比,实际体重组潮气量较大,理想体重组潮气量较小,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际体重组PETCO_2较校正体重组小,理想体重组PETCO_2较校正组大,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校正体重组相比,实际体重组气道平台压、气道峰压明显升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校正体重组相比,实际体重组患者PaO_2和氧合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能提供良好的氧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际体重组和理想体重组需要调整潮气量大小的的患儿例数(44/50、42/50)与校正体重组(1/50)相比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肺功能正常的学龄期肥胖儿童患者,将呼吸频率设为16次/min时,使用校正体重组以10 ml/kg设置初始潮气量较为合适,能维持较好的氧合和CO_2的排出,降低再次调整呼吸参数的比例。  相似文献   

17.
零死腔气管导管与单腔气管导管的通气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杰衡  张国根  高峰 《广东医学》2001,22(8):710-711
目的 比较零死腔气管导管与单腔气管导管之间的通气差异。方法 14例ASAⅠ-Ⅱ级患者进行零死腔气管导管通气和单腔气管导管通气,潮气量(VT)定为10,7.5和2.5ml/kg,相应的呼吸频率为10,13,20和40次/min,分别测定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气道峰压(PAP)、气道平台压(P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 各个潮气量阶段两种通气方式之间的PETC2,PaCO2,PAP及PP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1)。结论 使用零死腔气管导管通气,对于肺胸顺应性较差的患者可能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全麻时后腹膜腔镜泌尿系手术CO2气腹对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及调整通气方式的作用、方法:36例患者分为3组,每组12例,麻醉后控制呼吸,VT8mL/kg,RR10bpm。Ⅱ组患者于手术开始时改变呼吸参数:VT10mL/kg,RR12bpm,Ⅲ组VT10mL/kg,RR14bpm,Ⅰ组则保持呼吸参数不变。于麻醉前、CO2气腹前、气腹后10、30、45、60min记录BP、HR、SpO2、PETCO2、PaCO2和pH。结果:与充气前比较BP、HR3组均升高(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TCO2Ⅰ、Ⅱ组充分后各时点与麻醉前相比持续升高(P〈0.05~0.01),45~60min达高峰。Ⅲ组于30min内升高不明显(P〉0.05),但其后逐渐升高(P〈0.05)。组间比较,Ⅰ组上升幅度最大,Ⅱ组次之,Ⅲ组在30min后才有明显上升,而且上升幅度低于Ⅰ、Ⅱ组(P〈0.05),但Ⅰ、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H、PaCO2呈现相似的变化。结论:通气增加潮气量和呼吸频率的过度通气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CO2吸收导致的高碳酸血症或酸中毒,Ⅲ组的通气方式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老年患者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中,预先肺复张策略结合肺保护通气对动脉血氧合作用及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患者80例,患者年龄6579岁,ASA分级Ⅰ级。分为4组(n=20),8ml/kg潮气量组(H组),8ml/kg潮气量结合预先肺复张策略组(H-ARS组),6ml/kg潮气量结合5cm H2O的呼气末正压组(L组),以及6ml/kg潮气量加5cm H2O的呼气末正压结合预先肺复张策略组(L-ARS组)。测定插管后10min(T0)、ARS后10min(T1)、气腹后10min(T2)、气腹后30min(T3)、气腹结束后10min(T4)的呼气末CO2分压(PETCO2)、气道峰压(Ppeak)、平均气道压(Pmean),并计算肺动态顺应性(Cdyn)。分别各时点抽取动脉血监测血气,并根据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CO2分压(PaCO2)、吸人氧浓度(FiO2)等计算氧合指数、呼吸指数、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 DO2)。结果 H-ARS组与H组比较,LARS组与L组比较,氧合指数均较高(P<0.05)。H-ARS组的氧合指数最高。H组与L-ARS组的氧合指数相近,而且都显著高于L组。H-ARS组的气道平台压显著高于L-ARS组(P<0.05)。结论预先肺复张策略可以提高患者腹腔镜手术中的动脉血氧合作用,预先肺复张策略结合肺保护通气可以改善肺泡动态顺应性、减少高潮气量引起的肺损伤。  相似文献   

20.
机械通气时潮气量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之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探讨麻醉中机械通气时如何设定最佳潮气量。方法:选择ASAIⅠ ̄Ⅱ级20例腹部手术患者,采用快速静脉诱导插管,静吸复合加肌松维持麻醉。分别以4ml/kg,5ml/kg直至10ml/kg潮气量,呼吸频率12次/min进行机械通气,15min后记录SP、DP和MAP、HR、SpO2和PetCO2。结果:结果显示:潮气量10ml/kg时,PetCO2降至正常值以下,存在过度通气,有呼吸性低碳酸血症倾向。结论:麻醉中仅作一般机械通气,成人潮气量一般(6 ̄8)ml/kg即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