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东濮凹陷成藏动力学系统划分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高精度层序地层高频沉积旋回、泥岩欠压实、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封闭条件和盐湖盆地地层发育盖异性特征,东濮凹陷古近系—第四系地层自上而下可划分为5个成藏动力学系统,即顶部它源常压开放成藏动力学系统、上部混源常压开放成藏动力学系统、中部混合源弱超压半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下部自源超压半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底部自源超压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其中、下部成藏动力学系统是东濮凹陷最重要的油气系统。这种成藏动力学系统划分对深化东濮凹陷油气勘探、寻找隐蔽性油气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运用成藏动力学系统理论和方法,根据德南洼陷下第三系沉积、构造及异常压力等特征,重点剖析了泥岩层的欠压实特点,将其划分为3个成藏动力学系统即下部高压它源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中部高压自源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和上部常压它源半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同时分析了本区以泥灰岩裂缝、砂岩、不整合面以及断层等组成的流体输导体系,并初步探讨了该区有利的油气成藏模式,即陡坡带成藏模式、洼中垒成藏模式和缓坡带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3.
南堡凹陷油气运移特征及成藏动力学系统划分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详细分析南堡凹陷油气运聚特征 ,划分出下第三系的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区油气初次运移的排烃门限较深 ,处于成油门限之下的第一个高异常孔隙流体压力值骤减的深度即为本区油气大量初次运移的主排烃门限。对于二次运移 ,油源和正向构造带展布控制了油气侧向运移的区域指向 ;断裂活动和生储盖组合控制了油气的垂向运移和纵向分布 ;供油断层的活动性与烃源层主排烃期的配合 ,是控制油气在各正向构造带富集程度的重要因素。根据孔隙流体压力分布和油气运移聚集特征 ,该区纵向上可划分出 3个成藏动力学系统 :下部自源高压原生封闭—半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中部自源—它源高压—常压半封闭—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上部它源常压次生开放型成藏动力学系统。  相似文献   

4.
西藏伦坡拉盆地成藏动力学系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藏伦坡拉盆地烃源岩经历了三期生油过程,发生了三期克注成藏作用。油气运移沿断层、不整合、孔隙或裂 隙连络体系进行,运移驱动力在牛堡组沉积期为异常高压,而丁青湖组沉积期则为静水压力。成藏动力学系统可分为下 部自源封闭、中部它源一自源半封闭一封闭及顶部它源开放一半封闭三种类型。在帕格拉挠曲带、爬错凹陷南斜坡、蒋日阿 错南斜坡及罗玛迪库区带以寻找自源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的油气藏为主;而在北部的红星梁-低鄂总、罗玛迪库以中部 它源-自源半封闭-封闭的成藏动力学系统的油气藏为主,同时兼顾顶部它源开放-半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的油气藏勘探。  相似文献   

5.
准东白家海-五彩湾地区成藏动力学系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准噶尔盆地东部白家海-五彩湾地区具有多源、多期次成藏的特点。从地质构造背景出发,分析研究区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形成的基本;地温场、压力场、流体势及流体化学性质综合分析,探讨了这些要素与生排烃、油气运移、聚集等之间的关系,从时间和空间上恢复油气成藏的地质过程。通过对研究区油气成藏静态要素和动态要素分析,提出白家海-五彩湾地区油气成藏流体动力学系统划分方案,将该系统划分为白家 海凸起它源开放型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和五彩湾凹陷自源半封闭型成藏动力学系统。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的划分为今后该区的勘探提供了新思路,在白家海凸起以寻找多向充注型油气藏为主,在五彩湾凹陷以寻找自生自储型油气藏为主。  相似文献   

6.
潜江凹陷北部潜江组是江汉盆地油气勘探与研究的重点,蕴藏着较为丰富的石油资源,但对其油气成藏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制约了勘探的进程.运用成藏动力学理论和方法对潜江凹陷北部潜江组的成藏动力系统进行研究和划分.以构造—沉积演化的阶段性与旋回性为基础,结合生储盖组合、地层压力系统、油源特征和封闭程度将研究区潜江组划分为底部自源超压半封闭成藏动力子系统、下部混源超压半封闭成藏动力子系统、中部混源弱超压半封闭成藏动力子系统和上部他源常压半开放成藏动力子系统.总结出潜江凹陷北部潜江组的3种成藏模式,分别为自源—砂体—侧向成藏模式、混源—断层—砂体—垂向—侧向成藏模式和他源—断层—砂体—垂向—侧向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7.
在对阳信洼陷油气成藏条件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以成藏动力系统理论为指导,对该区进行了成藏动力系统研究.将阳信洼陷划分为底部自源高压半封闭、下部自源-它源高压半封闭、中部自源-它源高压半封闭、上部自源-它源常压半封闭、顶部它源常压开放5个油气成藏动力系统,分析了各个系统的生、储、盖组合及圈闭特征和输导体系.底部自源高压半封闭和下部自源-它源高压半封闭2个系统是该区的重要油气成藏动力系统.成藏动力系统的输导体系类型多样,有断裂输导体系、火成岩输导体系、物性好的高孔渗岩层和不整合输导体系,它们对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东濮凹陷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区的构造—沉积格局。综合分析拉张速率与断陷速率的比值以及火山岩分布认为,在沙三段沉积时期东濮凹陷北部的拉张速率小而断陷速率大,且火山岩不发育,有利于烃源岩的大规模发育,而南部地区则相对不利于烃源岩的大量发育。通过分析研究区构造—沉积演化对储、盖层空间组合以及油气运移、成藏模式的影响认为,东濮凹陷发育异常压力,从洼陷带向中央隆起带和西部斜坡带,其压力逐渐降低,致使中央隆起带和西部斜坡带具有油气运聚的水动力学背景,为离心流的指向区,有利于油气在浮力作用下聚集成藏。研究区北部地区的生储盖组合和运聚条件均优于南部地区,北部地区更有利于油气的富集成藏。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东濮凹陷古近系的构造特征及其与渤海湾盆地其他坳陷的差异,利用地震、钻井、测井及重磁等资料对东濮凹陷进行构造解析,并结合原油样品及相关分析化验资料研究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东濮凹陷古近纪盆地是在距今51 Ma发育的第2期开裂盆地,具有沉降深(6 400 m)、速率快(246 m/Ma)的特征,在北东向断层的切割作用及构造频繁转换作用下,盆地具有非均质性强、横向变化大的特征,发育多凸多洼的盆地结构,为复式含油气系统奠定了构造格架基础。依据有效烃源岩分布、油气成藏期古构造脊、流体差异性等因素,将东濮凹陷划分为10个油气系统,具有油气近源聚集的特征。东濮凹陷正向构造的规模大、幅度高、坡度陡,与生储盖有效配置,利于油气向构造高部位运聚和保存,控制着油气的分布和富集。本次研究采用体积守恒法,综合地层厚度趋势法、邻近厚度对比法及镜质组反射率法等,认为东濮凹陷东营组剥蚀量整体为200~800 m,古近系持续深埋、稳定保存,为弱改造、复式含油气系统型盆地,具有油气近源聚集、正向构造控富、连续成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文章针对垦东高凸起本身没有生烃能力 ,其油气来源于周围凹陷 ,具有油源多、距离远 ( 5~45km)的特点 ,从成藏动力学系统出发 ,在分析讨论了垦东高凸起成藏动力学系统成藏条件和特点的基础上 ,将垦东纵向上划分出 5个成藏动力子系统 ,平面上划分出 4个成藏动力亚系统 ,并分析讨论了成藏动力亚系统的动态演化特点和成藏模式 ,指出桩东—垦东成藏动力亚系统虽运移距离远 ( 1 0~45km) ,但由于动力强 ,砂岩疏导层、不整合面和断层共同组成的联络体系发育 ,圈闭条件好 ,成藏时期长 ( 1 0Ma) ,因此是研究区最重要的成藏动力亚系统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成藏系统分析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盆地为一多成藏系统盆地,同一含油气系统往往存在多个成藏系统。在克拉通区,轮南成藏系统实际上包括了3个成藏子系统,即奥陶系常压开放型原生—次生油气藏成藏系统、石炭系超压半封闭型成藏系统以及三叠—侏罗系常压开放型次生油藏成藏系统。塔中成藏系统可分为中央断垒带原生—次生油气藏成藏系统和塔中北斜坡原生油气藏成藏系统,后者又包括奥陶系垂向运移成藏系统与石炭系侧向运移成藏系统。库车前陆油气系统可划分为北单斜带近源常压开放型成藏系统、中部前陆逆冲带近源—自源超压—常压封闭—开放型成藏系统以及轮台凸起近源—远源常压开放型成藏系统3个成藏系统。   相似文献   

12.
文留地区盐间泥岩裂缝油气藏成藏作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盐间泥岩裂缝油气藏是一种特殊的油气藏类型。东濮凹陷文留地区沙四段、沙三段广泛发育盐一泥层,其中Es3^2亚段是盐间泥岩裂缝油气藏富集区。文留地区盐间泥岩裂缝油气藏的储层亦为烃源岩,且油气的富集与断裂带密切相关。该区泥岩裂缝油气藏的形成主要与断层作用、异常高压流体及盐岩塑性流动引起局部构造变形有关,盐层的上下封闭使之形成“自生自储”的泥岩裂缝油气藏。  相似文献   

13.
王庄地区地层油气藏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近年来。王庄地区地层油气藏勘探获得重大突破,相继发现了太古界、古生界、沙三段、沙一段和馆陶组等多套含油层系。油藏类型有原生砂岩体(岩性上倾尖灭和透镜体)油气藏、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超覆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和生物礁块油气藏等。成藏条件分析表明。处于盆地边缘的王庄地区发育多种地层圈闭和两种输导体系。对于它源型油气藏来说。输导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油层多沿输导层分布。形成上下叠置的复式地层油气藏。  相似文献   

14.
柳屯洼陷是东濮凹陷的第二大生油洼陷,洼陷的西侧、东侧分别是西部断阶带和中央隆起带主力油气区。2000年以来,H96等4口探井均获得突破,发现了H96断块区沙三段高温高压凝析油气藏。该区油气藏与东濮凹陷主体常温常压油气区相比,是一套相对独立的高温高压成藏封闭体系,油气藏特点为:高温、高压、低密度、低粘度,明显不同于相邻的断阶带和隆起带。该油气藏纵向发育的沙三2盐岩和侧向发育的沙三4盐岩与断裂的有机配合组成该区沙三段高压封闭系统。异常高压形成期、异常高孔隙发育期和烃源岩油气生成期三者有机配合,是该区形成高温高压油气富集区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东濮凹陷文东地区深层处于区域性平缓倾斜的地层构造格架背景上 ;气源丰富 ,主要来自下第三系烃源岩和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 ;储集砂岩发育 ,虽然储层物性较差 ,整体为致密储层 ,但其中发育次生孔隙发育段 ,为气藏成藏提供了良好的储集条件 ;致密低渗储层、Es43 亚段发育的膏盐层和深层普遍存在异常高压现象为形成气藏圈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综合分析成藏条件基础上 ,认为文东斜坡带次生孔隙发育部位是深层气藏重点分布区域 ,同时在斜坡上部砂岩尖灭处为次生气藏的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16.
东营凹陷和惠民凹陷作为济阳坳陷南部两个相邻的、构造格局相似的陆相箕状断陷,其石油地质特征有相似之处,但油气富集程度有明显差异。控制油气富集的主要因素有油源条件、构造特征、火山活动以及生储盖组合与构造的配置等。生储盖组合与构造特征的配置,是造成不同构造部位主要储油气层位和油气藏类型差异性的直接原因。结合油源特征、生储盖组合和输导系统特征,东营、惠民凹陷的油气成藏模式可归为5种类型:洼陷带自生自储-侧向运移成藏模式、洼陷区上生下储-垂向运移成藏模式、中央隆起带和北部陡坡带下生上储-垂向运移成藏模式、南部斜坡带下生上储-复合运移成藏模式和周边凸起区新生古储-复合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东濮凹陷文留中央地垒带泥岩裂缝性油气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烃源岩、沉积建造条件、裂缝性质、裂缝保存条件等方面分析了泥岩裂缝性油气藏的形成条件,探讨了泥岩裂缝性油气藏的形成机理,分析了泥岩裂缝性油气藏的识别方法;认为烃源主要来自自身体系,沉积建造对油气藏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泥岩裂缝的发育是成藏的关键因素,盐岩封闭对形成这种类型油气藏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烃源岩内的油气以混相涌流方式顺层向裂缝储集层中富集成藏;泥岩裂缝性油气藏的识别应综合考虑地质、测井、地震和钻井等方面的信息。最后阐述了东濮凹陷文留中央地垒带沙三段泥岩裂缝性油气藏形成的特点及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8.
柳屯一海通集洼陷是东濮凹陷继承性发育的第二大生油洼陷,生油岩厚度大、分布面积广、生油强度高.为柳屯一海通集环洼带和西部斜坡带油气藏形成与油气富集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区内发育的多条Ⅲ级大断层及其配套、派生的次级断层都对不同层系的油气富集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由于靠近西部物源.所以具有多种类型的沉积体系和组合特征.储集砂体类型多.同时在洼陷内部深层存在高压异常带.其保存的有效储层有利于深层油气成藏;地层沉积稳定,砂泥岩成组性好.盖层条件优越;多种类型圈闭发育.油气保存条件好。通过对该区带油气成藏的地质条件的分析,认为西部断阶带一台阶、文西断层下降盘的反向屋脊带、刘庄构造带是下步勘探的主要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19.
东濮凹陷低阻油层成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东濮凹陷低阻油层的测井曲线显示特征,从岩石物理特性、油藏高度、泥质砂岩阳离子交换、换井滤液侵入和导电矿物影响等几个方面系统地进行了低阻油层成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东濮凹陷伏阻油层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骨架颗粒岩性细、泥质含量偏重、地层水矿化度高,油藏高度低是形成东濮凹陷低阻油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