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铁边城地区长9砂岩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的研究,结合埋藏史-古地温综合分析研究区的油气成藏期次。烃类包裹体的镜下观察及其相伴生的盐水包裹体测温数据统计表明研究区长9砂岩储层存在三期烃类包裹体:第一期烃类包裹体相对偏少,在单偏光下多呈浅褐色,相伴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为75~90℃;第二期油气包裹体数量较多,多为浅褐色呈带状分布的液烃(或气液烃)包裹体,与其相伴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为95~115℃;第三期油气包裹体数量最多,烃类包裹体中液烃在单偏光下呈褐色或淡黄色,荧光下显示多为浅蓝色,与其相伴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15~130℃。结合埋藏史-古地温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长9储层存在三期油气充注成藏:第一期为侏罗纪末期(155~150Ma)发生的小规模的油气充注;第二期为早白垩世中期(128~120Ma)发生的大规模油气充注和成藏;第三期发生早白垩世末期(110~103Ma),是受到早白垩世中晚期发生的构造热事件影响而导致的大规模油气充注成藏。  相似文献   

2.
利用油气包裹体和显微测温分析可研究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储集层油气成藏史。对流体包裹体样品系统分析表明,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存在大量沥青和烃类包裹体,这些证据可以追踪盆地内油气的运移聚集和成藏过程。从包裹体和矿物的关系以及其自身产状可以判断,包裹体可能至少有两期,可以推断140-150℃对应了相对早期的一次液态烃充注过程,但由于样品经历了后期较高温度的烘烤,早期形成的液态烃包裹体遭到了较彻底的破坏;而180-190℃对应的是一期时间较晚的气体充注过程。  相似文献   

3.
测试结果显示六盘山盆地白垩系李洼峡组包裹体主要集中在石英颗粒裂隙、石英次生加大边和方解石胶结物中,以单相液态油包裹体居多;样品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于70℃~95℃之间,峰值在80℃~85℃之间,同期盐水包裹体的峰值为90℃~100℃;综合分析认为李洼峡组油气为白垩系烃源岩的初次排烃充注形成,充注的时间为晚白垩世晚期(65~75Ma)。  相似文献   

4.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是一个复杂断陷型富生烃凹陷,发育了一系列断裂带,尤其涠洲组多以小型断块型油藏为主,断块构造极其复杂,断块圈闭的高部位是否成藏很难落实。WZ11-7N-3井涠洲组未见油气显示;向圈闭高部位侧钻WZ11-7N-3Sa井,在涠洲组三段见68m油斑细砂岩及粗砂岩油气显示,解释油层62.1m,增探明储量243.5×104m3,控制储量46.3×104m3,勘探实践证实在高部位已经成藏。通过对WZ11-7N-3井流体包裹体分析化验结果进行分析,与3Sa井油层对应的砂组,含烃流体包裹体含量明显高于水层含烃类包裹体,均在30%以上;与3Sa井水层对应的砂组盐水包裹体含量明显高于油层对应砂岩的盐水包裹体,均在80%以上。证实油气经过WZ11-7N-3井运移至高部位成藏。复查老井,通过流体包裹分析,可以落实一批类似的断块型圈闭高部位是否成油藏,增加新增探明储量,提高探井的成功率,降低风险,短期内就可以指导勘探,该研究思路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其中三叠系延长组长6-长8为超低渗透砂岩油藏,根据包裹体。划分油藏成藏期次,在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和成岩序列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石英加大边中的包裹体代表了生排烃高峰期的一次油气的充注。埋藏分析表明,它们均形成于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为一期成藏,多个充注阶段。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油气包裹体岩相学研究方法,对渤海湾盆地渤中34-9构造新生代储层油气包裹体特征进行深入研究,该构造成岩作用主要见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等,成岩自生矿物以自生石英、方解石、粘土矿物为主,通过研究储层成岩作用、成岩序列与油气包裹体捕获的先后顺序,划分油气成藏期次,应用均一温度数据,结合该构造的埋藏史和热史确定古近系和新近系储层不同期次油气成藏时间。  相似文献   

7.
在含油气盆地勘探工作中,成藏过程的研究往往可以进一步确定油气生—运—聚集关系、油气分布规律等,并对勘探区预测等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近年来前人在鄂尔多斯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中展开的部分油气成藏过程研究进行总结。结果发现,目前在油气成藏过程研究中常常使用盆地构造演化分析、油源对比分析、碳同位素分析、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方法恢复研究区的油气成藏过程,进行定性的分析以及定量的研究。进一步确定烃源岩与圈闭的关系,成藏期次以及油藏分布特征等。  相似文献   

8.
根据歧口凹陷滨海斜坡沙一段油气包裹体特征及地层埋藏史分析,确定了研究区沙一段油气成藏期次和成藏时间,认为研究区沙一段以晚期成藏为主.结合构造活动特征和生排烃演化史、油气运聚史对油气成藏史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油气分布特征、油气藏成因及天然气成因类型,认为滨海斜坡沙一段油气藏分布主要受油源、生烃演化阶段和构造发育配置关系的控制,形成7构造高部位为凝析油气藏、中部位为常规油藏、低部位为凝析气藏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
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油气成藏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亚金 《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36(1):127-129,141
针对塔木察格盆地构造活动频繁和油气成藏期次复杂的情况,使用包裹体均一温度法、显微一红外光谱测法和伊利石同位素测年法等方法对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的油气成藏期进行研究。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认为,塔南凹陷油气大量生排烃时期为距今125Ma~100Ma,对应于伊敏组沉积时期;成藏时期主要为距今116Ma~88Ma,对应于伊敏组沉积晚期至末期。塔南凹陷油气成藏时期的确定,对塔木察格盆地油气成藏综合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根据油气包裹体特征及地层埋藏史的恢复,对歧口凹陷滨海断鼻沙三段油气成藏期次和成藏时间进行了研究,认为该区沙三段油气以晚期成藏为主。结合构造活动特征和生排烃演化史、油气运聚史对油气成藏史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油气藏的分布序列与成藏因素,认为滨海断鼻沙三段油气藏分布主要受生烃演化阶段与构造发育配置关系的控制,形成了高油低气的油气藏分布序列。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升22区块生、储、盖、运、圈、保等油气成藏条件的研究,发现该地区来自青一段烃源岩的油气以油源断裂为油气运移通道,以河道砂体和席状砂体为储层条件,在断层遮挡条件下形成的构造岩性圈闭,形成断层—岩性油气藏。密集的断裂构造带是控制研究区油气成藏的主要因素;而圈闭分布特征影响油气藏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新仪器的引进和新技术的开发,包裹体成分分析逐渐从群体包裹体成分分析发展到单个包裹体成分分析,由破坏性成分分析发展到非破坏性成分分析,显微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在不破坏包裹体的情况下,测定单个油气包裹体的成分、分子结构和其中油气包裹体的成熟度。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利用显微红外光谱技术研究有机包裹体的应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显微红外光谱技术在进行有机包裹体成分分析时,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有机包裹体成分的红外光谱分析可以为油气成藏研究提供最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13.
塔河油田古生界碎屑岩油气藏在多期构造运动调整下,具有多期充注、油气成藏过程复杂等特点。本文运用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技术和方法,通过对各个期次有机包裹体的产状特征、均一温度以及荧光特征综合分析,确定了塔河古生界储层发生了四期油气充注,再将均一温度投影到对应的埋藏史图确定出四期油气充注时间: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喜山期。  相似文献   

14.
油气包裹体研究进展及其在油气成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妮霞  申鹏 《辽宁化工》2012,41(8):818-821,825
油气包裹体是矿物形成过程中捕获的成矿溶液的代表,近年来已成为石油地质研究的重要手段,对于研究油源对比、油气运移、油气成藏和原油成熟度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油气包裹体理论以及油气包裹体测试方法的改进直接影响着油藏地球化学、成藏动力学的研究.系统论述了近年来油气包裹体理论及测试技术的进展,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油气包裹体在油气成藏中的主要应用,最后指出了油气包裹体应用时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5.
作者在查阅大量国内外资料的基础上,并结合自己亲身研究的体会,系统地论叙了有机包裹体近年来在石油地质领域的最近研究进展,特别是在研究油气成藏中的应用:MCI分析法用于油气成藏期次的厘定;流体包裹体热动力学模拟(PVT simulation)确定古流体压力;应用于计算古流体势。  相似文献   

16.
在综合分析大庆长垣以西黑帝庙油层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的基础上,认为烃源岩、砂体不是制约黑帝庙油层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而T2-T06、T1-T06断裂和圈闭的遮挡条件对其油气成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齐家凹陷附近不发育T2-T06、T1-T06断裂,缺少油气垂向运移的通道,在该区黑帝庙油层发现工业油气藏的可能性较小;在古龙凹陷附近预测4个油气潜力区。  相似文献   

17.
简要分析了海相盆地经历多旋回构造运动,造成烃源岩多期生烃、多期成藏,后期改造强烈且以气藏为主的特点;提出海相油气勘探方向应以中新生代盆地覆盖区古隆起为主要目标,海相地层隆起区有效生储盖叠合发育区为次要目标。为此,有必要加强油气地质综合研究,寻找经济性海相油气藏。  相似文献   

18.
子洲气田处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最大生烃强度区,生烃强度大;在山二段低孔低渗的背景上,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中部的中粗粒石英砂岩物性较好,是本区最主要的储层;本区的圈闭以岩性圈闭为主,也有一些低幅度的构造—岩性圈闭;由于储层致密,构造方向与沉积相展布方向斜交,天然气在小范围内运移成藏。子洲地区的气水主要受构造控制,居部受岩性控制。大水井多分布在构造低部位,是气水分异形成的,小水井多在气区内和砂体边部,是储层物性变差形成的。  相似文献   

19.
利用先进的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从分子地球化学的角度深入剖析烃类包裹体地球化学信息,通过对高邮凹陷沙埝地区烃原岩进行GC—MS、GC—MS—MS检测,探讨了油气形成和演化阶段及其勘探潜力,认为衣地区原始母源输入中具有低等水生藻类和高等植物蜡质的双重贡献,但以高等植物蜡质在生源组成中略占优势,热演化程度不高,为低成熟一成熟原油。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川西北地区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和成藏条件,结合烃源岩生排烃史与流体包裹体特征,对川西北地区的成藏模式进行总结,为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