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和哮喘(asthma)等过敏性疾病近年来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据2018年亚太地区哮喘和鼻炎调查发现,有45%的哮喘患者存在变应性鼻炎,37%的变应性鼻炎患者存在哮喘,两种疾病的控制并不乐观~([1])。而变应性鼻炎和哮喘也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两种疾病合并出现的情况屡见不鲜~([2])。变应性鼻炎和哮  相似文献   

2.
正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又称为过敏性鼻炎,其主要特点有鼻痒、鼻分泌亢进、喷嚏、鼻黏膜水肿,属临床常见病~([1])。近年来流行病学表明,变应性鼻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约为10%~40%,目前已经成为了耳鼻喉科备受关注的问题。目前西医治疗主要采用抗组胺药物、肥大细胞稳定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治疗,虽有疗效,但具有一定副作  相似文献   

3.
正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亦称过敏性鼻炎,是机体暴露于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性疾病~([1])。通常表现为阵发性喷嚏、清水样涕、鼻痒和鼻塞。可伴有眼部症状,包括眼痒、流泪、眼红和灼热感等。文献报道,AR患者可合并哮喘、结膜炎、睡眠呼吸障碍、过敏性皮肤炎、中耳炎等疾病~([2])。AR在全球的发病率约10-25%,保守估计全球的患者超过5亿~([3]),其中我国的发病率为  相似文献   

4.
<正>过敏性鼻炎即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过敏体质个体接触到特异性抗原后引起的一种以鼻黏膜变应性炎症为特征的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其主要发病原因是由Ige介导的递质(主要为组胺)释放,以及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因子等参与。其鼻黏膜典型的过敏症状是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鼻塞和鼻痒。~([1])过敏性鼻炎患者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严重影响患  相似文献   

5.
<正>过敏性鼻炎(AR),又称变态反应性鼻炎,变应性鼻炎。是特异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在鼻腔粘膜部位发生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其表现为鼻塞、鼻痒、多次阵发性喷嚏、大量水样鼻涕。随着近年来环境的污染、室内装修材料、食品添加剂等问题,该病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1])。目前,西医对过敏性鼻炎的药物治疗主要有糖皮质激素类药、抗组胺类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减充血剂、肥大细胞膜稳定剂、抗IgE单克隆抗体等,但是无  相似文献   

6.
正笔者采用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持续性变应性鼻炎36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71例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均来自2015年3月~2017年10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患者,符合《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中,男16例,女20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59岁,平均30.3岁;病程最短0.5年,最长  相似文献   

7.
正小儿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的消化功能紊乱性疾病,患儿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食量减少,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1])。多发于1~6岁儿童,城市儿童的发病率较高~([2])。虽然患儿除食欲不振外无其他明显不适,但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则会延缓患儿的生长发育,降低免疫功能,引发贫血、营养不良等多种并发症~([3])。西医治疗主要是  相似文献   

8.
<正>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慢性胃炎的类型之一,系指胃黏膜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减少,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IM)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1])。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51~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高达50%以上~([2])。目前认为,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恶性肿瘤是胃癌发生的主要模式~([3])。因此,及早有效地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阻断这一发  相似文献   

9.
正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的疾病,患者经常会表现为鼻痒、喷嚏、鼻塞、流涕等症状~([1]),对患者的生活造成显著影响。该病经常反复发作,尤其是连续发病4周以上的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反复发作甚至会导致鼻窦炎、鼻息肉、支气管哮喘等情况的发生~([2-3])。氯雷他定片是  相似文献   

10.
<正>亚急性甲状腺炎(subacute thyroiditis,SAT,简称亚甲炎)属于甲状腺炎的一种,是最常见的甲状腺疼痛疾病,约占甲状腺疾患的0.5%~6.2%~([1]),临床发病率约为4.9/10万~([2]),女性明显高于男性~([3])。目前认为亚急性甲状腺炎发病主要与病毒感染~([4])、自身免疫~([5])及遗传因素~([6])密切相关。近几年,其发病率呈明显增长趋势~([7])。亚甲炎发病部位在颈前结喉旁两侧,可归到中医瘿病、瘿痛范畴~([8])。亚甲  相似文献   

11.
<正>过敏性鼻炎(AR)是一种鼻腔黏膜的变应性疾病,发病率约为10%~25%,且呈逐年上升趋势~([1])。临床以发作性鼻痒、鼻塞、打喷嚏、流清涕为主要表现,病情严重时易引起头晕、头痛、失眠、浑身无力、嗅觉欠灵敏及大脑缺氧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临床多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组织胺或抗生素药物治疗,虽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其临床症状,但副作用较多,无法达到理想的疗效~([2])。而中药治疗过  相似文献   

12.
<正>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是指女性在16~40岁之间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卵巢功能障碍,造成卵泡耗竭或质量减退的一种卵巢功能减退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月经紊乱、闭经、生育能力降低、不孕或伴焦躁、性欲减退等~([1])。数据显示该病的发病率约为1%~3. 8%,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升高且低龄化趋势,严重影响妇女生殖健康及身心健康~([2-3])。目前,现代医学治疗方法主要有促排卵、激素  相似文献   

13.
正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易感个体接触致敏原后由IgE介导的以炎性介质(主要是组胺)释放为开端的、有免疫活性细胞和促炎细胞及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1-2]),临床上常表现为突然和反复发作的打喷嚏、水样鼻涕、鼻塞、鼻痒等症状~([3])。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本病可能与支气管哮喘、鼻窦炎、鼻息肉和结膜炎等疾病密切相关,在儿童可引起发育迟缓~([4])。目前临床上  相似文献   

14.
<正>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发生于鼻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上以反复发作性鼻痒、鼻塞、喷嚏、流清涕等为主要症状,多见于儿童,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多发病。其主要病因为接触致敏源,包括已经得到证实的空气污染~[1]。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有日趋增高的趋势,据国外资料统计全球发病率为20%~30%,初步估计国内每年约有2000万人患本病,且发病率有  相似文献   

15.
正特发性震颤(essentialtremor,ET)又称原发性震颤,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病变,是一种典型的动作性或姿势性震颤,主要表现为双上肢震颤(90%~95%),也可表现为其他部位如头部(30%)、双下肢(10%~15%)的震颤以及语音震颤(20%)等~([1])。约60%的患者有家族史,多数患者在65~70岁前完全外显~([2])。ET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6.
<正>亚急性甲状腺炎(亚甲炎)又称病毒性甲状腺炎、肉芽肿性甲状腺炎等,临床主要表现为甲状腺区明显疼痛,甚则放射至耳部,伴吞咽时疼痛加重,常可有全身不适等症状,体检时甲状腺呈轻、中度肿大,触痛显著,中等硬度。文献报道本病约占甲状腺疾病的0.5%~6.2%,年发病率为4.9/10万~([1])。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及压力增大,本病发病率有所上升,好发于20~50岁中青年女性~([2])。  相似文献   

17.
正变应性鼻炎(AR)是机体接触过敏原后主要由Ig E介导的鼻黏膜慢性非感染性炎症,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患病率逐年攀升,症状易反复,相关合并症较多~([1])。AR的治疗方案可概括为四位一体,即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外科治疗,避免接触过敏原和环境控制~([2])。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作为变应性鼻炎的一线治疗方案,疗效都已得到肯定,但两者联合是否强于单独治疗方案仍有待研究。本研究观察免疫治疗联合口服玉屏风颗粒治疗AR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过敏性鼻炎多因平素体质较弱,正气不足,外邪入侵,以阵发性鼻痒、鼻塞、喷嚏、流清涕为主要症状~([1])。西医又称变应性鼻炎,是机体对某些过敏原敏感性增高而发生的鼻腔黏膜变态反应,以鼻痒、喷嚏、鼻分泌亢进和鼻黏膜肿胀为主要临床表现~([2]),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在临床上运用射干麻黄汤在过敏性鼻炎的治  相似文献   

19.
正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阵发性喷嚏、大量清水样鼻涕和鼻塞为主要症状,全身症状有头痛、耳鸣、听力障碍等,症状发作短暂,消失后则如常态。本病属中医学"鼻鼽"范畴~([1]),又称鼽嚏,多由肺气虚、卫表不固、风寒乘虚侵入引起。本病分为肺虚感寒型、脾气虚弱型、肾阳亏虚型~([2]),临床多采用汤药、针灸推拿~([3])、拔罐敷贴~([4])、药熏喷雾~([5])等多种手法联合治疗,以达到宣通鼻窍、扶正祛邪的作用。笔者应用艾灸联合中药敷脐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一种微血管并发症,其发病率可高达60%~90%~([1])。随着现代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DPN也呈上升趋势~([2])。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认为由于多种致病因素(高血糖毒性、氧化应激、微血管病变、神经生长因子以及自身免疫等)相互作用导致神经细胞损伤、神经纤维缺血性脱髓鞘改变~([3])。西医治疗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