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我们对88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的腹部B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B超对预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价值。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88例均经临床确诊为肝硬化,伴或不伴有腹水,按是否有上消化道出血,分为2组:①已发生出血者(出血组)36例,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42-72岁,平均58岁。②首次检查是无出血者(非出血组)52例,男性27例,女性25例,年龄38-68岁,平均52岁。 2.方法:所有病例均经登记并随访1年。88例患者均行B超检查,测定门静脉(PV)内径,部分病人测脾静脉(SV)内径,以PV内径>1.4cm,SV>1.0cm作为诊断门脉高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肝硬化门脉血管B超检查判断食管静脉曲张的价值。方法:临床资料采集于我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消化内科就诊的90例肝硬化合并食管静脉曲张患者(设观察组),另取我院同期就诊的45例单纯肝硬化患者(设对照组),均行肝脏门脉血管B超检查,观察两组B超检查情况。结果:观察组门静脉(1.48±0.14)cm、脾静脉(1.12±0.25)cm相较于对照组内径均较大(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门静脉的血流速(13.14±2.87)cm/s小,血流量(1508.33±333.25)ml/min大(P0.05),两组脾静脉的血流速、血流量无统计差异(P0.05);在观察组中,中度、重度曲张患者的门静脉[(13.25±2.47)、(9.36±1.47)]mm、脾静脉[(15.18±2.25)、(11.47±1.78)]mm的内径相较于轻度曲张均较大(P0.05)。结论:B超检查肝硬化门脉血管可用于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诊断,并判断曲张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3.
B型超声可清晰地显示门静脉系统血管,我们采用B型超声检测了156例肝硬化病人的门静脉(门V),脾门静脉(脾V),并结合X线上消化道钡餐检查,以探讨B超对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价值,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56例为中晚期肝硬化病人,其中男113例,女43例;年龄21~69岁.超声图像均符合肝硬化的诊断.其中58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67例做食道、胃钡餐检查.1.2:检查情况:采用SSD-256型超声仪,探头频率为3.5MHz.检查前8小时禁食,病人均取仰卧位,处于平静呼吸时,分别探测肝门处门V及脾门外脾V最大内径.  相似文献   

4.
外伤性脾破裂的B超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强  张越巍  宋茂民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2):1320-1322
目的:制定合理的B超对脾破裂的诊断方法,指导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172例脾破裂的临床治疗资料。我们将脾破裂的B超影像分为4个类型:(1)脾包膜下破裂。(2)脾中央性破裂。(3)脾真性破裂。(4)脾蒂撕裂。结果:本组病人B超诊断符合率为98.6%。全部病人中行脾切除术126例,脾修补术12例,脾动脉结扎7例,脾部分切除3例。死亡5例,为严重多发伤或脑疝病人。非手术治疗24例,全部治愈。结论:B超应作为外伤性脾破裂及随访观察的首选检查指标。在外伤性脾破裂的治疗中,要遵循“抢救生命第一,保留脾脏第二”的原则,脾切除术具有肯定的疗效而且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低。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B型超声诊断肝硬化的敏感性,本文应用B超对42例肝硬化组和113例对照组的脾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内径进行测定,报告如下。 肝硬化组42例,男34例,女8例,年龄21~67岁。均有慢性肝病史,肝脏大小不一,脾大,肝功能检查异常。其中15例有x线食道造影对照。  相似文献   

6.
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PSE)已成为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常用方法之一,由于创伤小,疗效确切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1,2]。我院对128例脾功能亢进病人行真丝线段加吸收性明胶海绵颗粒脾动脉栓塞,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28例脾功能亢进病人,男82例,女46例;年龄20岁~67岁,平均45.6岁;均经临床、检验及影像学诊断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按Child分级:A级88例,B级4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脾大,脾肋下2cm~8cm;B超检查:脾厚40mm~65mm,平均53mm;实验室检查:128例病人外周血白细胞均低于4.0×109/L,血小板均低于10…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部B超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9年12月本院接诊的72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于本院进行检查的健康体检者72例作为对照组,两组皆予以腹部B超检查,对比分析两组脾静脉宽度、门静脉内径及脾静脉血流量/门静脉主干血流量(Qsv/Qpv)值、门静脉及脾静脉血液最小流速(Vmin)、血液最大流速(Vmax)等检查结果。结果:研究组脾静脉宽度、门静脉内径及Qsv/Qpv值等指标较之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研究组门静脉Vmin、Vmax值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脾静脉Vmin、Vmax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内经1.4cm患者的静脉曲张严重程度显著高于门静脉内经≤1.4cm患者(P0.05)。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应用腹部B超进行诊断,可有效辨别患者脾静脉、门静脉的变化情况,并通过血流速度变化对静脉曲张程度作出准确评估,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莫沙必利治疗肝硬化胃排空延迟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军  孙善松 《中国临床医学》2004,11(6):1018-1019
目的 :观察莫沙必利对肝硬化胃排空延迟的疗效。方法 :6 0例肝硬化胃排空延迟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 ,A组 30例 ,每日 3餐前 30min口服莫沙必利 5mg;B组 30例 ,3餐前 30min口服多潘立酮 10mg。采用B超测定胃排空机能。治疗 2周后了解病人上消化道症状改善情况 ,并复查B超了解胃液体排空情况。结果 :两组病人服药后上消化道症状均有所改善 ,莫沙必利对早饱、腹胀的总有效率高于多潘立酮 ,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两组治疗后胃排空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 (P <0 .0 1) ,且A组高于B组 ,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莫沙必利是治疗肝硬化胃排空延迟的有效、安全药物 ,疗效优于多潘立酮。  相似文献   

9.
王静 《护理研究》2006,20(26):2383-2384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是肝硬化腹水病人的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达60%以上[1]。本文研究肝硬化腹水并发SBP病人的临床特点与实验室指标,旨在探讨影响病人预后的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1资料与方法1.1资料在我科1999年—2004年住院病人中随机选择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病人115例,男92例,女23例,平均年龄50.8岁(30岁~74岁)。根据住院期间的预后不同分为存活组(60例)和死亡组(55例)。病例入选标准:①符合肝硬化腹水的诊断依据,有明确的慢性肝病史和/或慢性肝病体征;B超或CT检查符合肝硬化腹水…  相似文献   

10.
PTA测定、B超检查在肝炎及肝硬化中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毅  龙骏  胡平  王新华 《现代康复》1998,2(10):1111-1111
目的:为进一步搞清肝炎,肝硬化在治疗过程中某些变化规律。方法:对72例急性.慢性及重型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病人进行“B”超检查,测定脾、门静脉主干内径.同时对这72例病人做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的测定。结果:在各型肝炎症状明显期门静脉(PV)主干内径增宽,恢复期缩小,其变化规律与谷丙转氨酶(ALT)波动基本一致.而脾静脉(SV)内径改变仅在肝硬化患为明显。PTA在重症肝炎明显异常、对预后有提示作用。PTA变化程度与总胆红素(TB)上升呈正相关。结论PV内径缩小及ALTF降.表明肝炎有所恢复。PTA下降程度反映肝炎严重程度,PTA<0.40,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慢性乙型肝炎与肝硬化患者胆囊病变的B超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选取同一时间段我院收治的15例肝硬化患者,两组患者均进行B超检查,比较B超诊断对两种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与慢性乙型肝炎组患者相比,肝硬化组的胆囊壁厚度更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胆总管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胆囊病变的发生率低于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诊断能够清晰地观察到肝病患者胆囊病变情况,对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脏硬度等无创诊断指标评估乙型肝炎肝硬化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乙肝及乙肝肝硬化患者185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29例,常规电子胃镜、血常规、凝血、肝功能及B超检查,瞬时弹性扫描仪(FS)测定肝脏硬度,计算血小板(PLT)/脾长径、PLT/脾厚度、脾指数(SI)、AST/ALT比值(AAR)及Forns指数,按肝炎、肝硬化分组,比较分析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按肝炎组、肝硬化组分别进行比较,乙肝患者肝脏硬度值、脾指数高于PBC患者,PLT/脾长径、PLT/脾厚度、Forns指数均低于PBC患者。当以FS值预测乙肝患者肝硬化,cut off值为9.75kPa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917。当以FS值预测PBC患者是否进入肝硬化期,cut off值为7.85kPa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924。结论肝脏硬度评估等无创诊断指标对乙肝肝硬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肝硬化诊断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其诊断界值不同。  相似文献   

13.
孙政  曹杰  唐伟镖  杨镇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0):1443-1446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时局部血管紧张素原mRNA表达与核因子-kappa 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的活化及相关性在门静脉高压性血管病变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凝胶电泳迁移率(chemiluminescent 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方法检测局部NF-κB的活性;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肝硬化PHT病人脾脏动、静脉组织和正常血管局部血管紧张素原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内脾脏动、静脉组织局部血管紧张素原mRNA分别为0.23±0.12、0.18±0.10,显著低于肝硬化PHT组脾动、静脉组织局部血管紧张素原mRNA的表达[0.48±0.21、0.43±0.16,P<0.05];对照组脾动、静脉局部NF-κB未检测到明显的活性,于肝硬化PHT组检测到具显著活性NF-κB的表达(P<0.05);肝硬化PHT组脾脏动、静脉血管紧张素原mRNA表达与NF-κB的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肝硬化PHT病人局部血管紧张素原mRNA表达增强、NF-κB的活化可能是肝硬化PHT时内脏血管病变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将2013年9月~2015年9月来我院的84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8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腹部B超和电子胃镜检查,对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组患者的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宽度和Qsv/Qpv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部B超能够诊断出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门静脉和脾静脉变化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人自1980年2月~1991年1月,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肝炎后肝硬化伴腹水38例,并设对照组(西药治疗组)20例。治疗前后均进行肝、脾超声波(A超或B超)检查及反向被动血凝法检测HBsAg并对各组肝功能、蛋白电泳、症状、体征进行观察,结果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我院自 1 994年起采用脾动脉栓塞治疗脾大、脾功能亢进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人 6 4例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6 4例均为我院住院的脾大、脾功能亢进病人 ,其中原发性脾功能亢进 2例 ,肝癌并门静脉高压 2 4例 ,肝硬化并门静脉高压 38例。男 35例 ,女 2 9例 ,年龄 1 8~ 72岁 (平均 4 4岁 ) ;病史 2~ 2 5a(平均 1 4a) ;近期均有呕血及黑便史 ;术前、术后均行血常规、生化、肝脾B超及CT扫描检查。术前平均脾体积是正常脾的 1 5~ 2 5倍。1 2 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 ,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 (用 4、5或 6F…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部分性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 PSE)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3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行PSE,根据栓塞面积分3组,≥60%组24例,50%~59%组9例,<50%组5例.动态观察患者外周血象、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的变化;彩色B超测定门静脉血流速度,脾动脉、脾静脉血流峰值;胃镜观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情况.[结果]38例脾功能亢进患者行PSE后,白细胞(×109/L)、血小板(×109/L)在栓塞面积<50%组、50%~59%组和≥60%组依次增高(白细胞分别为4.01±1.09,10.74±2.03,15.25±2.14;血小板分别为59.7±15.2,108.3±10.1,161.2±38.5),三组两两比较均P<0.01,同组术前术后比较均P<0.05或P<0.01.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栓塞面积密切相关(P<0.01),>80%者均出现并发症(100%).PSE后门脉高压缓解,对肝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PSE能明显缓解肝硬化患者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其疗效与栓塞面积有关,应根据肝功能损伤程度、门脉高压严重程度来确定栓塞面积,以50%~80%为宜.  相似文献   

18.
至今肝硬化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我院于1984年3月~86年6月应用胎肝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21例,收效显著,现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本文病例均经B 超、同位素扫描、肝穿刺病理检查确诊,采用配对法将病人分为输肝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21例,男性19例,女性2例,年龄34~66岁。18例为门脉性肝硬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们对350例由临床、实验室、B超确诊为肝硬化的患者,其中200例为肝硬化,140例为肝硬化腹水,10例为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经B超作门、脾静脉及脾脏的检测,同时将100例正常人作对照,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100例正常人门静脉内径介于5~8毫米35例,9~12毫米65例,脾静脉内径介于4~6毫米40例,7~8毫米60例,脾脏厚径介于25~30毫米26例,31~40毫米74例。200例肝硬化  相似文献   

20.
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附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肝硬化伴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简称脾亢)患者,特别是脾亢极为明显者,可采用脾切除术治疗。但由于脾切除术对患者损伤较大,而且少数患者拒绝手术切脾,故1973年Maddison首先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artialsplenicembolization,PSE)治疗1例肝硬化伴门脉高压、脾亢患者[1],以后许多作者进行了验证。我院于1997年用此法治疗3例肝硬化伴门脉高压、脾亢患者,疗效较好,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例患者一般资料及栓塞面积见表1。1.2 栓塞方法 栓塞前后用B超测脾厚度、门脉及脾静脉宽度。采用常规经股动脉穿刺Seldinger插管法,栓塞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